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龙头企业在“诸城模式”创新发展中的角色及其启示

2022-08-15毛玉东

泰山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诸城龙头企业农户

毛玉东

(潍坊市王尽美革命事迹教学基地服务中心,山东潍坊261071)

201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国“两会”期间到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和视察山东时两次讲到,“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创造了不少农村改革发展经验,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出自诸城、潍坊,形成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诸城模式”是诸城市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等农业农村改革创新成果的总成,主要任务是解决农户小主体和社会生产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根本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核心内涵是农业产业化。在“诸城模式”创新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农业龙头企业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业龙头企业是“诸城模式”创新实践的发源地和桥头堡

(一)农业龙头企业是商品经济“大合唱”方案的解决者

诸城有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诸城的“大包干”改革始于1978年春天,1984年到1987年开展的商品经济“大合唱”,直接动因是为了集中党委、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力量,合力解决“大包干”后富余产品的“卖难”问题,也是为了解决群众温饱后手里没有钱的问题,要求大力开拓市场,发展二三产业,积极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龙头企业登上了诸城改革历史舞台。

针对如何搞好“大合唱”,诸城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者确定了大合唱的主调,就是强化农业这个基础,做好畜牧业、加工业、创汇产业这三篇文章。也就是“大合唱”发展什么、服务什么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中,农业龙头企业始终是主角之一。

1.初步解决了富余产品的销售问题,开始实现让农民“有钱”的发展

在“大包干”改革使农民有了产品富余后,农民出现了“卖难”的问题。但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型过来的农民,在成为农业经营主体后,没有市场经验,单靠自主售卖只能解决零星产品的销售,解决不了大宗产品的销售。随着我国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各类市场要素开始被激活,各种加工企业呼之欲出。到1987年,诸城全县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五大加工生产体系:利用兔、貂、鸡等传统养殖和外贸产品,形成了畜产品加工体系;利用花生、小麦、玉米、干鲜果、芦笋等资源生产各类食品,形成了粮油、果品加工体系;利用棉麻产品种植,形成纺、织、染一系列的棉麻加工生产体系;利用传统手工艺等优势,形成以服装、家具、抽纱、地毯等产品为主的轻工生产体系。同时,据统计,到1986年诸城有12类85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出口产品收购总值过亿元,比1980年增长3.1倍多,平均年递增26.8%。

加工体系的建立,外贸出口的发展,催生了大量农业龙头企业,加快了传统农业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农民逐渐学会根据龙头企业需求组织商品生产,主动融入市场。同时,一部分农民开始进入企业成为工人,一部分农民开始创办二三产业,主动承接龙头企业外溢产业链上游的初加工及配套加工等业务,成为个体工商业者,农民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

2.初步解决了农民应对市场的风险问题,找到农业小主体和大市场共处的方式

“大合唱”之初,解决发展中的商品市场经济与农村以家庭为主的小的、分散的经营主体之间的矛盾,是诸城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动力源泉,目标是提高农民应对市场的能力。农民和家庭主体同市场主体之间存在规模不对等、信息不对等、地位不平等一系列问题。农民缺乏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农民对“公司”“订单”等概念模糊,常常上当受骗。农民和市场双方都迫切要求建立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以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双方之间联系的桥梁就是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出现后,通过有效分工,各自发挥优势,开始解决这个问题。这种分工,就是通过构建科学的机制,如“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使农民专注于产品的生产,而把自身不擅长的市场问题交给企业。时至今日,不管具体形式怎样变化,这种分工机制仍然是处理农户和企业关系的基本架构。这种模式,在诸城改革之初,就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如诸城外贸公司早在1984年,支持农民建成首批42处较大规模的商品鸡饲养场,实行“我建场,你来养,我要鸡,你赚钱”的合作机制,以及“五统一”肉鸡饲养管理模式,农民只管养好,按数量和质量取得收益;外贸则发挥优势,负责开拓市场、提供服务。

3.初步解决了农民与企业的利益关系问题,开始建立利益共同体机制

改革之前,企业与农民没有建立稳固的、长效的利益机制,缺乏契约观念,一些外部公司对农民的利益是掠夺性的。农产品价格下跌的时候,一些公司放弃收购,给农民造成损失。在本地龙头企业成长起来之后,通过“企业+基地”“企业+农户”等形式把企业和农户联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荣辱与共的利益关系。龙头企业与农户树立契约精神,通过合理让利,把加工和流通环节的一部分好处返还给农民,稳定农企关系;通过预付定金,提供贴息贷款、发放生产扶持金、赊销种苗等形式,扶持农民扩大规模;对基地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扶持,共享企业技术资源,最大化地利用校企、研企科技合作优势,提高农民发展效益;对农副产品收购实行保护价,农户因自然灾害造成的重大损失,由龙头企业给予适当扶持和资助,增强农户持续发展能力。利益共同体机制的建立,解决了龙头企业和农户的长远发展问题,使龙头企业获得了稳定的农产品来源,农民获得了稳定的收入,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20世纪80年代,“大合唱”代表了当时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方向,唱响了大半个中国,加快了农业市场化进程,使农业和农村上了一个新台阶。而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市场理论导向、政策导向和实践导向的先知先觉者,既是在农业改革创新的内在需求推动下成长起来的,又反过来引导和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弥补自身开拓市场、发展二三产业、科技和管理等方面的短板,使“大合唱”的和弦更丰富,旋律更优美。

(二)农业龙头企业是贸工农一体化的发端者

诸城外贸公司是诸城市的一家传统农业龙头企业,1987年到1992年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就是基于这家公司的生产经营经验发端的。诸城市推行贸工农一体化,政府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来平衡计划与市场的矛盾,协调农民与政府的关系,走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效结合的路子。1990年7月6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在诸城召开了“全省农村工作座谈会”,推广了诸城贸工农一体化的经验。

诸城种植业水平比较高,粮多草多,诸城农民有饲养家畜家禽的传统。种养殖业的发展优势,与诸城外贸公司自身优势的有机结合,催生了贸工农一体化的创新思路。诸城外贸公司成立于1975年,主要以肉食鸡、生猪、兔、水貂等畜产品的加工出口业务为主,有较大的加工优势和突出的外贸优势,1987年出口总值已达到4600万元。外贸公司一头连着国际市场,一头连着千万家农户,一方面凭借国际市场信息灵通、国家政策信息畅通的优势,不断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并充分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使得公司快速发展壮大;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制度机制,与农户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模式,实行“四到门、三赊销、两公开、一结算”系列化服务,稳定基地和农户为主体的上游生产链,保障生产规模,闯出了一条龙头企业带动畜牧业发展的道路,成为拉动农业发展的一条“黄金链”。到1990年,公司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带动了3000多户社会合同养殖户、30多家食品直销加盟商、近100家运输业户、800户特种动物养殖户及100多万户外地农户。因此,几届诸城县(市)委都紧紧抓住畜牧业不放,把畜牧养殖领域贸工农一体化的成功实践复制到各个农业生产领域,通过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加工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提供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拉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科技化、合作化、机械化等高层次高水平发展方向迈进。经过多年实践,到20世纪90年代初,探索出了一条“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成功之路,形成了诸城贸工农一体化改革经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彰显了诸城人民的道路自信。

贸工农一体化发展中,诸城实施以骨干带群体,多层次、多成份、多形式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确定了抓市直属企业带农村、以骨干带群体的龙头企业发展战略,在加强市直龙头企业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扩散产品、开展联合、支持资金和技术等办法,积极向农村辐射,带动镇村农户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走贸工农综合经营的路子。这也为今天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新六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龙头企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对基地、农户发挥出巨大的带动作用。通过增加对基地建设的投入,推广应用新技术,推动规模经营,实施契约化管理,搞好全程服务等,实现农业产业壮大和升级。到1992年,诸城外贸集团公司、得利斯食品公司、烟草公司等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的方式,与乡镇村户结合,建起了商品粮、生猪、肉鸡、果品、花生、黄烟、蔬菜等各类农副产品生产基地500余处。全市23万户农民中,与18万户已建立产销联系,建立了3500多个农民商品鸡饲养场,培育了15000多个畜禽饲养大户,种植了1万亩蔬菜、2万亩万寿菊花,建成商品生产基地440处。

(三)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引领者

诸城市委、市政府对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做法进行了认真总结完善,按照领域上扩展、结构上优化、质量上提高、运行上规范、管理上完善、效益上增加的原则,从1997年开始,在全市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视察山东时指出:“发端于诸城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全国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①吕兵兵.“利益共享”引领农业现代化——山东省诸城市构建“全链整合、统分结合”现代农业经营体系[N].农民日报,2021-8-5(001).。诸城提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策略是“抓龙头、带系列”,重点瞄准解决农户主体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的问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实践中,农业龙头企业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农民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经营主体升级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完善产业化链条,实现了企业、农民互惠双赢。一方面,通过完善利益机制,鼓励农户流转土地给企业,建设企业自属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把生产基地变成企业的“第一车间”,同步雇佣农民进场打工,实现企业管理、技术、资金优势与农村劳动力、土地资源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种养工厂化、基地车间化、农民工人化的新格局。另一方面,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鼓励农民进行产品初加工等方式,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到2013年,诸城共创建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2196个,家庭农场794个,涉及到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多个行业。

抓好一个龙头,就会带起一个系列;建起一批龙头,就会带起一片基地。为此,诸城把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首要环节来抓,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扶持农业的理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发展龙头企业,陆续出台了《诸城市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暂行办法》(诸政发[2009]30号)等政策文件,并积极为农业龙头企业争取上级财政贴息,对新创建的国家级、省级、潍坊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增“三品一标”认证单位进行奖励。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大大增强,有效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升级发展。1995年7月11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与中央党校科研院等单位联合在诸城召开农村改革理论研讨会,推广了诸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

二、农业龙头企业为“诸城模式”不断升级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

农业龙头企业在“诸城模式”升级发展中不断壮大。到2021年,诸城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00多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近280家,潍坊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41家,13家被列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农业龙头企业上市,数量和综合实力居潍坊市各县市区首位。固定资产300多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近500亿元,利税20多亿元,出口创汇5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4.9%,低温肉制品、调理食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50家,过10亿元的企业8家,过百亿元的企业2家。

农业龙头企业在诸城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中始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不断升级的农业产业化问题持续贡献解决方案,也为“诸城模式”的创新提升持续贡献解决方案。

(一)农业龙头企业加快了农业市场化进程,农户从被动解决产品剩余的低端问题发展到主动提供符合市场需求产品的现代市场理念

“诸城模式”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升级发展了的市场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龙头企业凭借自身市场、资源、信息、理念等方面的优势,为农民现代市场理念的确立和提高发挥了持续有力的推动作用。农村经济在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现实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市场风险问题。在商品经济“大合唱”过程中,龙头企业向农民输送了市场观念和市场经验。由于当时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关系是计划主导的、不稳定的,农民的商品经济行为停留在比较初级的低端水平。

贸工农一体化在家庭经营与市场交换之间架起了桥梁。龙头企业通过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等一体化路径,向农户提供稳定有效的资金、技术、防疫、生产资料、保护价收购等方面的服务和保障,同时规范农民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管理行为,使得急于致富、急于扩大生产规模的农民,开始巩固契约观念,自觉地去适应市场,理性地去遵循市场的要求,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逐步缓解了农副产品“卖难”的问题,开始实现农业生产“大规模”“高效益”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阶段,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农业产业化运行质量。一方面,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引导龙头企业内贸、外贸一起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一块打。另一方面,积极实施产品多元化战略。引导龙头企业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坚持一上一个系列,增强产品竞争力。三是注重管理,把质量和安全提上重要日程,通过大力推进龙头企业的技术和管理进步,提高基地、农户的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平。这个阶段的目标开始转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农民开始树立规范化、标准化、企业化等市场理念。

在创新提升“诸城模式”进程中,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群化、集约化发展,开拓市场的能力得以全面提升,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进了农民市场理念进步,加快了农业市场化进程,也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让一部分农民成为产业工人,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加快了城镇化进程,推动了社会进步。

(二)农业龙头企业强化了农民品牌和质量意识,促进农村发展由依靠传统经验种植、养殖,发展到标准化、企业化生产,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改革初期,农民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种植、养殖。随着市场竞争逐渐加剧,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产品已经难以适应市场要求。到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诸城开始建立农业生产企业化、标准化的生产体系,先后健全完善了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监督管理三大标准化体系。标准化、企业化的推进,客观上对农业主体形成了一个优胜劣汰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龙头企业制定标准,基地按标准进行生产管理,企业进行过程监管,并按标准收购产品,基地必须适应龙头企业对规模、能力、标准方面的要求。因此,在“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架构中,龙头企业具有选择的主动性,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自身发展能力。能力强的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通过龙头企业在生产要素和服务等方面的倾斜提升了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获得更大发展,使得农业大户逐步成长壮大为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在促进农业主体发展壮大过程中,深度推进了农业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具有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良性机制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进一步加速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三)农业龙头企业引领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为保障农民利益、实现长效发展提供了路径

随着诸城实施更加深入的农业产业化战略,保障农民的农业市场主体地位和受益主体地位的理念也得到巩固。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农业、土地入股、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运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组织模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在共同利益作用下,企业不仅考虑自身经营,也关心农民生产;农民不仅考虑自己生产,也关心企业发展,形成了两个互相推动的积极性。龙头企业对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有偿扶持。主要通过龙头企业与原料产地挂钩,采取预付定金、贴息贷款、赊销种苗和饲料、发放生产扶持金等,为基地生产提供启动资金和流动资金;二是无偿投资。主要用于基地水利等设施建设,新技术开发和特殊灾害补助等;三是让利补贴。通过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实行保护价收购等,把加工、流通的部分好处让给农民;四是农资支农。提供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用于农业生产;五是就地加工。把初加工向原料产地转移,以城市工业带动乡村工业发展;六是共担风险。通过龙头企业保护价收购,或提供风险补偿,减少农民损失,携手共渡难关。农民对龙头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维护契约。积极履行与龙头企业的合约,不被暂时的高价等利益诱惑;二是积极发展。积极扩大种养殖规模和初加工能力,尽可能满足龙头企业对原料和初加工品的需求;三是规范管理。严格按照企业要求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

龙头企业引领下的这种稳定的、互利的利益关系的建立,在推动农业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农业主体不断壮大升级,从深层次推动了城乡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使城乡工农关系更加密切。同时龙头企业和农民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全社会倡树了一种利他观念,反过来使这种互利的关系更加稳固,使龙头企业和农民实现更大的发展。

(四)农业龙头企业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解决方案,为培植壮大现代农业主体提供了有效机制

从贸工农一体化开始,诸城着力做好规模经营的文章。通过龙头企业引导和组织农民由分散生产向专业化生产、适度规模经营转变。龙头企业通过建立农副产品基地,提供配套服务,扶持生产经营,逐步破除小农经济的壁垒,把传统农业纳入系列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轨道。畜牧业基地,龙头企业扶持,以集体建场分户承包、联合体、专业户三种形式,建起专业饲养场,发展饲养大户。种植业基地,实行区域化种植,龙头企业与镇村配合,实行良种、技术、生产资料供应、耕种、灌溉等统一服务,提高了集中化程度和规模效益。龙头企业通过推行“龙头企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共同体模式,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主体从农业种植、养殖大户的自然主体,向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法人主体发展,形成了龙头带动下家庭农场、合作组织、配套加工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共生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到2013年,诸城培育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200多家,催生了专业生产合作社、专业大户及家庭农场8285个、各类生产技术协会100多家。诸城家庭农场的规模标准高于全省的规模,全市1000亩以上的种植业园区已达63个,完成240万头生猪和1800万只特种动物养殖,肉鸡出口占全国对日本出口的三分之一,实现了生产规模量的扩大和经营主体质的提升,增强了应对市场变化的主动性和掌控能力。

(五)农业龙头企业促进了城乡生产要素、服务和机会均等化,为有效破解农业发展瓶颈提出了路径

诸城改革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就是要打破城乡分割。在“企业+”的框架下,农业龙头企业调动企业和农民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把生产、加工、流通结合起来,通过完善服务、经营、投入、积累、利益分配等机制,促进了城乡之间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联接,促进劳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如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带动和直接投资等方式,加大对农业和农民生产要素的投入。像在发展肉鸡生产过程中,引导企业租用农村闲置土地,将自属鸡场建在农村,形成了生产车间在农村、养鸡农民变产业工人的局面,盘活了农村资源,使企业与村集体得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龙头企业发挥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合作优势,通过创建“科研单位(高校)+农业企业+基地+农户”“项目+基地+企业”等模式,让基地农民共享科技资源,不断提升科技支撑和辐射引领能力。

农企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局面,要求打破城乡社会化服务方面的壁垒,消除城乡差异。为适应这种要求,诸城市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不断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破解了农业发展中要素和服务等方面的瓶颈,逐步实现了城乡之间、农企之间要素、服务和机会均等化,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广泛更有力的作用

农业龙头企业是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主体。“诸城模式”的创新实践,为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角色作用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模式和路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等目标,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阶段,应该赋予农业龙头企业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使农业龙头企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广泛更有力作用。

(一)农业龙头企业是乡村振兴的“火车头”

从2021年开始,预制菜概念的热度居高不下,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农业龙头企业再一次站上了经济发展的风口。目前,诸城市拥有预制菜生产企业556家,产值过百亿元,“十四五”期间,打造500亿级预制菜产业集群,预制菜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振兴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火车头”效应。

当前,农业龙头企业经过改革开放的锤炼,已经今非昔比。一是规模大,产值规模在亿元以上,甚至两位数以上的企业在一些农业产业发达的县域已出现集群化的趋势,市以上更是培育出体量巨大的企业;二是市场开拓能力强。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有丰富的应对市场风险的实践;三是生产要素丰富。自身的产品、资金、技术等辐射带动能力强;四是创新能力强。有强大的科研、营销、管理等团队,发展的动力强。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这个“火车头”的带动效应呢?

一是搞好产业链的紧密衔接。龙头企业引领农民创办合作社、家庭农场、上游加工企业等全产业链各类主体,通过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路径,共同开发优势特色资源、优化配置创新要素,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龙头企业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创业孵化、信息服务,鼓励农户围绕发展初加工、库房租赁、物流运输、门店加盟、直播销售等主动对接产业链,以创业带就业,加快农民致富步伐。

二是拓宽企业对农业的拉动空间。主要表现为:一是规模拉动。通过基地园区化、产业集群化等路径扩大产业规模,形成资源集约化、生产高效化、利益最大化;二是技术拉动。通过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途径,深化前沿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新流程再造等,增强龙头牵动力;三是业态拉动。拉动多元化、创新型、全要素农业“新六产”的培育,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创意农业、互联网农业、中医农业等新业态;四是模式拉动。推广养殖园区肉鸡“拎包养殖”、生猪“合同代养、放养”等新型合作模式,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五是服务拉动。为基地和农户提供全方位社会化服务,促进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六是标准拉动。发挥好龙头企业在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

三是实现农企共建共享的发展。创新农企利益模式,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增强农民与企业的共同体意识。社区(村)与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契约化互助关系,农村将土地流转给企业,企业则拿出部分收益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利用优势资源对农村文化、人才、生态等提供全方位支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的稳固利益机制,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二)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走向更广、更深市场领域的“生力军”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餐桌上,来自诸城的牛肉馅饼、灌汤水饺、德式烤肠等预制菜火了一把,也让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尝到了不一样的中国味道。诸城外贸、得利斯、惠发、华宝、佳士博等企业领跑在“预制菜”产业发展一线,成为万亿新兴市场赛道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农产品通过龙头企业走向了市场的最前端。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农业农村部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见》中指出,农业龙头企业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主体。2020年,全国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引领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辐射带动农户1.2亿多户,吸纳就业中农村户籍劳动力接近7成,有效带动农民融入市场新格局。那么,如何更好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开拓市场的生力军作用?

一要尊重农民的农业主体地位。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的振兴,也是农民的振兴。龙头企业带动乡村振兴,必须以农民为受益主体,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尤其在当前工商资本纷纷通过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分享利益的情况下,龙头企业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通过创新农业产业化模式、转移部分上游产业链、构建新型利益联结模式等路径壮大农业主体,实现互利互惠的长效发展。

二要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序组织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到域外、国外建农场、搞基地、办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参与更大市场分工与合作,打通多元化市场渠道。国内市场方面,推动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入开展农商互联,畅通流通渠道。推动商贸流通龙头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对接,打造新型的农商关系;加快补上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产品区域品牌市场宣传与推广等短板,让农民手中的优质农产品更快进城,更多增值。

三要大力增强企业自身发展能力。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做大规模,进一步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推动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化经营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集群化、一体化发展,组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升行业竞争力。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优质服务等措施,推动龙头企业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发挥集群集聚效应,培育区域产业优势。鼓励村级组织带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对接,为企业进行基地配套,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基础。

(三)农业龙头企业是乡村振兴的“加油站”

农业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资本和技术优势,资本、科技下乡在种植业、养殖业各个领域大显身手,促使农村新兴生产方式和农产品流通手段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土地、山场等能源资源实现大规模集中,农业物联网、无人机、大数据、无土栽培、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新兴技术和产业层出不穷,进一步激活了农村经济。据统计,截至2021年7月,全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55亿亩①农业农村部.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超5.55亿亩[EB/OL].[2021-07-13].https://www.nongjx.com/news/detail/78972.,约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30.8%,而流入企业的承包地面积年均增速最高的年份曾超过20%②评乡村振兴战略.资本下乡不能代替老乡[EB/OL].[2017-11-26].http://www.china.com.cn/news/2017-11/26/content_41945829.htm.。要在规避龙头企业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下乡侵害“三农”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推进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是对大型农业生产主体的投资。龙头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入股、贷款等有偿投入形式,解决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大型农业联合体等农业主体的资金问题,助力新型农业主体迅速发展壮大。二是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无偿投入。龙头企业参与公益惠农,帮助改善农业产业发展的道路、水利、设施等,提高农业主体服务龙头企业发展的能力。三是培养新型农民方面的投入。龙头企业参与解决农业人才培养的路径、规模、专业方面的问题,实现农业产业的长远发展。四是加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入,推动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是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力。目前,诸城市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建成潍坊市级以上研发机构78家,其中省级以上28家、国家级5家,建立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农业产业发展插上了科技翅膀。实现乡村振兴,要求龙头企业把科技创新的资源和成果下沉到农村。

通过农技首席专家制等方式,为农民提供科技指导。龙头企业根据基地农户的生产需求,选派本企业作物栽培、植保、土肥等方面农技人员,或从合作高校科研单位中定期不定期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在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到现场指导和授课,为农户、种养合作社“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帮助解答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很好地解决了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大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培养。龙头企业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渠道优势,实施人才工程,培养符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四)农业龙头企业是乡村振兴的“融合剂”

融合化发展是“诸城模式”的活力源泉,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龙头企业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为乡村振兴各个方面的融合推进、共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发挥好这一关键作用?

一是创新产业链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实现创新与产业的融合和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如预制菜产品实际上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的产物。龙头企业引领的山东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拉动了上游农副产品链条,增加了其附加值。乡村振兴中,要引导龙头企业创新打造农业的全产业链,推动农业产业向后端延伸,向下游拓展,推动农民由卖原材料向加工品、卖品牌转变,实现产品增值、产业增效。鼓励龙头企业资本下乡,发挥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到乡村投资兴业;农民则利用土地、劳动等方面的优势参与进来,形成产业链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突出强调乡村产业姓“农”特点,巩固农户在农业产业链中的主体地位。

二是创新产业业态提升农业产业融合水平。龙头企业引领新型经营主体以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经营为融合点,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元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做大线上线下智慧型农业,促进农业与休闲、旅游、康养、生态、文化、养老等业态深度融合,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贯彻生态发展理念,推行种养结合循环型农业,高效对接龙头企业,提升乡村经济价值;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融合,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业态;推进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等业态。

三是打造有效平台载体聚集融合发展资源。探索农企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搭建农产品供应、产品研发加工、市场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平台,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产业链实体留在县域,将更多就业岗位留在乡村,吸纳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进一步拓宽农民收入来源,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优化农业空间布局,推进专业化、多样化农业集聚集群协调发展,支持打造“三产融合”组织联盟,积极开展“三产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五)农业龙头企业是乡村振兴的人才“生产线”

实现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是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核心和根本。农企合作加速了农村对新型农民的需求,促进了农村劳动者的农业发展总体能力,大批乡村振兴人才被培养造就出来。在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两个重点。

培养什么样的人?首先,农业产业带头人、农业企业家,在龙头企业的拉动下首先成长起来,成为乡村振兴中实现产业振兴的领军力量。其次,农村基层干部在同龙头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打交道的过程中成长起来,他们也具备了较强的市场意识和产业发展谋划能力,是农村产业振兴的引领力量;再次,大批职业农民的成长,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和重要支撑。

怎样培养人?一是在发展实践中培养。在跟龙头企业合作过程中,通过市场历练、专业科技和营销知识的学习等成长为产品、市场、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二是专业化培训培养。利用农村社区学院培训以及创业农民、职业农民免费培训,同时龙头企业组织关联社区、基地、农户产业人员到合作高校科研单位进行农业产业和技术专题培训。三是适应龙头企业的发展需求,农民自身的主动学习和进步。四是组织培养。通过农村基层干部全员培训,农村党员的全员培训,着重提升理论政策水平,提升履职和发展能力;五是平台培养。龙头企业争取政府、社会等多方资源,建设农村创业创新人员培训、实训、见习、实习和孵化基地。六是创新带头人的选拔机制。基层党委政府注重从产业发展带头人中选拔社区(村)负责人,具备更强的同龙头企业打交道的能力,以及更长远的引领乡村振兴的眼光和魄力。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和关键。在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不断创新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农村发展的联结机制,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创造条件,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猜你喜欢

诸城龙头企业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全国畜禽屠宰质量标准创新中心落户山东诸城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别和诸城恐龙聊梦想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麦霸英雄汇》“记歌词”的诸城之战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2016年湖南省新认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