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有机茶产业发展现状与生产配套措施
2022-08-11池玉洲陈兵香
池玉洲,陈兵香
(福建省宁德市茶产业发展中心,福建 宁德 352100)
有机茶是指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用可持续的农业技术措施,不采用转基因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食品添加剂等物质,加工而成并经有机认证的茶叶产品。宁德依山临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生态条件优良,生物资源丰富,具有悠久产茶历史和深厚茶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传统茶叶生产方式,为有机茶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 宁德有机茶产业发展概况
宁德市各级政府部门及茶叶企业十分重视茶叶质量安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开展无公害茶园建设工作。近年来,随着茶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一方面由于法律法规和社会各界、广大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持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开发“三品一标”茶叶,为适应社会和市场不断提高的质量要求,企业申请有机茶认证的热情不断高涨,促进了有机茶产业的较快发展。截止2021年12月,全市通过有机茶认证的企业有107家,有效认证证书176本,认证面积3173.913hm(见表1)。宁德辖区九个县(市、区)的七个均有企业通过有机茶认证,其中福鼎市、蕉城区、柘荣县有机茶生产的企业数、认证面积位列前三位。通过有机茶认证的茶类主要有白茶、红茶、绿茶、乌龙茶和紧压茶(见表2)。
表1 宁德市各县(市、区)有机茶认证企业数、认证面积(2021年)
表2 宁德市各县(市、区)有机茶认证的茶类产品数量(2021年)
在有机茶认证类型方面,截止2021年12月,全市有机茶证书124本,占总数的70.45%;有机茶转换证书52本,占29.55%。有机茶面积1835.093hm2,占认证总面积的57.82%;有机茶转换面积1338.82hm2,占42.18%。
2 宁德有机茶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宁德有机茶产业经过1 0 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十三五”以来的较快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体现了与区域茶产业发展现状高度契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2.1 与产业发展要求高度契合
随着全国茶产业发展规模的迅速扩大,茶叶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国内外市场对茶叶的安全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迫使茶叶生产企业更加重视茶叶安全生产和有机茶认证,促进有机茶产业较快发展。宁德市有机茶认证企业数量从2009年4月的19家,迅速增加到2021年12月的107家,增长了463.16%;认证茶类也从原来的以绿茶为主,转变为目前的以白茶为主导,多茶类共同发展的格局。有机茶产业的较快发展和品类结构的不断优化,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优质、健康茶叶产品不断提高和多样化的需要,提高了茶叶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而且减少了农业方面源头污染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2.2 与市场消费需求高度契合
宁德各地的有机茶认证茶类虽然涉及白茶、红茶、绿茶、乌龙茶和紧压茶,但当前主要以白茶产品为主导,白茶与紧压白茶的产品数量高达65个,占茶类产品总数的66.33%。不仅是福鼎市,其它县(市、区)有机茶认证的白茶产品数量也基本上位居各茶类前列,柘荣县由于毗邻福鼎市,受福鼎白茶的影响更为直接,所认证的7个产品均为白茶,福鼎市白茶与紧压茶产品的数量占全市各茶类产品总数的86.79%。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福鼎白茶”品牌知名度的提高,带动了白茶消费的快速提升,至今热度不减。茶叶企业为拓展产品市场渠道的需要,纷纷以白茶为主打产品之一,有机茶认证自然以白茶为主。
2.3 与新阶段新理念高度契合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虽然宁德目前森林覆盖率达69.98%,生态环境在全国而言相对较好,但在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如何能够稳得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茶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绿色产业,发展茶产业既能发展经济,又是统筹山水林茶系统治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重要路径,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实践,尤其对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将发挥重要作用,对生态文明建设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生态、低碳、有机、品牌、特色等现代茶业发展理念的逐步树立,企业发展有机茶产业的自觉性不断增强。
2.4 与企业品牌创建高度契合
“十二五”以来,全市茶产业实力持续增强,茶叶面积、产量、产值、品牌等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拥有各类茶叶生产经营主体4000多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2家,占全市总量的48.84%;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11家,占全市总量的58.73%,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宁德各地及时转变茶业增长方式,把实施名茶、品牌战略作为发展方向,全市拥有茶叶类中国驰名商标10件,居全省首位,省著名商标56件,市知名商标95件。目前,申报有机茶认证的企业都是拥有自主品牌的茶叶企业,为助力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打造,申报“三品一标”认证是重要举措之一,品牌创建的需要倒逼有机茶产业的较快发展。
3 宁德有机茶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从业者的认知有偏差
不用肥料不打药是当前人们对有机茶的普遍认知,宁德有很多茶叶企业是利用多年抛荒弃管的老茶园,通过重新垦复后申请有机认证,即使是壮年茶园通过有机茶认证,业主的思想意识也比较极端地认为:有机茶就是不得使用任何肥料和农药。因此,普遍的管理方式就是任由茶树自然生长,除了偶尔除一除草,不实施任何的土壤、水肥管理措施,导致茶树树势衰弱,内含物含量少、品质差、产量低,部分有机茶园平均单产仅为75kg/hm左右。少部分企业从茶苗定植开始申请有机茶认证,由于不得使用化肥、农药,有机肥施用与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又滞后,茶苗长势不良,难以培育成为高产茶园。凡此种种,虽然产品卫生安全性得到保障,但已失去有机茶生产的意义。
3.2 有机茶生产成本过高
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的投入、生产设备的引进、工艺流程的改善、人员培训、认证及检测的费用较大,而且有机茶是一年一认证,无疑大大增加了认证成本。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持续快速上涨,有机茶基地管理所需的除草、施基肥、深翻等劳动密集型工种的费用随之水涨船高,且有机茶的制作加工及储存成本均远高于常规茶叶,大幅度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同时,连续多年的市场反映,与非有机茶相比较,有机茶价格优势对一般小品牌企业而言体现并不明显。
3.3 关键生产技术有待提升
陈长庚认为,当前有机茶生产存在二大技术难题:有机肥效和无害化问题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目前由于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机茶生产中施用的主要是工厂化商品有机肥,虽然养分较全面,但含氮率很低,无法满足茶树生长对氮素的需求。对动植物的粪便和残体、自然杂草、绿肥和饼肥等缺乏简单易行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大都只是经过简单的堆积腐熟,而且由于人工成本的快速上涨,导致茶园施用农家肥的数量和次数越来越少。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措施,目前应用较多的也只是在茶园中安装诱虫灯和粘虫黄板,农业和生物技术措施的使用大都还处在试行阶段,茶园生态调控技术也缺乏系统完善的技术集成方案,病虫危害造成的损失时有发生。
3.4 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有机茶园大都分布于山地丘陵偏远地区,由于资源条件限制和投入不足,大都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茶园路网、水利设施等不配套,导致茶园生产需要的农业投入品、茶园生产机械难以进基地,所生产的茶青原料不能及时运达加工区,极大增加了生产劳动强度和人工成本,制约了茶园适用先进技术设备的推广应用,严重影响了产业的提质增效。虽然有少部分茶园生态条件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可实现茶园病虫害自身的部分调控作用,但大部分还是以纯茶园为主,物种单一,基地建设缺乏必要的规划,甚至有些有机茶园与常规农业生产没有按要求严格区分,缺乏有效的隔离带,无法保证有机茶园的规范管理。
4 有机茶生产主要配套措施
4.1 注重适宜基地选择
根据国家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以及当前全国茶叶产能过剩的现状,今后有机茶的发展应以选择现有茶园进行改造为主要途径。因此,计划开发有机茶的区域必须选择水、空气和土壤无污染,水土保持良好,周围林木繁茂,生物多样性指数高,具有较强的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山地,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 15618—2018二级标准;农田灌溉用水水质符合GB 5084—2021规定;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 3095—2012二级标准。有机和常规地块之间要有有效的限制或阻挡邻近田块禁用物质漂移的缓冲带。
4.2 做好基地总体规划
有机茶园规划要因地制宜,采取“山顶带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鞋”的方式,根据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原则,综合山水园林路规划设计,满足农业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的要求,并能有效保持水土。实施良种改造的基地,严格按照等高梯层、缓路横沟、深耕下肥、良种壮苗、合理条栽高标准建园。合理划分种植地块规模,种植梯面宽度和茶行之间的大行距不小于1.5m,保证人工和机械操作。茶园道路网设置完善,主干道、支道、步道与茶行相互连接。茶园水利设施系统完善,合理布置和建设相关水利设施,做到有水能蓄、涝时能排、旱时能灌。
4.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茶园与非茶地块交界处开设80-100cm隔离带,根据茶园地形地势,在山凹与主要道路内侧修建深宽为40-60cm×30-40cm左右的排水草沟,每隔十余米设置积沙坑。坡度在15°以上的山地筑成坡度不超过5°的内倾式等高梯层,外筑高10-20cm、宽20-30cm的前埂;梯壁内侧设置30×40cm的蓄水竹节沟,并与环山沟和排水沟相连。选择靠近水源或雨水汇集较多的地段,根据地形和水源等因素配套建设与茶园面积相当容量的蓄水池,铺设管道,实现茶园水利化。
4.4 提升生态调控能力
有机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以提高土壤肥力,控制病、虫、草害。重点就是构建以茶为主体的茶园复合生态系统,提高茶园生态调控能力。园内种植遮荫阔叶乔木120-150株/hm,株行距10-12m;道路、沟渠两旁种植绿化树,株距3-5m,选择当地树种、珍贵树种、观赏树种和经济林木,兼顾生态、观赏和经济效益。茶园梯壁保留原有非恶性绿草,对梯壁杂草改锄草为割草;对裸露、光秃的梯壁种植护坡绿肥作物,通过割青作为茶园绿肥或牲畜饲料。但对靠近茶园周边、根系入侵危害大的杉木、竹子等坚决给予铲除。基地空旷处种植绿肥或经济林木,提高茶园绿化覆盖度,同时为茶园提供有机肥源。
4.5 加强茶园土壤管理
幼龄和重修剪、台刈改造茶园行间,可种植豆科绿肥作物,盛花期结合茶园深耕翻埋培土。实行茶园行间铺草覆盖,以绿肥、杂草、修剪枝叶、茶梗、作物秸杆等有机肥料为主,材料应未受有害物质的污染,用草量15000kg/hm左右垂直于茶行走向铺匀,每1-2s一次,结合深耕翻埋入土。根据茶园类型、土壤和气候条件等,实施茶园合理耕作,耕作深度为浅耕5-10cm、中耕10-15cm、深耕25-30cm,浅耕和中耕可结合各季锄草与追肥进行;深耕可结合埋压杂草和施基肥,在茶行两侧进行深翻,提倡使用茶园耕作机械。修剪枝、叶应全部回归茶园,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茶园要实行灌溉,用水要清洁无污染。
4.6 科学合理施用肥料
有机茶生产使用有机肥代替化肥,底肥和基肥必须是经过1-6个月堆制、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或有机茶专用肥等,追肥采用经高温堆制及无害化处理的畜禽粪、有机茶专用肥及生物有机液肥等。定植前土壤深翻50cm以上,挖定植沟深40cm,用农家肥15000kg/hm或菜籽饼肥、有机认证有机肥7500kg/hm以上,配施钙镁磷肥1500—2250kg/hm作为底肥,拌匀覆土约15cm待植。施基肥必须遵循“净、早、深、足”的原则,即施用的各种有机肥的卫生标准和重金属含量及农药残留必须达标,商品有机肥必须经过有机认证机构认证;基肥施用时期要早,以秋末冬初茶树地上部停止生长或封园后为宜;施基肥要力求做到深度25cm以上沟施覆土;基肥用量不得少于全年用肥量的50%-80%,堆肥每次不少于15000kg/hm,菜籽饼肥或有机认证有机肥不少于3000kg/hm。根据茶叶生产季节适时追肥,沟施深度10-15cm。候玲利、陈磊等研究表明,由于风化淋溶强烈、土壤酸化较严重、大量施用氮磷钾肥而忽视镁肥的补充、有机肥用量不够等原因,导致茶园土壤普遍存在缺镁现象。因此,提倡多施有机肥和钙镁磷肥等,以促进茶树生长、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同时,针对目前我市有机茶园现状,树龄长、水肥管理亏缺等原因导致树体衰弱、着叶量稀少的衰老茶园,坚决实施休茶留养措施,只采春茶,其它茶季全部留养,以提高茶树机能恢复树势;壮龄茶园则提倡留养夏署茶结合茶行对半轮流修剪等方式增强树势;幼龄茶树定剪时间将习惯性的秋季改为早春萌芽前进行。
4.7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病虫草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有生态调控、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一是生态调控:通过集成生态茶园建设技术、实施生态保护等措施,保持茶园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从根本上创造不利于病虫等有害物质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二是农业防治:如换种改植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害抗性较强的品种;分批、及时采摘,通过修剪控制,将病虫枝叶带出茶园,减轻毒蛾类、蚧类、黑刺粉虱等危害;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深耕,减少土壤中越冬害虫种群密度;特别要落实好冬季清园制度,并于11月底前完成用石硫合剂封园,消灭越冬病虫。三是物理防治:采用人工捕杀,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色板或性外激素诱杀等;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四是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有益生物,减少因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培养释放捕食性天敌,如瓢虫、捕食螨等。推广使用生物源农药,如Bt制剂、苦参素、苏特灵、除虫菊素等对假眼小绿叶蝉、茶丽纹象甲、茶毛虫、茶叶螨类等主要害虫以及“871”菌剂防治茶丽纹象甲、茶卷叶蛾,增产菌、多抗霉素防治茶叶枯病等均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采用混合、轮换使用生物农药提高防治效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