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性贫血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2-08-10何流徐静孙丽娥朱国庆罗松王隽王玲
何流,徐静,孙丽娥,朱国庆,罗松,王隽,王玲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贵州贵阳 550000)
贫血为肿瘤疾病的常见合并症之一,有数据显示,约50%左右的肿瘤患者伴有贫血症状,而在晚期或需要化疗的肿瘤患者中,贫血率更是高达90%以上。肿瘤性贫血的发生往往会影响患者机体各项器官功能的恢复,不利于其预后状况的改善[1]。为此,加强对肿瘤性贫血患者的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治疗以改善贫血症状十分必要。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是治疗肿瘤性贫血的常用药物,在改善患者贫血症状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但研究发现单纯口服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的疗效仍欠理想[2-3]。近年来,中医疗法逐渐被应用于肿瘤性贫血患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2020 年1 月—2021年8 月收治的80 例肿瘤性贫血患者为对象,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0 例肿瘤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4]:(1)患者均符合肿瘤性贫血的相关诊断标准,即男性血红蛋白水平低于120 g/L,女性血红蛋白水平低于110 g/L;(2)患者均知晓研究内容,同意参与研究;(3)患者均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禁忌证,无药物过敏史;(4)患者依从性良好,有正常认知能力、沟通能力,可配合研究。排除标准:(1)病情危重,预计生存期低于1 个月者;(2)有药物过敏史、禁忌证者;(3)有精神疾病、沟通障碍、认知障碍不能很好配合研究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 例,其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龄最小44 岁,最大68 岁,平均(53.99±2.05)岁;肿瘤分类:胃肠道肿瘤17 例,肺癌11 例,胰腺癌7 例,原发性肝癌3 例,食管癌2 例。观察组40例,其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龄最小42 岁,最大69岁,平均(54.28±2.11)岁;肿瘤分类:胃肠道肿瘤16例,肺癌12 例,胰腺癌6 例,原发性肝癌3 例,食管癌3 例。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给予患者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吉林省西点药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65,规格:50 mg)口服,每次4 片,每天3 次,持续治疗4 周。
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自拟中药方治疗,组方:枸杞10 g,当归、鸡血藤、党参各15 g,熟地、黄芪、山药各20 g。上述药物以水煎服,取汁500 mL,分早晚两次服用,连续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患者临床贫血症状及体征均消失,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计数均恢复正常,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体积指数均达到正常值,或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为显效;治疗后患者贫血症状及体征均有所改善,同时血红蛋白含量等各指标水平均有好转为有效;治疗后患者贫血症状及体征、血红蛋白含量等各指标水平均无明显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体积等指标。
(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腹泻、皮疹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体积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各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s)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40 例患者中仅1 例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现象,不良反应率为2.50%;对照组40 例患者中出现恶心呕吐3 例,皮疹4 例,不良反应率为17.5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P=0.025)。
3 讨论
肿瘤性疾病属于消耗性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疾病的病情严重、危害大。目前,临床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多以手术、放化疗等方式为主,治疗期间患者饱受生理及心理的双重折磨,易给其带来明显的身心不适感[5]。若治疗期间患者未能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还容易引发贫血等合并症。肿瘤性贫血的发生会导致患者体内白细胞数量下降,使得机体免疫功能出现异常,进而可能加重病情。临床研究表明,肿瘤性贫血的发生多和患者体内微量元素铁离子释放量减少、红细胞存在时间缩短及骨髓抑制等因素造成的贫血代偿不足有关。此外,化疗治疗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体内红细胞生成素血浆的形成产生抑制,从而增加贫血的发生风险[6]。
目前,临床对于肿瘤性贫血的治疗多以西医药物治疗为主,其中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为治疗该病的常用药物。该药在促进机体原有红细胞分解、生成方面有积极作用,可达到恢复红细胞系统造血功能、补充红细胞的功效;同时,用药后在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作用下还可促进细胞重组,进而达到改善肿瘤患者贫血症状的效果[7-8]。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肿瘤患者因伴有功能性铁缺乏现象,故单纯口服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治疗时往往难以取得明显效果。此外,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属于西医化学制剂,长期用药容易增加肝功能损伤风险,加之该药的价格较为昂贵,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9]。为此,临床需积极探索更为适宜的治疗方式。
近年来,中医治疗逐渐被运用于肿瘤性贫血患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中医上虽无肿瘤性贫血的记载,但由于该病患者主要是以血液含量减少为表象,即亏乏为表象,故而中医通常将其归属于“血枯”“虚劳”“血虚”等范畴,认为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且日久不复使得体内气血虚损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病机[10]。为此,通常将补益正气、养血活血作为治疗该病的关键。
本研究所采用的中医自拟方中,黄芪具有补益肝肾、调节气血的功效;枸杞可填精益髓、强筋健骨;党参可健脾补肾;当归则有补血调经、行气活血的作用;鸡血藤可发挥滋阴补血的作用[11]。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补气、补益肝肾、养血活血之功,对改善患者贫血症状有积极作用。将中医自拟方和传统西医药物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联合使用,能够起到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加患者体内铁元素含量,改善红细胞造血功能,同时还可发挥调节患者全身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的功效[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的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体积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患者贫血症状方面的作用显著。此外,本次研究结果还表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合用药的安全性较高,在降低西药所致的不良反应方面也有积极作用。但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样本量较少,且对于药物安全性的分析较为浅显,后续仍需开展更大样本量、更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肿瘤性贫血中的作用及用药安全性。
综上所述,肿瘤性贫血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较单纯西医治疗更为理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