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域文化的高职语文古诗文的微课程设计与研发

2022-08-10张月华

山西青年 2022年16期
关键词:赤壁古诗文课程设计

张月华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苏州 215104

一、微课程的内涵与特点

(一)微课程的内涵

微课程是建立在新媒体和网络技术之上,围绕着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而进行精细化设计的数字化课程教学,是一种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1]。微课程设计与开发,与微视频、数字故事、多媒体课件等有着本质的不同涉及的课程教学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完整的教学设计,具有时间短、容量小、多元化、自足性、易传播等特点。

(二)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之“微”,首先,微小而精致。即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往往是围绕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或能力点而开展,可以吸引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学生反复揣摩并学以致用提供示范,从而让学生牢固掌握某个知识点,并生成内化为某种技能、能力乃至积淀丰富的人文素养等。并且它是可以让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2]。

其次,微课程的服务对象多元化,可实现多次传播,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借助于互联网平台,以视频为主的微课程,由于目标突出、中心明确、数据小、针对性强等特点,非常方便学生进行下载和传播,从而扩展了授课对象的范围,满足了学生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最后,微课程的授课和学习更为灵活自由。课程设计鼓励教师用更加简明生动的方式传授内容,从而大大节约课堂讲授时间,让老师可以将更多时间聚焦在学生问题解决和应用上。另外,微课程可以让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自定步调、自主学习,进而让学习工具有灵活性、学习场景具备活跃与灵动。总之,兼备以上特色的优质微课程对高职学生无疑是更具吸引力的。

二、基于地域文化的高职语文古诗文的微课程设计与研发策略

随着国家民族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信息化教育背景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用丰富优质的地域文化资源借助网络、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来创新语文教育教学,已经成为高职语文教师课程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针对目前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现状,从挖掘蕴藏丰富文化内涵的地域文化出发,借力信息化技术进行高职语文古诗文的微课程设计与研发,对于提升高职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职语文古诗文的微课程设计前期分析

首先,对高职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文梳理归类,以点带面,从而全方位对教材中所涉及古诗文进行微课程设计开发。我们以江苏五年制高职语文课为例,每一册书都安排了一个单元的古诗词或古文,如“千古流芳一诗心、浅吟低唱话《诗经》”“心灵的歌吟、文采若云月”“文言的津渡、道韵清幽”“大珠小珠落玉盘、世相百态看人生”“古典魅力、星光闪耀”“历史的年轮、文明的进程”“诗韵绵远、故事沉醉”及“唐音与宋调、因为爱情”等,语文课程内容所甄选古诗文,更注重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之间的联系,尽管每篇古诗文所描写的意境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念会有所不同,它们对于高职学生价值观念、道德素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影响也各有不同。但是,基本都可以紧密结合当代人的生活理念、精神追求和职业发展的需要[3]。高职语文古诗文教学内容,无论是基础层次的“朗读、背诵、默写、翻译、文言知识”,还是较高层次的“鉴赏、交流、写作”教学活动安排都是可以设计成微课程资源,从而让学生能更加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悟作者对生命、人生、社会独特的体验等显性和隐性的信息。

其次,瞄准高职学生的学情,师生共同开发基于地域文化的高职语文古诗文的微课程。高职学生的语文功底和人文素养普遍偏低,且学习者的自控能力较弱,易受情绪情感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古诗文的学习中,仍然依赖于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于古诗文的理解也大多停留在浅表的字面意思,无法有效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更好地感受古诗文语言的凝练与内涵情感的丰富。因此,在高职语文古诗文的微课程设计中要恰当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将难懂的文言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声音、图像和动态影像和生动的生活化的现代口语,使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加契合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才能更加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另外,为了拉近学生与古诗文,与古诗文作者之间的距离,也需要借助与古诗词相关的地域文化进行微课程的开发[4]。例如,在上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可以结合白居易当年履职苏州的历史,布置学生深入山塘街、虎丘、天平山寻访白居易的足迹,制作PPT或者用小程序设计制作微视频交流,开发基于地域文化的微课程视频《白居易与他的上塘绮梦》进行展示交流。

最后,精准对接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制作高职语文古诗文的微课程视频。高职语文古诗文的微课程设计的目标,要与当前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语文课程标准密切配合,要根据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生发展所必需必备的语文素养来衡量打造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苹果”。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为例,其教学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微课);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微课),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微课,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和掌握古诗词情感意境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通过角色扮演,多种形式的朗诵诗词和微课,以达到熟读成诵。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微课),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5]。

(二)高职语文古诗文的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高职语文古诗文的微课程设计主要围绕“知人论世”“情景化朗诵”和“诗文赏析”三部分内容。“知人论世”,作为课前预习的微课程设计主要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奥苏泊尔的接受学习理论基础之上,强调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通过教师提前制作好的微视频对于古诗词的作者、创作背景、诗词大意等进行自主学习,为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例如,作为课前预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知人论世”的微课程设计:一方面以历史资料和动画形式的微视频,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火烧赤壁”的历史情况,了解苏轼通过诗词所描绘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宏阔的赤壁意境,了解三国时期足智多谋、风流倜傥的周公瑾是怎样的一个人;另一方面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所预留的问题,让学生搜集关于赤壁、周公瑾和苏轼的相关资料,借助开放性作业或者问题引导,让家长也参与其中,陪学生一起查找资料、交流讨论,进而实现课堂教学资源的扩展,提高课前预习环节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念奴娇·赤壁怀古》诗词朗诵环节的微课程设计,既要符合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符合苏轼的创作意图,又要与高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特点相一致,才能让节奏鲜明、朗朗上口的古诗词为学生带来听觉上的审美感受。因此,《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朗诵篇的课件设计,以惊涛骇浪的水面、熊熊燃烧的大火、飘扬的丝带等作为动态背景,用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激情高昂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尽快地引入诗歌情境当中。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篇的微课程设计,不仅仅要求彰显古诗文的音韵美,更要通过字词的解读来帮助学生弄清楚苏轼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单只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板书,无法让原本古诗词素养就不高的高职学生准确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情感。因此,赏析篇的微课程设计,一方面需要通过图片、视频、文献资料等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周公瑾年少时的意气风发、赤壁大战时惊涛拍岸时的雄奇场景;另一方面通过情境再现式的动画视频、角色扮演式的趣味化游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对三国的周瑜谈笑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以及凭吊古迹而引起的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

(三)高职语文古诗文的微课程的实施

在实地探访教师课堂教学的多媒体教师环境和学生的信息能力、微课程的学习和交流互动所需要的软硬件设备的基础上,高职语文古诗文的微课程的实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信息化学习习惯。因此,古诗文的微课程的实施以“职教云”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微课程的设计教案、PPT和微视频上传到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或者网站进行自主学习,观看完预习篇、朗诵篇和赏析篇三个方面微课程视频之后,并完成相关的作业来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另外,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微群、QQ群等进行相关事项的通知以及进行师生的交流互动,并及时了解学生在微课程学习中的看法和感想。

微课程的实施,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首先,从通过“解题”环节开始,认识“念奴娇”词牌名和“赤壁怀古”题目的含义。让学生通过微课程学习和诗词朗诵,来了解作者苏轼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创作背景,并通过临古地、怀古人、抒己怀,来加深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

其次,通过“走进意境”环节,借助微视频和学生所熟悉的赤壁地域文化,可以比照《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李白的“侠”的浪漫不羁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的“士”的圆融旷达,同样的豪放、胸襟博大,但极具个性化,同中有异;也可以截取《三国演义》的卷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非凡气势,与苏轼所描绘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英雄人物做比对,来助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苏轼描绘的赤壁的千古卓绝的高远意境。

最后,“人物对比”环节。从生活、外表、职务、成就等四方面出发,对于周瑜和苏轼进行比较分析,以体会苏轼怀人伤己,抒发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见表1)。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刻画了周瑜运筹帷幄的才能和潇洒从容的形象,而此时的苏轼则是穷困潦倒、早生白发、功业未成。借助图片、微视频,以及学生所熟知的三国知识,所了解的苏轼的生平事迹,来加深对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以及所描写意境、表达情感的理解。

表1 周瑜和苏轼的人物对比

综上所述,基于地域文化的高职语文古诗文的微课程设计与研发,相对于传统课程教学而言,充分发挥地域文化和微课程的优势,更为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助于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有利于加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整合学习资源,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古诗文朗读、背诵、赏析的效率。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语文古诗文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资源的丰富,运用微课程的动态影像营造具象的如画诗境,全面提高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赤壁古诗文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睡仙亭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
你是电影《赤壁》中的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