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
2022-08-15刘明合
刘明合,李 锐
(1.泰山学院党委宣传部,山东泰安271021;2.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桂林541006)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2.。实现共同富裕既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新发展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全面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深入了解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积极探索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确保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
一、共同富裕的时代特征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特征的重要构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并将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付诸实践。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全面性、全民性、公平性和共建性,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又是对新时代新发展要求的回应。
(一)全面性:共同富裕是涵盖全面的富裕
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实现物质富裕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②龚云,杨静.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N].光明日报,2022-01-10(006).,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强调,只有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足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各方面需求时,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从“第一阶段”迈向“高级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与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相统一的阶段,更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既注重物质富裕也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③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21.,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④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2.,齐抓共建,相互促进。
(二)公平性:共同富裕是公平有序的富裕
共同富裕是公平有序的富裕,既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同步富裕。一方面,共同富裕根本区别于平均主义,“共同”不等于“平均”,平均主义背离了按劳分配制度,既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更不可能达到社会富裕这一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①张占斌.以制度系统集成创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02):99-108.,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为全体社会成员勤劳致富提供平等的机会,创造公平的环境;要通过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区间,防止两极分化。同时,要尊重劳动、创造、知识、人才,激发社会生产活力。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搞平均主义,将严重挫伤全体成员参与社会生产的积极性,只能导致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分阶段逐步实现的,不是同步富裕。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这一客观事实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具有差异性,不可能所有地区、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节点同步实现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又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要立足于我国发展的实际,将共同富裕的进程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契合,久久为功,分阶段扎实推进。
(三)全民性:共同富裕是覆盖全民的富裕
马克思强调“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标”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0.。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就强调,“这个富是共同的富”“大家都有份”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习近平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④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2.,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的主体具有广泛性,覆盖全体人民。少数人富裕,为特定集团谋福利都背离了共同富裕的目标。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就是要在社会富裕的基础上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达到全民富裕的状态,是对资产阶级统治下社会财富两极分化的彻底否定,对旧中国底层群众普遍贫穷的根本超越。
(四)共建性:共同富裕是共建共享的富裕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⑤列宁.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94.,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伟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共同富裕不是坐享其成养懒汉,如果部分社会成员出现思想滑坡,认为共同富裕可以“等靠要”,将自身的富裕生活寄生于他人劳动成果之上,将削弱推进共同富裕的动力。缺乏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仅依靠政府二次分配的调节或者慈善事业的救济,共同富裕将难以实现。全体人民勤劳致富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人民群众通过劳动既可以实现物质富裕又可以满足精神需求。马克思强调“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9.,更遑论共同富裕。人民群众既是共同富裕的享有者,更是共同富裕的建设者,只有积极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才能充分享受共同富裕这一成果。
二、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
当前,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公平的收入分配、完善的民生保障以及强大的精神支持。但是,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生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收入差距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部分社会成员思想上消极怠慢、缺乏勤劳致富的欲望等现实困境,为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带来了一定的考验。
(一)物质基础:生产发展不充分,影响共同富裕的全面性
“富裕”代表社会财富总体水平,是由生产力发展程度决定的。“共同”是指社会财富的占有状况,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共同富裕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离开这一物质基础共同富裕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共同富裕是全面的,物质生活要实现富裕,精神层面也要富裕。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共同富裕的全面性。马克思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使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成为生产条件”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2.,只有生产发展满足了人民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人民才有充足的时间去追求精神生活,实现全面发展。
我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时间里,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成功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绝对贫困问题,为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相较于发达国家人均财富状况仍有相当差距,生产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如一些尖端科技领域存在短板,在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下,受制于欧美国家,出现了供应链中断,供给短缺的“卡脖子”现象,阻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此外,随着社会整体进步,人民对共同富裕及美好生活的追求,开始由“量”向“质”转变,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制约着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直接影响了共同富裕的整体推进。
(二)收入分配:分配体系不健全,影响共同富裕的公平性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不到百年的统治中创造的社会财富要比以往社会财富的总和还要大,但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巨额社会财富被资本家私人占有,创造财富的主体力量——无产阶级不仅没有摆脱贫困状态,甚至不能保障基本生活,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因此,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体系把“蛋糕”分好,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是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要求。
当前,收入差距较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影响了共同富裕的公平性和整体质量。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以及不同行业之间,居民收入存在明显差距。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833.8元,而农村居民为17131.5元。就区域而言,2020年,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分别为37548.1元、14110.8元,分别落后东部地区14479.0元、7175.2元。虽然在增速方面农村高于城镇、东部高于西部,但是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区域之间收入绝对差距依然较大。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更为显著,2020年收入最高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平均收入为177544元,而收入最低的农业,平均收入仅为48540元。此外,近二十年我国基尼系数持续高于0.4这一警戒线,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收入差距较大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收入分配体系不健全是当前收入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在初次分配中,与资本所得相比,劳动报酬较低;受企业不同经济类型或者同一企业员工不同属性等因素影响,存在着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赢者通吃”弊病,也是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在第三次分配上,尚未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相关配套措施,宣传力度和社会氛围有待加强,先富群体更多的是享受当前的富裕生活或者利用当前的优势追求更多的财富,慈善意识不够,很难达到先富帮后富。
(三)民生保障:社会保障不完善,影响共同富裕的全民性
社会保障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的作用,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41.。通过建立覆盖全民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并注重对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的保障,防止这部分社会成员长期陷入贫困状态,确保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我国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保障改善民生、推进共同富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完善,制约着共同富裕的进一步推进。一方面,城乡社会保障存在较大差异,农村社会保障能力较为薄弱。受二元结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呈现出“双轨制”发展,农村社会保障远低于城市水平,加之农村地区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老年人口和留守儿童较多,农村地区在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保障的重点保护人群,同时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帮扶对象,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覆盖这一群体。社会弱势群体收入结构单一,甚至没有经济来源。日常生活中一些刚性支出使他们入不敷出,很难再有资金缴纳社会保障金,本应重点保障的人群却出现“漏保”“断保”“脱保”现象,影响了共同富裕的全民性。
(四)精神动力:非主流思想传播,影响共同富裕的共建性
精神富裕是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也是现实要求。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整体进步,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推进物质富裕的同时也意识到精神富裕的重要性,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推进共同富裕任务繁重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充分发挥精神文化的能动作用,鼓励全体社会成员勤劳致富、奋斗幸福,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共建实现共富,为推进共同富裕注入精神动力。
当前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国内社会转型的双重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想交汇激荡,非主流思想滋生传播,对推进共同富裕的整体精神氛围造成了一定冲击。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面对生活工作压力,部分年轻人选择“躺平”。“躺平”是与勤劳奋斗相对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逃避压力,以安逸的方式获取基本生活所需,缺乏青年群体应有的斗志。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当下,面对“未富先老”这一客观不利因素,部分年轻人却选择“躺平”度日,不愿奋斗,削弱了推进共同富裕的动力。另一方面,部分舆论将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富裕发展方式等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养懒汉式的福利主义,认为国家可以建立起“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制度,不用参与艰苦奋斗的过程就可以享受到富裕的结果,实现共同富裕可以“等靠要”,影响了人民参与社会生产和推进共同富裕的积极性。
三、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更是一个艰巨复杂的过程,要久久为功不断探索。在现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全民覆盖率,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确保共同富裕的全面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为推进共同富裕凝聚精神力量。
(一)促进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完善公有制经济,提高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质量。“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力量”①周文,唐教成.共同富裕的经济制度逻辑论纲[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5):5-17.,提高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质量必须做优做强国有经济。要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积极融入到全球市场的竞争中,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通过利税的增收壮大国有资本,并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资金,为全民共同富裕积累财富。另一方面,“民营是民富的基础”②周文,司婧雯.民营经济发展与共同富裕[J].财经问题研究,2022(10):3-12.,要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要积极改善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设立专项资金或者提供低息或免息贷款,给与民营企业资金支持,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压力;加大对民营企业人才引进的支持,提高民营企业人员社会保障待遇,积极解决住房、教育等基本民生需求;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引导,防止资本逐利的贪婪性加剧社会贫富分化,强化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提供更多的实习或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到第三次分配中。
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投入和创新,对关键领域内的“卡脖子”技术要重点攻关;要充分发挥高校这一科技创新高地的作用,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将成熟的科技成果在最短时间内转化为发展的动力。要加大对绿色科技的投入及人才培养,构建低碳环保的产业体系,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留住“绿水青山”,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借助“一带一路”提高我国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大市场,借助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带来的红利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要坚持经济社会的共享发展,破解经济发展中的“二八定律”;要畅通阶层之间的流动渠道,为全体社会成员发展进步提供平等的机会。
(二)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充分发挥市场、政府以及社会在收入分配中的职能,构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体系,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防止两极分化。要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保护劳动所得,充分保障农民工以及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的劳动所得,提高低收入者的最低工资标准;确保同质同量的劳动或生产要素获得同等的收入,使初次分配既保障效率又兼顾公平。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弥补市场在初次分配中的不足,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市场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效率,但是容易造成“资本决定一切”。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市场监管,防止资本收入对劳动收入的过度挤压,造成资本收入对劳动收入的侵蚀。保护合法收入,整顿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严厉打击偷税漏税行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确保再分配的公平性。
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发挥第三次分配在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等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要强化价值引领,加强慈善文化的教育宣传,通过弘扬慈善传统,凝聚集体向“善”共识。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互联网的公益潜力,拓展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渠道。相较于传统方式,互联网公益能突破时空限制,降低了公众参与慈善活动的成本,并依托互联网技术使慈善主体和被帮扶者之间实现“点对点”对接,增强了慈善过程的透明度和便捷度,保障了慈善事业的纯洁性和时效性,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合理流动,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民生保障
提高社会保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覆盖率。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本投入并通过专项资金、计划、补助等形式满足他们在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的需求。通过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保障低收入群体参保,保障弱势群体子女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失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援助,在完善失业保障制度、加强失业救济的同时要及时提供公益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失业人员再就业创造条件;积极畅通就业信息,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就业信息匹配库,为劳动者提供准确全面的就业服务,增加社会弱势群体的收入。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农村地区社会保障资金投入较低,保障范围有限,保障性较差。完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社会保障金是确保社会保障体系平稳运行的基础。要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对农村地区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和经济状况,将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部分划归农村的社会保障金,缓解农村地区社会保障资金短缺的问题;提高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意识,许多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障作用不了解,缺乏参与社会保障的意识,要加强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的宣传,鼓励人民主动参与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其次,以解决农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为出发点,拓展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农村地区在养老和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面临着巨大压力,要积极完善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确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促进教育公平,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落实公费师范生基层就业,优化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做好农村地区资助育人工作,确保“幼有所教”。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水平。
(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为共同富裕注入精神动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推动精神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方面,加强优秀文化的宣传教育,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要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品及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推进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富强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最终富裕”①付佳迪,杜金月.把握社会主义富强观的时代意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1-13(008).,以“富强”观在国家层面寻求推进共同富裕的最大公约数;以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引导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以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引导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发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带动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到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奋斗中,远离“躺平”之风,为推进共同富裕汇聚磅礴力量。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正确舆论导向,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绝对地位。中国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先富帮后富分阶段实现的,根本区别于西方的福利主义,更不是“一刀切”的平均主义。面对当前多元文化激荡和非主流思想的滋生传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主旋律,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念,防止掉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