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综合消肿疗法对乳腺癌术后Ⅲ期上肢淋巴水肿患者人体成分指标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2-08-11赵倩倩
赵倩倩 李 林 颜 佳 吴 瑜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乳腺癌(Breast cancer,BC)是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进行BC相关手术时,清扫腋窝淋巴结可能导致患侧淋巴回流障碍,术后患肢易出现淋巴水肿。目前,针对BC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常采用功能锻炼进行干预,可减轻患肢水肿,但患肢周径改善效果较不明显[1]。研究表明[2],综合消肿疗法(Complex decongestive therapy,CDT)可缓解患肢疼痛,利于生活质量的改善。本研究旨在探究七步CDT对BC术后Ⅲ期上肢淋巴水肿患者人体成分指标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9月—2020年12月105例BC术后Ⅲ期上肢淋巴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干预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2例,年龄43~64(53.55±4.32)岁;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23例,初中及以上29例;体质量48~63(55.63±3.31)kg;左侧上肢28例,右侧上肢24例。观察组53例,年龄43~64(53.60±4.21)岁;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25例,初中及以上28例;体质量48~63(55.57±3.23)kg;左侧上肢30例,右侧上肢23例。两组基线资料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经乳腺超声、钼靶等检查纳入符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5版)》[3]中BC的诊断标准,年龄43~64岁。排除其他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等。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局部功能锻炼。(1)肩关节旋转运动:五指处于伸直并拢状态,嘱其上肢自然下垂,将患肢从身体前方抬高至最高点,然后恢复原位;(2)拉绳运动;(3)手指爬墙运动:手指沿墙壁向上伸;(4)上肢后伸运动:嘱患者抬头挺胸,上肢处于自然下垂状态,然后向后方用力摆动上肢,再后恢复原位,重复此动作。各项运动6min/次,3次/d。观察组:给予七步CDT。(1)皮肤护理:定期清洁患者皮肤,保持皮肤及其皱褶洁净、干燥。(2)开通淋巴通路:嘱患者放松,责任护士按照“锁骨上下—颈部—耳前、耳后—胸骨两旁—腋窝—肩部、肘窝—胸部—背部—腹股沟”的顺序,利用手掌大、小鱼际肌以适中的力度对浅表淋巴结进行静止旋转抚摩。(3)舒缓瘢痕组织:顺着切口上方对瘢痕、胸部及腋窝进行按压,舒缓瘢痕组织。(4)徒手淋巴引流:责任护士于患侧肢体沿浅表淋巴管走行应用环状、旋转、勺状的推进手法由远及近进行轻柔抚摩。胸部切口下侧淋巴液引流到同侧腹股沟淋巴结,上侧淋巴液引流到对侧腋窝;上臂后面内侧淋巴液推向上臂外侧,然后引流到背部腋窝,前面内侧淋巴液引流至上臂外侧直至锁骨上淋巴结;手背、手掌、前臂、肘窝淋巴液引流到上臂外侧。(5)压力波治疗:采用淋巴水肿治疗仪行压力波治疗,嘱患者取平卧位,患肢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位,将患肢与肩部暴露,采用4~6节气囊的套袖将患肢到肩部进行包裹,从患肢远端至近端适当压力循环充气加压。依据患者实际水肿情况,30~45mmHg(1mmHg=0.133kPa)进行逐渐加压。20min/次,1次/d。(6)绷带包扎:患者坐位或卧位,用结实软垫垫于患肢下方。固位绷带包扎手指,每个手指包扎后于腕部缠绕1圈固定。6cm宽软棉衬垫缠绕患肢,手部及前臂缠绕手法同前。从肘下向近心端以50%重叠率缠绕患肢。6cm宽低弹力压力绷带加压包扎,先在手腕缠绕2圈固定,由手背至手心,再缠至手背,绕过拇指。自腕部到肘下方8字加压包扎,自肘下方到肩部反向8字加压包扎。(7)功能锻炼:指导患者采用十步健康操行患肢功能锻炼,55min/次,1次/d。两组均持续干预2个月。
1.3 观察指标 CareBo-810人体成分分析仪(北京凯尔博科技有限公司)测定50Hz电阻、节段水分、细胞外水分、组织水分,并计算组织水分比率,组织水分比率=(患肢水分-健侧水分)/健侧水分×100%。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U-FMA)评估肢体运动功能,分数0~66分,分数越高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Ba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分数0~100分,分数越低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差。
2 结果
2.1 人体成分指标 两组干预2个月末50Hz电阻水平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节段水分、细胞外水分、组织水分比率水平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人体成分指标比较
2.2 肢体运动功能 两组干预2个月末U-FMA、Bathel指数评分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比较分)
3 讨论
临床上,针对BC患者常采用手术切除肿瘤进行治疗,其中在切除肿瘤基础上,多进行患侧腋窝淋巴结全部或部分切除,致使患者肢体淋巴循环通路异常,引起肢体肿胀。现临床上,针对BC术后淋巴水肿患者常采用功能锻炼为主,可促进淋巴液回流,但对患肢活动水平的调节效果不理想。
局部功能锻炼通过肩关节旋转、手指爬墙等训练可促进患肢淋巴回流,减轻患肢肿胀程度,但因该项训练缺乏有效监督,部分患者依从性不高,致使人体成分指标调节效果不佳。七步CDT通过轻柔抚摩浅表淋巴,使淋巴液回流走向得以改变,以使得皮下淤积的淋巴液引流至循环中,推动淋巴液回流进程,从而减轻患肢疼痛;通过有序按压浅表淋巴,提升浅表淋巴管的输送作用,利于患肢组织间隙的水肿液自远端流至近端,促进机体患肢的血液循环,使肢体水肿得到有效减轻,调节患肢周径水平;联合绷带加压包扎,利用梯度压力的均匀及持久性,避免停滞的淋巴液发生再聚积的可能,巩固徒手淋巴引流效果,减轻患肢淋巴水肿程度,进而调节人体成分指标[4]。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2个月末节段水分、细胞外水分、组织水分比率水平低于对照组,50Hz电阻水平高于对照组,表明七步CDT可调节BC术后Ⅲ期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人体成分指标。
因上肢淋巴循环通路受阻,BC术后患者上肢活动受限,致使上肢运动能力低下。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2个月末U-FMA、Ba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七步CDT可调控BC术后Ⅲ期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局部功能锻炼通过拉绳、上肢后伸等锻炼,提高机体新陈代谢,利于淋巴液回流,但干预方案较单一,可能致使患肢运动水平改善程度不高。七步CDT通过压力波治疗,利用压力循环渐进式变化,降低淋巴液在组织间隙的积聚,促使滞留的组织水肿液得以疏通,促进淋巴液加快流动,提高正常淋巴管功能;在绷带加压包扎状态下进行功能锻炼,利用肌肉在运动期间的舒张及收缩以调节绷带对皮肤及肌肉的压力,促使形成对淋巴管牵拉作用,提升淋巴管的活动能力,促进淋巴血液循环,减轻患肢活动受限程度,提高患肢运动功能[5]。
综上所述,七步CDT可调节BC术后Ⅲ期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人体成分指标,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局部功能锻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