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某三甲医院护士规范化培训模式改进的效果研究
2022-08-10康立新皇甫士懿
赵 冰 郭 宏 胡 静 康立新 杨 鑫 皇甫士懿 余 夫
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院服务质量[1],保证良好的护理工作质量的前提是护士规范化培训。传统培训模式的培训课程和方法均较单一,护士的分层次管理模式在国内各家医院标准也不相同,所以培训、考核方式也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很多医院对于护士分层培训虽然也是按照岗位需求和能级制定培训计划,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方法模糊,不能很好地体现能级进阶模式。课程设置方面高年资护士和低年资护士的课程设置没有区别,培训内容和考核内容并不能体现出各层级护士的特点和岗位需求。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和人们对护理需求的提高,护理人员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日益受到重视[2]。医学领域的知识更新得非常快,需要我们护士及时更新各自专业领域里的知识,提高科研能力,用科学研究及循证的方法来解决临床护理问题[3]。根据这些实际情况,传统的护理培训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医疗行业快速发展的趋势。所以需要有突破传统的、改进的、规范化的护理培训模式。本研究以沈阳某三甲医院护理人员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目前护士培训现状,结合培训相关理论及最新进展,改进并规范护士培训。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沈阳市某三甲综合医院临床注册护士764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注册护士。其中护士101人,护师347人,主管护师241人,副主任护师60人,主任护师15人;临床一线N0级护士55人,N1级护士379人,N2级护士246人,N3级护士84人;中专学历29人,大专学历138人,本科学历586人,研究生11人。
1.2 规范化培训方法
1.2.1 课程设置方案
结合近2年护士考核结果和护理质控检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临床上选取不同年资的护士长及各个能级、不同科系的护士代表,采用半开放式访谈的方法提炼出9个维度,分别是临床护理、症状护理、急危重症护理、院内感染控制与职业防护、医德医风和法律、心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护理科研。
1.2.2 培训方案
采用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进行培训。(1)线下培训。每月安排培训师按照课程设置和科室发展需要进行现场授课。(2)线上培训。①向医院申请引进护理教育系统软件,建立线上护理教育系统。②邀请培训师录制50项护理操作的规范化操作视频,操作视频包括护理学本科教材第六版《基础护理学》中临床常用基础护理操作和临床常用专科护理操作,将视频上传至护理教育系统,作为开放资源[4]让护士进行学习。③各科室按照培训计划,将本科室专科操作的技能培训的示教过程录制成视频,上传至护理教育系统。④将线下培训课程录制成视频上传至护理教育系统,方便未到现场的护士进行网络学习。
护理部将每位护士培训的总体得分情况作为其能级晋升参考依据之一。N0级晋级至N1级,需要修满48学分,N1级晋级至N2级需要修满36学分,N2级晋级至N3级需要修满30学分。各能级都需要完成不少于90%的核心课程。护士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兴趣选修课程,这样既可以保证培训效果,让护士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又避免了占用护士的休息时间。护士长也可以根据科室的情况和培训需要来安排参加培训的护士,避免培训与临床工作冲突。
1.2.3 培训时间
过去的培训时间为每个月第2周的周三下午占用一下午时间给护士培训;授课方式为培训师灌输式授课,讲课内容繁多,培训效果较差。在征询护士建议后,培训时间改为每个月第1周及第3周的周三中午12∶00-13∶00,1 h/次,每次安排2节课,要求讲者授课的内容要精炼,呈现给护士的全部是精华内容。将课程安排在中午,护士可以根据自己已修学分的情况、个人兴趣和科室工作,合理的安排听课时间。部分课程直接以慕课形式上传护理教育网络系统,让护士通过网络就可以接受培训,护士可以灵活安排学习时间。
1.2.4 考核方案
1.2.4.1 理论考核
设置院内题库,题库内题目涵盖各层级护士需要掌握的内容,包括“三基”理论以及每年计划培训内容的相关题目,题目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采取护理教育软件进行院内考核,在题库中随机组卷,组卷方式为“题目乱序”、“选项乱序”。科室理论考核可以调用医院题库,并要求科室设置专科题库,针对专科知识点进行出题。对于近2年理论卷面分析结果,N0、N1级护士总体成绩排在最后,所以对于低年资护士重点培训考核,N0、N1级护士每年考核2次;其他层级护士每年考核1次。
1.2.4.2 技能考核
针对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比较薄弱的问题,技能考核方式采用模拟场景病例分析的形式进行[5];科室以团队形式参加考核,训练并考核科室护士在急救或突发病情变化时的配合和应急能力。考核组评委对存在的问题当场点评纠偏。护理部以及科室层面的考核全部采用网络电子评分表打分,对于各个操作环节的失误率,可以从统计数据上一目了然,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卷面分析。
1.2.5 培训师选拔
培训师资要求:护士长、专科组长或N3级护士且工作经验10年以上,本科及以上学历,担任过医学院理论授课教师[6-7]。在担任授课教师前必须经过课程试讲,试讲通过方可进行授课。培训师入选需首先经过10项基础护理操作培训,培训后要通过理论及技能考核,考核合格方可获得科室培训师资质,有效期2年;如果在任期间院内理论或技能考试不合格,则取消培训师资格。培训师资格证是晋升护士长的必要条件之一。
护理部每年对培训师有专门的培训计划,培训师接受培训后,将所掌握的最新知识在科室进行传授,并及时将临床护士培训存在的问题与护理部沟通,以便完善培训工作。
1.2.6 质量监控方案
1.2.6.1 层级质控体系的设定
传统的三级质控体系,即护理部、科护士长和护士长三级体系,在科护士长和护士长之间的质控工作中,会存在科室培训计划没有及时有效落实,但出于人情关系,并不会第一时间反映到护理部的问题。因此对过去的三级质控模式进行改革,新的质控体系为一级质控是护理部主任,二级质控是护理部负责护理培训的护士长,三级质控是护士长和培训师。这样的质控体系更有利于及时发现临床护理培训存在的问题,避免培训质控流于形式;现在新的护理教育系统使用时,护理部在后台可以随时检查计划落实情况,而护理部主任在临床进行检查、查房等过程中又会随时发现护理部层面和科室层面培训存在的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及修正问题。
1.2.6.2 质控标准修订
修改原有的培训质控标准,质控标准设立根据年度培训计划总体方向进行筛选,结合目前新的培训计划细化理论培训、技能培训、考核方案、业务学习笔记及签到标准,遵循科学性、可落实性、针对性。
1.3 评价方法
改进培训模式实施前及实施1年后分别评价护士核心能力。由护理部指导调查对象使用院内培训软件进行问卷收集。采用改进的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8]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7个维度,共58个条目,每个条目Likert 5级计分法(0=完全没有能力,4=很有能力)计分,维度均分=维度总得分/条目数。评分越高表示护士核心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改进培训模式实施后护士核心能力各个维度均分以及总均分均高于实施前。见表1。
表1 改进培训模式实施前后护士核心能力测评结果比较分)
3 讨论
3.1 优化规范化培训模式与岗位需求结合更紧密,能提高护士岗位胜任力
新的培训方案不仅结合核心能力测评结果的客观数据分析理论技能薄弱环节,强化薄弱环节的培训,而且结合护理质控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培训;改进前的培训方案没有针对性,培训内容大部分都是根据讲者上报的内容制定;改进后的培训方案与岗位需求结合更紧密,内容上不仅注重护士通科知识的培训而且也覆盖专科知识[9-10],且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以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新的培训方案通过选拔科室优秀的中坚骨干力量作为培训师,先对其进行专业强化、系统化培训,再通过培训师将最新的技术方法带到科室,提高科室整体技术能力水平,同时帮助护士更清晰的摸索到适合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道路。根据医院护士现状,制定各层级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培训目标,以护士岗位需求为导向,提升各层级护士的核心能力,使不同层级护士有能力按照工作岗位要求完成所承担的工作和任务,提高护士岗位胜任力,真正落实护士的分层管理[11-12]。
3.2 改进后的培训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护士的核心能力
改进培训模式后,护士核心能力的各个维度均有所提升。目前临床工作负荷重、护理人力资源不足,传统的护理培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临床护士的需求,改进后的培训模式不仅可以有针对性的按照培训目标对不同层级的护士进行培训,还可以让护士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自己从事的专科选修课程, 增加了护士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学分制选课、网络化学习等多种培训形式可以让护士更加灵活的安排培训时间和选择培训课程,使护士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同时增加了护士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习效果得到保证,因此护士核心能力也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