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对ARDS患者抢救成功率及肺功能的影响研究
2022-08-15高鸿燕
高鸿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有致死率高、病情进展快等特点,患者急需增加功能残气量及改善呼吸功能[1,2]。俯卧位通气是通过改变患者在机械通气抢救时的体位,进而满足ARDS的治疗需求,其于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并应用于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因其对提高ARDS患者的抢救效果有重要意义,现已成为护理研究的重要热点之一[3,4]。基于此,本课题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39例ARDS患者进行研究,旨在为临床应用俯卧位通气提高ARDS治疗效果提供可靠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9例ARDS患者为对照组,均采取常规治疗及护理方式。同时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9例ARDS患者作为观察组,采取俯卧位通气及相应护理。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28~74岁,平均年龄(54.84±3.71)岁。病因:支气管扩张3例,重症肺炎19例,慢性支气管炎12例,慢性阻塞性肺炎5例。观察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54.57±3.48)岁。病因:支气管扩张2例,重症肺炎18例,慢性支气管炎13例,慢性阻塞性肺炎6例。2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入住ICU>24 h者;②具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者,符合ARDS诊断标准;③均接受机械通气治疗者;④不含俯卧位禁忌[5]者。
1.2.2 排除标准:①心肺疾病史者;②颅内高压者;③近期行胸部大手术者;④大咳血需采取手术治疗者;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给予患者机械通气、气管导管位置固定、保持气道通畅及生命体征监测。
1.3.2 观察组采取俯卧位通气及相应护理。①俯卧位实施:由护理人员负责处理床面,保证床铺的舒适与柔软。此外由一名护理人员负责体位转变时的头部护理,包括注意对保护气管导管连接;由一名护理人员负责其他线路及机械通气所用导管的连接工作;由两名工作人员进行患者的两侧翻身。②俯卧位安置:安置俯卧位由专门的护理人员负责相关身体部位的安置,并且重视躯体及四肢的病理改变。在给予患者俯卧位通气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体位可增强肺部压力及促使肺扩张,改善病理机制,在俯卧位时需要减轻腹部压力,避免影响横膈肌运动。③在横膈肌运动下留出可供肺功能运转的空间,以此防止股动脉受到压迫,针对其中的女性患者可通过留出让乳房舒适的位置,此外注意避免俯卧位下过于压迫男性患者的生殖器。④将枕头以及泡沫垫放置于头部以及胸部等容易受力的部位,包括骨盆以及膝处。此外使患者双臂自然下垂,使其自然放置与头面部两侧。患者的头面部在向下时注意偏移,可向左或者右偏移,同时使手部以及腿向面部较为一致的方向以正常姿态弯曲。此外使患者下肢避免压迫,尤其是容易受力的膝盖部,并且应该约束踝关节前的软组织,避免软组织过度伸展,注意姿势对患者肌腱的负面影响,规避肌腱缩短的发生。待俯卧位后,需要检查各种管道,并严格筛查气管套管位置,使其与呼吸机管道密切连接。⑤在患者保持俯卧位时需要给予患者多功能监护仪持续监测,护理人员需密切记录患者翻身前体温以及呼吸参数,以避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⑥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俯卧位的重要性,开展俯卧位前需说明持续时间,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增加患者对俯卧位的理解,使患者积极配合俯卧位的展开,并让患者知晓治疗必要性。⑦引流管护理:患者翻身时需要将患者各种引流管夹闭,避免血管内管路以及气管插管脱出。同时使患者保持安静状态,避免引流管受影响。⑧体位引流护理:帮助患者排痰,促使滞留于背部分泌物排出,以此改善肺部通气。
1.4 观察指标 (1)统计2组氧合功能[氧合指数(OI)、吸入气中的氧浓度(FiO2)]、上机时间、住院时间等。(2)治疗3 d后,以国产肺功能检测仪mas99对2组患者肺功能进行检测,包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比值。(3)利用血气分析仪监测2组动脉血氧分压等指标[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4)统计治疗9 d 后死亡率及再次插管率。
2 结果
2.1 2组氧合功能、上机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上机48 h后FiO2、OI上机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氧合功能、上机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2.2 2组患者再次插管率、死亡率比较 观察组再次插管率、死亡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各项指标比较n=39,例(%)
2.3 2组患者血气水平改善分析 观察组患者血气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血气水平改善分析
2.4 2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各项指标 观察组治疗后肺功能FEV1、FVC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各项指标比较
3 讨论
ARDS是以顽固性低氧血症、病情危重、致死率高等特点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因为ARDS需要临床迫切改善患者肺功能,以此减轻呼吸功能衰竭对患者生命安全的负面影响[6,7]。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效果及动脉血氧分压等血气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米洁等[8]针对13例中、重度ARDS患者采取俯卧位机械通气,结果表明PaO2从(84.2±7.49±13.18)mm Hg上升到(92.13±17.82)mm Hg。而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PaO2从(84.4±7.3)mm Hg上升到(95.4±14.5)mm Hg,与其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是因为在常规体位下胸腔内保持区域性差异的正常值,而在采取仰卧位时会使脏器器官如肺组织、胸廓等自身重力转化为压力,使胸腔内保持着显著的梯度变化,将其逆转为俯卧位可将压力梯度同步逆转,各脏器器官给予背侧肺区负压,而与此同时腹侧肺压会显著降低,背侧区域的肺泡在压力降低的条件下会重新恢复功能,肺功能的通气量也因此发生变化,动脉血氧分压等也会明显改善[9,10]。上述研究结果证实了在排除俯卧位通气禁忌证的前提下,此种技术对提升ARDS治疗效果有着重要作用,与彭小贝等[11]研究结果一致。此外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氧合状态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在腹侧区域在俯卧位下并不会出现功能恶化,肺不张及肺泡塌陷并不会随之发生,加之背侧区域的肺泡开放,可有效减少分流,为改善氧合及动脉血氧分压等指标奠定了良好基础[12,13]。通过采取俯卧位通气还可有效缩短上机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此外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死亡率及再次插管率均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在俯卧位通气治疗时辅以相应护理,有效保证了俯卧位通气对肺功能的改善效果,气道通畅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可有效降低通气时间,并也因提高了肺功能改善效果,及时挽救了患者生命安全,在俯卧位通气治疗后通过俯卧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合状态,并且在俯卧位时凭借心脏重量可有效给予胸骨压力,以此促进呼吸顺畅、改善心脏下肺泡通气及肺灌注,此外本研究俯卧位通气时针对患者采取相关护理,使背部肺泡的分泌物排出改善氧合,综合作用下有助于加强ARDS疗效,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提升有着重要意义[14,15]。
综上所述,通过针对ARDS患者实行俯卧位通气,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同时对提升ARDS患者的抢救效果有重要作用,值得广泛推广和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