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整顿下的“不和谐音”
2022-08-11高玉冰
文 高玉冰
市场高歌猛进的同时,回顾彩隐的发展史,在各地食药监管部门的连续重拳整顿之下,曾经的乱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仍有一些“不和谐音”,给消费者的视力健康带来危害。
消费者意识薄弱,成为市场乱象的潜在因素
爱美并乐意追求美的消费群体是彩色隐形眼镜(含平光片)市场增量强有力的贡献者,随着95后、00后时尚消费群体的崛起,彩隐市场容量持续扩大,引起了多方关注。一方面,各大彩隐厂商纷纷发力拓展线上、线下渠道,加上行业外资本的涌入,令市场竞争白热化,也使该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另一方面,受高利润的诱惑,仍有部分不良商家和企业无视国家相关法规,妄图躲避监管重点,加之消费者对彩隐产品的普遍认识不足,彩隐市场乱象仍不断发生。
记者曾对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采访,当问及“是否知道彩色隐形眼镜属于风险级别最高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时,近八成的受访者表示略有耳闻,但不清楚具体内容;仅一成的受访者表示知晓相关规定,会在验配或购买前询问商家是否具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等相关资质;另有一成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清楚彩隐产品的相关规定,也从来没有查验过商家资质。问及购买渠道时,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并不固定线上或线下的购买渠道,如果急用,会就近在实体店购买,平时则在网上购买,随意性比较大;另一半受访者表示固定在线上购买。这部分缺乏正确认知的消费群体,往往忽略了对产品安全性的考虑,一味地追求色彩的美观和价格的低廉,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经营者无证经营和违规操作的市场乱象。
在资质不明、过度宣传的情况下,因为经常配戴不合格彩隐导致视力下降、引发眼结石等新闻屡见不鲜,一位眼科医生告诉记者,从医院接诊情况来看,由于安全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因戴不合格的彩隐产品引发眼病的患者主要集中在爱美的年轻女士及学生群体。对此,从业者应该加强宣传,让消费者改变不科学的消费观念,成为自己眼健康的主人、眼病防范的第一道关口。
残存的少数市场“不和谐音”,扰乱视听
由于各地食药监管部门对于彩隐产品的监管在近年来趋于严格,实体店对此类产品的销售越发谨慎,基本上杜绝了相关的不法行为;线上知名购物平台对于经营彩隐的店铺要求也比较严格。除此之外,大量活跃在线上的彩隐商家,无论商品本身还是卖家,资质鱼龙混杂,导致此类市场的乱象并没有彻底根除,值得重视。
▼ 资质证明打擦边球
据《中国消费者报》的调查发现,一家名为“美瞳便利网”的销售平台上有几十种不同品牌的彩隐商品,产地标注均为韩国。其中品牌为“Winni温妮”的一款灰色年抛镜片售价208元,虽详细注明了镜片直径、含水量、材质等产品信息,但是对于商品是否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是否进行了产品进口注册备案等均未注明。在询问人工客服后,其出具了各种资质证明、授权销售证书,经仔细查阅后发现该平台只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而《医疗器械注册证》早已过期。
另外,记者登录某电商平台搜索“彩色隐形眼镜”,发现在销量排名前10的商品中,有9个商品的详细信息中均显示为同一个“国械注准”号(医疗器械注册证号),平台显示其累积销量已经超过10万单,数量如此庞大的购买者几乎都没有关注过产品资质等问题。
还有些电商平台在彩隐产品页面上注明“多品牌多厂家联合发货”,据从业者透露,这种所谓“多品牌多厂家”的彩隐产品其实是使用同一个“国械注准”号,不过是另一种方式的瞒天过海。更有甚者,在暗地宣称只需花费两三万元,就可以提供“一条龙”服务,帮助商家拿到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等资质证明,这种赤裸裸的打擦边球行为,在行业内屡见不鲜,颇让人心惊。
▼ 网络代理成“疯”,海外产品来历成“谜”
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还活跃着一批彩隐卖家,他们不仅销售产品,还招收下级代理,代理级别越高,拿货价越低。
阿伟(化名)曾经做过两年的彩隐网络代理销售,他向记者透露,团队的销售模式主要以“客户下单——链接填单——仓库统一——发货”进行。与此同时,加入团队后还可以发展代理,自定代理费赚差价。简单快捷的工作模式,加上几乎没有什么专业准入门槛,吸引了许多人兼职,但该品牌团队不仅没有提供过任何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也从未向代理商普及过相关专业知识,所有的培训和宣传卖点都聚焦在产品特色、推广、返利等,通过夸大效果和网络宣传进行产品销售推广。其中,最火爆的当属明星或红人同款,只要挂上“某某明星同款”进行销售,销量便相当可观,有的爆款月销量可达几万副。然而,2015年9月1日起施行的新广告法明确规定“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和保健食品这四类广告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这些彩隐产品利用“明星同款”宣传来刺激销售的行为,无疑是在打明星推广和代言的“擦边球”。
由于彩隐产品市场需求量较大,加之海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壁垒较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侧重美妆属性的日韩品牌在国内市场大受欢迎,随之催生出一批跨国代购。随着国内低成本高仿、山寨和杂牌产品的涌现,在巨大的利润驱动之下,跨国代购逐渐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网络代理,其所销售的产品虽号称来自海外,但身份信息不明、来历成谜。有媒体曾经曝光江苏一家彩隐小工厂,在没有任何资质的前提下,4个多月卖出120余万副假冒彩隐产品。
记者在百度搜索“美瞳代理”等字样,发现相关的百度贴吧内讨论活跃;关于代理招商的广告也排在搜索结果前几位,“做代理、日均10万单、支持一件代发”等字样显得格外诱人。从品牌认知来说,低成本且没有品质保障的产品以及“微商”“代理”等充斥市场,买卖行为的方便、快捷,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于彩隐产品的认知偏差,缺少理性认知和安全理念度。这种认知本身是行业低品质产品和销售渠道乱象的结果,反过来也为低品质产品和混乱的销售渠道提供了温床,形成恶性循环。
▼ 线上销售渠道混乱
线上渠道销售的彩隐商品,无论是品牌还是花色的丰富度,均高于线下,据记者观察,正规购物平台对彩隐销售的资格审查相对严苛。比如,天猫、京东平台目前仅允许品牌旗舰店或药房旗舰店等企业申请上架,其他店铺无法进行申请。抖音平台则采用“邀请制”,系统对各店铺的资质进行审核,只有符合销售标准的商家,平台才会安排工作人员联系店铺开通产品上架的权限。
对此,有些商家动起了另一种“歪心思”:某些彩隐在网上的销售方显示为“某药房”,如果顾客向其咨询相关信息,药房客服表示,有关隐形眼镜的信息需要其他人来回答。记者注意到,该平台没有强制公示其相关许可,如果顾客索要其资质证明,药房只会出示其医疗器械销售的相关许可,也就是网络药房所持的许可证,而不是产品的相关资质证明。一位从事电商的人士透露,一些彩隐产品销售方本身并不具备资质,随着平台监管的严格,他们会选择与部分网络药店合作,借助对方有医疗器械许可证的优势来销售产品。
结语
同为第三类医疗器械,一次性静脉输液针、骨板、血管支架等不能滥用成为常识,而彩隐却呈现出“谁都敢卖、也有人敢买”的野蛮式生长,一片片色彩各异、多姿多彩的产品背后,其实并不那么“美丽”。
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市场行为,伤害的是消费者健康,丢失的是品牌信誉,最终毁灭的将是整个行业。我们相信,随着有关部门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大众健康消费意识的逐渐觉醒,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市场秩序将共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