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摇曳的光影里,成为快乐的生活家

2022-08-10米娜

教育家 2022年30期
关键词:流动摄影儿童

文 | 米娜

你是否曾发觉能在雨天赏雨、晴天散步是来自生活的馈赠?

你是否曾意识到有机会绘画、跳舞、拍照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你是否曾在回忆纯真而有趣的童年时嘴角上扬?

诚然,不论是车水马龙的繁华市井,还是鸟语花香的田园乡村,都蕴藏着各自的乐趣,但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寻得生活情趣的心境,并非人人皆可拥有。

有一群孩子,他们跟随父母在非户籍地生活,教育资源、教育机会等多维度因素的障碍使他们逐渐边缘化。他们,是流动儿童。大城市的生活压力、参差不齐的教学质量、形式化的艺术培养和漂泊无根的不确定性,给流动儿童的成长路上设置了道道关卡。

孩子在流动,生活在变化,可教育缓不济急。当越来越多的人默认流动儿童无法成为生活的艺术家,瞳瞳计划尝试打破这种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所致的僵局。

当艺术走出“白格子”,看到审美觉醒的力量

在许多流动儿童的求学路上,艺术教育似乎成了奢侈品。“他们的身上贴着流动的标签,逐渐成为城乡夹层中的独特存在。让更多的孩子与艺术相遇,是我们团队共同的愿望。”吹吹说道。

作为瞳瞳计划的发起人之一,吹吹热爱绘画。幼时生活在大家庭里的他,常与爷爷在炕沿上画老虎。雪白的粉笔末落在青灰色的水泥上,刚劲的笔触把老虎的威猛展现得淋漓尽致。渐渐地,绘画成了内向男孩与世界交流的最简单的方式。回忆起往事,吹吹觉得上美术课和参加绘画比赛是他最开心的时刻,绘画带给他的自信心与幸福感,是其他事情所无法企及的。当吹吹遇上同样热爱艺术的Vivi,两个原本生活在平行空间的人,从相似的感受中获得了惺惺相惜的力量,于2020年5月发起了瞳瞳计划,致力于融合艺术与公益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他们希望通过艺术和社会情感教育,充实每一位边缘儿童的生活,让他们得到更多的认可与肯定。

“让艺术走出常规展示空间,走出墙上的‘白格子’,走进流动儿童的社区”,怀揣这样的信念,瞳瞳计划团队以情绪调适、自我认知、目标树立、友谊建立、环境适应为五大主题开展教育。流动儿童教育资源较少、课外艺术辅导班价格昂贵,环境的变动又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能力堪忧,于是瞳瞳计划专为他们打造每学期为期10周的专业摄影与社会情感课程,通过倡导体验式教学,培养三年级到九年级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表达自我、积极合作。

选择摄影而非其他艺术形式,是因为自由选择拍摄对象、自主构图的随心所欲,更能让孩子们敞开心扉,找到情绪的出口。“这可能是包裹在艺术教育背后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价值。”一名志愿者说道。

2021年11月,瞳瞳计划从一支志愿者团队登记为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继续积极与各地公益组织和社工服务中心合作,成立多个教学点实施课程。在不占用主课学习的周末,摄影渐渐成为这些流动儿童的一项新技能、新爱好。当他们第一次拿到教师分发给自己的相机时,对于如何操作还略有迟疑,但等到每个孩子真正把握相机在手时,眼中闪烁的是难以言表的喜悦和激动。对相机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孩子们只用了三个星期。在第四节课,他们已经和起初领到相机时小心地把玩不同,变得能够娴熟地打开相机、调整参数,用两只小手将其托起放在面前,半眯着眼睛,框选出最令自己满意的构图,从容不迫地按下快门键。虽然相机的方框里定格的只是一瞬间,但在方框之外,瞳瞳计划见证着每位小摄影师的故事、情绪和态度,让他们的作品远远不止步于静态的画面,更像是在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孩子们对摄影的兴趣愈发浓厚,艺术感知力也渐渐提高。团队成员困困发现,曾经只会撑伞躲雨的孩子,如今有了主动拍下雨后彩虹的想法。孩子的那句“上课前觉得摄影只是拍某个事物,现在觉得摄影也是一种表达方式”让困困记忆犹新。在困困看来,“孩子主动拿起相机,选择拍摄对象,认真考虑构图,就是他们审美力觉醒的表现”。

从好奇到热爱,每周六的课程已经成为选择瞳瞳计划的流动儿童们生活中值得期待的会晤。“原来真正的喜爱是每一次见面时的满怀期待。”就像在结束一堂摄影课程后,团队成员Cindy在公众号推文写下的那般。

01:学生在“我的成长地图”环节绘制的作品02:手持相机准备摄影的他,被同伴拍了下来03:在最后一堂课上,一个孩子制作了个人作品集04:在学习完摄影与情感关系的课程后,一个女孩尝试用画面讲故事

以摄影为语言,探索艺术与情感之间的默契

画家是从画布空白处开始创作,摄影师则是在混乱世界里选择图像。或许正是这样的自在,让从未受过艺术教育的流动儿童有了拿起相机的勇气。

在摄影过程中感受情绪与情感,发出真实的声音,是瞳瞳计划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情绪侦探”课程中,教师用PPT呈现内容一致但滤镜不同的画面,让孩子们将摄影作品的色彩与情绪认知相结合,感受不同颜色传递出的有差别的情绪。“当孩子们看到蓝色,会想到天空,想起大海,又接着说出忧伤、平静等词”,虽然也有让人无法理解的答案,但孩子们对色彩与情绪的认知,比吹吹初次见到他们时要强烈得多。社会情感本就是无形的,没有完美的公式。在孩子们看来,红色不等于喜庆,它还可以代表愤怒、热烈、淳朴;蓝色也一样,可以是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象征,会让他们联想到疫情之下最熟悉的医护人员。吹吹和团队成员尊重孩子们的想法,因为或许正是那些教案上所没有提及的、幻灯片无法列出的却又真实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事情,才是生活的本意。

他们将孩子们的作品进行无差别数字化留存,每一个作品都像是一件特别的礼物。教师会写下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回应孩子们的创作;团队会与社区合力为孩子们创办作品展,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肯定;有时也会将其发送至媒体,为流动儿童寻找发声的平台。孩子们仿佛是天生的讲述者,即使看向同一片天空,也能呈现出饱含个人情感的别具一格的作品。

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大胆地进行创作,教师会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去猜测一些大师摄影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尝试在脑海中还原拍摄时的场景。教师先从毕加索开创的立体主义讲起,通过对艺术史上各流派拼贴作品的讲解,让孩子们认识摄影和绘画之间的内在关联,了解可以通过想象力的加工将二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产生超越任何单一媒介所承载的创作的可能性。接着,教师让每个孩子用三张毫无关联的摄影作品,通过剪切、拼贴、绘画等方式,创作出一幅全新的作品。在此过程中,教师也适时参与进来,引导孩子们跳出固有思想的桎梏,鼓励他们创作媒介界限不清晰的作品,使他们获得一个更加全面的创作视角。经过几节课的理论知识学习与艺术作品鉴赏,当再次拿起相机,孩子们逐渐能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取景实践,从纷繁的环境中准确地捕捉最有趣、最能引起自己情感共鸣的部分,探索艺术与情感之间的默契。

慢慢地,孩子们发现,同一幅摄影作品在不同的伙伴眼中有着不一样的诠释,自己不仅有了新的认识,也被伙伴们的想象力所吸引。“孩子对于艺术教育的需求是掌握有关某种艺术形式的知识与技能,在其中获得美的体验,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目标,并通过与作品、与他人的互动获得成就感和意义感。”困困在2021年春季课程评估报告中这样写道。他们并非致力于培养艺术家,而是期待用艺术为孩子们点亮心灯。

追踪流动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在艺术教育过程中的发展情况时,瞳瞳计划团队基于每个孩子的表现开展家访等活动,借机促进孩子们与家长的沟通,帮助家长更多、更好地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心灵成长。某次家访后,成员们收到一位妈妈分享的女儿随手拍下的照片,他们欣喜地发现付出正在结果——在一次以与他人建立联系为核心目标的课程结束后,孩子们争先将相机交给教师,只有这个女孩一脸严肃地拿着只有一张照片的相机,“我觉得不好看就删了”,她向教师解释,还尽量表现得自己并不在意。教师发现她需要被欣赏、被鼓励,就压低声音回应道:“明白啦,下次可不可以在删除照片之前悄悄地给我看一下?”孩子点了点头便走开了。上课三个月后,她渐渐有了分享作品的勇气,还将自己对摄影与艺术的喜爱从课堂上延伸到生活中,与妈妈一同欣赏自己拍下的作品、交流拍照时的想法,让摄影成为自己与家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汇聚数点星光,照亮前方未知的路

为了将艺术教育活动带到更多流动儿童社区,瞳瞳计划团队通过招募、筛选、培训的方式,选择志愿者作为“童心守望者”,为流动儿童在学期中提供系统、长期的艺术课程,以期在短期改变流动儿童校内外艺术教育资源皆匮乏的窘境,在长期改善流动儿童的家庭与社会关系。志愿者们大多是志愿服务经验丰富的爱心人士,有的有夏令营活动经验,有的则有乡村支教经验,在这里扮演教学实习生、小组陪伴师、田野观察者等角色。遴选时,除了经验与能力的考量,瞳瞳计划团队也将服务时间的持续性作为重要标准。在吹吹看来,团队需要对流动儿童有所关注、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这些孩子的志愿者,并且最好是能提供长期服务的人,“这样孩子们才会更有安全感”。

“想要加入瞳瞳计划的志愿者有很多,但如果没有足够的热情,是无法坚持下去的。”让吹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北京的志愿者。即使需要在周末乘车三小时,跨越大半个北京,她也从未落下一节课。曾是语文教师的她,对教育有一种超乎常人的热情,无论是引导孩子们观察静物,还是一起外出活动,她总能贴近和满足孩子的需要。

尽管有不少人在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这些孩子,但对于数以千万计的流动儿童而言,自由地获取艺术教育资源,仍旧是一个遥远的梦。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约有3.76亿流动人口。他们有的跨省流动,有的在省内流动。其中,有1427万处在小学及初中阶段的儿童在跟着进城务工的父母一同流动。对这样的家庭来说,父母的首要想法并非让孩子入名校,而是想在孩子成年之前把他们留在身边,保持一个家庭的完整性,哪怕生活不尽如人意。大城市里舞蹈、美术等兴趣班的高昂费用以及参差不齐的教学质量切断了流动儿童接受校外艺术教育的机会,毕竟花费几百元去上一节艺术课,对于节衣缩食的务工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在困困看来,“入读公立学校并不等于流动儿童的教育处境与城市孩子相同,他们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流动儿童问题的彻底解决,不仅需要国家和学校做出改变,还需要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瞳瞳计划项目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各地政府和社区的支持,也因需依托当地公益机构,目前还无法在没有机构支撑的小城市推广。这不单是曈曈计划本身体量有限而产生的挑战,更与流动人群因弱势而常被忽视的现状密切相关。长期处于漂泊状态的孩子,难免会因生活的压迫而感到疲倦。若流动仍在继续,那生活之美该向何处去寻?

时代的宏大命题,并非依靠单打独斗的组织和活动所能解决。但曈曈计划团队相信,当尽自己所能,跨越帮扶路上的障碍,散碎的力量也能汇聚点点星光。真实生活本不完美,但是不妨碍以发现的眼睛欣赏它。“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生活的美,乐观地面对充满不确定的漫漫征途,就是我们的初心。”如吹吹所笃信的,拥抱不完美,才能更接近生活之美,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猜你喜欢

流动摄影儿童
流动的画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