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龙石上的植物考
2022-08-12周高宇
周高宇
宋徽宗《祥龙石图》(图1)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中绘制了一块太湖石并在石上题有瘦金体“祥龙”二字,徽宗于图的左侧题写了相关文字,跋后有“御制御书并画”并画押“天下一人”,上钤“御书”“宣和殿宝”朱文。该图和徽宗的《瑞鹤图》《五色鹦鹉图》尺寸及形制相似,内容都是绘制徽宗政和时期的祥瑞景象,且都有“御制御画并书”的题款,因此被称为徽宗的“祥瑞三图”,美术史界普遍认为这三幅画是从《宣和睿览册》里散佚出来的图画。图中的三种植物一直无人考证,兹考证如下。
图1 [北宋]赵佶,《祥龙石图》(局部),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
一 瑞香
《宋史·霍端友传》载:
霍端友1霍端友(1066—1115),字仁仲,号诚斋,常州武进(今江苏武进)人。崇宁二年得中一甲头名进士。历官宣议郎、中书舍人、给事中、礼部侍郎,以显谟阁待制知平江、陈州,为政以宽闻,官至通议大夫,著有《霍端友内制》三十卷和《霍端友外制》五卷。,字仁仲,常州武进人。徽宗即位,策进士第一……端友言:朝廷尊安,重内轻外。可令内外侍从更出迭入,以奉禁闼,殿大邦,俾天下之势如持衡,庶无首重尾轻之患。疏入,即请补郡,以显谟阁待制知平江。改陈州。为政以宽闻,不立声威。陈地污下,久雨则积潦,时疏新河八百里,而去淮尚远,水不时泄。端友请益开二百里,彻于淮,自是水患遂去。内侍石焘传诏索瑞香花数十本,端友不可,疏罢之。2[元]脱脱、阿鲁图等编,〈霍端友传〉,《宋史》卷三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三,中华书局,1977年。
霍端友是北宋末期的一位中高级官员,是崇宁二年(1103)徽宗亲擢的进士第一。从史传中可知他是个干实事的官员:根据当时的政治局势,曾经上疏建议上层官员外放以体察下层疾苦而不脱离实际,并身体力行,先外放平江府,后改为陈州,在陈州他疏通河道,绝了水患。陈州所处的地域在今天的河南周口,这里不是瑞香的原产地,因此推测内侍石焘向霍端友所在州军索取瑞香的时间应该是在端友知平江府时。石焘领命搜刮奇花异卉以献给徽宗,这种情况在北宋末期非常常见,很多地方官员也非常热心操办这种事情以邀功争宠,霍端友万万没想到他的政治生命会因为这几丛小小的灌木而停摆一段时期,因为不肯上交内侍石焘索取的数十本瑞香花而被罢免,就算是天子门生也无可奈何。从一个有良知的地方官员的角度出发,他彻底拒绝这种临时加派的苛捐杂税,一旦这次交纳了,往后上层会习以为常的索取,当地官民就会苦不堪言。
内侍石焘索要的瑞香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花?其实,这种植物已经矗立在祥龙石的顶端(图2)有九百多年之久,可惜徽宗写生的时候已经过了花期,只有枝头新长的嫩叶还在昭示它的生命力。和徽宗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诗人陈克3陈克(1081—1137),字子高,自号赤城居士,临海人,北宋末至南宋初词人。少时随父宦学四方,后侨居金陵。绍兴七年(1137),吕祉节制淮西抗金军马,荐为幕府参谋。,有一诗《九月瑞香盛开有诗》和《祥龙石图》里的瑞香是可以互证的,说明了当时的人是知道徽宗的后苑中种植了瑞香:
图2 祥龙石上的瑞香
宣和殿里春风早,红锦薰笼二月时。流落人间真善事,九秋霜露却相宜。
诗中讲到徽宗的宣和殿里紫红色的瑞香在早春二月就开放了,本来是皇家贡品的瑞香后来从后苑流落人间吐露芳香,在有霜露的九月就盛开了。在适宜的自然环境中,如十月小阳春时节,瑞香反季节也会开放。瑞香在宋代的时候被叫做“锦薰笼”,得名的缘由在于它花色似锦、香似沉麝和一个枝条上的花苞盛开时呈半球状,形似薰笼(图3、图4)。
图3 陈洪绶《仕女图》中的薰笼
图4 瑞香花
瑞香(学名:Daphne odora Thunb,图5)是一种常绿直立灌木,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山区,花期三至五月,和梅花花期一样,都是在冬春之交开放,是一年中开花比较早的植物,品种随分布地不同而有所改变,总数有三四十个。花朵颜色丰富,花色主要有黄、白、紫等,开放时锦簇成团,香气馥郁。它还有很多别名:紫风流、蓬莱花、千里香、夺香花、花贼、麝囊、野梦花、山梦花、雪花、雪地开花、雪冻花、雪里开花等。日本人认为瑞香花味同沉香,形同丁香,所以称之“沉丁花”。千里香、夺香花、花贼、麝囊是因它的香味而得名;雪花、雪地开花、雪冻花、雪里开花则是因为它的花期得名;野梦花和山梦花则是源自陶榖4陶榖(903—970),本姓唐,字秀实,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县)人,北宋大臣。历仕后晋、后汉、后周,曾先后担任单州判官、著作佐郎、监察御史、知制诰、仓部郎中、中书舍人、给事中、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等官职。北宋建立后,陶谷出任礼部尚书,后又历任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开宝三年(970)病逝,追赠右仆射。《清异录》“百花门”“睡香”条的记载:
图5 野生毛瑞香全株照片
庐山瑞香花,始缘一比丘,昼寝磐石上,梦中闻花香酷烈不可名,既觉,寻香求之,因名睡香。四方奇之,谓乃花中祥瑞,遂以瑞易睡。5[宋]陶榖,《清异录》卷上,载朱易安、傅璇琮、周常林、戴建国主编,《全宋笔记第六编一》卷三,大象出版社,2013年,第37页。
故事发生地在今江西庐山,陶榖生活的年代跨越五代和北宋,所以这段故事很可能发生在五代以前。庐山是佛教圣地,净土宗始祖东晋的惠远法师曾驻锡东林寺,此地多比丘。一位僧人白天睡卧磐石上在梦中闻到花香,后来循味找到了瑞香,所以后人把瑞香叫“野梦花”或者“山梦花”。“四方奇之”则说明在五代末北宋初瑞香花应该已经在一定的范围内传播和种植。
紫风流和蓬莱花的得名同样源于陶榖《清异录》,也许是陶榖作为北宋官员出使南唐时听说的一段故事:
庐山僧舍有麝囊花一藂,色正紫,类丁香,号紫风流。江南后主诏取数十根植于移风殿,赐名蓬莱紫。6同注5,第39页。
南唐宫城里有一座移风殿,是后主李煜和小周后经常相聚的地方,小周后令人在其中搭建了有着各色各样窗格的花房,而后主为了取悦小周后,用四时的奇花异草装点这座花房的窗格,唤作“锦洞天”7同注5,第38页。。瑞香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植入移风殿的。大概后主和小周后自认为是“锦洞天”里的神仙伴侣,所以瑞香会被赐名“蓬莱紫”,这种紫花如同在“海外三山”的蓬莱陪伴仙人,如此道教意蕴浓烈的别名,不禁让人想起徽宗是由李煜投胎而来的故事:
神宗幸秘书省,阅李后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而徽宗生,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彩风流,过李主百倍。8[宋]赵溍,《养疴漫笔》,载《全宋笔记第八编四》,第117页。
宋徽宗赵佶和南唐后主李煜的地位、才艺、行为作派、结局等非常相似,真让人有世道轮回之感,两人和瑞香也各有一段缘分,“风流”和“蓬莱”这两词同样适用于徽宗身上。
徽宗把瑞香花种植在祥龙石的顶端,自然是和它所具有的“姿、色、香、韵”相连,另外也和瑞香的名字有关:把“瑞香”反过来读就是“祥瑞”,花名带有吉祥的意味,和绘制《祥龙石图》用以记录徽宗朝祥瑞的本意也非常贴合。
把植物种植在园林观赏石上的方法不知道始于何时,在宋朝应是常见的手法,和徽宗同时代的杜绾所著《云林石谱》有一条记载:
昆山石
平江府昆山县石,产土中,多为赤土积渍。既出土,倍费挑剔洗涤。其质磊磈,巉岩透空,无耸拔峰峦势,扣之无声。土人唯爱其色洁白,或栽植小木,或种溪荪于奇巧处,或立置器中,互相贵重以求售。至道初,杭州皋亭山后出石,与昆山石无分毫之别。9[宋]杜绾,《云林石谱卷上》,载顾宏义主编,王云、朱学博、廖莲婷整理校点,《宋元谱录丛编外七种》,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第5页。
昆山人把小灌木和石菖蒲种植在当地产石的奇洞巧穴中,以此来求得一个善价出售。祥龙石来自平江府太湖边的洞庭西山的“弹子窝”,而负责给徽宗采办花石的“宣和六贼”朱勔也是平江府人氏,昆山人这样的趣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当时汴梁宫苑中的爱花和种花者,下面这段文字就是对该现象的一个注脚:
蔡攸者,垂髫一顽童耳,京遣攸日与陛下游从嬉戏,必无文、武、尧、舜之道,启沃陛下,惟以花栽怪石、笼禽槛兽,舟车相衔,不绝道路。10[宋]王明清《挥麈后录》,载《全宋笔记第六编一》卷三,第123页。
瑞香花种植的兴起应该是在北宋前期,陶榖生活的年代就已经记录有四个品种:洛白、扬红、汴黄、江紫。四个地方种植的瑞香花色已经各不相同,洛阳、扬州、汴梁都是当时的大都市,而江州则是庐山的所在地,传说中的瑞香发源地。而到宋神宗时代,瑞香在有些地方已经广泛种植,当时有两段文字记录到这种情况,其一为陈舜俞《庐山记》:
……今山间幽房小槛往往种瑞香,太平观东林寺为盛。其花紫而香烈,非群芳之比。始野生深林草莽中,山人闻其香,寻而得之栽培,数年则大茂。今移贸几遍天下,盖出此山云。11[宋]陈舜俞,《庐山记》卷一,《四库全书》所收守山阁丛书残本。
另一段为吕大防12吕大防(1027—1097),字微仲,京兆府蓝田(今陕西蓝田)人,北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瑞香图序》:
《成都志》:“瑞香,芳草也。其木高纔数尺,生山坡间,花如丁香,而黄、紫二种。”冬春之交,其花始发。植之庭槛,则芳馥出于户外,野人不以为贵,宋景文亦阙而不载。予令春城后二十年,守成都,公庭僧圃靡不有也。予恐其没于草,一日见知于时,殆与人事无异,感而图之,因为之序。13[宋]陈景沂编,《全芳备祖》上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469—470页。
陈舜俞14陈舜俞(?—1074),字令举,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庆历六年(1046)进士,制科第一。于熙宁三年(1070)在知山阴县任上因不积极推行青苗法而被降监南康军(今江西星子、都昌、永修、安义等县)酒税,死于熙宁八年(1075),《庐山记》应该是在这段时间内完成。宋代的商业比较发达,商人的社会地位高于以往,庐山的瑞香花一开始“物以稀为贵”,商人通过商贸把瑞香花带到大宋各地获利,是该花推广的最大助力。
吕大防是在知成都府时(约1082—1086)写下《瑞香图序》的,在宋神宗统治后期,成都府的乡野之人不以瑞香为贵,公家的庭院和寺庙的园圃广泛种植,吕大防为了不让瑞香和草芥为伍,特意为《瑞香图》写了这篇短序。
《全芳备祖》是南宋人陈景沂(生卒年不详)编撰的花谱类著作,共分五十八卷记录了近四百种植物,内容侧重收集整理南宋及南宋以前花、果、草、木的相关诗、词、文、赋等文字的。其“瑞香条”下的记载共有四十六条,可见此花在宋代文人圈中颇受欢迎。在陈舜俞和吕大防的共同好友苏东坡之前,写过关于瑞香花诗词的文人寥寥,唐代诗人钱起15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唐天宝十年(751)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有一首《瑞香花》16诗的内容为:“得地移根远,交柯绕指柔。露香浓结桂,池影斗蟠虬。黛叶轻云绿,金花笑菊秋。如何南海外,万里隔炎洲。”出处同注13,第472页。收录,目前还不能确定是不是真的歌咏瑞香花。东坡对它的喜爱和推崇,应该影响了南宋以杨万里为首的很多诗人和词人,不过我们已无从知道东坡对徽宗种植瑞香有无影响,他在该书中被收录了五首关于瑞香的诗词,元祐六年(1091)在杭州龙山真觉院和曹辅等友人们一起欣赏瑞香时所作的诗词,应该是歌咏瑞香的经典:
《西江月》
公子眼花乱发,老夫鼻观先通。领巾飘下瑞香风。惊起谪仙春梦。后土祠中玉蕊,蓬莱殿后鞓红。此花清绝更纤秾。把酒何人心动。17同注13,第475页。
《西江月·再用前韵戏曹子方》
真觉院瑞香一本,曹子方不知,以为紫丁香,遂以此曲辩证之。怪此花枝怨泣,托君诗句名通。凭将草木记吴风。继取相如云梦。点笔袖沾醉墨,谤花面有惭红。知君却是为情秾。怕见此花撩动。18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下册,中国书店,第1104页。
《次曹子方咏瑞香》
幽香结浅紫,来自孤云岑。骨香不自知,色浅意殊深。移栽青莲宇,遂冠薝卜林。絓为楚臣佩,散落天女襟。君持风霜节,耳听歌笑音。一逢兰蕙质,稍回铁石心。置酒要妍暖,养花须晏阴。及此阴晴间,恐致悭啬霖。彩云知易散,鶗鴂忧先吟。明朝便陈迹,试著丹青临。19同注13,第471页。
曹辅字子方,是苏轼的晚辈,其父曾随苏轼习文,和苏门四学士交好。元祐六年二月九日,时任福州路转运判官的他从任所携家回汴梁,路过杭州来拜见知州苏轼,苏便约他赏花宴饮,以尽东道之谊。在第一首词中,东坡先生描述了曹公子看到的是瑞香花的色,而自己却早已闻到了花香,就好像唐朝的李白被杨贵妃的领巾上的香风惊醒了春梦一般。东坡眼中的瑞香花和扬州后土祠中的绝品琼花以及洛阳蓬莱殿后种植的牡丹名种鞓红一样名贵,它清绝纤秾的模样,令酒宴座中主客心动。第二首词中,因为曹子方误认瑞香为紫丁香,东坡作词回应:前四句讲述曹子方犯了和司马相如把吴地枇杷认作关中所产的类似错误,瑞香花若是有知也会抱怨和哭泣,后四句东坡又替曹子方开脱,醉酒之人面带惭红,已经知道错了,他也是爱花心切的缘故。第三首诗中,东坡根据曹子方作的瑞香花诗又唱和了一首,诗中赞美了瑞香姿色香韵以及高洁品质,欢乐往往是短暂的,因此想借丹青把眼前这一美好瞬间留住。东坡先生此后不久就开始了多年的贬逐生活,莫非此刻心中已经有了隐隐感知而在诗中有所阐发?
徽宗的内府收藏了他的老师吴元瑜的两张《瑞香四胜儿图》,可惜没有流传下来。在南宋的绘画中,李迪的《花篮图》(冬花)(图6)和佚名作《百花图卷》(图7)生动地描绘了瑞香花开的样子,弥补了《祥龙石图》上的瑞香没有花朵的遗憾。
图6 [宋]李嵩,《花篮图》(局部)冬花,瑞香花在右下角
图7 [宋]佚名,《百花图卷》瑞香
瑞香花在明清的诗文和绘画中出现极少,远不及宋代流行,是因为当时的人对它有一种误解,认为在庭园中种植瑞香花会影响其他种类的花的生长,“世谓之花贼,他花闻其香辄萎死”,所以很少有人种植和欣赏它,瑞香花只能在山野里独善其身了。
二 黄杨
祥龙石上和瑞香为伴的还有一棵矮小的植物(图8),根据它的株形和叶态,应为小叶黄杨的一种,而瓜子黄杨20瓜子黄杨(学名:Buxus sinica (Rehd.et Wils.) Cheng)是黄杨科黄杨属植物,小叶黄杨品种之一。又称黄杨、千年矮,黄杨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干灰白光洁,枝条密生,枝四棱形。叶对生,革质,全缘,椭圆或倒卵形,先端圆或微凹,表面亮绿色,背面黄绿色。黄杨产自我国中部各省区,海拔1300米以下山地有野生。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多有栽培。喜光,亦较耐阴,适生于肥沃、疏松、湿润之地。最为可能。虽然它不起眼,却大有来头:
图8 祥龙石上的黄杨
崇宁五年(1106)冬末,朱勔始进黄杨木三本(阙书名。按:二年,朱冲以献花石得三班奉职,不应以五年为始)。21[宋]李心传,《旧闻证误》卷三,载《全宋笔记第六编八》,第396页。
徽宗颇垂意花石,京讽勔语其父,冲密取浙中珍异以进。初致黄杨三本,帝嘉之。22[元]脱脱、阿鲁图等编,〈朱勔传〉,《宋史》,列传第四七,第13684页。
把上述两则不同出处的记载拼合,我们可知黄杨这种小灌木大概在崇宁二年(1103)就被送进了北宋皇城,这是花木进入徽宗后苑的最早记录。当时刚从杭州回到汴京升任左仆射(丞相)的蔡京,急需揣测徽宗心思以迎合上意从而巩固自己来之不易的相位,于是他暗示一同进京的属下朱勔向他还在苏州的父亲朱冲请求置办花石,最后朱冲罗致献纳了三棵浙中的黄杨木,从而得到了三班奉职的低阶武官职位。“风起于青萍之末”,黄杨虽然是小物,它在汴梁的出现却象征着北宋末期大乱世的发端。后来朱冲朱勔父子打着徽宗的旗号,在江南搜刮盘剥,横征暴敛,彻底破坏了北宋最重要财赋之地的经济和民生的正常秩序,最终激起民变,爆发了方腊起义,严重的削弱了北宋的统治根基,导致北宋大厦倾覆。
而随着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如延福宫和艮岳在政和中期陆续开建及完工后,园林植物的需求就陡然上升,黄杨在艮岳中就变得非常普通常见,《艮岳记》载:
石皆激怒觝触,若踶若啮,牙角口鼻,首尾爪距,千态万状,殚奇尽怪,辅以蟠木瘿藤,杂以黄杨对青荫其上……又增土叠石,间留隙穴,以栽黄杨,曰黄杨巘。23[宋]张淏,《云谷杂记》,载《全宋笔记第七编一》,佚文“寿山艮岳”条,第86页。
艮岳中集聚了来自四方的奇花异石,这其中就有朱氏父子“花石纲”的功劳。徽宗统治之初,黄杨还是珍稀之物,到了徽宗统治后期,艮岳里面有座小山因为栽满黄杨被称为“黄杨巘”,这就是家和国的力量的巨大差异所在,只是国家的力量用错了地方。
中国传统习俗上称呼的黄杨木一般都指小叶黄杨(图9),黄杨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汉代已经开始栽培,在唐代就为世人所重24《酉阳杂俎》载:“世重黄杨木,以其无火也。用水试之,沉则无火。凡取此木,必寻隐晦夜无一星,伐之则不裂。”[唐]段成式著,许逸民、许桁点校,《酉阳杂俎》下册,中华书局,2018年,第364页。,因为它生长不急不躁,材质刚正细腻,被誉为“木中君子”。古人认为它岁长一寸,闰月年又缩一寸,谓之“厄闰”。从植物学角度来看,这明显是不可信的,只是因为黄杨生长缓慢,四五年的成长结果用肉眼很难察觉,“闰年”只是人的一个时间概念而已。也正因为生长缓慢,所以它木质极其细腻坚实,常用来做木梳、印章、琴足及雕刻材料。黄杨的株形苍劲矫健,枝干虬曲多变,古朴奇趣,叶片小巧莹润,致密紧凑且终年青绿,是非常受人喜爱的园林和盆景用材。
图9 瓜子黄杨
宋人眼中的黄杨木是个什么形象?欧阳修在《黄杨树子赋》中对黄杨木不乏溢美之词,其序中写道:
夷陵山谷间多黄杨树子,江行过绝险处,时时从舟中望见之,郁郁山际,有可爱之色。独念此树生穷僻不得依,君子封殖备爱赏,而樵夫野老又不知甚惜,作小赋以歌之。25赋文为:“若夫汉武之宫,丛生五柞。景阳之井,对植双桐。高秋羽猎之骑,半夜严妆之钟。凤盖朝拂,银床暮空。固已葳蕤近日,的烁含风,婆娑万户之侧,生长深宫之中,岂知绿藓青苔,苍崖翠壁,枝蓊郁以含雾,根屈盘而带石,落落非松,亭亭似柏,上临千仞之盘薄,下有惊湍之喷激,涧断无路,林高暝色,偏依最险之处,独立无人之迹,江已转而犹见,峰渐回而稍隔。嗟乎,日薄云昏,烟飞露滴,负劲节以谁赏,抱孤心而谁识,徒以窦穴风吹,阴崖雪积,叹山鸟之嘲唽,袅惊猿之寂历,无游女兮长攀,有行人兮暂息,节既晚而愈茂,岁已寒而不易,乃知张骞一见,须移海上之根,陆凯如逢,堪寄陇头之客。”见[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十五,国家图书出版社,2019年。
欧阳修在舟过险绝的长江西陵峡时,望见两岸生长着郁郁葱葱的黄杨木,被文人士夫种植在庭园时时赏咏的它,此刻生长在穷乡僻壤无所依靠,而且经常被樵夫野老伐作薪柴的遭际触动了他而作小赋感叹。在赋的正文中,“负劲节以谁赏,抱孤心而谁识”和“节既晚而愈茂,岁已寒而不易”这两句则直接点出了黄杨木的高贵气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的理想写照。它这样的品质,也博得了朱长文26朱长文(1039—1098),字伯原,号乐圃、潜溪隐夫,苏州吴县人(今属江苏苏州),北宋书学理论家。、苏东坡、曾肇27曾肇(1047—1107),字子开,号曲阜先生,宋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七曾”。北宋政治家、诗人。、李廌28李廌(1059—1109),字方叔,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北宋文学家。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有传。等文人士大夫的共鸣。
在徽宗眼里,出现在祥龙石顶的黄杨木是四时不凋“万年枝”的一种,具有长久永恒的意思,因此和祥瑞的祥龙石也是非常相配的。在苍黑的太湖石上,尤其在这冬季的北方后苑,有这么一簇常绿的灌木也是一道不错的景色。
三 石菖蒲
因为时代久远,幅中绢本已有缺损,但仍能隐约望见祥龙石左中位置的孔穴中种着一丛石菖蒲(图10)。这丛植物,从目前所能见到徽宗时代的关于“花石纲”或者“艮岳”的文字中还没见到它的名字,而它就这样出现在《祥龙石图》中,可见图像有时候比文字更能直观地反映历史,这也是杜绾《云林石谱》中平江府昆山人“或种溪荪29有人认为溪荪是一种黄花鸢尾,不确。这种鸢尾是外来物种,近代才传入中国。中国原产的鸢尾花蓝紫色,长池沼中,培植于石穴中明显不合适,因此溪荪应该是生长于溪涧中的石菖蒲。于奇巧处”的最好证明了。
图10 祥龙石上的石菖蒲
陈景沂在《全芳备祖》中关于蒲的植物有两类:蒲和菖蒲。前者是水烛香蒲,国人常用来编席。香蒲花黄色,可入药。蒲根白色,可为腌菜。徽宗在《池塘秋晚图》中画过水烛香蒲(图11),图中如蜡烛状的物体就是水烛香蒲的果实。北宋苏颂30苏颂(1020—1101),字子容,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宋哲宗时拜相,宋徽宗时进太子太保,累封赵郡公。苏颂好学,于诸学无所不通,对医药学和天文学有突出贡献。著有《图经本草》《新仪象法要》《苏魏公文集》等。在《嘉祐本草图经》中把后者菖蒲31“……此皆医方所用石菖蒲也。又有水菖蒲,生溪涧水泽中,不堪入药,今药肆所货多,以二种相杂,尤难辨也。”载[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册,王育杰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第1112页。归为两类,生长在水泽中的水菖蒲(图12)和溪涧中的石菖蒲(图13),可见宋人的划分已经非常到位了。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菖蒲分成更细的五个品种32即泥菖蒲、水菖蒲、石菖蒲两种、钱蒲。。其实这些菖蒲种类的不同是由生长环境不同造成的,如长在的水泽的水菖蒲和长在溪涧的石菖蒲,也有因人工培育方法不同造成的,如石菖蒲和钱蒲。
图11 《池塘秋晚图》中的水烛香蒲(左)
图12 水菖蒲(中)
图13 石菖蒲(右)
历代医家认为水菖蒲的根不堪入药,作为盆景欣赏和以根入药的菖蒲都为石菖蒲。它既是文人雅士的心头好,也能解决生活中诸多疑难杂症,具有活血、理气、散风等功效,根节越密效果越好,是常用的中草药之一。
古人以为石菖蒲是水草中的精英、神仙们的灵药,故视作祥瑞长寿的文化符号。道家认为它有五德以配五行:叶青、花黄、节白、心赤、根黑,五色具备的物体内在稳定而长久,可达永恒,
因此久服菖蒲可以延年益寿33[东汉]应劭,《风俗通》:“菖蒲放花,人得食之长年。”见[清]陈梦雷等编,《古今图书集成》第六十八卷,〈博物汇编草木典·蒲部类考〉,中华书局影印本,1934年。应劭(约153—196),字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人,东汉学者。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应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灵帝时(168—188年)被举为孝廉。中平六年(189)至兴平元年(194)任泰山郡太守,后依袁绍,卒于邺。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甚至成仙34[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菖蒲,番禺东有涧,涧中生菖蒲,皆一寸九节,安期生采服仙去,但留玉舄焉。”见[清]陈梦雷等编,《古今图书集成》第六十八卷,〈博物汇编草木典·蒲部类考〉。,《道藏》《抱朴子》《神仙传》等道家经典记载服用菖蒲而得道成仙的人比比皆是。哲宗朝的大臣孙升35孙升(1038—1099),字君孚,北宋高邮州人。幼颖异,治平二年(1065)中进士。哲宗朝官至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以天章阁待制知应天府,改集贤院学士。元祐六年(1091),提点淮南东路刑狱。名隶元祐党籍。就对此奉行不疑:
公至汀,得服石菖蒲法,武平县官时为收采。公言:“服之数日,已觉转侧甚轻,信奇药也。”余因曰:“《本草》载:石菖蒲,久服身轻。一名菖阳,退之所谓:‘訾医师以菖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以余观之,《本草》所谓轻身,退之所谓引年,迨今石菖蒲,其生石碛上,祁寒盛暑,凝之以层冰,暴之以烈石,众卉枯瘁,方且郁然丛茂,是宜服之能轻身却老也。若生下湿之地,至暑则根虚,至秋则叶萎,与蒲柳同,岂足比哉?”公颔之。36[宋]孙升,《孙公谈圃》,载《全宋笔记第二编一(中)》,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160页。
孙升这位元祐党人在被新党贬到汀州后,根据得到的服用菖蒲法服了几天石菖蒲就感觉身体轻便。孙升的随从刘延世阐释只有石菖蒲才是《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久服身轻的药物,如果错服了另一种水菖蒲(菖阳),就会像唐朝的韩愈在《进学解》中认为如同进食猪苓,是没有补中益气的茯苓的效果的。孙升所谓的轻便不知道是真的有效还是心理作用,不过他没过几年还是死在了贬所。
石菖蒲其实是一种天南星科菖蒲属植物,叶似小剑耸立,根似曲虬游走。古人认为它是北斗七星中的“玉衡星散为菖蒲”37[唐]欧阳询编,汪绍楹注,《艺文类聚》下册,第八十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835页。,又以为“尧时天降精于庭为薤,感百阴之气为菖蒲”38同注37。,《尚书·尧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尧是上古明君,治理国家,实施大政时要面面俱到,不希望有缺漏失衡的地方。菖蒲的叶子齐整有序,因此是玉衡星在人间的象征。徽宗虽然以上古三代作为建立他的理想国家和社会的范本,可还是没能理解上古三代的政治精髓所在。
石菖蒲种养非常方便,一盆清水,几块拳石就可以常年不枯而绿,深得历代文人的爱惜,经常作为书斋案头清供。东坡先生描述到:“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而《臞仙神隐书》所记则又更进一步:“石菖蒲置一盆于几上,夜间观书,则收烟无害目之患。或置星露之下,至旦取叶尖露水洗目,大能明视,久则白昼见星端。”39[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册,王育杰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第1113页。对穷经埋牍的文人来说,眼睛是非常重要的器官,石菖蒲不仅能吸取灯烛之烟防止害目,而且放置在露天下,取叶上之露涤目,可以明目,甚至达到白天见星的视力。
中国文化常常以物比德,在宋人诗文中,石菖蒲被赋予清雅瘦劲的品格,是隐士逸人不尘不俗,淡泊自守的自我写照。东坡的好友道潜大师40道潜(1043—1106),本姓何,字参寥,于潜(今属浙江杭州市临安区)浮村人。自幼出家,赐号妙总大师,北宋诗僧。与苏轼交好,著有《参寥子诗集》。曾写过一首《菖蒲颂》,认为斋中菖蒲和有美君子是非常相衬的:
寒溪之滨,沙石之窦。产此灵苗,蔚然而秀。有美君子,采持而归。文石相并,涵蓄清漪。根盘九节,霜雪不槁。置之书斋,永以为好。41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01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13页。
苏轼在元丰三年(1080)二月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在被贬期间,常游览武昌西山。在游玩间采掘得到石菖蒲,制作石盆景观以作观赏,写下《石菖蒲赞》颂扬石菖蒲的气节和操守,其实也是给逆境中的自己以鼓励和信心。无独有偶,东坡的另一位难友黄庭坚,在被贬宜州的时候,也以赏玩石菖蒲为乐。42[宋]黄庭坚,《宜州家乘》,载《全宋笔记第二编九》,第13页,文为:二十八日丙申,晴。发永州书。思立寨孙彦升子渐崇班送石菖蒲二桶,小菜桶四枚。
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43[宋]苏轼,《石菖蒲赞》,载《古今图书集成》第六十八卷,〈博物汇编草木典·蒲部类考〉。
据统计,《全宋诗》中提及菖蒲的诗作约有三百七十余首,诗人近二百人,作者的身份涵盖文臣、武将、隐士、僧侣等,而在《全宋文》中,关于菖蒲的赞、颂、记也有不少,菖蒲和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是如此密切相关,他们种植、观赏、歌咏、唱酬菖蒲。昆山人“或种溪荪于奇巧处”的原因也就明了了,他们的客户正是以这些写下诗文的文人士夫为代表的当时社会中的上层阶级。我们不知道宋徽宗是被动的接受了昆山人的栽植法,只是为自己的后苑增添一抹绿色,还是自己主动认识到了石菖蒲在中国文化特别是道教中的象征和意义,而把它栽种到祥龙石上。
历史总是让人做有趣的选择题,自己从不会主动撩起神秘的面纱。
四 结语
祥龙石上的这三种植物有幸碰到了它们会画画的主人,在历史的长河上留下了自己的图像,而历史中的绝大部分生命,都是芸芸过客,寂然而生,冥然而逝,了无痕迹。随着它们的主人北狩,它们的幸运也戛然而止,一切的美好又都化为了尘埃。后来人通过这张图像,深刻的发掘和触摸了那段让人叹惜的历史的细微之处,瑞香、黄杨和石菖蒲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那段岁月的见证者。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徽宗也想不到,千年之后这三种植物居然是园林案头的常见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