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婚姻文化视野下的望夫石书写
——以《全唐诗》为中心

2022-08-15张翠真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福建漳州363000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119

名作欣赏 2022年26期
关键词:全唐诗书写

⊙张翠真[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人文与传播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 710119]

望夫石传说一方面传递了中华民族对忠贞不渝爱情的渴望,一方面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现实和婚恋文化。学界对望夫石传说已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如望夫石传说的成因和传播路径研究、望夫石传说中石意象的文化内涵、宋诗望夫石书写中女性形象塑造等。然而,唐诗中望夫石是以何种形象出现?唐诗望夫石书写与唐代社会制度、社会风尚、婚恋观念有什么关联?这些问题并没有被有效解决。望夫石母题被唐代诗人广泛书写之后,成为后代文学书写的经典母题。

一、《全唐诗》中的望夫石形象

记载望夫石传说的是《列异传》,其文曰:“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者,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幼子饯送此山,立望而形化为石。”望夫石传说情节较简单,而简单的情节为后代文人进行多元阐释提供了可能性。望夫石书写的第一个繁荣期是唐朝。唐诗是如何描写望夫石的呢?

第一,守候丈夫痴心不改的忠贞女性。如刘方平《望夫石》:“佳人成古石,藓驳覆花黄。犹有春山杏,枝枝似薄妆。”女子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化为石像,这是对传说精神内核的继承;“佳人”和“枝枝似薄妆”强调女子的容貌美,则是对原传说的增饰。望夫石传说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列异传》,学者大多认为其作者是曹丕,而曹丕作《列异传》是为了通过著书立说达到不朽,此说颇有见地。换句话说,曹丕辑录各种奇异故事与政教无关。有学者指出:“魏晋志怪作家基于‘爱广尚奇’的审美心理,在其自觉的审美创作中,首先选择的是那些奇异殊怪的志怪传说。奇异性和怪诞性决定着传说的故事性,凡缺乏奇异性即故事性的传说,自然而然会被志怪作家所淘汰。”与魏晋作家“爱广尚奇”的审美心理不同,唐代诗人更着力塑造一个等候丈夫的痴情女性形象。

如刘禹锡《望夫石》:“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此诗的创新点在于对叙事空间的拓展,“望来已是几千载”强调了女子坚守时间之长久。原传说叙事时空始于女子等待动作发生,终于女子化为石像。然而,刘禹锡则将叙事时空拓展至诗人生存时代,这种对叙事空间的拓展强化了女子望夫的执着。又如唐彦谦 《望夫石》:“江上见危矶,人形立翠微。妾来终日望,夫去几时归。明月空悬镜,苍苔漫补衣。可怜双泪眼,千古断斜晖。”此诗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视角,重点表现女子等候丈夫过程中的心理痛苦。即使等待过程如此痛苦和漫长,女子依然初心不改。可见,她对丈夫的痴情厚重。

其次,忠于婚姻的贞妻典范。这一点属于对原传说的经典化。如武元衡《望夫石》:“佳名望夫处,苔藓封孤石。万里水连天,巴江暮云碧。湘妃泣下竹成斑,子规夜啼江树白。”“佳名望夫处”说明望夫石成为贞妻典范。思妇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题材,唐诗望夫石书写不但将思妇形象典型化,而且对女性坚守婚姻的行为给予高度肯定。如刘义《怨诗》:“君莫嫌丑妇,丑妇死守贞。山头一怪石,长作望夫名。鸟有并翼飞,兽有比肩行。丈夫不立义,岂如鸟兽情。”刘义强调女子的忠贞是最可贵的品质。再如李绅《过荆门》:“惆怅忠贞徒自持,谁祭山头望夫石。”李绅为望夫石鸣不平,他认为望夫成石的女子是贞妻典范,但却无人为她祭奠。望夫石是忠贞妻子的榜样,其故事内核有助于加强封建礼教对女性思想的管控,所以才能在封建社会长期广泛传播。《史记·货殖列传》:“而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尽管司马迁对秦始皇表彰寡妇清的初衷有质疑,但“从秦始皇对寡妇清的表彰是以‘贞妇’为名义,也有将‘贞节’作为女性道德品行的含义,希望社会达到‘防隔内外,男女洁诚’的思想境界”。

望夫石传说的传播还衍生出一些和望夫石文化内涵相近的意象,如“望夫山”“望夫台”“望夫楼”,其本质都是强调女性应当在婚姻爱情中具备忠贞的品质。如李白《别内赴征三首》其一:“王命三征去未还,明朝离别出吴关。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又如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悲鸣五里无人问,肠断三声谁为续。思君欲上望夫台,端居懒听将雏曲。”再如薛涛《赠远二首》其一:“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到是愁。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无论是望夫石、望夫山,还是望夫台、望夫楼,它们的思想内核都是女性对婚姻爱情的忠贞品格。

二、《全唐诗》如何写望夫石

社会思潮的改变会投射到文学作品创作中。汉末魏初“逐渐滋生的博学通识的知识风气,进一步拓展了思想的资源”,《列异传》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中成书的。“尽管佛教与道教在整个唐代争吵不休,有时也曾经凌驾于儒家伦理之上,但是,始终是以儒家典籍为主的,每个象征官方认可的教育部门,教授的也都是儒家经典,官方祭祀名单中,孔子以及陪同祭祀的诸贤也始终有着特殊地位”,因此,儒家婚姻伦理观念也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唐朝立国之初,就要求地位官员每年都要将贞女、烈妇的事迹上报。这就是望夫石传说被经典化,望夫石最终成为贞妇榜样的历史语境。那么,唐代诗歌又是如何通过望夫石传说来传播婚姻伦理的呢?

首先,对故事情节截首留尾,强调望夫石(望夫女)不计结果、不计成本的等待和坚守。《列异传》中的望夫石故事情节较完整,即“丈夫从役—携子饯送—贞妇立望—化石”。然而,唐诗望夫石书写大多只描写、渲染“贞妇立望—化石”。如前文所引唐彦谦《望夫石》,“妾来终日望,夫去几时归……可怜双泪眼,千古断斜晖”中没有对丈夫的书写,只是单纯强调妻子无条件、超时空的等待。唐代因戍边、经商、仕宦等原因导致社会中存在比较普遍的夫妻长期分居现象。唐求《伤张玖秀才》:“铜梁剑阁几区区,十上探珠不见珠。卞玉影沈沙草暗,骅骝声断陇城孤。入关词客秋怀友,出户孀妻晓望夫。吴水楚山千万里,旅魂归到故乡无。”为了科举登第张玖秀才十年漂泊,最终身死异乡,只留下家中妻子孤苦守望。当然,张玖妻子是否如诗歌中所描述殷勤守望丈夫并无确证,诗中对张玖妻子行为的描写是诗人基于婚姻伦理的期望。又如严郾《望夫石》:“何代提戈去不还,独留形影白云间。肌肤销尽雪霜色,罗绮点成苔藓斑。江燕不能传远信,野花空解妒愁颜。近来岂少征人妇,笑采蘼芜上北山。”此诗将望夫石传说和当时的征夫思妇两地相思的社会现实相联系,说明战争给女性带来的情感创伤。此外,唐代商业繁荣导致夫妻长期分居现象,如李白《长干行二首》所述“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就是商人妇的闺怨相思。

其次,叙事空间的延长,将半生守候演绎为千年相思。这种书写方式虽然不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但有益于诗人塑造典型化人物形象和抒发情感。唐代社会因为科举仕宦、战争戍边、贸易经商等原因造成的夫妻分居现象比前代更为突出。这是唐诗望夫石书写的社会背景。丈夫外出后,妻子留守家中是否忠贞坚守,存在两种可能性。但不论如何,在男性利益、家族发展、公序良俗、社会稳定等方面出发,贞妇典范才是众望所归的女性形象。如何让贞妇的形象更有光辉呢?这种光辉的形象既满足男性心理诉求,又对女性行为起到迁移作用。接下来需要褪去原故事的神异色彩,充实望夫石这个人物形象,坐实并放大望夫石的优秀事迹。

再次,渲染望夫石等候过程的寂寞哀怨。原传说并没有望夫石的心理描写,人物形象单薄,这给唐代文人留下巨大的发挥空间。唐人在赞美望夫石的忠贞之余,渲染望夫石等候过程中的内心煎熬。如李白《望夫石》:“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诗人深入到望夫石的心灵世界,并体认其付出的情感代价。此外,执着坚守和痛苦煎熬交织形成叙事张力,塑造出血肉丰满的贞妻形象。又如前引武元衡《望夫石》用湘妃竹典故和子规夜啼意象来说明望夫石等待丈夫过程中的哀怨心理和凄凉处境。又如唐彦谦《望夫石》“可怜双泪眼,千古断斜晖”描写贞妇(望夫石)在无尽等待中的绝望心理。丈夫可能是身不由己而不能归,抑或是另结新欢不愿归,贞妇却始终坚守。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悲鸣五里无人问,肠断三声谁为续。思君欲上望夫台,端居懒听将雏曲。沉沉落日向山低,檐前归燕并头栖。抱膝当窗看夕兔,侧耳空房听晓鸡。舞蝶临阶只自舞,啼鸟逢人亦助啼。独坐伤孤枕,春来悲更甚。”望夫台意象是望夫石的衍生意象。骆宾王替卢照邻情人郭氏发声,详细描写了郭氏等候卢照邻归来的悲怨心理。卢照邻在益州和郭氏恋爱同居,后他到长安参加典选离开益州再也没有回来。卢照邻没有回益州和郭氏相聚,郭氏以为卢照邻滞留不归的原因是“京洛多佳丽”。因为男女经济地位悬殊,男性始乱终弃的行为在唐代屡见不鲜,郭氏才会对卢照邻生疑惑。

石头和社会现象之间的神秘联系是一种灵石崇拜中国化的反映。望夫石书写本质上是对忠贞思妇的礼赞,唐代诗歌中的望夫石书写中饱含着当时的社会生活经验和价值判断。望夫石千年如一日的坚定守望是当时许多思妇生活真实写照,也是众多游子的心理期待。此外,也有一些诗人在望夫石书写中寄托了自己的忠于理想、守志不移的情志。

三、望夫石书写繁荣的社会原因

唐代诗歌望夫石书写的繁荣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婚姻文化有密切的联系。首先,唐代频繁战争、科举考试、官员铨选和商业繁荣造成了大量夫妻分离的客观现实。歌颂望夫石就是表彰和激励为了家庭利益和社会稳定而牺牲个人情感需要的女性。“‘化石’的结局使得传说的誓约的精神内涵重新回归到了对石头坚韧永恒性的尊崇,而这恰是石头誓约象征意味的本源,女子化石是有其特殊含义的。”望夫石传说的思想内核是女性忠于爱情并无条件守约至生命终结。这一点既符合因多种原因离家远行的游子集体心理,又符合不断加强的婚姻爱情规范。

唐朝疆域辽阔需要大量将士戍守边关。“唐太宗和唐高宗执政期间,为拓展疆域,增强王朝的影响力,相继对突厥、薛延陀、吐谷浑、西域诸国(高昌、龟兹等)等地区或国家展开作战,并陆续消灭了这些政权,从而逐渐控制了漠南、漠北、西域等广大地区。”到了唐高宗龙朔年间,王朝的疆域面积达到峰值,疆域跨度西达咸海,北接西伯利亚,面积大约为 1237 万平方公里。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也说:“古今疆域,始大于汉,最阔于唐。……唐全有汉地,分天下为十道、十五采访使,南北万里,东西万七千里。”因此需要大量将士戍守边关。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疆域缩小,但是战争频繁需要征用大量兵力。如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对于国家而言这些英勇奋战的将士是英雄;对于小家庭而言无疑是一种人伦悲剧。

唐朝科举制度改革使得大量学子离家远行,官员任命制度使得士人多地迁徙,而造成夫妻分离的社会现实。五代词人牛希济《荐士论》(《全唐文》卷八四六)云:“郡国所送,群众千万,孟冬之月,集于京师,麻衣如雪,满于九衢。”这段话说明从各地辗转来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人数众多。唐朝常科每年举行,举子来源有两种途径:一是生徒,由中央和地方的各类学馆选拔送到尚书省;一是乡贡,“举选不由学馆、学者怀牒自列于州、县”。除了在京城学馆就读的生徒之外,其他士子每年十月要赴京城参加考试。学子们到达京城以后首先到尚书省报到,再到户部集阅或向礼部纳家状。此外,要想方设法结交显达之人向他们投献诗文,以期得到援引增加登第的概率。然而,由于录取率低,大部分士子多年辗转家乡和京都之间而不能登第。“唐代进士科所取的人数,前后期有所不同,但大致在三十人左右。据唐宋人的统计,录取的名额大致占唐宋人数的百分之二三。明经科较多,约一百人到二百人之间。进士、明经加起来也不过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可以想见,风尘仆仆奔波于长安道上的,绝大部分是落第者。”因为明经和进士科考试是唐代科举考试中为时人所看重的两项,而极低的录取率自然导致众多士子长期奔波在家乡、州县和京都应考的路途之上,已婚士子和妻子也会在比较长的岁月中处于两地分离的婚姻状态。

唐代官员铨选制度也会导致长期夫妻分离情况出现。“唐代的选官过程形成了三级台阶:即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出身、成为选人;依据格限获准参加当年的文、武诠试集会;顺利通过铨选,授予正员职事官。”科举考试登第只是有了做官的资格,很多士人在登第之后还要通过吏部的审核、考试才能正式为官(此处指六品以下官吏),六品以上官吏任命遵循吏部推荐、宰相议定、皇帝批准的流程。然而,从科举登第到正式为官通常需要多年时间,其间士人千里迢迢会聚京师准备考试、寻求奥援所需费用极大。铨选给士人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其中一些人“货鬻田产,竭家嬴粮”。因此这些士人会因为考虑经济成本选择滞留在京师等待机会,如参加吏部“博学宏词”“书判拔萃”等考试。即使如此,这些千里迢迢离开家乡参加铨选的士人无成而归者十之七八,更有甚者滞留京师、贫病交加而不能返回家乡。由此可知,参加铨选的家境贫穷士人的处境非常艰难,他们中的已婚人士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和妻子处于分离状态。

唐朝经济贸易繁荣,大量商人需要辗转多地行销货物。刘禹锡《贾客词》:“贾客无定游,所游惟利并。眩俗杂良苦,乘时知重轻。心计析秋毫,摇钩侔悬衡。锥刀既无弃,转化日已盈。邀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妻约雕金钏,女垂贯珠缨。高赀比封君,奇货通幸卿。趋时鸷鸟思,藏镪盘龙形。大艑浮通川,高楼次旗亭。行止皆有乐,关梁似无征。农夫何为者,辛苦事寒耕。”刘禹锡在诗中主要在强调商人获利巨大、生活奢靡,“贾客无定游”也说明商人为谋取利润过着四处奔波的生活。又如元稹《估客乐》:“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这都说明了“估客”即商人为了谋利跋山涉水、四处奔波。再如白居易《劝酒十四首·不如来饮酒七首》:“莫作商人去,恓惶君未谙。雪霜行塞北,风水宿江南。”尽管经商收入丰厚,但过得是四处漂泊的生活。

当然,商人不仅要承受旅途的艰辛,也可能遭遇猛兽和盗匪的袭击。刘驾《贾客词》:“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此诗中丈夫丧命而夫妻永无团聚之期。女诗人郭绍兰的丈夫是巨商任宗。任宗远行湘中多年不归,郭绍兰写《寄夫诗》:“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综上所述,出征服役、科举宦游、辗转经商是造成唐代夫妻分离的三个主要原因。这三个因素也是唐代望夫石书写繁荣的现实基础。

四、望夫石书写与唐代婚姻文化

唐代婚恋文化对望夫石书写的影响。唐代望夫石书写既与女性个体对婚姻爱情的忠贞态度有关,也与当时的婚恋文化有密切联系。首先,从法律条款来看,《唐律疏议》中对和奸罪的重视程度高于强奸罪,“诸奸者,徒一年半,有夫者,徒两年”。由此可知,唐朝对已婚妇女出轨的法律约束甚于未婚女性。其底层逻辑是已婚妇女的犯奸被看作是对其丈夫权益的侵犯,并且其犯奸行为会影响夫家血统纯洁和财产继承。其次,妻子要忠诚于丈夫的社会文化。《唐语林》“贤媛”篇记载:

有名娼曰娇陈者,姿艺俱美,为士子之所奔走。睦州一见,因求纳焉。娇陈曰:“第中设锦帐三十重,则奉事终身矣。”本易其少年,乃戏之也翌日遂如言,载锦而张之以行。娇陈大惊,且赏其奇特,竟如约入柳氏之家,执仆媵之礼,节操为中表所推。玄宗在人间,闻娇陈之名。及召入宫见上,因涕泣,称痼疾且老,上知其不欲背柳氏,乃许其归。

娇陈拒绝玄宗的故事情节可能是杜撰,但是她的故事被列入“贤媛”篇说明唐代有倡导妻子忠贞于自己丈夫的社会风气。有学者指出:“唐代孀居守节妇女确实比再嫁者多,唐代社会对于贞节还是极为看重的。在孀居妇女的墓志中,受士人赞扬最多的是妇女如何孀居守节,侍养舅姑,鞠育子女以及如何不辞辛苦地主持家政。”这种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唐朝政府的女德旌表制度之间有紧密关联。“在中国历史上,政府用表其门闾、立碑图像、封官加爵、文士咏颂、载入史册等方式对女性楷模进行旌表,形成一套系统的女德旌表制度。唐代是女德旌表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类旌表活动声势浩大、方式多样、次数频繁。”政府表彰的女德中一类女性就是节妇,即在婚姻中表现出忠贞品质的女性。如《旧唐书·烈女传》:“杨三安妻李氏,雍州泾阳人也。事舅姑以孝闻。及舅姑亡没,三安亦死,二子孩童,家至贫窭。李昼则力田,夜则纺缉,数年间葬舅姑及夫之叔姪兄弟者七丧,深为远近所嗟尚。太宗闻而异之,赐帛二百段,遣州县所在地存恤之。”皇帝表彰守节孝亲的妇女为树立社会风尚能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旧唐书》中还记载了樊梨会仁母敬氏的丈夫去世后,敬氏母兄“以其盛年,将夺其志,微加讽谕,便悲恨鸣咽,如此者数四”,最终因敬氏誓死守节而使“其兄感叹而止”。樊彦琛妻魏氏遇李敬业之乱,贼以武力逼迫为妻而坚拒之。尽管这些史传留名的女性只是个案,但我们可以从中窥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而这种社会风气就是唐代望夫石书写的文化语境。

《文心雕龙·物色》云:“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留恋万象之际,沈吟时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思想等内在因素灌注到自然物象之上,以精神驾驭外物达到主客观相融合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望夫石反映了诗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望夫石书写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①〔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第九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01—921页。

② 张亚男:《魏晋小说类文献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9页。

③刘明琪:《志怪小说:遥远的呼应与承接——论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觉醒和中国小说的真正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第27页。

④ 朱恒夫:《望夫石传说考论》,《江海学刊》1995年第4期,第167页。

⑤ 〔汉〕司马迁撰:《史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260页。

⑥ 马媛媛:《两周秦汉社会对女性特质的建构过程研究》,南京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4页。

⑦⑧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91页,第119页。

⑨ 李桂梅:《中国传统社会女德构建的价值向度》,《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第87页。

⑩ 孟修祥:《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石头意象》,《荆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6期,第65—66页。

⑪ 肖瑞峰:《语虽拙而意工——读刘禹锡〈望夫石〉》,《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第4期,第19页。

⑫ 刘旭平:《望夫何以成石》,《民间文化》1999年第1期,第50页。

⑬ 杨辰宇:《唐代边疆与诗歌》,吉林大学201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页。

⑭ 宋岩:《中国历史上几个朝代的疆域面积估算》,《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3期,第149—150页。

⑮ 〔明〕王士性撰:《广志绎》,吕景琳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页。

⑯⑱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第5页。

⑰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167页。

⑲ 何兹全、宁欣:《唐代选官研究》,《文献》1993年第6期,第120页。

⑳ 王元军:《唐代选官四才制度的推行和与意义考察》,《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第36页。

㉑ 宁欣:《唐代铨选制度的完善及流弊》,《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第91页。

㉒㉓ 〔唐〕杜佑:《通典》,王文锦、王永兴、刘俊文 等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45页,第402—403页。

㉔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二十三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078页。

㉕ 杨果、铁爱花:《从唐宋性越轨法律看女性人身权益的演变》,《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118页。

㉖ 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93页。

㉗ 〔宋〕王谠著:《唐语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版,第150页。

㉘ 苏士梅:《唐人妇女观的几个问题——以墓志铭为中心》,《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02页。

㉙ 张菁:《试论唐代女德旌表制度的发展》,《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第232页。

㉚㉛㉜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十六册,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5140页,第5141页,第5145页

㉝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黄霖整理集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4页。

猜你喜欢

全唐诗书写
《全唐诗》中的乌鸦意象研究
书写要点(十二)
书写要点(十一)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清编《全唐诗》对《乐府诗集》的因袭与改编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书写春天的“草”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