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段古塔的景观特征研究

2022-08-13杜春兰刘庆莹杨璧沅

中国园林 2022年7期
关键词:古塔三峡库区

杜春兰 刘庆莹 潘 笛 杨璧沅

塔作为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其与山、水、城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人们在长期与所处环境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认识总结与历史积淀,同时反映出人们的集体文化与审美心理结构[1]。长江三峡西起重庆,东至湖北宜昌,是由北部大巴山脉与南部武陵山、大娄山围合而成的狭长地带。其地理位置险要、自然环境优越、航运交通发达,是连接古代中国东西部的“黄金水道”和重要的移民要道。长江三峡库区有近3 000年的城建史,在多元的巴楚文化的浸润下,各种营建活动在这片土地上持续着。古塔的营建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反映,又是营建智慧的体现,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中的智慧、人居环境实践智慧,以及审美智慧[2]。因此,针对三峡库区古塔进行研究既能保护库区古塔文化,又能帮助实现有机融合发展需要的活态保护[3],对于长江三峡库区景观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西南地域的风景资源营建起着积极的探索作用。

目前,国内学者对古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1)人文历史方面,在堪舆学及佛教进入中国并逐渐兴盛的时期,兴建古塔受到地方上的重视,《洛阳伽蓝记》《金陵梵刹志》及重庆府城和各州县志①等记载有重要古塔的兴建原因、相关传说,以及古塔选址的自然地理环境,但是缺乏系统的梳理和详尽的描述分析。2)建筑历史和建筑艺术方面,大批学者对古塔给予了高度关注,如乐嘉藻的《中国塔寺》、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和刘敦祯的《中国古代建筑史》是中国最早一批开始分析研究古塔的专著,其中记叙了大量的现场考察和测绘结果,将中国古塔进行了分类梳理,但是在塔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方面,仅对不同类型古塔在城市或寺庙中的位置做了简要描述;张驭寰的《中国塔》则对“塔与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对于本文“塔的选址特征”的分析具有重要启发。3)城市规划学方面,蒋澍的《明清地方城市中的古塔》以明清杭州、绍兴城市中的古塔作为研究对象,不仅深入分析总结了塔在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建造位置、空间形态布局、与山水的空间关系、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等,还探讨了其在城市中的功能作用[4],虽然该研究地域范围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本文截然不同,但其研究方法对本文有借鉴作用。4)历史信息地理学方面,白占微[5]、姬许兴[6]、林昕[7]、卞建宁[8]等利用ArcGIS,结合经济、自然地理要素对古塔进行了空间分布上的研究,其中卞建宁对关中地区古塔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演变进行了论述,得出关中地区古塔呈现“在地域分布上表现出以西安为中心沿着4条比较有规律的路线向周边扩展”的特点,其研究方法对本文有较强的启发作用。5)风景园林学方面,张东月等在《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的“宗教建筑”章节提到了古塔与寺院园林的关系,主要解析古塔在寺院中的分布位置[9],对于古塔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少有涉及;沈福煦等在《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生态观》的“佛塔与环境生态观”小节简要阐述了佛塔与生态环境及佛教生态观的关系,主要聚焦于塔的登高观景功能,以及塔在选材方面的环境生态观念[10];张科的《浙江古塔景观艺术研究》则主要从塔与城、建构筑物、自然山水,以及植物的关系进行研究[11],但是欠缺系统性的空间分布研究。

古塔的出现与传统文化、人文要素、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鉴于三峡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巴渝文化特色,这种联系在三峡库区显得尤为紧密,但是较少有学者将视野聚焦于三峡库区。在研究内容方面,目前学界的古塔研究主要集中于塔本身的建筑形制、建筑特色和建筑技术等,而在风景园林视野下对古塔的历史生存环境、景观特征和营建智慧等的研究较少,即使有一些关于古塔分布及选址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只是作为通篇的附带部分。伴随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不能孤立地去看待文化遗产,而应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生存的环境结合起来”②的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对古塔的分布、选址、与环境协同等景观特征的研究有利于提升古塔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承、风貌保护、景观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导致三峡库区的古塔正逐渐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古塔建造技艺方面有积淀的工匠和艺人及民间传说也越来越少。同时,由于西南地区详细记载古塔的典籍和县志较少,加之三峡库区的古塔及其他重要文化景观亟须进行抢救性挖掘、梳理、分析和提炼。因此,本文以长江三峡库区古塔为研究对象,通过从各地的方志馆查阅地方志、搜集文献资料库的文字资料,展开田野调查,并结合ArcGIS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处理,将不同影响因子的图层进行空间叠加分析,从空间分布、选址特征、营建动因等方面剖析三峡库区古塔的景观特征和营建智慧,以期为长江三峡库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国家的“长江文化公园”计划做一些前期工作。

1 研究范围界定

在行政区划上,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作为研究对象,范围包括8县14区(图1)。研究时间的考虑为:通过对《蜀中名胜记》《重庆古塔》《重庆历史地图》《巴县志》等24本县志和方志,以及3本相关书籍和地图集①的通读与分析,发现三峡库区重庆段最早从唐代开始兴建古塔。唐代南山律宗大师释道宣所撰《律相感通传》记载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一带)相思寺有佛迹和阿育王塔:“育王于上起塔,在山顶,神便藏于石中。塔是白玉所作,其神见在。郭下寺塔,育王所立”。现存最早的古塔为南宋绍兴年间兴建的北碚塔坪寺石塔,所以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界定为唐代至1949年,在此时间段内三峡库区共兴建古塔116座,现存100座。在地理范围上,本文选取瞿塘峡、巫峡组成的长江上游峡江重庆段为研究范围。在空间范围上,研究区域范围位于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交汇处,大致可分为川东平行谷岭和盆周山地2个部分。

图1 研究区域

2 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在“山水文化”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三峡库区古塔选址受当地的山水形式和城市发展状况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空间格局。

2.1 兴于交汇

通过ArcGIS核密度分析可见(图2),颜色越深,核密度越高,塔的分布也就越密集。研究区域内古塔兴建最多的是万州区,其次是开州区和云阳县的接壤处、奉节县和巫山县的接壤处,以及重庆主城区。由三峡沿线古塔分布核密度分析可知:1)古塔总体上分布广泛,几乎覆盖了研究范围的各个区县;2)古塔总体分布态势不均衡,东北部地区古塔分布核密度值明显高于西南部;3)从核密度值与行政区划的关系上看,越是交运发达之处,经济越繁荣,文化越交融,兴建的塔也就越多。

图2 古塔分布核密度分析

2.2 依山而建

长江三峡库区大致可分为川东平行岭谷、益向山地和川鄂山地3个部分。总体来讲,研究区域山高水险、河谷幽深,关隘众多、身踞要塞,人们除了有登高观景的需求外,还有瞭望防御的需求,因此三峡库区的众多古塔被修建于距离城镇、聚落较近的高处。从古塔与山脊线空间分布关系图(图3)可知,三峡库区古塔多建于靠近山脊线处。古塔建于山体之上,不仅可以增强山体形势,成为城市空间中的标志性元素,还可以强化城市的空间轮廓,突出山地城市的竖向特征,也与山、城、楼、亭等诸多元素共同构筑了城市的空间秩序。

图3 古塔与山脊线的空间分布关系

2.3 傍水而立

三峡库区河流数量多且分布广,江河水系不仅是沿岸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基础,也是对外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交通廊道,古往今来,众多城市皆因水而兴,因水而盛。古塔此时便被赋予了航运标识功能、监测水位功能、登高瞰水功能,以及城市边界界定功能,于是,多座古塔被临水修建起来。通过ArcGIS对三峡库区水系进行1.2km缓冲,叠合古塔分布的地理坐标,发现研究范围内有33座古塔位于距水1.2km范围内,占研究古塔总数的33%,此数据充分说明了水是古塔修建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图4)。

图4 古塔与三峡库区水网的关系

3 景观特征

3.1 选址策略

三峡库区古塔营建的选址与朝向、地势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根据现有资料,研究范围内可确切定位的古塔共14座。

3.1.1 择选高地

结合等高线分析图(图5)来看,古塔大多分布在等高线较为稀疏的区域或研究范围内等高线的最内圈。由此推断,人们倾向于在坡度相对平缓或位置较高的区域营建古塔,以凸显古塔在周围环境中的地标性。

图5 古塔选址等高线

3.1.2 建于缓坡

利用ArcGlS软件,对18m精度的DEM高程数据进行坡度、坡向分析。从坡度来看(图6),研究区域内古塔的整体坡度大部分介于0°~19°。由此可知,在微地形尺度上,更多古塔位于较为平缓的地带,可以看出古人在营建古塔时会尽量选择易于建设的场地修建古塔。

图6 坡度分析

3.2 “塔-城-山水”的空间格局

三峡库区有许多著名的山水城市,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梁简文帝的“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蜀道难·其二》)都记录了三峡库区的山水形胜之势。通过对三峡库区山水城市的城市空间意象组成要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古塔在城市景观意象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针对古塔与城市和聚落的空间关系,以及与山水环境融合的手法进行研究。

3.2.1 “塔-城”顺水而建

三峡库区“塔-城”顺水而建的格局多是古塔位于河流上游,城市聚落位于河流中下游。城市处于多重山峦环抱的格局之中,水系经城市而过。古塔建于城市水系上游且水流多变之处,一方面均衡城市的地势,与城外的寺庙相呼应,强化城市特征;另一方面,古塔矗立于河岸,作为城市的标志,对城市的水运有导航作用。塔与水系关系密切,塔与城市通过水系延续空间关系,呈相互遥望的带状空间格局。如《江北舆地全图》①记载的位于重庆市江北区长江边的塔子山文峰塔,别名白塔(图7),古语云:“上出重霄,千里逢迎,先见古塔而后见城”,文峰塔成了一方城市的标志。

图7 塔子山文峰塔在《江北舆地全图》①中的位置(7-1,作者根据历史地图改绘)及景观序列分析(7-2)

3.2.2 “塔-城”隔水而望

在三峡库区“塔-城”隔水而望的格局中,古塔紧邻城市水系,建于河流侧畔或半山之上。整体空间关系较为紧凑,各元素之间联系紧密。当城市水系下游有交汇的水口时,古塔一般位于水口的凸岸处,据《夔州府志》①记载,奉节耀奎塔位于三河汇集之处,稳镇水口,与县城隔水对望。无交汇河流时,根据城市地形地势,古塔一般选址于河岸两侧与城市之间视线无山势阻挡的山丘上(图8),如《大宁城垣图》①记载的大宁凤山文峰塔,借山之势,拥有极佳的地理位置,与大宁古城形成通朗的视线关系,成为城南的制高点,弥补城南的地势(图9)。

图8 奉节耀奎塔的位置及空间格局分析(作者根据卫星图改绘)

图9 大宁凤山古塔在《大宁城垣图》①中的位置及空间格局分析(作者根据历史地图改绘)

3.2.3 “塔-城”依山而建

在三峡库区“塔-城”依山而建的格局中,城市被群山环绕,城市与山水形成的区域整体呈不均衡之势,塔与山融为一体,成为城市周边的屏障。古塔位于山体制高点,登塔可观望城市格局,在城市之内也可眺望远处山上的塔,塔成为城市远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城市的人文景观。“塔-城-山水”在一个较大的空间范围内调节城市山水格局,如《江津县志》①中《江津县县城图》记载的位于江津古塔寺的大塔(后被拆毁)伫立于南安门外武城山上。从古地图中可看到,大塔与山体融合,可俯瞰江津城,城市依山而建;大塔与文塔隔水对望,形成“山-塔-水-城-塔-山”的三峡库区独特的空间格局(图10)。

图10 江津文塔及大塔在《江津县县城图》①中的位置及空间格局分析(作者根据历史地图改绘)

3.2.4 “塔在城中”统领全局

在三峡库区“塔在城中”的格局中,古塔充当城市构图中心,丰富了城市内部的人文景观。例如《夔州府地舆图》①中记载的位于奉节县石岗乡桃李村的奉节风水塔(文峰塔),与文昌宫共同形成整个文教空间的中心,常常作为古人开展文化和公共活动的空间(图11)。

图11 奉节风水塔在《夔州府地舆图》①中的位置及空间格局分析(作者根据历史地图及实景改绘)

古塔的神性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形成塔庙并立的格局,例如,建于重庆北碚区静观镇东塔坪寺内的塔坪寺石塔,作为寺庙的中心,能够统领全局(图12)。

图12 塔坪寺石塔位置示意及空间格局分析(作者根据实景改绘)

3.3 景观营造

3.3.1 环境互动

1)点山缀水,风月无边。

涪陵文峰塔位于长江边的刘家山山脊之上,峭立山巅,与涪陵城隔江相望,形成了“山-塔”融合的城市背景。行船走水的船帮望见文峰塔,便知到了涪陵,涪陵文峰塔也因此成为一座“航标”,点缀着塔子山(图13)。

图13 涪陵文峰塔实景(作者改绘自https://mp.weixin.qq.com/s/h7tvH3GbGCBLraSHnozwNg)

2)相互资借,交流融合。

万州翠屏双塔,即洄澜塔和文峰塔,当地俗称“旧宝塔”和“新宝塔”,位于万州长江南岸,一塔立于山脚祈求行船平安,一塔耸于山腰欲振一方才气。双塔屹立一高一低,形成对景,相映成趣(图14)。

图14 万州翠屏双塔实景(作者改绘自https://author.baidu.com/home?from=bjh_article&app_id=1608400744922373)

3.3.2 古塔营建

1)因地制宜,因材施工。

三峡库区石材、黏土资源丰富,因此在筑塔过程中一般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在现存古塔和可考建造材料的损毁古塔中,主要为石塔和砖混塔,其中石塔数量占比83.3%,砖石混合塔数量占比12.7%;仅有2座砖木混合塔,分别是丰都培元塔和石柱白塔;有金属塔1座,为北碚塔坪寺铁塔;有砖塔1座,为奉节耀奎塔。其他地区发现的木塔、琉璃塔等,在本研究范围内未发现现存实物。

2)多面求稳,扩大视野。

三峡库区现存的古塔在平面类型上有方形、六边形、八边形和圆形等,几乎涵盖了中国古塔的所有平面类型。其中,六边形占比70%,四边形占比20%,八边形占比8%,其余为圆形。究其原因,多边的平面形制更加稳固,偶数边平面使得塔的整体形态更加和谐平稳,同时增多了观景面。通过资料查阅,发现其他山地城市的古塔营建也体现了此种景观特征。综上,在地势险要的区域,古塔营建一般呈依山傍岭、形制多边的特征。

3)率由旧章,因地而殊。

在古塔立面形制方面,三峡库区古塔延续了中国传统木构形制,常在立面外观中用砖砌筑出仿木构件(图15)。由于重庆地区远离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未完全严格遵循古塔建制,进而衍生出了独具三峡库区特色的古塔。例如,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古塔都有一个统称——白塔,如长寿白塔、北碚复兴白塔、巫溪白塔等。这些塔外观总体呈白色,通常使用当地的石灰粉刷,这种营建方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是三峡库区古塔的一大地域化选材特色。此外,由于三峡库区气候湿润、多雾多雨、日照时间短,许多古塔塔身上的斗拱、柱、梁、枋等被粉刷成红、黄等鲜艳的颜色,既突出了仿木构特征,又使塔体更加醒目(图16)。

图15 塔身细部组图[12]41;51;57;72;87-88;90;97-98;104-105;110

图16 三峡库区塔身立面组图[12]71;74;85-86;96

4 营建动因

4.1 环境协同

4.1.1 体量适宜,凸显山势

研究范围中,古籍中明确记载高度的古塔有18座,平均高度为21.93m。三峡库区现存最高的古塔为涪陵区文峰村刘家山文峰塔(白塔),该塔修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为砖石结构,9层楼阁式塔,通高45.5m。通过比较相同时期不同地域典型砖石古塔的高度,可以发现三峡库区古塔总体平均高度处于中等水平(图17)。一方面,由于清代三峡库区科举文教兴盛,地方官员及乡绅在兴建古塔时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因此拥有较为充足的营建资金。据道光《夔州府志》①记载:“嘉庆二十三年,调任成都府知府,原任夔州府知府杨世英捐银数百两,发交奉节县知县王如琯,建立名曰耀奎塔,以培风水。塔成后三科折桂者数人,各有捐输及募化银两,功无私焉。”另一方面,由于三峡库区特殊的峡江地貌,山高谷深,建造难度较大,且依托山体而建造,因此建成古塔的体量既能够凸显山势,弥补地势,也不会因过高而导致建造难度过大,无法完成。

图17 古塔高度对比

4.1.2 增补地势,稳镇水口

“山高水远,有塔则妙笔点睛;地鄙人近,因塔而陆然生辉”[13]。塔的相地选址和周围地理环境关系紧密,在修建古塔时会考虑周围地理环境的“势”,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前提下,盛则顺势,衰则补势,和则领势,如此,古塔便和谐地融入了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民国《江津县志》①名胜目下记载:“记云风水之说,儒者弗道,而山川形胜或有缺陷。乾隆丁酉岁,于圣庙落成之后,环视地脉,谓东南北三方稍陷,必大为培补,始足以崇体势而壮黄宫,遂修建文塔(但后相继被毁)。”

4.2 航运安全

4.2.1 朝江对望,千里逢迎

三峡库区大部分古塔与水系关系紧密,朝向江面,多因其高大挺拔的形象特征,被人们用来引航导渡。有许多古塔已经成了某一湾口码头或城邦的重要标志,具有较强的标识性及引导性,起定向、导航的作用(图18)。

图18 长寿白塔(18-1引自https://m.sohu.com/a/330163358_349090/?pvid=000115_3w_a&strategyid=00014)和奉节耀奎塔(18-2引自https://mp.weixin.qq.com/s/SQlo5eW912xogRyMtoQuwg)

4.2.2 竭足则忧,没塔则行

长江三峡自古就是联系中国东西交通的“黄金要道”,贸易航船往来无数。三峡峭壁嶙峋,滩多水急,岸边大石林立,为镇水防灾,祈求航船安全,临岸修建了许多古塔。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位于云阳县云阳镇的浮雕宝塔(现因三峡蓄水已被淹没),其被凿于突出石壁,可测量标志水位。明嘉靖《云阳县志》(靖二十年刻本)、清道光《夔州府志》(道光七年刻本)和民国《云阳县志》(民国25年排印本)①对此塔都有记载,虽对其命名稍有差异,但有二者认定其为行舟水则。清道光《夔州府志》中记载:“宝子塔在县东大江中,昔人磐石为之,为行舟之则。谚云,水侵宝塔脚下,舟休要错。”民国《云阳县志》载:“(江)水淹宝塔顶,行船十九稳;水淹宝塔脚,行船十九没”(图19)。由此,该石刻成为长江航行的重要标志和测量水位的工具,此景也被称为“宝塔舟则”,体现出古人适应自然环境的生存智慧。

图19 宝塔沱浮雕宝塔(作者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绘制)③

4.3 上登云际,广瞻壮景

三峡库区的古塔多建在山顶、水口,具有极佳的观景视野。如涪陵文峰塔,位于刘家山山顶,长江南岸,通高45.5m,宽1.08m。单数层塔身门开在西南面,双数层则开在东北面,与单数层正对,其中第九层西南面与东北面均设塔门,可在塔门处进行远眺。塔有碑刻“大雅广扶持一柱擎天开泰运;斯文真主宰三台立地庆升华”,体现了其登高观景功能。

4.4 精神引导

4.4.1 教义引申,境生象外

宋朝时期,处于嘉陵江小三峡内的重庆北碚依山傍水,交通方便,文人的游历和商贩的往来,使得北碚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繁荣。佛教也在此区域兴起、发展,民间兴建的佛塔数量也随之增长。三峡库区现存兴建年代最早的古塔为北碚区静观镇东塔坪寺内的塔坪寺石塔,其兴建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落成于乾道四年(1168年),位于寺庙的中轴线上,享有“朝天文笔插空稳,拔地楼阁依势牢”的赞誉。塔作为寺庙的中心,与寺庙一起形成了完整的空间布局(图20)。

图20 北碚塔坪寺平面图(20-1)及塔坪寺石塔实景(20-2引自http://www.cqkaogu.com/gzdt/4866.jhtml)

4.4.2 学馆盛文,劝君惜字

三峡沿线的奉节,因夔门雄踞,世称夔州。历来文人墨客纷纷前来游学,并以夔州为题,留下千古绝句,而奉节也因此获“诗城”之称,是三峡库区唯一保留至今的历史文化名城。奉节文风兴盛,人文气息浓厚,明清时期由于政府兴起科举考试的选拔模式,许多地方官员为振兴文风及多出科举进士人才而修建古塔,古塔营建也逐渐成为一种寄托登科及第希望的文化现象。如位于奉节县石岗乡桃李村的奉节风水塔(文峰塔),塔上有对联:“镇一乡风水,占多士科名”,横批“桃溪灵秀”。这些塔不仅丰富了地方文化内涵,也有助于地方伦理教化和儒家文治的巩固(图21)。

图21 文风塔在清光绪《奉节县志》奉节县城图中的位置(作者根据历史地图改绘)

4.4.3 建塔纪事,垂世不朽

除了宗教内涵和振兴文风,三峡库区的古塔还有纪事纪人的功能。据乾隆年《巴县志》①记载:“觉林寺兴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乾隆二十二年僧月江为报母恩修建了石塔,但塔末完成而圆寂,其弟子善明继续修建。”塔上刻:“因传心法分三教;为建浮屠报四恩”。

5 结语

古塔作为中国传统风景资源的重要代表,是传统地域文化和营建智慧的结晶。在三峡库区,古塔的相地选址、营建思考与自然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不同时代背景下古人的实际活动需求紧密相关。三峡库区古塔营建呈现出典型的“分布广、不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兴于交汇”“依山而建”“傍水而立”的特征十分突出,同时三峡库区的古塔还兼具航运安全、登高观景、精神引导等特殊的适应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功能,体现出浓郁的巴渝地域特色、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古人的传统营建智慧。

三峡库区的古塔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本文仅探讨了其在空间分布和选址策略等方面的景观特征,以期对三峡库区古塔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及长江文化公园的建设作出贡献。关于三峡库区古塔的更多内容将在后续的研究中展开。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

注释:

① 本文参考的古籍有《蜀中名胜记》《重庆历史地图》《重庆府志》(清道光)、《巴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巴县志》(民国)、《南岸区志》《江北厅志》(道光二十四年)、《巴县志》(乾隆二十六年刻本)、《巫山县志》(康熙)、《大宁县志》(康熙)、《夔州府志》(道光)、《奉节县志》(光绪二十九年)、《云阳县志》(明嘉靖)、《云阳县志》(清乾隆版)、《云阳县志》(民国)、《开县志》(乾隆)、《万县志》《忠县志方外》《忠州志》(乾隆)、《忠州直隶州志》《忠县乡土志》(民国)、《涪州志》(同治)、《光绪丰都县志》《石柱县志》(民国)、《长寿县志》(康熙五十三年)、《重修长寿县志》《江津县志》。

② 详见《威尼斯宪章》第7条。

③ 现已无存的古塔根据文献资料推断绘制。

猜你喜欢

古塔三峡库区
近40年来三峡库区农村人口与居民点用地演变脱钩及驱动效应分析
基于动测法的古塔结构抗震性能检测与评定
科技进步与物种厄运:19世纪通信革命与东南亚古塔胶贸易的兴衰
西湖
古塔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效率及其时空溢出特征
景州古塔
郑州:东方古塔博物馆
三峡库区的动植物资源概况
三峡库区雕塑遗存忧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