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勤奋耕耘,新闻老兵妙笔生花
2022-08-10郑珍菊
※文/郑珍菊
田间采访
一位84岁的老人,从处女作发表到用稿突破25000篇,他在新闻战线整整笔耕了64个春秋。
64年来,他采写的稿件已被全国230家媒体采用。
他只有小学文化,却被十多家新闻媒体聘为特约记者。
他是谁?
他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四三团机关退休干部王仁斯。
好习惯
王仁斯出生于山东威海市文登县。1957年,他的处女稿《瑞雪兆丰年,搬雪压小麦》被家乡的《文登报》采用。1961年7月,王仁斯怀着对边疆建设的美好憧憬,从渤海湾来到天山脚下被朱德副主席赞誉为“花园农场”的一四三团。在第二故乡,他釆写的多篇稿件陆续发表在《大跃进报》(《石河子日报》的前身)、《生产战线报》(《兵团日报》的前身),两年后,他被《大跃进报》发展为通讯员。
在一四三团,王仁斯先后在农场种过地、放过羊、挖过煤,担任过文教、团广播站长、团宣传科新闻干事、副科长。
王仁斯采写的新闻作品,几乎全是这块土地上的人和事。多年来他养成了三个习惯:一是办公室里待不住,有点时间总想往连队跑,对全团各方面情况了如指掌;二是他每天都要看报纸,收听广播,吃透和了解上级精神,报道计划做到与社会时代同行;三是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再工作几个小时,白天照常上班。
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灯下爬格子足有300天。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不写成,觉睡不着,饭吃不香,通常一写就是大半夜。
“采访车”
1971年,在连队担任文教工作的王仁斯,迫切需要一辆自行车,可当时每月38.92元的工资,连维持一家6口人的生活都有困难,哪来钱去买自行车呢?妻子看透了他的心思,把积存几年的170元拿了出来,托人凭票买回一辆上海永久牌自行车。从此,这辆“采访车”与他形影不离,白天骑着它四处奔波釆访,夜晚灯下奋笔写稿。
进入新千年,“采访车”已整整陪伴了他30年。30年来,这辆“采访车”伴随他跑棉田、进桃园、钻羊圈、看菜棚……《给蟠桃喝牛奶》《给辣椒喂油渣》《绿色水果“嫁”香港》《山里羊儿肉新鲜:吃的中草药喝的矿泉水》《大包改小包滞销变畅销》《农工牛淑娥自费乘飞机旅游》《16连开办民工广播》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新闻稿件见诸报端、进入广播,为广大农牧民所喜爱。
灯下写稿
“三农”情
一四三团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团场,在王仁斯的作品中,有对党的惠农政策的热情讴歌,有对农场巨变的生动展示,有对先进人物的深情描述,还有对群众心声的真诚反映。
1996年,新疆农机总公司所属的贸易中心拒不履行签订的化肥购销合同,将团场职工的订购化肥款挪作他用,给兵团农八师一四三团一分场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为打赢这场官司,他写的内参《一起严重的坑农害农事件》,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的高度重视并作出了重要批示,这篇稿件后又在《新疆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报道为农场职工打赢了这场官司,为一四三团一分场三个农业连队102户职工挽回106.29万元的经济损失。
2002年5月,有人向他反映说,一分场有2000吨玉米目前尚未找到买主,仍堆在场上,风吹日晒,老鼠啃吃。于是他写了一篇题为《两千吨玉米谁来买》的读者来信在《石河子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刊登后,仅几天时间,两千吨玉米就被客户抢购一空。事后不少人对他说:“你的笔头子还真管用,一篇小报道,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2005年元月的一天,一四三团八连退休职工张大成找到老王说:“春节前,我给河南老家弟弟寄去2000元,汇款时收了1%的手续费,而取款时又要收取1%的手续费,否则不予办理,在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又交了20元,这才把2000元取了出来。”
听了叙述后,老王知道这纯属乱收费问题,于是他以张大成口述,自己代笔给《人民日报》写了一篇题为《取款要收手续费》的读者来信,被2005年2月19日的《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刊登后,多收的20元钱很快被退了回来。事后,张大成再三表示感谢,而老王却说:“只要能为群众讨回公道,我就心满意足了。
座谈会
王仁斯最善于写短稿,他认为稿件虽短,但容量并不小,短稿写起来容易,编辑看稿、编稿省劲,读者读起来少费时间。
64年来,他采写的稿件,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经济参考报》《新疆日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兵团日报》等210多家媒体采用。
2002年2月22日,是王仁斯发表新闻稿件一万篇的大喜日子。
2月2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播电视局、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的领导,带领编采人员一行20多人专程赶到石河子,与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宣传部、石河子日报社、石河子广播电视局的领导一起为王仁斯召开发表新闻稿件一万篇(幅)座谈会,以表彰他为党的新闻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这是新疆首次为一名基层通讯员召开的座谈会。
座谈会上,时任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党组副记书、副局长杨连勇盛赞王仁斯是“党的新闻战线的忠诚战士”,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优秀宣传员”,是“精神文明的播种者”。时任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的史林杰盛赞王仁斯是“新闻战线上忘我奋斗的楷模”;时任农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宣传部部长的张秀勇称赞王仁斯是“石河子新闻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一根标杆”;时任石河子日报社社长的徐群盛赞王仁斯是“石河子新闻工作者的骄傲”;时任石河子广播电视局局长的代立民盛赞王仁斯是“新闻老人”。
新追求
1999年元月,王仁斯退休了。退休后,他没有在家好好休息过一天,就连节假日和星期天也在忙忙碌碌地采访、写稿。不少人见了他总要问:“你退休了还在写稿,是不是团里给你发了双份工资?”他回答说:“我写稿和休息没什么两样,跑跑腿,活动活动反而对身子骨有好处。”
2006年3月25日,刚刚参加完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优秀通讯员表彰大会的王仁斯返回家中,就和老伴(再婚后的妻子)商量买电脑。王仁斯说:“现在新闻媒体要求用电脑写新闻、发电子邮件,我手写了50年新闻稿件,对电脑一窍不通,可我不甘心落后”。老伴心疼,劝他不要写了,但劝说无效。
用电脑写稿发稿,这对于只念过小学,既不会五笔也不会拼音输入的王仁斯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他不耻下问,不仅很快学会了打字、发电子邮件,后来又购买数码相机,学会网上发送新闻图片。
由于长时间写稿,他的右胳膊累得筋骨痛,每次写稿都是强忍着剧痛。别人写稿是坐着写,而患有腰痛病的王仁斯却是站着写。如今每晚网上写稿,王仁斯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
2012年底,王仁斯在各级媒体发表新闻稿件突破两万篇大关。
2021年,王仁斯已在各级媒体发表新闻稿件超过25000篇。
获得的荣誉
64年来,王仁斯相继荣获新闻媒体和党、政、军、工、青、妇部门颁发的优秀通讯员证书318本。1986年荣获兵团“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1989年荣获自治区干部局授予的“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评为第八师石河子市优秀共产党员,1996年被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评为全疆十佳优秀通讯员,1999年荣获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两次被团场评为新闻标兵,一次荣立团场三等功,还多次被评为团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02年2月23日,为王仁斯召开的发表一万篇新闻稿件座谈会。
2000年5月,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35万字新闻专著《金秋的收获》一书。
2002年3月24日,一四三团党委作出《关于开展向王仁斯同志爱岗敬业,敬老养老学习的决定》。2004年10月,他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同年10月,还被兵团党委办公厅授予“兵团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2013年,被八师石河子市党委组织部拍成时间长达20分钟的农村党员电视专题《躬耕》,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推向了全国。2014年12月,他又被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授予“全国老有所为楷模”称号。2020年“七一”前夕,被八师石河子市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