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网络资源,助力思政课程
2022-08-15张立华山东省济南市美里湖第一小学
张立华|山东省济南市美里湖第一小学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便捷高效的多媒体技术、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成为教学中可以灵活取用的素材。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时,不少网络案例非常适合引入其中,教师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精心设计,灵活运用网络资源,促使学生通过有趣、有料的课程提高自己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基于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使用网络资源的方式进行研究和思考。
创设生动情境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充分应用网络资源,使学生在可观、可感的情境下,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水平。
如在讲授“应对自然灾害”这部分知识时,笔者会将网络资源充分应用起来。课堂上,用提前下载的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现多段视频。视频以比较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地震、洪涝、泥石流等多种灾害情境。通过这些较为直观的画面,学生更容易设身处地地思考、体会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影响。在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若自己身处当时的情境中该如何应对。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会更有紧迫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认真思考避险措施。而后,教师可依据学生讨论后得出的举措进行针对性评价,引导他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理性面对各类自然灾害。总之,网络上的资源形式多样,且较为生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合理运用:或是在教学中播放视频,或是在讲授中辅以音乐,创设出比较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教学中习得知识、提升素养。
丰富教学内容
有时,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没有符合道德与法治学科某个主题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挖掘网络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认知。
如在讲授“知法守法,依法维权”这部分知识时,笔者深知法律条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晦涩难懂的,要想让他们真正地懂法、守法、用法,简单说教是不够的,需要用他们能够听得懂、学得会的方式传授相应知识。备课阶段,笔者在深入学习条文的基础上,检索与主题相关的网络资源,选择典型事例,搜索与之相关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源,下载后放在课件中。授课时,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搜集到的资源,通过典型案例来讲授某一法律条文的适用情境、运用条件等,让学生由此养成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总之,教师有必要借助网络资源掌握丰富的内容,以此让学生了解到课本之外的生活情境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拓展学习空间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时,还有必要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课后时间自主学习。如在讲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部分之前,笔者通过智慧教育平台等媒介搜集与学生知识学习相关的资源,并将其汇总、上传到班级常用的云空间,引导学生在课下也能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知识的预习和巩固。此外,笔者会筛选一些适合学生浏览学习的网站,学生可在课余时间充分理解所学知识,也能通过海量资源提升自己的学习力、拓展认知边界。总之,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打破课堂学习的局限,在拓展性的学习空间中遨游,使其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
数字转型、融合创新,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关键词,教师需要提升自身以信息技术赋能教育的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挖掘并利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要不断丰富思政教学手段、内容,拓展思政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自觉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