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的效果以及对生活自理能力、运动功能、NOSIE评分的影响分析
2022-08-10姜静静赵淑娟徐豆豆
姜静静,高 炳,赵淑娟,徐豆豆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洛阳 471000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患者由于脑组织受损,常伴有各种功能障碍及偏瘫症状,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1]。临床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除使用常规药物外,还会要求进行康复训练,通过对患侧肢体及神经施加良性刺激,改善患者肢体功能,促进病情康复,但由于训练时间长,患者无法将训练效果带入到日常行为中,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效果较差[2]。针对此情况,临床上提出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通过限制患者健侧肢体的活动,促使患侧肢体运动,以期提高康复效果,帮助患者改善运动功能。本研究选取10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对比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2021年1—5月收治的10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康复治疗的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53例患者男女比例为28∶25,平均年龄(64.26±11.43)岁;脑梗死37例,脑出血16例;偏瘫为左侧26例,右侧27例。观察组53例患者男女比例为29∶24,平均年龄(64.17±12.03)岁;脑梗死35例,脑出血18例;偏瘫在左侧27例,右侧26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纳入标准:(1)存在语言、运动等功能障碍,接受CT或MRI检查,符合脑卒中疾病诊断标准[3],且存在偏瘫。(2)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患有恶性肿瘤。(2)存在脏器功能异常。(3)无法与医护人员正常沟通。(4)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其具体内容包括:(1)制定训练方案。由医师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不同阶段训练目标,并根据难易程度的不同为每一阶段选择合适的训练内容及运动量,如早期进行被动运动,而后逐渐加大运动量,并过渡到主动运动。(2)被动运动。由医师协助患者进行握拳、翻身、按摩等被动运动内容,帮助患者活络经脉。(3)起坐运动。当患者可对四周进行控制时,当加大运动难度,即在轮椅、扶手的协助下完整起坐训练,并逐渐调高轮椅高度,直至患者可顺利完成不同高度的起坐运动。(4)步行运动。当患者可下地活动后,医护人员或家属需协助其在室内、走廊等地点慢步行走,并观察患者耐受度,若其表示疲惫后可适当休息。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其内容主要包括:(1)塑形训练。针对患者发病后出现的功能缺陷,可采用拧螺丝、写字、拿杯子等方式训练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动作,在此过程中,可通过言语鼓励等方式增加患者信心,此训练内容可穿插于其他训练内容当中,并保证每周至少进行5 d。(2)手功能训练。患者健侧手部需佩戴联指手套,以限制腕部和手指的屈曲活动,可在睡觉、洗澡等情况下将其脱下,并保证佩戴时间占其清醒时间至少90%。(3)强化训练。监督并确保患者每日训练量,起坐训练150~500次/d,单腿负重训练2次/d,步行训练1~10 km/d,并利用平衡杠杆等器材进行平衡训练,2次/d,各项训练内容保证每周至少进行5 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案治疗1个月所获效果。显效:患者运动功能得到显著提升,生活基本自理;有效:患者运动功能有所恢复,在拐棍、轮椅等物的辅助下可进行日常活动;无效:患者肢体麻木等各项临床症状未得到缓解,生活无法自理,迫切需要家属照顾。(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水平,即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分值与生活自理能力呈正比。(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水平,即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对患者运动功能进行评价,上肢运动共33个条目,总分66分,下肢运动共17个条目,总分34分,分值越高则代表患者运动功能水平越优。(4)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1个月后的病情状态,即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urses 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SIE)对患者总积极因素(共14个条目,分值与恢复效果呈正比)、总消极因素(共16个条目,分值与恢复效果呈反比)进行评分,每个条目0~4分,总分=(128+总积极因素分值-总消极因素分值),总分越高则代表患者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χ2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 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情况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理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生活自理能力提升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情况(±s)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情况(±s) 分
组别对照组(n=53)观察组(n=53)t值7.706 11.268治疗前43.33±15.54 42.65±14.61 0.232 0.817治疗后61.55±15.63 72.18±12.27 3.895 0 P值00 t值P值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能力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运动能力提升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能力情况(±s) 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能力情况(±s) 分
组别对照组(n=53)观察组(n=53)上肢运动下肢运动t值P值治疗前26.52±4.58 26.42±4.54 0.113 0.910治疗后36.32±5.29 41.59±5.85 4.864 0治疗前16.01±3.24 15.47±3.33 0.735 0.465治疗后20.13±4.04a 24.62±4.29a 4.819 0
2.4 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NOSIE评分情况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NOSIE评分较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NOSIE评分情况(±s) 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NOSIE评分情况(±s) 分
组别对照组(n=53)观察组(n=53)t值P值总积极因素41.03±11.25 47.08±8.34 3.145 0总消极因素29.00±9.64 21.15±7.77 4.616 0总分140.08±16.18 154.88±15.49 4.810 0
3 讨论
脑卒中作为脑血管疾病,指人体脑部血管破裂或血管血流受阻而导致血液顺利流入大脑,从而造成脑组织及神经受损,大部分患者伴有肢体运动障碍,而偏瘫指的是患者同一侧上下肢出现运动障碍的情况,若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可能引发永久性瘫痪[4-5]。康复训练作为临床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常用治疗方法,其利用了人体大脑自身具备的可塑性,通过不间断、反复的肢体运动,对患者患侧施加良性刺激,以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并促进受损神经及脑组织的恢复,进而达到治疗目的[6-7]。贾亮等[8]研究发现,对脑组织偏瘫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效果显著,但患者会下意识利用健侧进行日常活动,导致训练效果无法体现,而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升较差,为提高康复效果,需采用更为有效的干预措施。强制性运动疗法是临床常用康复疗法之一,其具有全面性及针对性,可通过限制患者健侧肢体活动,促使其增加患侧肢体的使用频次,从而让患者逐渐习惯利用患侧进行各项活动,由此促进了患侧运动功能的恢复[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接受治疗1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所获疗效更优、MBI、FMA评分提升更为明显、NOSIE评分更优。通过分析可知,人体脑部细胞具有代偿功能,当原本存在的细胞组织消亡之后,可通过刺激周围细胞实现功能替代作用,常规康复疗法以促进神经发育、重组大脑功能为主,强调的是患者被动接受康复训练,通过患侧反复、持续的运动,达到恢复运动功能的目的,但由于治疗时间过长,患者容易出现抗拒心理,且在训练结束后,患者存在保护患侧的心理,在进行日常活动时尽量不让患侧参与其中,严重降低了康复效果,而强制性运动疗法则以让患者主动使用患侧为目的,通过佩戴联指手套的方式限制健侧肢体活动,促进患侧主动进行写字、拧螺丝等日常基本动作,通过各种微小动作的强化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患侧运动功能能力,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患者治疗结束后的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均得到了提高,NOSIE评分也随之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帮助其恢复运动功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改善NOSIE评分,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