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头潜鸭监测初报

2022-08-11李连山王佳明黄胧瑶林宝庆吕泓学吴庆明

野生动物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向海保护区种群

李 浙 李连山 王佳明 黄胧瑶 周 丽 徐 卓 刘 蕾 林宝庆 李 波 吕泓学 吴庆明* 徐 炯

(1.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哈尔滨,150040;2.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白城,137215;3.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齐齐哈尔,161000)

青头潜鸭(Aythyabaeri)隶属于雁形目(Anseriformes),鸭科(Anatidae),潜鸭属,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CR)物种[1]。目前全世界的种群数量不足1 000只,国内种群数量为600~800只[2]。由于青头潜鸭种群急剧下降,在国际上引起重点关注,但研究报道较少[3]。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向海保护区)是青头潜鸭的繁殖地。在20世纪80年代,青头潜鸭是该保护区常见的水鸟之一,1992年高继宏等[4]对保护区内青头潜鸭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报道。此后,长期没有向海保护区青头潜鸭的研究报道,直到2012年、2019年和2021年分别有关于青头潜鸭在向海保护区种群数量、分布和栖息地适宜性的记载[5-7]。本研究试图通过2005—2020年对向海保护区青头潜鸭的长期监测,分析青头潜鸭在向海保护区的分布、种群大小和繁殖状况,以对向海保护区青头潜鸭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为向海保护区)位于吉林省通榆县西北部(44°50′—45°19′ N,122°5′—122°35′ E),是保护丹顶鹤(Grusjaponensis)等珍稀水禽、蒙古黄榆(Ulmusmacrocarpa)等稀有植物群落及其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5 467 hm2。该区域位于内蒙古高原与松嫩平原中间,海拔156~192 m;属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5.1 ℃,最高温37 ℃,最低温-32 ℃;年均降水量408 mm,年均蒸发量1 945 mm[8]。保护区的植被类型主要为沼泽、林地、农田和草地,区内的水源主要来自霍林河和洮儿河,分布有大肚泡、付老文泡、碱地泡及福泰泡等22个大型泡沼,这些泡沼夹杂在沼泽中,成为青头潜鸭每年栖息的区域[5,9]。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植物595种,脊椎动物300多种,记录到鸟类316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丹顶鹤、白鹤(Grusleucogeranus)、灰鹤(G.grus)、青头潜鸭、大天鹅(Cygnuscygnus)、小天鹅(C.columbianus)和白琵鹭(Platalealeucorodia)等[10]。

2 监测方法

2005—2020年3—10月,以旬为监测周期,通过样线法、样方法,结合车行、步行的方式对青头潜鸭进行监测。在不同监测周期,选取同一天监测,监测过程中会根据监测时的自然天气、人为因素等微调,共监测384次;若记录到青头潜鸭出现,则于第2天或第3天补充监测核实,实际监测远超于384次。针对保护区的沼泽区,共设置监测样线4条,不同样线的同期调查通过车辆切换,样线内通过徒步进行调查;每个监测点的观察时间原则上为15~30 min,实际观察过程中会依据可透视度、植被情况和季节因素等调整,以实际可观察的时间为准。每日具体的监测时段,选取日出前30 min至日出后2~3 h、日落前2~3 h至日落后30 min,为了进一步对观察目标进行确认,常从日出一直持续观察到日落。步行速度2.0~3.0 km/h,当发现青头潜鸭时,因确认、核实需要时间,步行速度会降低。观察工具为单筒望远镜(20~60倍)和双筒望远镜(8×42)。基于青头潜鸭在向海保护区的生活史周期,将3—10月划分为3个时期:3月上旬—4月中旬为春季迁徙期,4月下旬—8月下旬为繁殖期(包括孵化期、育雏期),9月上旬—10月下旬为秋季迁徙期。监测内容包括青头潜鸭的种群数量、栖息位置和栖息生境,同时记录与青头潜鸭同域分布的其他水鸟。对收集的数据通过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向海保护区青头潜鸭的分布

通过2005—2020年监测发现,青头潜鸭在向海保护区的主要分布区域有7个(图1),分别为:同发滚水坝西侧、逯凤金鱼塘、青年坝(含碱地泡、付老文泡)、芦苇闸门附近(位于一场水库西侧)、东闸门附近(位于大肚泡)、黑山坝小林场屯(含福泰泡)和仙鹤岛。这7个分布区域中,芦苇闸门附近(位于一场水库西侧)和东闸门附近(位于大肚泡)为大型库塘,每年3月下旬库塘冰层融化较早,青头潜鸭多在此处觅食,成为青头潜鸭的觅食地。除此之外,在保护区还有零散的分布区域。

图1 向海保护区内青头潜鸭的主要分布区域

3.2 向海保护区青头潜鸭数量动态

在2005—2020年的野外监测中(图2),2005—2009年连续5年一直未观察到青头潜鸭;2010年4月25日观察到青头潜鸭(2只),这也是本年唯一的1次记录;2011—2012年未有观察记录;2013年10月2日,再一次观察到青头潜鸭,数量为6只;2014年5月2日观察到青头潜鸭2只;2015年开始,观察到的青头潜鸭频次开始增加,最大观察频次为2018年21次,种群数量也呈现直线增加趋势,最大群体数量为2020年3月21日的37只。通过连续16年监测到的50次青头潜鸭不连续记录,青头潜鸭在保护区的生活史节律是:3月中下旬迁到向海保护区,4月开始成对活动,最晚于10月中上旬迁离。

图2 不同年度向海保护区青头潜鸭记录到的次数和最大群体数量

3.3 青头潜鸭的繁殖生态监测

2018年7月2日首次监测到青头潜鸭的雏鸟(图3)。栖息位置为保护区实验区小林场屯南侧的小明水面(图4),与人类活动区距离约300 m。栖息位置的湿地植被主要为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水葱(Scirpusvalidus)和扁秆藨草(S.planiculmis),具有较高的隐蔽性。雌鸟带着5只雏鸟(约5日龄)在芦苇根下取食,当发现周围异常时,青头潜鸭成鸟立即带着雏鸟钻进芦苇中。同区域内,还分布有白骨顶(Fulicaatra)、灰头麦鸡(Vanelluscinereus)、红头潜鸭(Aythyaferina)和苍鹭(Ardeacinerea)等,前两种水鸟时常会驱赶攻击青头潜鸭,后两种水鸟筑有数量庞大的繁殖巢。

图3 2018年青头潜鸭雌鸟及其雏鸟

图4 2018年青头潜鸭在向海保护区的繁殖区域

2019年,在小林场屯南侧的小明水面区域未监测到青头潜鸭繁殖个体;同年5月29日在保护区青年坝与同发滚水坝、仙鹤岛附近湿地监测到青头潜鸭交尾(图5);同年6月在该区域连续观察到了青头潜鸭繁殖对的出现。

图5 向海保护区内青头潜鸭交尾(2019年5月29日)

2020年,在小林场屯南侧的小明水面区域仍未监测到青头潜鸭繁殖个体的出现,可能与该区域附近居民的干扰有关。

3.4 青头潜鸭的种间关系监测

青头潜鸭的伴生鸟类主要以鸭科游禽和湿地边缘的涉禽为主,红头潜鸭、白眼潜鸭(Aythyanyroca)、凤头潜鸭(A.fuligula)与青头潜鸭同域分布相伴出现的概率较大,分别是54%、32%、24%;其次是白骨顶,与青头潜鸭也相伴活动。这些鸟种均为潜鸭属鸟类,它们在食性、习性及栖息生境利用方面存在生态位重叠。青头潜鸭与白眼潜鸭栖息生境特征有共同点,均偏好水生植物比较茂盛的芦苇沼泽,尤其是僻静、人为干扰较少的区域;而凤头潜鸭、红头潜鸭多栖息于没有植被覆盖的宽阔湖面上,且可以长时间活动,对陆地上的车辆、水上船只等人为干扰有一定的适应性。

4 监测工作建议

基于本次监测结果,建议向海保护区应从4个方面开展青头潜鸭的监测工作。(1)每年3—10月作为青头潜鸭的监测时间。(2)同发滚水坝西侧、逯凤金鱼塘、青年坝(含碱地泡、付老文泡)、芦苇闸门附近(位于一场水库西侧)、东闸门附近(位于大肚泡)、黑山坝小林场屯(含福泰泡)和仙鹤岛作为青头潜鸭的主要监测区域。(3)监测的时间间隔可以以旬为单位。(4)每年5—7月是青头潜鸭的繁殖期(求偶期、孵化期、育雏期),应重点监测。

猜你喜欢

向海保护区种群
逆水行舟,向海问路——读《造舟记》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西部两地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中华民族 向海图强——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
向海而生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由种群增长率反向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
种群连续增长模型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