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接触视域下农业科技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2-08-15何志武
范 青, 何志武 , 高 山
(1.荆楚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 荆门 448000; 2.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武汉 430079;3.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武汉 43007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乡村农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科技对农业生产的重要驱动作用,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科技体系.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当前国家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以新媒介跨界融合为时代特征,乡村农业科技快速提升,城乡信息化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与此同时,中国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传播主体缺失,农民深层次科技需求挖掘不足,科技内容更新服务落后,信息传播效果差是制约中西部乡村发展切实存在的现实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从科技需求的角度来看,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农民缺乏科技服务的认知,科技资源配置与农业产出不匹配,这是当下乡村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现象,如何有效提升农业科技传播力,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科技信息需求是新时代农业信息化和乡村振兴研究的重点.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湖北乡村发展案例,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科技传播影响因素及其组合联动效应,探寻促进农业科技传播的组态路径及发展新方式,助力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智能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传播速度飞速提高,为科技信息传播提供新的传播方法和途径.当下的科技传播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模式、传播能力等方面.如,在科技传播模式上, Granell等认为在大数据时代科技传播的途径具有长期效应[1].李涛等认为在智能媒体时代科技传播加速科技知识的流动[2].在科技传播认知上, Luo等指出在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可以提升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促进生产力的转化[3].李天龙等对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状况进行梳理,指出科技信息通过新一代智能媒体激发大众对知识产生认知和情感[4].何郁冰认为,在知识信息的创新活动中科技传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5].Burns等认为科技传播是通过恰当的技能、媒体、媒介、对话和活动,激发大众对信息产生新的认知和情感,包括认知更新(awarenew)、兴趣(interest)、意见(opinion-form)和理解(understanding)[6].在传播方式上,刘华杰认为科技传播是通过媒介让知识信息得到扩散的过程,是知识的发展、传递,具有反向作用[7].Hagstrom所提出的“交换理论”在科技传播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影响[8],他主张科学技术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一种传播方式,科学信息通过交换才能获得,科技传播实际上是一种知识交流的活动.
在农业科技传播方面,美国在20世纪后期就与大学联合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推广,主要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和实用技术普及[9].Berg-Schlosser等认为,农业科技信息有效传播到农民是科技传播重点问题[10],在科技传播研究中,农民的文化程度、信息有效性、传播媒介的选择对科技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关系中,Schultz提出农业经济的增长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科技进步程度,认为必须引入农业科技要素来推进农业发展[11].近年来,国内农业科技传播主要集中在传播主体、传播机制、传播者等方面的研究.叶敬忠等认为, 农业科技传播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研究者与传播者之间关系不畅,另一方面是信息推广组织与农民联结机制缺乏[12].针对传播主体,郭绪全等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主要通过人际传播,一般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进行,这样的农业信息传播虽然易于掌握,但不利于广泛传播,受众群体有限[13].夏刊认为我国农业科技传播存在着主要问题是科技传播服务不到位,农业科技内容与农民需求存在差异等问题[14].除此之外,孙生阳等认为,在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技术传播人员不能基于农民角度思考问题,因此农民配合度低,科技传播效果差[15].农业科技传播驱动力有多方面因素,刘辉等认为农业科技传播的外部影响因素是信息供给与接受方存在偏差,双方信息需求不一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信息传播时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农民追求的是科技信息的实用性,适应性[16].因此农业科技传播重点是准确把握农民的科技信息需求,提供适合农业生产经营、契合度高的科技信息.当下,我国农业发展迈入新的时期,建立长效的农业科技传播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建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不仅要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现实,也要考虑农业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相关制约条件.
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当下研究只是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分析农业科技传播效果,并未涉及农业科技传播影响因素研究.事实上农业科技传播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其影响因素众多,研究者不能简单从传播体系及传播组织单个因素去考虑传播效果,还应了解农业科学技术的生产特点.基于此,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探究新媒介视域下农业科技传播各影响因素的变化及其组合逻辑关系,找出能解释这些传播影响因素的组合条件,以期优化新媒介环境下我国农业科技传播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创新扩散理论和定性比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相结合的方法.创新扩散理论是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 M Rogers)提出,他认为新科技经过时间和传播途径,最终形成知识的普及过程,其扩散的方式有组织和大众传播.农业科技的创新扩散是知识传播与共享的过程,其内在动力是农民对科技知识的渴望,外在动力是组织机构的引导,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扩散是知识在传播的受众、媒介、空间等维度中,通过多元化创新扩散系统,实现从科技创新到应用的过程.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拉金(Clarles C Ragin)提出,其广泛用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及复杂的文化形态[17].QCA的分析方法是采纳“定性”和“定量”两路分析方法的长处,通过分析某一结果的研究及多态组合之间因果关系,其方法适用于研究二者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运用数学的关系代数运算,最终证明结果变量与不同因变量的多态组合关系.具体来讲,定性比较分析运用集合论的思想分析条件变量与结果变量的因果关系,当条件变量和结果变量分别被赋值后,通过数字逻辑规则对这些变量进行计算,以检验其因果关系.定性比较方法主要有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多值集定性比较分析(mvQ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本文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对乡村科技传播的影响因素进行组态研究.
本文的研究思路,首先对选定的案例进行数据的采集和筛选,剔除无效数据;然后对条件变量进行设计并赋值,最后根据真值表进行组态分析.在清晰集分析中,采用布尔代数的二进制操作规则:将变量的赋值用1或0表示存在或不存在,用[-]表示给定的二进制变量“无关”值.在布尔代数运算中运算符有逻辑“and”和“or”,其中逻辑“and”用[*]符号表示,逻辑“or”用[+]符号表示,条件与结果之间的联系用箭头符号 [→]表示.在清晰集中,根据赋值的二进制变量及逻辑关系反映现象发生或不发生时多种组合的具体状态,也可以是这些组态导致发生的因素,以及决定其因果发生的概率[18].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湖北省钟祥市东桥镇、客店镇、长滩镇等3个乡镇13个自然村,通过向不同人群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信息收集.数据收集后,获取研究样本为113份,剔除不合格样本13份后,经过检验符合QCA分析要求,样本的质量符合典型性、多元性及结果的确定性.本次研究对象为我国中部乡村,人员涉及到老、中、青年龄段,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调查中影响科技传播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涉及到受众,媒介传播环境,传播内容等多元化,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及确定的结果是本次研究的目标.
1.2 变量的设置
1.2.1 模型设计 QCA研究需要从现有的调查数据中选择变量.本文根据已有的有关研究成果,提出农业科技传播影响因素模型(图1),从受众、科技内容、科技媒体等3个纬度6个变量建立影响因素框架,包括农民的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从事行业、信息服务价值、信息服务载体等,其中信息服务内容是农业科技传播中的核心要素,信息服务载体是科技传播中的主要渠道,在传播学中,是连接受众与外部环境,传递科技服务的媒介.
图1 农业科技传播的影响因素模型
1.2.2 条件变量及赋值 根据QCA中清晰集分析方法,本文结合传播学理论研究的构成要素[19],采取 “二分归属”[20],提炼6个条件变量(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行业、信息服务价值、信息服务载体),12个观察要素,作为满足QCA分析所需要的条件.在条件变量赋值过程中根据传播构成要素,在测量过程中以0~1进行赋值.具体赋值及变量设置见表1.
表1 变量及赋值信息表
在结果变量中,以农业科技传播效果作为指标,农民能利用新媒体工具(如互联网、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等)来获取与农业生产经营等科技信息且能很好应用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赋值为1,在科技传播过程中以传统的媒体渠道(如杂志、报纸,宣传单页、广播、电视等)获取科技信息用于生产中赋值为0.
本次有效问卷为100份,在变量描述统计表中,男性56人,女性44人;年龄在45岁及以下的为46人,45岁以上有54人.从性别和年龄两个变量来分析,目前乡村男性中老年人要多于女性.在教育程度方面,具有初中以下学历58人,高中及以上学历有42人.从事与农业科技相关的行业有61人,非农业相关的行业为39人.认为科技信息能给村民带来应用价值有80人,认为科技信息给农民带来的效果不理想为20人.在信息服务载体中,选择传媒媒体有46人,使用新媒体工具有54人.37人认为新媒体工具有利于科技传播效果,63人认为新媒体工具对科技传播带来的效果不明显.
表2 可变量的描述统计表
2 实证分析
2.1 必要条件分析
通过对所有变量二分赋值后,除完成条件和结果变量的编码工作,还应评估这些条件变量和因果变量的必要条件.分析计算条件变量和结果变量的覆盖率和一致性,以检验是否存在单个变量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的存在,表明其结果变量发生的概率极高.
覆盖率(Ccoverage)反映符合变量数据在案例集合中所占的比例,是经验性指标,其占比越大,表示该变量对农业科技传播影响越显著.在覆盖率中Ccoverage(X≤Y) 的值越接近 1,表明非 “Xi”同时也属于“Yi”的机会越小.其计算公式如下:
Ccoverage(Xi≤Yi)=∑[min(Xi,Yi)]/∑(Yi).
(1)
一致性(Cconsistency)反映了条件变量在多大程度上能解释结果变量.其中,“min”指两者最小值,“X”指在条件组合中的隶属分数,“Y”指在结果中的隶属分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Cconsistency(Xi≤Yi)=∑ [min(Xi,Yi)]/∑ (Xi).
(2)
将已赋值的数据录入QCA软件中,经过计算,其解释变量的一致性和覆盖率见表3.通过单变量一致性(Cconsistency)和覆盖率(Ccoverage)必要性分析,从而判断其单变量与因果变量是否存在充分关系或必要关系.Charles C Ragin提出在必要条件检测中,一致性≥0.9的影响因素可以判定为必要条件,一致性超过0.8的影响因素应判定事件发生的充分条件[21].如表3所示,一致性大于0.9的变量为“信息服务载体”,其他5个变量都不足0.9,因此信息服务载体可以作为必要条件.在覆盖率(Ccoverage)指标下,6个条件变量,只有2个变量超过0.5,分别是性别、教育程度,说明这两个变量与结果变量存在一定的影响因素,对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表3 单变量必要条件分析
2.2 真值表构建
真值表是一种组态表,呈现出所有条件变量对结果变量组合的情况,以及覆盖到的案例数量.真值表构建过程是定性比较研究中关系运算的必备过程.本文将案例数据导入系统中,通过fsQCA软件计算完成构建过程.在真值表中有六个条件变量,一个结果变量,每一类变量其真值表都有2K行(K表示条件变量的数量).通过真值表计算得出组态有25种(表4),每种组态对应0个、1个或多个案例.接下来通过raw consist.指标来确定符合标准的变量所需组态,本文将传播效果=1的条件(数据的频率阀值)设置raw consist.≥0.8,raw consist.<0.8为实质不一致.对于raw consist.=0的组态做剔除处理.
表4 真值表
续表4
2.3 条件组合分析
真值表构建后,需对多个条件变量进行组合分析.通过fsQCA计算农业科技传播的各项变量,以标准分析获得复杂解、中间解与简约解.由于本文复杂解与中间解的数据相同,不具有解释性,因此舍去复杂解,最终选择中间解与简约解作为组合分析.
简约解是借助逻辑余项得出最简公式,对逻辑余项进行合理性评估,而中间解是依据定性比较分析的相关理论和相关软件计算出的最小公式项,其解具有可行性、可靠性.本文根据中间解和简单解计算结果综合考虑,将简单解中的变量及前面必要条件分析出变量(信息传播载体)作为核心变量,将中间解存在而简单解不存在的变量作为外围变量,整理后得到运算组合如表5所示.中间解和简单解的总覆盖率为0.810 811,总一致性为0.967 742,说明所有的条件组合都能解释农业科技传播的影响因素.
表5 科技传播影响因素条件组合
在表5的五种组合中,信息传播载体作为核心条件出现五次,说明该变量在科技传播影响因素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影响农业科技传播的核心条件.其主要原因是当下媒介发生变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迁移到智能手机、电脑、平板及移动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农民从事生产经营等科技活动大部分靠新型媒体工具获取相关农业科技知识.从事行业在组合条件中出现两次,说明从事行业与农业科技传播也有很强关联,但不是必要条件.根据其计算结果对这五种组合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这五种组合的条件的一致性都高于0.9,表示现有的样本中约81%的案例均能用以上五种组合解释.
对五种组合进行具体分析如下(在下面组合表达式中“*”表示和,“~”表示不存在).
1) 性别*年龄*~行业*信息服务载体*~信息服务价值.该条件组合一致性达到0.933 333,且包含必要条件“信息传播载体”说明该组合具有解释力.该组合显示45岁以下的男性,大部分都有使用手机、平板等新媒体工具,不存在行业的关联性和信息的价值性,这种组合条件对科技传播有较大的影响力.深入分析乡村调查发现,目前乡村45岁以下的中青年大部分都使用智能手机上网获取信息包括与亲友联系、娱乐及查找相关的农业病虫害等知识.
2) 年龄*教育程度*~行业*信息服务载体*~信息服务价值.该条件组合一致性达到0.956 522,对结果变量具有较好的解释力.该组合解释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教育程度高或受过职业教育的年轻人都使用新媒体工具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对农业科技传播产生促进作用.本文在乡村调查案例中,发现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要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群基本都会使用移动互联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获取所需信息,他们借助新媒体工具无论是娱乐,还是查找相关资料都能得心应手.
3) 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信息服务载体*~信息服务价值.该条件组合表示为,不考虑信息的价值是否有用,使用新媒体工具的高中及以上的中青年男性对农业科技传播有着一定的影响.在乡村传播中,随着新技术门槛的降低和智能媒体工具的普及,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男性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性较强,愿意主动通过学习来获取对新事物的认知.这一条件组合进一步证明,在新媒体环境下中青年、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是农业科技文化传播的潜在主体,他们在科技传播中是新知识、新技术获取的主要力量.
4) ~年龄*教育程度*行业*信息服务载体*信息服务价值.该件组合可以解释为,在家务农及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农民使用智能手机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组合,能影响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本文在案例研究中发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虽然是当下科技传播的主体,但其性质是公益性服务机构,其技术推广服务单一,各项信息技术服务比较滞后,不能满足乡村实时科技服务.因此长期耕作乡村的部分中老年人,他们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虽然年龄偏大,但他们愿意积极学习新一代智能媒体工具,了解与农业科技相关的的信息,以满足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如通过关注抖音号或农业科技公众号,以获取庄稼的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及生产养殖等科技信息.
5) ~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行业*信息服务载体*信息服务价值.该条件组合解释为从事乡村务农,初中及以下的中青年女性会使用智能媒体获取有价值信息,这样一个条件组合也对农业科技传播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调研,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乡村男性大部分外出务工,乡村留守的基本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而妇女在家务农、 照顾老人、小孩,是家庭生产劳动力主要承担者.在这种环境下,为获取农业科技知识,乡村留守妇女通过智能媒体工具如手机、手机、移动互联网等设备来扩展农业科技获取渠道,提升生产技能,这也是农业科技传播的影响因素之一.
3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传播媒介、受众年龄及职业教育培训程度都是影响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因素,而性别、信息服务内容的价值及所从事的行业对农业科技传播影响较小,是必要条件,但与其他因素组合后发挥作用,并且只能在特定的组合条件下助力科技传播效果.基于这种复杂的组合条件,乡村科技传播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协同发展.
1) 关注教育水平,提升科技文化素养.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在2021年11月发布的《“十三五”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中指出,2021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中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22].但要继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必须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首先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力度,提供各种培训机会,鼓励农民参加各种学习,以提升农民科技技能,促进科学务农,推动农业快速发展.其次,在教育层面,开办各项职业技能教育,增加乡村农民教育规模,提升农民媒介素养.一是加大农业科技教育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乡村信息化教育推进步伐,实现教育资源优质共享.二是构建完善的科技知识培训体系,发挥农业培训引领机制,以农业中职教育机构、各乡村基层农技服务组织为主导,为乡村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农业技能培训课程,同时注重农业技能的科技性和实用性,提供农民学能所用的科技知识,以实现乡村农民文化素养的提升.三是坚持教育服务“三农”意识,注重科技知识的创新性设置,培训有区域特色、创新性强的新型科技人才.
2) 重视科技网络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农业科技传播滞后,根本在于乡村网络资源普及力度不高,中老年人群体使用智能媒体较少.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84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23].农村网民数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解决乡村网络问题的当务之急是加快乡村网络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农民网络普及率,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在具体措施上: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进城乡通信设施一体化,加大乡村5G网络建设力度,优化网络结构,扩充网络设备,实现移动网络资源全覆盖,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其次,在互联网平台方面,促进城乡科技资源互通共享,通过建立科技资源配制,引导科技信息、技术、网络流量等资源向乡村转移,以科技资源流动激活乡村生产各要素,以促进乡村振兴,提升农业发展新动力.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线上线下融合平台,将农业科技知识、生产、技术以视频、文字、音频等方式集中发布.向乡村农民提供自主学习及在线学习平台,让广大农民充分理解、吸收新型农业科技知识,了解农业科技市场行情及最新农业科技动向.此外,应加快农业科技供需平台建立,让乡村农民通过在线搜索,找到所需信息,同时应安排农业技术人员或专家提供在线问答及交互,实时动态响应农民技术需求,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个性化定制服务,实现传统农业科技服务向智慧型、个性化转型.
3) 注重科技信息服务价值,提升科技传播精准度.在互联网信息泛滥的今天,农民如何在浩瀚的信息中甄别信息服务价值是农业科技传播的关键.因此应深入分析农民不同层次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制定科技传播内容[24],以实现科技信息精准服务.对于乡村农民,建立科技信息资源库,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分析不同年龄、层次、群体的信息需求,以实现信息服务精准匹配、个性化推送,实现科技数据有效融合,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支撑条件.此外,对于精准推送信息,需要建立反馈机制,确保信息推送的有效性.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环境下,以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为切入点,以信息化、个性化、产业化为接入点,加快农业大数据中心建立,着力提升信息服务价值.推进乡村信息化升级改造,逐步完善农业大数据的网络服务,建立田间土壤保护、农作物耕作、农业气象预报、病虫害防治等科技信息平台,融合农业资源,形成以农业科技为内容,以互联网信息平台为依托的农业数据服务中心,以实现农业科技数据跨行业、跨地区的协同共享,能够同时满足农业管理、推广、生产需求的社会化共享服务平台.此外,加强农业科技数据的分析,形成区域、行业等分析报告以供相关政府及科技服务单位改善信息投放精准度和匹配度.
4) 拓宽科技传播渠道,延伸信息服务质量.科技知识是乡村农业生产的基础,提升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空间,不仅需要提高农民信息素养,更需要政府机构加强农业数字化推广力度.一是政府应鼓励农业技术部门加强农业科技知识创新和推广力度,以适应广大农民差异化农业生产需求.同时在市场调节不足情况下,政府应给予农业科技服务相应的补贴,用于农业科技数字化推广.二是针对当前科技传播内容单一、供给不足、科技需求多样化等现状,各级农业推广部门在科技传播中不仅要发挥传播主体地位,还应积极引导市场服务组织参与科技传播,以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信息服务内容,优化农业科技信息发展模式.此外,鼓励乡村各农业协会、合作社等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提升科技传播能力,扩大科技传播范围,拓宽服务内容,为农业科技传播提供有效支撑.三是政府机构积极联系企业,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与传播,将涉及农业科技信息、自然资源与应用市场整合,建立乡村资源服务平台,培育多元化传播主体.以农业研究机构、农业技术人员、职业院校等为主导,构建乡村广大农民协同参与的大众传播群体.四是注重乡村农民对科技知识接收的差异性,突破科技内容的传统方式 ,塑造多元化、交互式的传播模式,有助提升农民对科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5) 丰富科技传播形式,提高中老年媒介素养.在移动互联网广泛使用的时代,媒介深深地影响着科技传播发展.农民是乡村科技信息的传播者也是接受者.当下大部分农民年龄偏大,媒介素养水平不高,智能手机使用率低,这无形增加了科技传播的难度.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国办发〔2020〕45号),指出在智能媒体时代要切实解决中老年使用智能手机的困难,政府各部分聚焦涉及老年人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帮助中老年人更加方便地生活在“智能媒体时代”.针对这一问题,农业推广部门可开展以农业技能为主的智能技术培训,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引导乡村中老年农民尝试智能媒体应用,开展经验交流、互助帮扶等,通过移动互联网引导中老年农民了解新型农业技术,体验新科技,积极融入智能媒体时代.
农业科技作为乡村发展的一项重要支撑,对乡村振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受众、科技传播媒介、科技内容、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归类和分析,讨论了媒介接触视域下农业科技传播要素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并从受众文化素养、乡村网络媒介建设、信息服务价值、传播渠道等方面提出乡村科技传播的新路径.变量设置参考传播学相关理论,变量的提炼对案例具有适用性,保证了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的局限在于科技扩散传播的影响因素众多,而本文仅从四个维度二分处理变量,在研究设计上案例选择较为单一,一定程度上研究结论代表性不够全面,研究结论得到的多种组织因素是否适用于其他地区,还有待进一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