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年来的中俄关系评析
2022-08-12陆南泉
陆南泉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732)
2001年7月16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与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下简称“《条约》”)。在之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普京谈及签署该条约的意义时指出,“这个条约首先涉及中俄两国的关系问题。我们注意到,这是构建整个现代国际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还注意到,像中国和俄罗斯这样的世界大国之间的以条约为基础的国际法关系准则必将以极其重要的方式对整个世界事务产生影响。因此,条约将对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从客观上产生促进作用”。[1]371次日,江泽民在莫斯科大学作题为“共创中俄关系的美好未来”的演讲时指出,签署《条约》,“是中俄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条约》“总结了发展中俄关系最主要的方针和原则,核心的思想就是: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基础上,发展两国的长期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将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和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的坚定意愿,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是指导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304-305
一、《条约》签署的背景
首先,从两国关系的历史来分析。中国和苏联有结成友好同盟的关系亲密期,后来也有相互对抗的时期,再后来中苏关系逐步回归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平稳过渡。中俄关系发展顺利,两国相互视对方为友好国家。1994—1995年,两国从战略高度出发,着手建设新型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4月叶利钦访华,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提出双方“宣布决心发展平等信任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3]这为之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次,从地缘政治因素来分析。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两国面积广大,人口众多,有较强的综合国力,且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严重恶化。这导致了其地缘战略的重大变化。从国家安全利益角度考虑,俄罗斯必须建立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中俄之间有4300多公里的边境线,处理好与中国的关系,是俄罗斯维护其东部边境乃至全俄之稳定的关键因素。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同样复杂。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与俄罗斯的关系,是中国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和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重要条件。中俄两国都清楚历史上中苏关系变化的经验教训,即和则互利共赢,斗则两败俱伤。对中俄独特的地缘政治形势的深刻认识,成为两国政治上和平共处、经济上互利互惠、外交上协调合作的可靠基础。
再次,从经济发展因素来分析。中俄两国的共同任务是,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集中精力发展经济。2001年江泽民在演讲中指出,“中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中国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加强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的安全和建设,需要周边国家的合作和支持。”[2]308-309签署《条约》的2001年是普京任总统的第二年。当时,面对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普京提出了富民强国的经济纲领:战胜贫困,改善民众生活,洗刷掉国家贫穷的耻辱,还国家以经济尊严。针对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政治、经济转型中存在的问题,普京提出了一些新思路与新方针,把转型重点由摧毁旧制度转向建设新制度。他指出,俄罗斯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俄罗斯惟一现实的选择是选择做强国,做强大而自信的国家,做一个不反对国际社会,不反对别的强国,而是与其共存的强国”。[1]78由此,普京提出,俄罗斯要在经济体制转型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1.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这是针对叶利钦时期采取的“国家最大限度地发展市场经济”政策提出来的。普京指出,“俄罗斯必须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建立一套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1]132.采用渐进的、逐步的和审慎的经济转型方法,切忌20世纪90年代机械搬用西方经验的错误做法,寻觅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之路。3.重视社会政策。针对俄罗斯国内出现的十分普遍的贫困现象,制定新的收入政策,在增加居民实际收入的基础上,确保居民的富裕程度稳步提高。4.反对重新国有化。5.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在过去实行经济自由化、自由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没有切实可行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为了使俄罗斯走出危机,走上振兴之路,增强国内凝聚力,需要制定15—20年的经济发展战略。
除了对国内经济体制转型政策作了一系列调整,在对外关系方面,普京积极推行俄罗斯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政策,大力支持俄罗斯企业开展对外经贸活动。普京十分重视俄罗斯“入世”问题。他在2001年国情咨文中说,“今天我国正在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应该“加快在我们可以接受的条件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准备工作”。[1]2902001年10月30日,普京在世界经济论坛“相会俄罗斯—2001”会议上指出,“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是成为商品和服务最有竞争力的国家,我们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①转引自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83页。他表示,俄罗斯致力于在合理条件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强调俄罗斯应以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与要求为坐标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普京认识到,俄罗斯要成为强国,需要一个稳定的发展经济的国际环境,要与世界各国建立良好关系,特别是要加强与中国等亚太国家的合作。在对外关系方面,他吸取了俄罗斯独立之初片面倾向西方的教训。叶利钦时期俄罗斯之所以出现严重的经济转型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西方国家的援助期望过高。俄罗斯原本以为只要沿着西方认同的改革方向发展,与社会主义决裂,就可获得西方的大量资金。实践证明,西方的经济援助不仅数量有限,还伴有苛刻的政治条件。这种援助是为西方国家自身的安全利益服务的,目的在于使俄罗斯长期处于弱而不乱的状态。一段时间之后,俄罗斯才对此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并越来越重视与中国等亚太国家的合作。
在上述背景下,中俄两国于2001年签署《条约》,这符合双方的利益要求。签署《条约》,是由中方先提出的。普京在2001年7月16日的讲话中,谈到了《条约》签署的过程。他说,“签订这个条约的思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提出来的,而这个思想是在一年前我访问中国时产生的。刚开始,在非正式交换意见时,他告诉我(当然,江泽民主席是一个俄中关系的权威专家),对近年来相互关系的分析、对法律基础的分析表明,制定和签署极为重要的基础性文件的时机已经成熟”。[1]371这表明,不论是对巩国和发展两国关系来讲,还是从加强国际领域合作的需要来讲,在2001年签署《条约》,是立足于成熟的基础性条件之上的。
签署《条约》后的20年间,中俄遵循《条约》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不断深化发展两国关系。2020年12月28日,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通话时强调,“《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立的世代友好理念和新型国际关系原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大创举,其强大生命力和示范效应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将持续显现。双方要以明年庆祝条约签署20周年为契机,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进双方合作。中国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将为中俄合作提供更广阔发展机遇。双方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壮大合作新业态、新动能,继续办好中俄科技创新年,推动两国科技界、产业界开展全方位交流合作,更好助力两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普京表示,“明年双方将共同庆祝《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这是俄中关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俄方坚定不移致力于推动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高水平发展。我愿同你继续发挥战略引领作用,确保俄中关系在新的一年里得到新的发展。俄方愿同中方继续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密切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协调与合作,为维护全球战略稳定作出贡献”。[4]2021年3月23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广西桂林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举行会谈后共同会见记者时表示,中俄已经商定将《条约》延期,并将围绕庆祝《条约》签署20周年这一主线,推动新时代中俄关系取得更大发展。中俄将“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做彼此的坚强后盾”,“在发展振兴道路上做彼此的重要伙伴”,“在国际事务中做维护公平正义的中流砥柱”。[5]2021年,两国都以不同的形式庆祝《条约》签署20周年。
二、20年来中俄政治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21世纪初,中俄两国都进行了最高领导人的更替,但两国间政治关系并没有因此受到不利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建立起来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并有了新的发展。2000年7月,普京以俄罗斯联邦总统的身份首次访华。2003年5月,胡锦涛以中国国家主席身份首次访俄,并与普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两国新领导人高度评价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意义,指出“双方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共同努力开创中俄关系发展的新局面”。[6]
对中国来说,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和多边关系,构成了中国国际战略态势的全局。俄罗斯既是大国,又是中国最大的周边邻国。发展对俄关系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重要国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俄罗斯则强调俄中两国在国际政治重大问题和国际事务合作方面观点一致,对华关系在俄罗斯对外关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0年来,中俄两国在充实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1.在中俄两国推动下,1996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正式形成“上海五国”会晤机制。之后,五国元首每年举行一次会晤。2000年7月,五国元首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第五次会晤,各方同意使“上海五国”成为五国在各领域开展多边合作的地区机制。2001年6月,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六国元首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告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对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加强双方各方面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2.2005年7月,胡锦涛与普京签署《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中俄两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各种重大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共识与共同的利益。这一联合声明的签署,有助于两国进一步深化在国际领域的合作。
3.2005年8月,中国与俄罗斯举行“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事演习。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它有利于提高两国在军事领域展开合作的信任度,标志着中俄两国关系取得新发展。
4.2005年,中俄两国领导人决定在2006年和2007年互办“国家年”。不论在国际关系中还是在中俄两国国家关系中,这都是具有特色的重要事件,意义十分深远。对此,胡锦涛指出,这项活动“是双方为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而采取的重大步骤,目的是深化友谊、密切合作,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普京指出,“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活动,充分体现了两国合作健康、快速发展的主旋律”。[7]
5.2008年7月21日,中俄两国外长签署了《关于中俄国界线东段补充叙述议定书》。10月14日,中俄双方在黑瞎子岛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由此,两国边界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6.2019年6月5日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期间,与普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当天,习近平和普京在莫斯科大剧院共同出席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大会。习近平在致辞中指出,“发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实现两国关系提质升级,共同开启中俄关系更高水平、更大发展的新时代”。[8]笔者认为,把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两方面因素:其一,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俄两国都面临如何应对这个大变局的问题,这在客观上要求对中俄关系有新的定位。其二,中俄都是大国,且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对世界格局的变化有重要影响。强化中俄关系,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两国国内的问题(包括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防范“颜色革命”等),还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宣誓共同维护全球战略稳定,体现中俄的担当精神和两国战略协作的积极效应,这在当前具有特殊重要意义”。[9]
习近平在致辞中谈到,为了发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实现两国关系提质升级,共同开启中俄关系更高水平、更大发展的新时代,两国应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始终以互信为基石,筑牢彼此战略依托,加大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的力度,牢牢把握中俄关系向前发展的战略方向;着力深化利益交融,拉紧共同利益纽带,继续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构建中俄互利合作新格局;大力促进民心相通,夯实世代友好的民意基础,鼓励两国社会各界、各地方加强交流互鉴,共同传递中俄世代友好的接力棒;更加担当有为,携手维护世界和平安宁,同国际社会一道,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共同建设更加繁荣稳定、公平公正的世界,携手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8]
《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指出,当前中俄关系的主要特征是:高度的政治互信,完备的高层交往和各领域合作机制,内容丰富、具有战略意义的务实合作,坚实的世代友好民意基础,密切有效的国际协调。双方确定了以下一系列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相互尊重,平等信任;互帮互助,睦邻友好;相互支持,战略协作;互谅互让,合作共赢;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双方将继续坚持上述原则,继续秉持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宗旨以及其他双边关系文件精神,指导两国关系长远发展。[10]
中俄关系的上述特征,具体表现在:其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法律与政治基础。两国政府与领导人签署了一系列条约与声明,实现了高层会晤制度化、机制化。两国元首、议长、总理的定期会晤机制已经建立起来。在总理会晤框架下,两国建立了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人文合作委员会、能源合作委员会、投资合作委员会、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及贝加尔地区政府间合作委员会等5个副总理级委员会,以及合作分委会和工作小组,涉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媒体、电影、档案、青年等领域。两国之间有152对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架起了友谊之桥。其二,两国关系日趋成熟。中俄双方已建立起一整套必要的谈判机制,签署了一系列涉及双边关系发展的条约,一旦出现问题,两国都知道在何时、何地、依据哪一项条约来解决。其三,中俄之间相互依存度提高,双方都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出发来处理问题。其四,中俄在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新型国家关系。这种关系与过去的中苏关系完全不同,不受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影响和制约。
三、提高经贸合作水平对夯实中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条约》签署20年来,中俄两国经贸合作不断取得进展,这对夯实中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中俄关系之所以能够顺利发展,有深刻的地缘政治因素。两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时相互协调,互为重要的战略依托。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在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的经济利益不可分割的条件下,中俄必须努力以良好的政治关系推动经贸关系的发展,使其符合两国政治关系的水平与发展新时代中俄关系的要求。正如2012年4月27日李克强访俄与普京会谈时指出的,“经贸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基石,是支撑中俄关系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11]普京则强调,“全力发展经贸联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俄中两国关系的总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联系的水平与质量”。[1]661
《条约》第16条指出:“缔约双方将在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贸、军技、科技、能源、运输、核能、金融、航天航空、信息技术及其他双方共同感兴趣领域的合作,促进两国边境和地方间经贸合作的发展,并根据本国法律为此创造必要的良好条件。”[12]在《条约》签署当天发表的《中俄元首莫斯科联合声明》指出:“切实落实在经贸、科技及其他领域达成的协议,将不断充实中俄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13]而2019年发表的《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则强调:“双方将拓宽思路,创新模式,推动两国务实合作全面提质升级,实现利益深度交融、互利共赢。”双方商定“落实好《关于促进双边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备忘录》,持续提升双边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深化电子商务、服务贸易领域合作,扩大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推进战略性大项目实施,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为双方经贸合作创造良好条件。双方支持中小企业扩大合作,为双边经贸合作注入新动力”。[10]
2020年12月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米舒斯京,以视频方式举行中俄总理第25次定期会晤。双方指出,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对有效指导两国经贸、投资、能源、科技创新、人文和地方等各领域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机制确定了推动两国务实合作提质升级的任务,为双边关系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和社会基础,为两国经济发展和繁荣创造条件。通过此次会晤,双方商定了一系列经贸方面的务实合作内容:进一步加强经贸和投资合作,推动签署《至2024年中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努力优化结构,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进一步优化贸易和投资营商环境,实现扩大贸易规模的发展目标;支持两国省州开展地方间大豆合作,促进两国包括行业联盟和协会在内的大豆贸易、投资等全产业链合作;在中俄贸易畅通工作组框架下加强合作,进一步推动解决双边贸易投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经济特区运行经验交流,组织投资者考察,鼓励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经济特区、跨越式经济社会发展区和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等区域内开展项目合作;通过在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亚欧会议等多边组织框架下发起联合倡议和实施共同项目,协调立场,深化中俄两国经济合作,提升贸易和投资规模;加强在大图们倡议框架下的务实合作,推动东北亚多式联运通道建设和经济走廊发展,促进东北亚经贸投资合作;继续推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部关于电子商务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在电子商务法律调整和保护消费者权益领域加强对话,支持有意愿的企业建设运输、物流和仓储设施;加强全面协作,落实农业领域双边项目,扩大两国农产品和食品相互市场准入,提高俄农产品对华供应量,开展农业投资合作,共同防控非洲猪瘟等动植物疫病。
中俄在多领域积极开展经贸合作,目的是为夯实两国关系奠定坚实物质基础。20年来,通过双方共同努力,中俄贸易额有了较大增长(详见下图)。
2001—2020年中俄贸易额变化情况
进入21世纪以来,中俄贸易额呈快速增长态势,从2001年的106.71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077.65亿美元,增长了9倍。20年间,除了有3个年份出现负增长外,其他年份都是正增长。自2010年起,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国。2018—2020年,中俄贸易额连续3年超过1000亿美元。
在中俄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不断发展、中国提出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条件下,两国不断拓宽经贸合作领域,涉及能源、科技、农业、交通、金融等许多方面。这里仅就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能源合作
能源合作已成为中国对外经贸合作中发展最快、最重要、最具潜力、合作范围最广的一个领域。中俄不断加强能源合作的趋势十分明显。2001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176.6万吨石油,到2018年增加到7149万吨,2019年为7585.06万吨。2020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了8357万吨石油,占石油进口总量的15.4%。
中俄在油气领域的合作,其潜力与重要性突出表现在:1.2019年中国进口石油已超过5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面对严峻的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安全形势,中国必须实行石油进口多元化政策,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重要性日益提高。2.对于作为石油出口大国的俄罗斯来说,出口多元化也很重要。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国际石油市场供大于求的态势不会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增加对中国的石油出口,是有必要且有益的。3.与在石油领域的合作相比,中俄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要迟缓得多。2014年5月,两国才签署了《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从2019年12月起,俄罗斯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管道,每年向中国输送380亿立方米天然气。俄罗斯希望把天然气出口更多地转向中国市场。据有关报道,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在蒙古建立了一家合资企业,负责研究建设和运营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的可行性。此外,中俄已经开启了在北极地区的油气资源合作开发。普京在一些场合曾明确表达俄罗斯在加强中俄能源合作方面的主动态度。2019年10月,他在会晤出席“俄罗斯能源周”论坛的外国能源部门领导人和国际组织代表时表示,“中国需要能源,而我们有能源,这绝对是自然而然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将继续”。“‘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的输送能力甚至还可以更大”,“俄罗斯与中国还就东部建设一条管道的可能性进行谈判”。[14]可见,中俄在油气领域的合作水平还将不断提升。据中国能源部门分析,今后俄罗斯有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
关于中俄油气合作,有些问题需要说明:第一,双方的合作是平等互利的,不能认为中国从俄罗斯获得石油和天然气,是俄罗斯对中国单方面的支持。实际上,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解决了俄罗斯石油出口多元化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解决了俄罗斯的石油安全问题。一个石油出口大国,如果没有出口市场,其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中俄两国在2009年2月达成了以贷款换石油的协议。根据协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向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分别提供15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的贷款,期限为20年。俄罗斯石油公司将在此后20年里每年通过管道向中国输送1500万吨石油,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则于2009年底完成“太平洋管道”一期工程以及自俄罗斯边境城市斯科沃罗季诺至中国边境67公里中国支线的修建。2009年4月13日,普京在俄罗斯政府工作会议上批准了上述协议。4月21日,中俄两国副总理在北京签署了《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4月27日,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国支线的管道建设开工仪式在斯科沃罗季诺市郊区举行。至此,历时十几年的中俄输油管道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中俄能源合作取得重大突破。上述协议的签署和执行,对俄罗斯应对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严重经济困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在国际石油市场供大于求的态势还将持续的背景下,中国在与俄罗斯的石油合作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应争取更多权益。第三,在对外经贸合作中,特别是对于油气项目,俄罗斯一直实行利益最大化政策,这就导致合作往往出现变数。中俄输油管道问题历经十多年才得到解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除了石油和天然气之外,还包括核能、电力、煤炭等领域。2021年5月19日,习近平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同普京共同见证田湾核电站和徐大堡核电站开工仪式。田湾核电站7号、8号机组和徐大堡核电站3号、4号机组,是2018年6月两国元首见证签署的双方核能领域一揽子合作协议中的重要项目。这是迄今为止中俄两国间规模最大的核能合作项目,也是双方在高端装备制造和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合作成果。
(二)“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俄区域合作
2013年9—10月,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他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时说:“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先做起来,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15]在“逆全球化”“反对贸易自由化”声浪不时出现的背景下,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意义重大。从国际经济角度来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为推进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注入新动力。从本质上说,“一带一路”是通过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国际经济合作的平台。从国内经济角度来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与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16]
“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应当是企业,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应以市场为导向。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17]而2015年3月中国国务院授权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表述是“高层引领推动”“签署合作框架”“推动项目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发挥平台作用”。[18]这两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定位是有明显差别的。实践证明,共建“一带一路”、推进区域合作,不能主要靠政府来推动,而要以企业为主体。企业要“自己搭台,自己唱戏”,“要把能否盈利、能否实现合理的投资回报作为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而不是动辄以‘战略性项目’强行推动上马。政府的作用,更多在于营造开放合作的大环境,并在政策和机制方面做好指导和支持”。①参见陆如泉:《“一带一路”有了新定位》,《中国石油化工》2020年第24期。该文对“一带一路”的新定位作了很好的论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并不是否定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如中国发起创办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等,这些由政府推动的金融领域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起到了联系纽带、合作载体和融合渠道的作用。
推动中俄经贸合作,完全可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来进行。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这条路线,本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是实现欧亚互联互通的重要国家之一。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要建设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其中两条与俄罗斯有关。一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由中国东部沿海向西延伸,经中国西北地区和中亚、俄罗斯抵达中东欧。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以“中欧班列”等现代化国际物流体系为依托,重点发展经贸和产能合作,拓展能源资源合作空间,构建畅通高效的区域大市场。二是中蒙俄经济走廊。2016年6月23日,中蒙俄三国签署了《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这是“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首个多边合作规划纲要。
2015年5月,中俄两国签署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该声明指出,“双方将共同协商,努力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相对接,确保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19]2020年9月11日,中俄两国外长发表联合声明,指出“中俄将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促进欧亚大陆区域互联互通和经济发展。双方重申致力于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大欧亚伙伴关系’并行不悖、协调发展”。[20]
要解决“一带一路”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问题,必须作出新的安排。2018年5月17日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经济论坛期间,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傅自应与欧亚经济委员会执委会主席季格兰·萨尔基相及欧亚经济联盟各成员国代表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以下简称“《协定》”)。2019年10月2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欧亚经济联盟各成员国总理共同发表《关于2018年5月17日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生效的联合声明》。需要指出的是,《协定》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义与欧亚经济联盟各成员国签订的。还应指出的是,《协定》是以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框架为根据的,如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分歧,要以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定为准。《协定》的签订,解决了作为机制的“一带一路”建设和作为组织的欧亚经济联盟的相互关系问题,为促进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的合作奠定了法理基础,消除了机制性障碍。《协定》的签订,也为各方在贸易和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将持续推动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的经贸合作。而《协定》的签约国,在经贸合作过程中,都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有利于各方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推进贸易便利化。
在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下,区域合作已成为经贸合作的一个重要趋向。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互为最大邻国和最重要战略协作伙伴的中国与俄罗斯加强区域合作,对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双方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中俄区域合作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一是俄罗斯东部地区。俄罗斯东部地域广阔,紧邻中国,是最早、最重要的中俄区域合作地区。二是“长江—伏尔加河”区域。
自2001年《条约》签署之后,俄方不断提出要强化亚太地区的合作。2014年11月10日,普京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演讲时表示,与亚太地区加强合作是俄罗斯的优先战略方向,中国是俄罗斯在该地区的优先合作伙伴,“我们要加强与亚太各国关系”,“我们的合作潜力确实是巨大的,是无穷的”。[21]俄罗斯提出强化亚太地区的合作,主要是为了加快开发、开放其东部地区。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与劳动力,要加快俄东部地区的发展,单靠俄罗斯本身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因此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俄罗斯强调,在强化战略东移亚太的过程中,将不断深化与中国的合作。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及贝加尔地区的经贸合作已有较好的基础。2017年,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及贝加尔地区政府间合作委员会开始工作。据《俄罗斯报》2017年12月29日报道,中国将在俄远东地区落实投资总额达40亿美元的28个项目,涉及交通运输与物流、旅游、林业、能源开发、钢材深加工等诸多领域。2018年4月,俄罗斯中国投资者及企业家支持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该机构将为在俄罗斯特别是其远东地区投资及经商的中国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据2019年1月10日中国商务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中俄两国以“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为契机,签署了《中俄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2018—2024年)》和《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及贝加尔地区农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在远东地区的合作;通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俄罗斯东方经济论坛等展会平台,推动两国地方和企业深度对接。同时,中俄地区合作发展投资基金正式成立,为双边合作项目提供融资支持。目前,中国已成为俄罗斯远东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与第一大外资来源国。
2013年5月14日,首届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地方领导人座谈会在武汉召开。会议宣布正式启动“长江—伏尔加河”地区合作机制①“长江—伏尔加河”地区合作机制,指的是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的6个省份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14个联邦主体之间的对接式发展机制。长江中上游地区的6个省份为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和四川省。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14个联邦主体为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马里埃尔共和国、莫尔多瓦共和国、鞑靼斯坦共和国、乌德穆尔特共和国、楚瓦什共和国、彼尔姆边疆区、基洛夫州、下诺夫哥罗德州、奥伦堡州、奔萨州、萨马拉州、萨拉托夫州和乌里扬诺夫斯克州。。近年来“长江—伏尔加河”区域合作发展迅速,2018年长江中上游六省市对俄贸易额有近50亿美元,同比增长30%,高于同期中俄贸易额的增幅。[22]中俄“两河流域”之间的合作属于非毗邻地区间开展的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和区域带动性,对进一步夯实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深远意义。
(三)农业合作
农业是一个具有较大潜力的新合作领域。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内,俄罗斯都是农产品净进口国。近几年来,俄罗斯农业发展较快。2017年俄罗斯粮食产量达1.34亿吨,打破了40年来的最高纪录(1978年的1.274亿吨),成为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俄罗斯农业部公布的出口报告显示,2020年俄罗斯农产品出口总量达到7900万吨,创历史新高;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307亿美元,比2019年增加了50亿美元;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首次成为农产品净出口国。2020年俄罗斯农产品出口中,粮食出口增长1/4,达到4900万吨,收入为100亿美元,主要出口产品为小麦、大麦和玉米;油脂产品出口收入约为50亿美元;肉类产品出口增长53%,达5.25亿吨,收入为8.87亿美元;糖类产品出口创汇45亿美元。俄罗斯农产品的主要买家是中国、土耳其和哈萨克斯坦。2020年中国作为第一大买家从俄罗斯进口了480万吨农产品,价值40.2亿美元,占俄罗斯农产品出口总收入的13%。
笔者认为,中俄在农业方面的合作不应局限于农产品贸易方面,而应朝着共同开发方向发展。俄罗斯远东地区人烟稀少,广阔肥沃的黑土地有无限的开发潜力。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有近50%的耕地处于闲置状态,俄准备进一步加大农业用地出租规模。2012年9月,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第20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普京在回应俄罗斯农业开发问题时明确指出,“开诚布公地说,我们希望少购买些商品,能吸引更多的资本来发展俄罗斯农业,大量尚未开垦的农业土地,是我们具有竞争力的优势”。[23]中国东北三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农业合作重点是农业投资开发,其中黑龙江省居于主要地位。中国对俄农业投资合作的主体是东北三省的农业企业。中俄加强农业投资合作,有助于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农副产品供应状况,如果合作得好,还会在保证世界粮食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受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中俄在大豆方面的合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19年6月中国商务部、农业农村部与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农业部共同签署了《关于深化中俄大豆合作的发展规划》,提出力争到2024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大豆达到370万吨的目标。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0年8月26日报道,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经贸合作分委会第23次会议上,中方提议双方应深化大豆全产业链合作,建立中俄大豆产业联盟。中俄双方都有意愿扩大大豆领域的合作。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中国2020年进口大豆超过1亿吨。其中,自巴西进口6427.8万吨,占进口总量的64.1%;自美国进口2588.8万吨,占进口总量的25.8%;自阿根廷、乌拉圭和俄罗斯分别进口745.6万吨、165.7万吨和69.3万吨。俄罗斯大豆产量相对并不高,要达到2024年对华出口370万吨大豆的目标,就必须大量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所以,对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大豆的能力,还不能做过高的估计。
四、巩固与发展中俄关系的若干要点
中俄在总结两国关系历史演变及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均深刻认识到,中俄关系只能搞好不能搞坏。要使业已建立起来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稳定与持续发展的态势,不断增强发展两国关系的内生动力和对外战略协作相互依存度,就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以下一些问题。
(一)遵循“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原则
中国在对俄关系中,之所以必须坚持遵循“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原则,主要原因有:
1.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一直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必须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历史证明,中国由于坚持遵循“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原则,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取得了主动权。这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也使中俄两国关系具有了牢固可靠的基础与巨大的发展潜力。《条约》第1条规定:“缔约双方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7条规定:“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第22条规定:“本条约不影响缔约双方作为其他国际条约参加国的权利和义务,也不针对任何第三国。”[12]显然,《条约》强调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总的来说,在目前和可见的未来,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适合两国关系发展形势的,是得到广泛接受和支持的。
2.中俄结盟可能会导致全世界的大分化,形成两个敌对阵营:一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另一方是以中俄为首的其他国家。应该看到,这是一个力量强弱不对称的两极对立格局,世界可能会进入全面冷战,矛盾、摩擦将不断强化,甚至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战争。目前,中国在技术与资金方面与美西方国家合作较多,这些国家也是中国的主要对外贸易伙伴。从中国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一旦与俄罗斯结盟,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可能走向破裂,中国与美国一些盟国的关系也会遭到重创,中国的经济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会被打乱。
3.俄罗斯也不主张与中国结盟。2019年6月,普京在第23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期间,回答关于中美贸易战的问题时表示,对中美贸易战不站边,并引用了中国谚语“当老虎在山中打架时,聪明的猴子坐着观看如何结束”,即坐山观虎斗。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随后解释说,“中国和俄罗斯伙伴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该关系不针对第三方国家或群体。因此,提出中俄就美国问题或针对美国问题协调行动的问题,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24]普京在2019年12月召开的大型记者招待会上也明确表示,俄罗斯与中国没有建立军事同盟,也不打算与中国建立军事同盟。2021年3月22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访华前谈到中俄关系时指出,“中俄协作模式不受意识形态限制,极具自身价值,也不受国际形势变化等因素影响,不针对任何第三国”。[25]2021年4月1日,拉夫罗夫在回答“俄中两国是否会结成军事同盟”的问题时表示,“我们没有追求这一目标。我们不需要这种同盟,北约是冷战时期的产物,俄中关系完全不同。相较传统军事同盟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俄中关系可能更加紧密”。[26]
中俄关系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是军事同盟关系。但为什么“中俄是否应该结盟”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这或许与普京的有关谈话有关。2019年10月3日,普京在一次讲话中表示,俄罗斯正在帮助中国建设导弹攻击预警系统,这将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的国防能力。2020年10月22日,他在出席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年会时表示,目前没有必要建立中俄军事联盟,但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他还强调,“未来两国可以看到更紧密的军事联系”。[27]
拉夫罗夫曾提出中俄战略协作“永无止境、包罗万象”,王毅则表示“中俄战略协作是全方位、全天候的,没有禁区,没有上限”。[28]这个说法引起了国内外的猜测。永无止境、包罗万象,没有禁区、没有上限,那么中俄关系究竟会发展到什么水平?有些中国学者认为,中俄目前是“准结盟”关系。这也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容易引起误解。实际上,没有形式上的军事同盟条约,也并不妨碍中俄两国在军事上展开合作。谈到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有人提出,如果中俄两国同时遭到军事入侵,面临大的战争威胁,届时是不是应该结盟?笔者认为,如果出现上述情况,两国可以遵照《条约》第9条的规定,即“如出现缔约一方认为会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涉及其安全利益和针对缔约一方的侵略威胁的情况,缔约双方为消除出现的威胁,将立即进行接触和磋商”。[12]中俄双方已经商定将《条约》延期,也就是说,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双方可以根据《条约》第9条“立即进行接触和磋商”,采取双方认为需要采取的行动,而不需要缔结新的结盟条约。另外,我们还应认识到,中俄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出发点与目标,并不是协同作战,而是通过共同努力去阻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4.两国历史上有三次结盟:1896年签订《中俄密约》、1945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三次结盟为我们处理中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在第三次结盟过程中,中国和苏联经历了一段友好的蜜月期。但不久之后,中共和苏共两党之间、中国和苏联两国之间的关系,就因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方面的分歧而走向破裂,甚至发生了武装冲突。另外,当时的中苏同盟关系,并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中苏同盟从一开始就有三个准则在起作用。第一是两国关系要遵守普遍的国家间关系准则。第二,是两个共产党的关系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要遵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中苏在国际场合永远都要步调一致,中共和苏共甚至还可以互相干涉对方的内部事务。第三,还有上下级关系。刘少奇访苏时承认苏联是‘老大哥’,等于承认苏中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29]如今,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约为俄罗斯的10倍,而俄罗斯仍是世界军事强国。如果中俄结盟,会不会在谁是主导者的问题上发生矛盾和摩擦?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学院院长谢尔盖·卡拉加诺夫在谈及“大三角关系”未来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不要指望俄美关系能很快实现正常化,俄罗斯“几乎没有人对在未来几年与美国关系正常化抱有希望”。二是“如果美中竞争进一步加剧,俄罗斯不会‘倒向’中国”。“不认为俄罗斯会冒险在战略上依赖中国。对俄罗斯来说,任何对外部中心的依赖以及对俄罗斯主权的垂涎,都是不能接受的。它不可能成为别人的‘小兄弟’。”①参见[俄]谢尔盖·卡拉加诺夫:《大三角关系的未来》,《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俄文双月刊)2020年第5期。莫斯科卡内基中心主任德米特里·特列宁认为,“疫情的走势会导致中国及东亚模式的优势被进一步强化,中美之间的两极化对抗会进一步加剧。在这种情况下,视平衡角色扮演为自身命之所系的俄罗斯,必须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更不能做中国的附庸,俄罗斯决不能接受被纳入中国主导的阵营;相反,俄应强化与欧(德、法、意)、日、印等重要经济体的关系,从西、东、南三个方向达到平衡,以抵消中国崛起和民族主义膨胀给俄带来的影响”。②转引自关贵海:《从新冠疫情背景下俄罗斯立场看中俄关系的走向》,《国际政治研究》2020年第3期。以上一些俄罗斯学者的看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二)增强政治互信
不论是中俄两国领导人会晤时的谈话,还是涉及中俄关系的相关重要文件,都强调巩固与增强政治互信的重要性。2001年7月17日,江泽民在莫斯科大学演讲时指出,“增进政治互信”,是“巩固中俄睦邻友好的基石”。[2]3092002年12月2日,江泽民在北京与普京会谈时再次强调,十年来两国关系之所以迅速发展,“高度的政治互信是基石”,“有了高度的政治互信,才有两国关系今天的大好局面”。[30]2019年6月5日,习近平在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中俄关系,要始终以互信为基石,筑牢彼此战略依托。牢固的政治互信是中俄关系最重要的特征,坚定的相互支持是两国关系的核心价值。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和呵护双方建立起来的宝贵互信”。[8]中方一再强调增强政治互信的重要性,从一个侧面说明,中俄两国在政治互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俄罗斯国内某些人认为,中国的迅速发展,会构成对俄罗斯的威胁。之所以产生这种疑虑,原因甚多,但一个重要因素是部分俄罗斯人在苏联解体后心理失衡。他们长期习惯于一个贫弱、落后的中国,总是把中国视为自己的“小兄弟”,一旦这个“小兄弟”发展起来了,就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并用警惕的眼光看待这个“小兄弟”。正如俄罗斯学者卢金所指出的,“俄罗斯人傲慢的原因在于,他们还不习惯看到二三十年前比自己贫穷的中国人现在逐渐富裕起来,不习惯中国人不把俄罗斯当成老大哥,而将其看作莫名其妙的总是不能把日子过好的怪人。我们很习惯于把韩国人和日本人看作是办事认真的有钱人,却不想把中国人看作是与自己完全平等的人。对这种历史转折的愤愤不平引起了俄罗斯的恐惧:中国人口扩张并吞并俄罗斯的领土,购买俄罗斯武器的中国会反对我们,把俄罗斯挤出中亚,等等。这些担心也是西伯利亚和远东的一些地方政治家煽动起来的,他们不能改善居民的生活,需要找一个替罪羊。煽风点火的还有一些居心不良的专家和民族主义政治家,他们靠廉价的排外情绪来捞分,甚至主张加强在远东的军事力量,恨不得关闭俄中边界……对中国的恐惧是凭空想象出来的”。①参见[俄]《生意人报》2006年11月9日。要消除部分俄罗斯人的这种不平衡心态,还需要有个过程。
2.在中俄区域合作中,俄罗斯人一直存在着矛盾心态:为了促进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开放与发展,必须加强与中国特别是东北三省的合作,但同时又害怕大量中国移民进入本国,由此出现了“中国移民威胁论”“中国人口扩张威胁论”。俄罗斯远东经济区仅有800多万人,而东北三省人口超过1亿,仅黑龙江省就有3000多万人,再加上历史的原因,一些俄罗斯人对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合作顾虑重重。总的来说,近几年来俄罗斯国内“中国威胁论”的声音不断弱化,但依然存在。
3.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强化。对中国来说,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主要是为了维护西部地区的安全稳定,同时通过合作促进双方经济发展。除此之外,中国对中亚没有其他诉求。中国一直坚持习近平2013年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的“三不”政策,即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15]然而,一些俄罗斯人认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不断深化合作,会削弱俄罗斯在中亚的地位,影响俄罗斯在中亚的利益。经过一段时期的考察,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倡议从怀疑、担心影响其利益转向认同与支持。2015年5月,中俄两国签署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不少俄罗斯学者也发表文章,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但是,仍有人对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怀有疑虑,担心俄罗斯在中亚被边缘化。俄罗斯地缘政治学家弗拉基米尔·杰尔加乔夫(Владимир Дергачев)说,俄罗斯不希望中国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介入中亚地区。俄罗斯东方学者亚历山大·克尼亚泽夫(Александр Князев)认为,丝绸之路是中世纪的浪漫神话故事,俄罗斯政治家绝对不该支持这个神话故事,否则容易使中亚国家的公众产生不再需要依赖俄罗斯的幻想。可见,俄罗斯在与中国合作的过程中,会持谨慎态度。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发展,俄方的上述疑虑在逐步减少,但并不是完全不存在。
(三)正确对待历史问题
从历史层面来看,中俄应遵循“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原则。人所共知,这是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期间,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谈中苏关系历史时说的。中苏关系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当时确定的新时期两国关系的重要原则是:1.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持久、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并以此作为指导今后两国关系的总方针。2.这种新型国家关系,既不是20世纪50年代的结盟关系,也不是六七十年代的僵持、对抗关系。3.这种新型国家关系,不针对任何第三国或军事集团。4.国家关系非意识形态化是新型国家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客观要求。5.淡化党的关系对国家关系的影响。6.两国关系更加经济化,加强双方的经济合作。现在回过头再看当时邓小平对戈尔巴乔夫的谈话内容,笔者认为,“结束过去”应该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20世纪60年代中苏大论战。邓小平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31]291他还指出,“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31]294-295简单的几句话,就把这段历史翻过去了。二是指历史上的中俄关系。邓小平说,“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受列强侵略奴役,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中国得利最大的,则是两个国家,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沙俄,在一定时期一定问题上也包括苏联。”“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的中国土地,超过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十月革命后也还有侵害中国的事情,例如黑瞎子岛就是一九二九年苏联从中国占去的。”[31]292-293邓小平讲完这段历史后指出,“考虑到历史的和现实的情况,我们仍然愿意以这些条约为基础,合理解决边界问题”。[31]294“我讲这么长,叫‘结束过去’,目的是使苏联同志们理解我们是怎样认识这个‘过去’的,脑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历史账讲了,这些问题一风吹,这也是这次会晤取得的一个成果。双方讲了,就完了,过去就结束了。”[31]295
根据邓小平的上述讲话,笔者认为,对中国来说,在处理中俄关系时,不应再纠缠于历史问题,历史问题已经是过去的事,重点是向前看。那种俄国把过去占领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之后,才考虑改善中俄关系的观点,是不合适的。对俄罗斯来说,对中国人一时难以从两国历史上的问题中解脱出来应该持理解态度。俄罗斯人应该懂得,中国人不会那么容易忘记历史。我们在回忆过去的中俄关系时,不可能不提及那段历史。中国学者在研究那段历史时,也必然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事。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后,双方有了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并最终解决了边界问题。总之,结束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
(四)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积极推动经贸合作
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了经贸合作对夯实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近几年来,中俄经贸合作水平有很大的提升,但合作潜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目前,中俄经贸合作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中俄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较低,贸易结构比较单一,相互投资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双方在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协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制度与经贸服务体系尚未很好地建立起来。要进一步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必须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如果某一方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不顾及对方的利益,不遵守签订的协议和合同,两国经贸合作就不可能顺利开展。在这些方面,中俄两国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