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腹部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临床研究
2022-08-10曾丽燕
曾丽燕
(重庆市两江新区第二人民医院,重庆 401120)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平日疲劳过度其软组织发生劳损,或者是颈椎开始发生退行改变,最明显的症状是颈肩疼痛和眩晕[1]。本研究用针刺结合腹部推拿治疗CSA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74例,均为2019年3月2日至2021年1月7日重庆市两江新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研究组男23例,女14例;年龄32~60岁,平均(38.5±13.5)岁;病程2个月~1年,平均(4.5±2.1)个月。对照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32~63岁,平均(40.5±16.7)岁;病程3个月~1年,平均(5.2±2.4)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符合《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中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转试验阳性;③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增生;④椎动脉血管提示椎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断符合气滞血瘀证,以眩晕为主,颈项强痛,动则加剧,痛点固定不移,头晕目眩,常伴肢体麻木,舌质淡红,或暗有瘀斑,脉弦或涩。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并符合中医辨证标准;②年龄30~65岁;③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眩晕症状可因其高血压或耳源性、眼源性引发,曾接受过颈部外伤手术治疗,肝肾功能严重受损,推拿部位皮肤破损、感染,针刺过敏,精神异常,无法正常进行言语沟通。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针刺和颈项部推拿治疗(先针刺后推拿),研究组加用腹部推拿治疗。
针刺:用华佗牌针灸针(0.3mm×40mm),然后选取颈夹脊穴、风池穴、外关穴、后溪穴、大椎穴以及合谷穴,用爪切进针法进针[2],捻针时将针刺角度控制在90°~180°,保持每分钟捻针最少60次,最多90次,平补平泻。隔日1次,每次15min,共治疗20天[3]。
颈项部推拿:用滚法和一指禅法放松颈背部肌肉,每次8min;用拿法拿颈部约5min,重点拿肌肉痉挛部位;用拇指按揉颈部、肩背部级肩胛骨内缘痛点约3min。共治疗20天。
腹部推拿:取关元、中脘、气海、商曲、滑肉门、风湿点,根据各个穴道的特点对各个穴道行揉按法、运腹、摩腹以及推法,每日1次,每次30min。共治疗20天。
腹部按法:患者平躺,站在患者左侧,将手掌各关节按压在患者腹部的相关穴上,并用另一只手掌的食指关节背面对患者的腹部缓缓进行按压,按压时需要询问患者的感觉,待患者表示其感觉腹部开始出现了酸麻凉胀的感觉之后,再将两只手掌缓缓上提,注意时间需要控制在5min[4]。
腹部揉法:将双手摆成供状并将其交叉重叠放置在腹部的中脘穴位处,随后使用腕关节对其腹部穴位按揉,注意询问患者力度是否适宜,切勿用力过猛对患者造成强烈的疼痛感,由于是用腕关节对患者腹部进行推拿,因此按揉患者腹部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动作轻轻柔,每次20~30min。
运腹法:将双手做成供状后并使用各手指的直面与手掌根部沿着患者整个机体的方向进行推拿,另外需要指导患者将腹部向右进行弧形运动,随后手指发力对腹部进行向左的弧形运动,每次15~20min[5]。
腹部推法:用双手拇指关节对患者的腹部巨阙穴道进行推拿,另外四根手指则需要放置在患者的腹部两侧起固定作用,然后指导患者进行呼气并立即将拇指按住任脉并缓缓推向神阙,然后嘱患者进行吸气,在其吸气的同时立刻将手收回。
摩腹:将右手掌放在患者腹部,按照顺时针方向对腹部进行团摩。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出现了皮肤或者肌肉疼痛的情况,需要立即停止治疗,并在疼痛部位进行热敷或轻柔处理,若治疗期间症状有加剧情况,需要立即终止治疗并用常规药物治疗。
3 观察指标
用ESCV表评分,分为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社会适应共6项,其中眩晕共0~16分,颈肩痛共0~4分,头痛0~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0~4分,心理社会适应0~4分,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轻。彩超检测椎动脉血流速度和血管内径。
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临床痊愈:眩晕、疼痛等临床症状消失,功能积分减少90%以上。显效:眩晕、疼痛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功能积分减少70%~89%。有效:眩晕、疼痛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功能积分减少30%~69%。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功能积分减少不足30%。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彩超检查结果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彩超检查结果比较 (±s)
治疗前 治疗后血管管径(mm)血管管径(mm)组别 例 血流速度(cm/s)血流速度(cm/s)对照组 37 2.71±0.15 30.62±1.87 3.31±0.24 43.96±4.45研究组 37 2.69±0.17 29.89±1.99 3.46±0.17 46.12±3.93 t 0.241 0.129 4.126 4.875 P 1.254 2.365 0.03 0.02
两组治疗前后ESCV评分、不良反应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ESCV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ESCV评分比较 (分,±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研究组(37例) 对照组(37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眩晕 7.44±2.23 13.92±2.231 6.54±2.34 12.71±2.31颈肩痛 1.51±0.62 3.42±0.61 1.73±0.52 3.33±0.62头痛 1.31±0.38 1.73±0.32 1.19±0.31 1.66±0.33日常生活、工作 1.51±0.54 3.22±0.51 1.52±0.54 2.87±0.62心理、社会适应 1.90±0.62 3.11±0.75 1.81±0.55 2.65±0.71总分 13.8±2.89 25.42±3.33△12.85±2.96 22.21±3.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CSA属中医“眩晕”、“项痹”范畴。主要为受风寒湿邪侵袭、气滞血瘀所致。治当条畅气机、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针刺可以调节经气、疏通经络,使气血平衡、气血流通[8]。颈项部推拿能对颈项部痉挛的肌肉进行放松,使椎动脉中狭窄部位的血管内径得到恢复,使之骨正筋柔,运气行血[9]。有研究指出[10],出现眩晕与脾胃气机升降受阻有关,脾湿内蕴、痰浊上升,则出现眩晕。腹部推拿可改善脾胃两经的经气运行,提高头颈部的气血供应,改善眩晕症状。也有研究证实,阻断腹部主动脉后,能增加头颈部血液的灌注。腹部推拿治疗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单用针刺与颈项部推拿。
针刺联合腹部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