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大思政”,汇聚“大能量”
2022-08-15牛震云北京市八一学校
牛震云|北京市八一学校
北京市八一学校与军旗同名,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的思政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增强实效性?如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学校统筹多元主体,整合多方资源,协同多种要素,形成育人合力。构建以课程思政、日常思政为主体,以文化思政、网络思政为浸润,以学科思政为支撑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回八一母校时对师生的嘱托和希望,踔厉奋发,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抓好队伍建设,提升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八一学校有着“全员德育”的传统,每一位教师都要成为具有引路人素养的“大先生”。学校提出“双培养”目标,按照“六个要”标准(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致力于锻造一支高水平的基础教育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一方面,加强培训研修,提升全员业务素质和能力。学校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思想理论“面对面”、集体备课磨课、传帮带、观摩、进修等培训研修活动,着重提升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增强教学实效。学校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沙龙、启程工程、致远工程、拔萃工程、名师工作室等学术共同体,帮助各阶段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
另一方面,促进队伍融通和凝聚,着力解决各管一摊、各自为战、协同育人能力不足的问题。学校成立“大中小思政一体化项目组”,对思政教育进行系统思考、整体规划、立体设计,从横向延伸的一体化来定位课程思政,从纵向贯通的一体化来发挥课程思政育人效应,从教书与育人的一体化来践行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从教学目标的一体化来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
此外,学校引进专家团队,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建立合作机制,在教师培训、课程建构、学生实践、资源分享等方面取得高校资源支持。
抓好要素协同,推动思政教育取得实效
学校从课程、日常、学科、文化、网络五个维度入手,抓好各要素之间的协同联动,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一是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推进课内全覆盖。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实施,要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等学科课程融合在一起,打造学科思政平台,共筑育人“同心圆”。各学科依据新课标要求,将大思政落实到课堂。学校将团委和少先队的组织教育、德育活动、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以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真实成长。
二是做实日常思政工作,夯实课外主阵地。学校把思政教育渗透到第二课堂,开展了一月一“基因”的主题教育活动,十二个“基因”构成了八一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学校根据12年学制的特点,探索分层次、分阶段的教育方式,创新日常思政教育工作模式。
三是挖掘学校资源,编织学生思政教育网。学校通过打造思政社会实践资源库、社会大课堂展示和互动体验课程等途径,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将生动的社会现实生活引进校园。例如,学校与儿童电影制片厂签订协议,开发“光影悦读”课程,让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观看红色电影。
四是提升网络思政功效。学校以强化学习强国号、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等建设为重点,把学生讲述党史故事的视频等优质内容上传至网络平台,积极推进新思想进新媒体,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五是发挥文化思政功能,营造育人软环境。一方面,“我们是共产党办的学校,我们是与军旗同名的学校”深深刻印在师生脑海中。另一方面,弘扬师德文化,传承大爱师魂。全体教师立志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站在“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的政治高度,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通过“大思政”理念的引领、“大思政”格局的构建,八一学校汇聚了来自各方的“大能量”,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当前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了思政教育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