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鼻中隔偏曲患者鼻腔结构的影响
2022-08-13钟冠忠陈俊泳吴莉黄翠仪唐智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附属杏坛医院五官科广东佛山528325
钟冠忠,陈俊泳,吴莉,黄翠仪,唐智(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附属杏坛医院五官科,广东 佛山 528325)
鼻中隔偏曲(DNS)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其是由于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弯曲,或鼻中隔一侧或两侧局部突起,引起鼻腔、鼻窦生理功能障碍,常伴有鼻塞、鼻出血、头痛等症状[1]。发育异常、鼻腔,鼻窦肿瘤或鼻外伤等都是引发鼻中隔偏曲的主要病因[2]。若构成鼻中隔软骨的骨与软骨发育不均衡或骨与骨之间生长不均衡,则可形成畸形或偏曲,一些生长缓慢的鼻腔或鼻窦肿瘤生长到比较大时,可挤压鼻中隔,导致鼻中隔偏曲变形,鼻外伤常并发鼻中隔软骨脱位,甚至软骨骨折,如不及时复位,可导致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偏曲也常出现下鼻甲代偿性肥大[3],引起双侧鼻腔结构不对称的等症状,也会引发鼻窦炎和鼻腔炎的发生,手术矫正治疗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常用方法[4]。近年,常采用鼻内镜下鼻腔矫正术对鼻中隔偏曲患者的异常鼻腔结构进行矫正,去除患者的偏曲结构以恢复鼻腔的正常解剖结构、改善患者的双侧鼻腔的对称性,从而使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达到治疗的目的。本研究则探讨采用鼻内镜进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对鼻腔结构对称性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8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其中男52例、女30例;年龄20~53(30.5±22.5)岁;鼻中隔呈“C”形偏曲19例、鼻中隔呈“S”形偏曲18例、鼻中隔呈尖锥样突起28例、鼻中隔呈由前向后的条形山嵴样突起17例;其中因先天发育异常导致鼻中隔偏曲58例、因鼻外伤导致鼻中隔偏曲24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鼻内镜、CT检查确诊为鼻中隔偏曲患者;(2)检查可见外鼻局部压痛,皮肤软组织肿胀,鼻梁歪斜塌陷。(3)无鼻息肉及严重急慢性鼻窦炎者。排除标准:(1)有药物过敏史及血液系统疾病等其他严重合并疾病的患者;(2)精神异常,依从性差的患者。
1.3 方法 82例患者均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行局麻或全麻,并采用1%盐酸丁卡因+0.1%肾上腺素棉布对患者左侧鼻中隔黏前缘进行浸润麻醉或表面麻醉,使用鼻内镜在鼻中隔左侧黏膜交界处前方切L形小口,将鼻中隔软骨切开后分离双侧的黏骨膜瓣,去除偏曲明显软骨,在操作过程中保证鼻腔粘膜的完整性,完成后复位鼻中隔及黏骨膜、缝合切口,最后对双侧的鼻腔用进行填塞。
1.4 临床观察指标
1.4.1 鼻腔结构指标 在手术前后对患者的鼻腔鼻窦进行CT扫描,在图像工作站内将CT图像放大,分别对患者鼻腔两侧的下鼻甲最下缘与鼻底的垂直距离、下鼻甲最内缘与鼻中隔的水平距离、下鼻甲水平方向上的最大厚度进行测量;计算宽敞侧与狭窄侧下鼻甲距鼻中隔水平距离的比值(宽敞侧/狭窄侧)。
1.4.2 主观指标[5]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鼻通气程度、鼻外形及嗅觉功能进行评分,准备两张有0~10 cm刻度的测试纸,0刻度端表示鼻通气顺畅、鼻外形正常及嗅觉功能正常,10刻度端表示鼻无法通气、鼻外形畸形及无嗅觉功能,让病人根据主观感受,划出对应的鼻通气程度、鼻外形及嗅觉功能评分。
1.4.3 疗效疗效判定标准[6-7]头痛、鼻塞等症状消失,鼻梁平直,两侧鼻翼及鼻背对称,中鼻甲、下鼻甲与鼻中隔距离3~5 mm,中鼻道宽3~4 mm,鼻粘膜色泽正常,且无相关并发症,则判定为显效;头痛、鼻塞等症状明显改善,但任存在轻微的单侧或双侧鼻腔不通气,偶有头痛症状,鼻梁基本平直,两侧鼻翼及鼻背基本对称,下鼻甲与鼻中隔距离<3 mm,中鼻道宽<2 mm,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则判定为有效;头痛、鼻塞等症状未改善且有所加重,且中鼻甲、下鼻甲肿大,出现并发症,则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患者鼻腔结构比较 术后鼻腔宽敞侧与狭窄侧下鼻甲最下缘距鼻底的垂直距离、下鼻甲最内缘与鼻中隔的水平距离均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宽敞侧与狭窄侧的下鼻甲水平方向上的最大厚度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术前后患者鼻腔结构比较(±s)
表1 术前后患者鼻腔结构比较(±s)
下鼻甲水平方向上的最大厚度(mm)宽敞侧组别 时间下鼻甲最下缘与鼻底的垂直距离(mm)下鼻甲最内缘与鼻中隔的水平距离(mm)狭窄侧手术前手术后手术前手术后1.56±0.92 3.12±0.62 1.35±0.69 3.20±0.77 1.32±0.45 3.13±0.52 1.62±0.65 3.38±0.71 9.23±0.63 7.29±0.49 9.83±0.47 7.04±0.24
2.2 鼻腔狭窄侧下鼻甲最内缘与鼻中隔的水平距离比值 手术2个月后,双侧下鼻甲距鼻中隔水平距离比值为(1.14±0.52),明显优于手术前的(1.6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64,P=0.000)。
2.2 手术前后患者VAS评分比较 患者手术2个月后鼻通气VAS评分、鼻外形VAS评分、嗅觉功能VAS评分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手术前后患者VAS评分比较(±s)
表2 手术前后患者VAS评分比较(±s)
组别 鼻通气功能(分) 鼻外形(分) 嗅觉功能(分)手术前手术后t P 5.50±0.29 0.92±0.48 73.954 0.000 3.02±1.23 0.97±0.83 12.510 0.000 4.06±0.41 1.62±0.78 25.074 0.000
2.3 患者临床疗效分析术后对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判定,其中显效63例(76.8%),有效16例(19.5%),无效3例(3.7%),总有效率为96.3%(79/82)。
3 讨论
鼻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包含着呼吸功能、嗅觉功能,其完整的功能及结构形态,对人的日常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8]。鼻中隔偏曲患者多伴有鼻腔内解剖结构异常、头痛、流涕、鼻出血、嗅觉功能下降等临床症状,鼻腔结构异常也会阻碍鼻腔腔道,而引发了一系列症状,有研究表明,鼻中隔偏曲不但会影响阻塞侧的鼻腔功能,对患者双侧的鼻腔功能都有影响。鼻腔结构异常也将改变鼻腔内的气流动力学,增加鼻阻力,影响鼻子的通气功能[9],也有部分患者因鼻中隔骨折,出现鼻子畸形等临床表现。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可通过矫正鼻腔异常结构,通过恢复双侧鼻腔的对称性,从而达到缓解气道阻塞症状,恢复鼻子正常通气功能的疗效,与此同时也能改善鼻中隔偏曲患者鼻子的畸形状态[10-11]。
下鼻甲作为鼻腔的重要结构,鼻腔结构的改变,将导致着鼻腔气流形态的异常,下鼻甲也将因此发生对应的变化,其具体可表现为鼻腔宽敞侧下鼻甲黏膜肥厚或有骨质增生并内侧移位现象,鼻腔狭窄侧下鼻甲略萎缩变小。气流变换对下鼻甲粘膜的刺激,也会改变下鼻甲体积[12-13]。本研究通过比较手术前和手术2个月后鼻腔两侧的下鼻甲最下缘与鼻底的垂直距离、下鼻甲最内缘与鼻中隔的水平距离、下鼻甲水平方向上的最大厚度变化。显示手术2个月后,鼻腔宽敞侧与狭窄侧下鼻甲最下缘距鼻底的垂直距离、下鼻甲最内缘与鼻中隔的水平距离均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宽敞侧与狭窄侧的下鼻甲水平方向上的最大厚度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计算手术后鼻腔宽敞侧和狭窄侧下鼻甲到鼻中隔的水平距离比值,显示手术后比值明显优于手术前[13],鼻中隔矫正术后鼻腔结构相关数据改善明显,患者术后的鼻腔结构对称性得到明显恢复。VAS评分量化了患者的主观感受,且操作简便,本研究对比患者的术前术后鼻通气VAS评分、鼻外形VAS评分及嗅觉功能VAS评分,发现患者术后对鼻通气VAS评分、鼻外形VAS评分及嗅觉功能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患者的鼻通气功能、鼻外形的畸形状况及嗅觉功能都在术后有明显好转。本研究中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有效率为96.3%,术后患者头痛、流涕、鼻出血、嗅觉下降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且术后鼻腔结构对称性也得到明显的恢复。
综上所述,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可有效改善鼻中隔偏曲患者临床鼻腔结构对称性,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矫正患者的鼻子畸形状态,恢复患者鼻通气功能及嗅觉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