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急性/亚急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2022-08-12袁利刚万成福
袁利刚,万成福
(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沈阳 110001;2.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疼痛科,辽宁 盘锦 124010)
带状疱疹是由神经节中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重新激活引起的,沿神经分布的水泡皮疹及剧烈的疼痛是特征性临床表现[1-2]。疼痛>3个月可诊断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临床上最常见、最难治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之一[3]。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免疫力低下、高龄、疼痛程度剧烈、皮疹范围大等,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临床疗效也欠佳[4-5]。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是一种新型的神经调控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但研究[6]显示,部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PRF治疗后疼痛未得到有效缓解。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是自体血离心后得到的高纯度血小板血浆,含有大量丰富的生长因子,不但能促进筋膜、肌肉、肌腱及其他软组织损伤的修复[7-9],还能加速受损神经修复进而缓解疼痛,是治疗神经痛的重要手段之一[10-11]。本研究探讨背根神经节PRF联合PRP注射治疗急性/亚急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及分组
收集2019年6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收治的急性/亚急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有带状疱疹病史,疱疹分布区域呈刀割样、火烧样、电击样、针刺样疼痛;(2)病程≤3个月且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12]≥5分;(3)经药物(普瑞巴林、弱阿片类药物等)、针灸、理疗等保守治疗效果欠佳;(4)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5)能定期接受随访。排除标准:(1)明显局部感染或全身感染;(2)患有严重重要脏器疾病不能耐受手术;(3)凝血功能异常;(4)不能配合治疗。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科伦审[2019] 2019-124-12)。
共纳入56例,其中3例患者治疗期间失访,1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亡,最终样本量为52例。
根据随机序号法将患者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背根神经节长时程高电压PRF联合PRP注射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背根神经节长时程高电压PRF治疗。2组一般临床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 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2组患者一般临床指标情况
1.2 治疗
1.2.1 PRP制备:术前完善血液相关检查排除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术前2 h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输血科使用KX-21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日本西森美康公司)进行血小板采集。静脉穿刺置管后开始采集,持续约1 h,过滤血量约1 500 mL,具体参数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设定并执行。采集完毕后使用血细胞离心机(日本西森美康公司)4 ℃恒温下离心(2 500 r/min)15~20 min,吸取出上层清亮血清后剩余底层为PRP(10 mL)。
1.2.2 PRF治疗:患者俯卧位,持续吸氧(3 L/min)及心电监护,根据皮疹分布区确定治疗神经节段,消毒、铺孔巾后开始CT扫描,根据扫描影像确定椎间孔及皮肤进针点并设计穿刺路径,CT引导下射频针缓慢穿刺到治疗靶点(图1),连接射频仪(北京北琪公司)进行感觉测试(50 Hz,<0.3 V可诱发疼痛区域放电感)、运动测试(2 Hz,<0.6 V可诱发疼痛区域肌肉运动),确认针尖位置正确后采用长时程高电压PRF治疗(频率2 Hz,脉宽20 ms,持续时间900 s,起始电压50 V),根据患者异感强度缓慢提升电压至患者不能耐受异感刺激。
图1 射频针穿刺到位的CT影像
1.2.3 PRF联合PRP注射治疗:PRF治疗结束后研究组经射频针每个椎间孔注射PRP(3 mL);对照组相同椎间孔注射生理盐水(3 mL)。拔针后返回病房患者仰卧位(3 h)。
1.3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治疗前,治疗后1、2、4、8、12周疼痛程度、睡眠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13]评估睡眠质量。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局部感染、气胸、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过敏等。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患者VAS评分
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 0.01);研究组患者治疗后2、4、8、12周V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2.2 2组患者睡眠质量
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 0.01);研究组患者治疗后4周、12周PSQ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2.3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显示,2组患者均未发生局部感染、气胸、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过敏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理机制极其复杂,周围神经系统(外周敏化)和中枢神经系统(中枢敏化)对疼痛的发生和维持均有重要影响[14-15]。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手段可使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完全治愈。有研究[6,16]报道背根神经节PRF可以明显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患者均能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
PRP 是自体血液中提纯的血小板血浆,含有多种组织生长因子,尤其是含有丰富的神经生长因子[17]。PRP 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8-19]:(1)周围机制,PRP通过抑制神经炎性细胞因子产生,促进受损神经轴突再生,参与免疫调节,刺激疼痛调质(5-羟色胺等)释放等多种途经抑制外周敏化的发生;(2)中枢机制,PRP明显抑制各种胶质细胞的活化,进而削弱或逆转中枢敏化,最终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本研究中PRP是应用全自动血浆分离法采集获得的。通过血液自动分离仪在封闭系统中直接离心得到成品PRP,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方便快捷、无菌性能高、PRP纯度和浓度有保证等优点。术前应仔细评估患者状态以保证提取过程安全。另外,本研究中采用CT引导下射频针精准穿刺到背根神经节,脉冲治疗后可以将PRP准确注射到神经节周围(受损神经初级感觉神经元),部分PRP可能顺着硬膜外腔蔓延至脊髓后角感觉神经元,PRP可直接作用于受损神经的外周区及中枢区来发挥靶点治疗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VAS评分、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说明PRF可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改善睡眠质量。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2、4、8及12周VAS评分下降更明显(P< 0.05),治疗后4及12周PSQI评分下降也更明显(P< 0.05),说明PRF联合PRP注射镇痛效果更显著,体现出多模式镇痛的优势。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复杂的发病机制决定了治疗的难度,临床实践中多方法、多模式的综合治疗是目前治疗的趋势。本研究2组均未发生局部感染、气胸、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过敏等严重不良反应,说明CT引导下穿刺可以很好避免各种穿刺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PRF联合PRP注射可有效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可安全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并且病例仅来源于一所医院,以后将采用多中心、大样本进一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