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仲景用“粥”之法探微

2022-08-11徐佳悦宋一婵张文钊陈依键陈宝忠

江苏中医药 2022年8期
关键词:诸药仲景胃气

李 冀 徐佳悦 宋一婵 张文钊 陈依键 陈宝忠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食粥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广雅》记载粥“厚者为鬻”,又同“育”有生养之意[1]。张仲景对粥品进行了巧妙的运用(如表1所示),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运用粳米、大麦、小麦、赤小豆之方25首,体现粥药并用的特殊治法,层次井然,开创中医粥药并用之先河。现从粥剂种类、服用时间、粥剂功用等方面作一梳理如下。

表1 仲景用粥方剂一览

1 粥剂的组成

谷物种植既有早晚之不同,又复有地土出处之各异,故此为养,可治不同疾病,如《黄帝内经》言:“药以祛之,食以随之。”仲景常使用的谷物有粳米、小麦、大麦等。

1.1 粳米 粳米,即白米,其种植常以水灌溉,由此秉承着寒凉水气。《本草纲目》记载:“北方气寒,粳性多凉,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药;南方气热,粳性多温,惟十月晚稻气凉,乃可入药。”所以古人认为粳米粥气薄、味淡,可淡渗下行,能利小便,具有益气、生津、除烦之效。治疗阳明热盛之白虎汤及其加减方多具有寒凉之性,但纳入粳米同煮后,在清泻火热基础之上又兼有护胃保津、养阴润燥之效。

1.2 小麦 淮小麦为小麦生长成熟的干燥果实,以养心补脾见长,可归属于补益药。《金匮要略》载:“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以甘麦大枣汤主之,《灵枢·本神》指出:“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母病及子,心神受损,则令人悲伤欲哭,故方中以淮小麦养心液而和肝气,以安心神[2]。

1.3 大麦 大麦形似小麦而大,皮厚,于寒冷或温暖的气候中均能生长,故其性味平和。白术散是治疗宿有风冷、胎萎不长之方,方后记载若服药后作渴,可服用大麦粥以润肺生津,则渴止胎安,体现出大麦粥的润燥止渴之功。

1.4 赤小豆 赤小豆种植于土壤之中,吸纳黄土之气,形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故入心、小肠经,性善下行。赤小豆当归散方中赤小豆清热利水,且浸令芽出,以发越蕴积之毒,发挥其利水除湿之性,与当归配伍共奏清热利湿、解毒排脓之效。

1.5 小米 小米古称粟,又叫粱,喜干燥,怕涝,生长特性如同脾土之性,其色多种,以黄粱尤得土气之中和,较他谷最益脾胃,且汉代以前,粟的农作物就已经出现在河南地区。

仲景所记载的方中虽未明确提及小米之用,但通过对理中丸、大建中汤的组成及功用主治可以大胆推测,方中记载饮“热粥”应为小米粥。因两方均针对脾胃虚寒之证,若以粳米等谷物为粥,则有寒凉水气弥散之弊,故应以补益脾土的小米为佐助。仲景虽未明言小米之用,然补脾土之理已寓于中,旨在取其以五色补五脏之意,大有健脾温中之利。

2 粥药并用之法解析

2.1 粥汤调药法 仲景所创多首散剂均采用粥汤调药之法。如四逆散使用时“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此处“白饮”是指将米煎煮取汤,其汤谓之白饮,以此调服,有利于散剂顺利下咽,且有调和诸药之功[3]。

2.2 药后服用法 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即药后服粥之典范。理中汤(丸)“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以及十枣汤“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另有大建中汤方后注“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以上条文均记载为药后饮粥之法,但却有时间长短之分。如“食顷”是指短促之间,可谓“马上”之意;而“须臾”“炊顷”则是一段时间;“下利后”则是等到药力发挥作用后再服粥,即时间更长。由此可见仲景配伍“粥”法之微妙细致。

此外尚有冷热之别。虽常用热粥温服,但亦有使用冷粥之例。如在三物小白散的用法中列举出热粥、冷粥两种用法,巴豆,辛热有毒,专攻寒积,故“不利进热粥一杯”,取其温补中阳之功,助巴豆峻下积滞、逐水消肿,增加辛热之性促其泻下。反之,“利不止进冷粥一杯”,冷粥性属寒凉,可减缓药物的吸收,也可减巴豆峻下之力,缓和药性。如此,巧妙借助冷、热粥剂双向作用以调控药性,为冷热粥法之楷模。

2.3 粥药同煎法 白虎汤“……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服法同白虎汤。另有厚朴麻黄汤“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以及竹叶石膏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均是将药汁煎出与谷物同煮后饮汤之例。

3 粥剂的功用

五谷之味,各有颐养中州之功,且亦各具其性。《本草求真》云:“虽常食之物,服之不甚有益,而一参以药投,则其力甚巨,未可等为泛常而忽视也。”张仲景根据病证之性,而取用有别,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3.1 顾护胃气 《灵枢·五味》认为:“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类经·脉色类》云:“胃气强则五脏俱胜,胃气弱则五脏俱衰。”人无胃气则死,饮食入胃,经过胃之腐熟将水谷化成食糜精微,粥药并用,病人服之,不但充饥,还可疗病,饮食调摄,邪去正安。如峻下逐水之十枣汤,配伍峻猛有毒之甘遂、大戟、芫花,取效甚捷,但不可过剂,极易伤及正气,则致“利太过”。故快下利时宜以糜粥自养,一则降低诸药毒性,二则取米粥补养正气。借水谷之气固脾胃以自养,体现“凡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此乃上工治未病之举[4]。

3.2 助益汗源 桂枝汤方后注:“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如《素问·评热病论》云:“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汗者,精气也。”一则药后服热粥是借助水谷之精气,充盈胃气,益汗源以生津液。此法正如《医宗金鉴》所释:“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稀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二则充养中焦调和营卫,因胃气和则玄府得通,姜枣虽能鼓舞脾胃升发之气,仍需借助谷气使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汗所以出,病邪得解。故热粥温覆,助药力调和营卫以取汗,寓有“汗法”之意。

五苓散方后记载:“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以白饮调和诸药,少少饮热水,令胃气和则愈,此即桂枝汤方下,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之意,且此法尚需“取汗”以助循经入腑祛邪而出之功。

3.3 温补阳气 热粥适用于温里之剂,以期能驱寒温中,鼓舞脾胃之阳,胃气健旺则五脏六腑皆受其惠。如理中丸配伍人参、白术、甘草可健脾益气,固中州,干姜辛以守中,温运脾阳,而阳气之动,始于温,必须配伍热粥,借谷气以升中气,助生中焦之气,如此才可使五脏六腑皆得温煦矣。饮粥后又温覆以取暖,均寓有“温法”之意。大建中汤亦遵循此法,以辛热之蜀椒温中散寒止痛,助阳补火,干姜降逆止呕,饴糖甘温、缓急、止痛,三者配伍意在辛甘养阳,温补中焦。

3.4 养阴生津 苦寒之品多为祛邪之剂,当邪重之时,复取重剂,方可取效,然其多有戕伐中气之弊,如白虎汤配伍石膏,寒凉泻火以清热,然苦寒太过,损伤肺胃之气,邪未去,正气损,反致病邪留滞,病不得解。故用此类方药时,防止药物寒凉伤中,仲景强调顾护正气,以达“和”法,正如柯韵伯言:“用甘草、粳米调和于中宫,且能土中泻火,作甘稼穑,寒剂得之缓其寒,苦剂得之平其苦……得二味为佐,庶大寒大苦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如此,取粳米粥微寒,但主入中州,宜土气之性,以减缓石膏大寒之性,使大寒之剂无攻伐脾胃之弊,从而达到保胃生津之效,是清热而不伤阴之粥药配伍典范。

治疗肺胃津伤之麦门冬汤,配伍粳米以益胃生津,且中州水谷精微得润,方能上泽于肺金,即所谓培土生金之法[5]。借助粳米之力,发挥养阴、润燥、生津之效。

3.5 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某些顽痼沉疴之疾,非峻猛之品不能及,但用之常有损伤阴阳之虑,故需在服药后饮粥以鼓舞正气,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如治疗喉疾之半夏散及汤,取半夏、桂枝、甘草研末,治疗喉痛效果极好,但半夏生品有小毒,入口有麻舌刺喉之感,故用“白饮”可缓和其刺激作用,降低半夏毒性[6]。又如治疗虚寒血痢之桃花汤,方中所用赤石脂石性最沉,味涩易滞,有沉重碍胃之虞,干姜温散太过有动血之嫌,故配伍粳米同煮,取其平和而养胃也,调和诸药,降低副反应。治疗黑疸之硝石矾石散,方中硝石、矾石均有损伤脾胃之弊,故用大麦粥调和服用,既有矫味的作用,还有消胀祛湿之功,合而用之兼具补益之效。

3.6 调和散剂 仲景采用粥汤调和散剂之法原因有三:一则散剂不便服用,用白饮送服,增加黏稠性,便于服用,如四逆散、诃梨勒散;二则散剂不利于脾胃吸收,粥汤调药后,可增强胃之受纳功能,促进药效发挥,如五苓散、牡蛎泽泻散,均治水气不行之证,采用白饮调服,令胃气和则愈;三则取谷物平和之性,调和药性,如四逆散治疗阳郁厥逆,方中炙甘草、枳实偏温,柴胡、芍药偏凉,用甘味平和之白饮调和诸药,取中气和则阴阳之气自相顺接之意。

4 结语

“粥”剂在经方里应用甚广,组成和服法各有不同,仲景多于“汗”“下”“清”“利”法之后配伍粥剂,以利用谷物平和之性在方中发挥治疗作用。粥药配伍,相须相使,具有养护脾胃、鼓舞正气的作用,或佐助药力以达润泽阴液、扶养阳气之效,减轻药物毒副作用。其法取“胃气和则愈”之旨,将“粥”剂与药物灵活配合使用,临床上采用辨证的治疗原则。通过探讨粥在方剂配伍、药后调护等方面的作用机理,方可领悟仲景经方配伍之精妙,以期为同道参佐。

猜你喜欢

诸药仲景胃气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两个泡脚方降血压
自制蜜膏治反流性食管炎
“老干爹” 难追老干妈
慢支咳嗽足浴有方
仲景食品首发过会面临经销商流失等多重风险
生地黄和大豆黄卷泡茶能退烧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足,活百岁
培养“仲景学子”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