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熊猫粪便中mtDNA拷贝数与月龄的关系

2022-08-11任晓彤周永恒李天峰李仁贵李德生徐艳春

野生动物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质粒月龄线粒体

任晓彤 周永恒 李天峰 李仁贵 马 跃,4 李德生 黄 炎 徐艳春,4,5*

(1.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哈尔滨,150040;2.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611830;3.大熊猫国家公园珍稀动物保护生物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都江堰,611830;4.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哈尔滨,150040;5.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40)

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拷贝数在其细胞能量代谢以及其他一系列细胞活动如钙信号、铁稳态、激素合成和细胞程序性死亡[1-3]中起着核心作用,单个哺乳动物细胞拥有成百上千个mtDNA拷贝,这种远高于核DNA(nuclear DNA,nuDNA)的拷贝数在哺乳动物基因组复杂的进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平均每个细胞内mtDNA拷贝数(Nmpc)反映着线粒体耗竭、能量储备和氧化应激等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当下的代谢状态[4]。据此推测,机体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可能伴随着一定规律的mtDNA拷贝数的变化。

粪便是动物的遗留物,也是动物研究中常用的非损伤性材料,无论是对野外还是饲养种群的采集都比较方便。粪便中包含的宿主DNA主要来自肠上皮细胞[5-6],机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伴随着肠道功能的发育和衰退,影响肠道的生理状态和代谢能力[7],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能量供应中枢的线粒体中DNA拷贝数可能也会发生变动[8],但是,变动的方式尚不了解。

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是世界瞩目的珍稀物种[9-10],主要以竹子为食。竹纤维经过简单咀嚼后直接进入胃肠道,绝大多数的竹纤维都无法被消化分解[11],经过肠道时,会黏附大量的肠道上皮细胞,并带入粪便中,为相关研究提供足够多、质量足够好的DNA。人工饲养种群具有准确的出生记录和详细的系谱信息,本研究选用出生月份记录清晰的圈养大熊猫的粪便为材料,研究肠道上皮细胞中mtDNA拷贝数与月龄的关系,以期揭示大熊猫不同生长发育和衰老阶段肠道代谢功能的变动规律,为饲养种群和野外种群的管理提供新的视角。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收集与粪便DNA提取

2021年6—7月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都江堰、核桃坪和耿达3个基地共采集64只11~357月龄的大熊猫的新鲜粪便(图1)。采集时用无菌手术刀和剪刀对每个粪便样本的顶部、尾部和中间3个部位切取表面的竹纤维,得到200~300 g的样品,立即置于冰箱中-20 ℃暂存,在干冰中运到实验室备用。使用QIAamp Fast DNA Stool Mini Kit(Qiagen,德国),按照说明书的流程提取粪便总DNA。

图1 本研究采用的64只大熊猫的月龄分布

1.2 引物设计及有效性验证

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nuDNA和mtDNA的拷贝数。分别以大熊猫nuDNA(NCBI参考序列号:NC048220.1)上β-actin基因和mtDNA(NCBI参考序列号:NC009492.1)上Cytb基因为目的基因设计引物对,同时以大熊猫基因组为比对数据库通过NCBI-BLAST排除核内mtDNA片段(Numts)的干扰[12],最终选择nuDNA的PCR引物对为Nβ(NβF:5′-GGGGATGGCGTTACTCATACT-3′;NβR:5′-ACATCACGAACAATCTCCCG-3′),mtDNA的PCR引物对为MC(MCF:5′-AAGTGCCCCGCCACATATTT-3′;MCR:5′-GGTCGGAATATCATGCTTCGTTG-3′)。2对引物的熔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Tm)均为60 ℃,片段长度分别为170、171 bp,引物由库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

2个DNA片段采用相同扩增体系和扩增程序。扩增反应在10.0 μL体系中进行,包括2 ×RapidTaqMaster Mix(南京维诺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0 μL,10 μmol/L上下游引物各0.3 μL,DNA模板2.0 μL(~40 ng总DNA),ddH2O 2.4 μL。混匀后瞬时离心,用9700型PCR扩增仪(GeneAmp,USA) 扩增。扩增程序:95 ℃预变性3 min;95 ℃变性20 s,56 ℃退火20 s,72 ℃延伸20 s,30个循环;循环结束后72 ℃延伸 5 min。从2个扩增反应中分别取4 μL的扩增产物,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电泳缓冲液为1×TAE,95 V下电泳25 min。

1.3 qRT-PCR荧光定量标准品制备

1.3.1 nuDNA和mtDNA目的基因片段处理

Nβ、MC2对引物的扩增体系等比放大至40 μL,将PCR产物在2%的琼脂糖凝胶中,按照相同的条件电泳分离。紫外灯下切取2条目的条带,用DNA纯化回收试剂盒(Axygen,美国)分别进行回收,按照说明书操作。

纯化回收的DNA经超微量分光光度计(Implen,德国)检测浓度后,与pMD18-T载体(TaKaRa,日本)连接,将质粒转化至EscherichiacoliDH5α感受态细胞(TaKaRa,日本)中,通过蓝白斑筛选随机挑取10个白色菌落,转移至LB液体培养基中37 ℃下摇动培养16 h。吸取菌液1 μL,用1.2中的10 μL体系进行PCR扩增以及电泳检测。确定阳性后,用EasyPure®Plasmid MiniPrep Kit(Trans,北京)提取质粒,操作流程按照说明书进行。提取到的2种质粒用Sange法对插入片段测序,将测序结果在NCBI上比对,确认得到目的片段。

1.3.2 建立标准品浓度梯度

用所得的阳性质粒制备标准品。用微量分光光度计测定其浓度,按照公式计算质粒拷贝数(C):

C=n×60.2×1014×(1/660N)。

式中:n为质粒浓度;N为插入片段的长度。

用灭菌的ddH2O按照10×等比例梯度稀释质粒,以稀释10-7~10-2的质粒为模板,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以建立标准曲线,每个浓度做3个重复。荧光定量PCR反应在10.0 μL体系中进行,包括1.0 μL质粒溶液、5.0 μL TB Green Premix ExTaqⅡ(TaKaRa,日本)、10 μmol/L上下游引物各0.4 μL和3.2 μL ddH2O。反应条件:95 ℃预变性30 s;95 ℃变性5 s,60 ℃退火34 s,72 ℃延伸30 s,40个循环;熔解段95 ℃处理15 s,60 ℃处理1 min,95 ℃处理15 s。反应用BTK-96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仪(无锡百泰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完成,绘制标准曲线。最终得到浓度为102~107拷贝/μL的标准品(Ct值10~30)。

1.4 粪便DNA中mtDNA拷贝数估算

将来自每个粪便样品不同部位的3份DNA稀释成近似浓度并等量混合,以此作为该个体的DNA样品。按照1.3.2中反应体系和程序,用Nβ和MC2对引物进行扩增,检测Ct值,并按照1.3.2中得到的标准曲线估算nuDNA和mtDNA的拷贝数。再根据公式计算平均每个肠上皮细胞中mtDNA的拷贝数(Nmpc):Nmpc=2Nmt/Nnu,式中Nmt为样品中总mtDNA拷贝数;Nnu为样品中总nuDNA拷贝数。每个样品重复3次,取均值作为最终数据。

1.5 数据分析

根据3σ原则,把测得的Nmt、Nnu和Nmpc取值超出(μ-3σ,μ+3σ)区间的认定为异常值(μ为均值,σ为标准差)。检测到的异常值在后续分析中被剔除。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得到Nmpc的平均值(mean)、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对所有个体的Nmt、Nnu和Nmpc取自然对数并做频率分布直方图;将个体月龄与Nmpc及ln(Nmpc)做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两者之间的关系;计算每个单独数据减去群体均值之后的绝对值作为变异度,与群体月龄做线性回归曲线。

考虑到性别对粪便DNA拷贝数的潜在影响,把Nmpc按照性别分组,分别计算雌、雄2组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别对雌、雄2组所有个体的Nmt、Nnu和Nmpc取自然对数并做频率分布直方图;由于样品中雌性和雄性月龄分布略有差异,按照性别及月龄层次分布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减小月龄分布偏好度的影响,抽样比例设置为60%,对抽样数据取对数处理后进行秩和检验;分别将雌、雄2组的月龄与Nmpc做线性回归曲线;计算雌、雄2组的变异度,分别与群体月龄做线性回归曲线。以上分析均采用SPSS 24.0(IBM Corp.USA)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引物对Nβ和MC的有效性

以3只大熊猫粪便总DNA为模板,引物对Nβ和MC均扩增了目的片段(图2),表明这2对引物对nuDNA和mtDNA的扩增均是有效的。用大熊猫粪便DNA进行Nβ和MC引物的荧光定量PCR检验,引物Nβ和MC的熔解曲线如图3所示,熔点峰值分别为85.1、80.0 ℃,熔解曲线峰值点仅有1个且高度重合,说明引物无非特异性扩增以及二聚体,可用于样品拷贝数的分析。

图2 3只大熊猫Nβ和MC引物扩增产物的电泳结果

图3 引物Nβ(左)和引物MC(右)的qRT-PCR熔解曲线

2.2 qRT-PCR标准曲线

以菌液为模板,通过引物对Nβ和MC进行PCR扩增,在琼脂糖凝胶上检测到在170 bp左右的条带;测得序列与NCBI上大熊猫的参考序列NC048220.1和NC009492.1的同源性均为100%,证明插入质粒的片段是目的片段。

经微量分光光度计测定,nuDNA质粒的初始浓度为129.00 ng/μL,mtDNA质粒标准品的初始浓度为119.95 ng/μL。通过计算得到的nuDNA和mtDNA拷贝数分别为6.92×1010、6.40×1010拷贝/μL。经过10×梯度稀释后,分别用引物对Nβ和MC的荧光定量PCR检测Ct值,并与实际拷贝数进行回归,绘制mtDNA和nuDNA 2种标准品的标准曲线,其中nuDNA的R2值为0.990,扩增效率(E)为97.95%,曲线方程Y=-3.811X+35.264;mtDNA的R2值为0.992,扩增效率为99.52%,曲线方程Y=-4.077X+39.063(图4)。最终得到的拷贝数检测下限为102。

图4 nuDNA(左)和mtDNA(右)标准品的qRT-PCR标准曲线

2.3 平均每个细胞mtDNA的拷贝数

将月龄和对应的Nmpc数据按照性别划分,雌性和雄性月龄分别为11~357、13~336月龄,平均值分别为172、123月龄;对应的Nmpc分别为24.00~7 803.00和46.00~8 467.00,平均值分别为1 177.00和1 990.00,标准差分别为1 840.34和2 449.51,变异系数分别为56.32%和123.08%;最终雌性和雄性的变异系数/平均月龄值分别为0.9%和1.0%。分别对雌、雄2组Nmt、Nnu和Nmpc进行自然对数转换后,其频率分布如图5(D-F为雌性,G-I为雄性),对于雌性个体,Nmt跨度最大,Nmpc频率分布最集中且跨度最小,Nnu频率分布最分散;对于雄性个体,Nmt频率分布最集中且跨度最大,Nmpc跨度最小,Nnu频率分布最分散。对抽样数据进行性别和Nmpc的秩和检验,显著性为0.002。将每个性别的Nmpc进行自然对数转换后与月龄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个性别中Nmpc都随着月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趋势未达到显著水平(图7,雌性R2=0.060,P=0.176;雄性R2=0.110,P=0.074)。

图5 大熊猫粪便总DNA中Nmt、Nnu和Nmpc的频率分布

图6 大熊猫粪便总DNA中Nmpc及其变异度与月龄的相关性

图7 不同性别大熊猫粪便总DNA中Nmpc及其变异度与月龄的相关性

3 讨论与展望

生物体内线粒体功能的发挥随着个体生长发育而改变,长期以来,与衰老相关的线粒体功能下降一直被认为是多种生物学变化的基础,线粒体功能改变的机制涵盖多个领域,包括能量(ATP)产生和能量储备的下降[13-14],自由基产生的增加[15],凋亡和有丝分裂速率的改变,以及融合、分裂的改变。这些关键的细胞内变化会导致细胞功能障碍、组织改变和疾病风险增加[16]。已有一些研究证明mtDNA异质性与衰老之间具有相关性[17-20],有关每个细胞的mtDNA分子的数量,即每个细胞mtDNA的拷贝数与月龄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却很少。

机体细胞mtDNA拷贝数的普遍减少会破坏线粒体的整体效能,过度增加也会带来疾病风险[21],如人类的mtDNA拷贝数改变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糖尿病等衰老相关的疾病有关[22-23]。因此,从维持细胞和组织稳态的角度,mtDNA拷贝数应受到机体的严格控制。

本研究对大熊猫粪便中mtDNA拷贝数与月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mtDNA拷贝数随着月龄的增加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并达到显著水平(P=0.004,图6A)。笔者推测这种趋势可能源于mtDNA拷贝数是线粒体复制和细胞能量转换的标志,当个体处于幼龄期时,基础代谢率较高,线粒体的总体活动更为活跃,导致细胞中mtDNA拷贝数普遍较高;而老年个体基础代谢水平降低[24],在这一水平上维持能量转化的稳态所需的mtDNA拷贝数相对减少。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明大熊猫肠道脱落上皮细胞中mtDNA拷贝数随着月龄的增加而减少,且减少速率逐渐放缓。无论老幼,拷贝数都存在着一个基本水平,反映了组织对线粒体发挥功能存在基本要求。此外,性别对于mtDNA拷贝数具有明显的影响,同一生长阶段的雄性比雌性更高。这些发现都为进一步探究肠道上皮细胞mtDNA拷贝数与生长发育和衰老之间的关系,以及利用其作为指标来评估机体的生理状况提供了依据。同时,本研究以粪便为材料获取肠道上皮细胞的机能状态信息,为进一步扩大粪便的应用范围提供了范例。

猜你喜欢

质粒月龄线粒体
线粒体自噬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不同组织来源线粒体提取效率和质量的差异研究
基因工程中载体概述
初产月龄对奶牛泌乳性能及长寿性的影响分析
农杆菌转化法中的“Ti质粒转化载体系统”的简介
——一道江苏高考题的奥秘解读和拓展
线粒体自噬在纤维化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12月龄肺炎住院患儿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评价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贫血及生长发育现状研究
开发新方法追踪植物病害的全球传播(2020.6.7 iPlants)
认识和了解HIV感染诊断和疾病进展的预测指标——CD4+T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