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天野 一生献给人民艺术事业

2022-08-10苏楠

中国新时代 2022年8期
关键词:蓝天野北京人艺北平

|文·苏楠

2022年6月8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表演、导演艺术家蓝天野因病逝世,享年95 岁。坚守舞台70 余载,他先后荣获了“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六十周年表彰”“中国话剧金狮奖”“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全国德艺双馨奖终身成就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曾作为唯一一位演艺界代表,于2021年6月被授予“七一勋章”。

他是《封神榜》中仙风道骨的姜子牙,是《渴望》中温文儒雅的王子涛,是《茶馆》中丰神俊朗的秦二爷,是《甲子园》中饱含家园之情的黄仿吾……

“搞戏剧,要讲究,不要将就”“无论角色大小,戏份轻重,只要一上到舞台,演员就有义务去塑造一个鲜明饱和的人物形象”“只要党需要我、观众需要我,我就要发好光和热”……

蓝天野带着他热爱的话剧、真挚的情怀,再次也是最后一次“向观众问一声好”。

因革命需要走上戏剧之路

戏剧是蓝天野一生钟爱的事业。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最早感兴趣的是绘画,走上戏剧这一行起初是为了做好党的工作。

1945年,18 岁的蓝天野正在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院前身)学习绘画。离家数年的三姐石梅从解放区回来,作为地下党员的她这次回家的一个任务就是在北平开展地下工作。“我们家就自然成为北平地下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

三姐石梅早年受到先进革命思潮的影响,在抗战爆发后,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前往抗日根据地解放区,在晋察冀“挺进剧社”负责写剧本,排演话剧,从事革命宣传工作。就在抗战胜利前夕,她再次接受党组织派遣,只身回到北平,在中共华北局晋察冀分局城工部的领导下,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团结进步人士,宣传党的政策,发展党员。

“三姐带来的《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等白纸封面的小册子,是我最早接触到的革命思想。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那篇《两个中国之命运》: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我们应当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反对另外一种黑暗的前途和黑暗的命运……”

这些进步的思想,点燃了18 岁蓝天野的热情。他开始主动为姐姐分担一些革命工作。姐姐用短波收音机收听解放区电台的信息时,蓝天野就负责记录,他还成为北平地下党的交通员,经常骑着自行车传送情报文件和物资。

据蓝天野回忆,他本人是三姐石梅回到北平之后发展的第一个党员。她多次向上级领导汇报,反映情况,最终经上级党组织研究批准后,蓝天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年18 岁。

因为身处敌占区,危险重重,蓝天野入党没有仪式,没有宣誓,但一直清楚地记得那个日子——1945年 9月23日,经上级党组织批准,蓝天野加入中国共产党。“就像人会记得自己的生日,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日子。”蓝天野说,从那天起他就对自己说,“你是个党员,你就把你自己的全部都交给党。一辈子听党的话。”

抗战胜利后,北平成为国统区。国民党统治下的这座城市,百姓生活依然是水深火热。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民主运动在地下展开,蓝天野一边在剧团演出,一边从事革命工作,秘密发展党员。为了进一步加强党在戏剧战线的工作,北平地下党成立了北平剧联党支部,蓝天野正是党支部的一员。

真正让蓝天野走上专业话剧道路,则是在1946年年初,姐夫石岚根据上级指示回到北平,成立“北平剧联”,并以“祖国剧团”的名义重新开展革命活动。其间在成功塑造了话剧《青春》中的“红鼻子”之后,蓝天野随即加入由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演剧二队”,正式开始了以戏剧为专业的路。

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的全面爆发,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蓝天野所在的“演剧二队”和“祖国剧团”都需转移到解放区。当时,为了安全起见,根据组织要求需要临时改名,他随即将原名王润森改成了“蓝天野”,没有任何寓意,一直沿用至今。当时的他,或许没有想到,这个名字在后来,乃至半个世纪以后,成为中国戏剧表演领域最为浓墨的一笔。

搞戏剧,要讲究,不要将就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各个领域百废待兴。1952年,中国第一所艺术院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人艺)成立了。

作为先进党员和优秀戏剧表演者的蓝天野,成为第一批加入北京人艺的演员,开始在公众舞台上发光发热。在其长达70 余年的艺术生涯里,作为一名党的文艺工作者,蓝天野始终坚守一个信念“服从组织安排,听党的话,跟党走。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

“这么多年,每一个新戏排练前,都要去体验生活”,即便不是专门为了某一个戏,蓝天野也会花较长时间去体验生活。

1963年,在协助焦菊隐重排的《关汉卿》顺利上演后,蓝天野为了演好农村题材的剧目,来到京郊房山岗上村大队,与大队老书记、全国劳模吴春山一起在牲口院一住就是半年,每天起早贪黑,干农活、喂牲口,收获了生动的创作灵感和丰富的素材。回到剧院,他导演的第一部戏就是表现北京郊区农村生活的《结婚之前》,观众看完纷纷感叹“还真演出了北京郊区农村的泥土味儿”。

为了演好老舍先生的力作《茶馆》,蓝天野走遍了北京城的大小茶馆,深入观察茶馆里的“老北京”们、说书人们、店伙计们的一举一动。为了让“秦二爷”这一角色立得住,蓝天野接触京城里的企业家,通过不断地观察、领悟,反复地酝酿、排练,逐渐“触摸”到这个角色。

“当年《茶馆》首次排练,花在体验生活上的时间和精力,比用在排练过程中的还要多。”晚年的蓝天野这样说。

角色的塑造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对角色的塑造绝不能是拿到剧本后才开始,应该从决心做演员的那一天起,就要不断地观察和创作。”许多生活中的人物形象都在他脑海里慢慢积累着、雕琢着、丰富着。他说,作为一名演员,或许一生都演不了那么多角色,但心里的库存越丰富,创造的天地就会越广阔。

1958年 3月,《茶馆》首演,“秦二爷”一亮相就震惊全场。

从《茶馆》到《北京人》《蔡文姬》《王昭君》,再到《钦差大臣》《罗密欧与朱丽叶》《小市民》……蓝天野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舞台,为人民文艺事业发光发热。

1984年,蓝天野受邀出演了电视剧《末代皇帝》,在里面饰演摄政王一角。这是他的首部银幕作品,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在戏剧影视领域跨界出演。

1989年,62 岁的蓝天野饰演电视剧《封神榜》中的姜子牙。他曾表示,对于每一个角色,不论戏多戏少,即使临时被拉去做群演,自己都会认真去创造。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也体现在《封神榜》的拍摄之中。

拍摄前,他特意前往白云观,向那里的道长请教。戏中姜子牙的武打动作,他都是自己完成,拒绝使用替身。在拍摄期间,蓝天野每天都会跟导演讨论剧本台词,尊重原著并主动提出意见,根据自己对姜子牙和周文王人物关系的理解,重新写了“文王访贤”这场戏。

电视剧中,蓝天野将姜子牙的仙风道骨展现得精彩绝伦。至今,对很多人来说,一提起姜子牙,脑海里就会呈现出蓝天野饰演的形象。

离休后的蓝天野,有19年没再演戏。2011年,在北京人艺的邀请下,蓝天野再度出山,参与纪念建党 90 周年重点剧目《家》的演出,84 岁高龄的蓝天野重返舞台。多年没有登台的蓝天野,挑战了一个更有难度的角色,过去一直饰演正面人物的他,主动要求饰演《家》中伪善的冯乐山。

出演期间他依旧保持着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只要有演出,下午4点多就到后台;演出结束后,慢慢卸妆,因此他总是来得最早、离开得最晚。

在一次排练中,他不慎摔倒、手指骨折,起身后第一句话是:“对不住大家,让各位受惊了。”

第二天,他又早早来到排练厅带伤排练,一刻也不肯耽搁,还要求导演让自己上场。本着艺术为党、为人民的初心,蓝天野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先生年过九旬,当你以为他必是老态龙钟了,可先生却能在舞台上继续演绎各种高难度的角色,大段的台词他依旧吐属清晰,声如洪钟,技艺精湛,充分体现了一位表演艺术家的敬业精神和艺术风范。”舞蹈家沈培艺这样描述晚年活跃在舞台上的蓝天野。

2020年,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蓝天野表示,搞戏剧,要讲究,不要将就。一个演员不一定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但演员的责任就是从事戏剧艺术、影视艺术。

将一生奉献给舞台

85 岁参演原创剧目《甲子园》、87 岁复出执导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88 岁再导话剧《贵妇还乡》、90 岁执导原创剧目《大讼师》、93 岁连续登台 11 场参演话剧《家》、94 岁再次执导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蓝天野不断刷新自己创造的年龄最大话剧导演、演员的纪录。

2020年10月,《家》再度在首都剧场上演。这是继 2011年北京人艺排练《家》之后,蓝天野再次登上舞台。他以93 岁高龄在首都剧场舞台上连演了11 场三个半小时的《家》。最后一场演出结束时,他还在微信朋友圈写下意犹未尽深情眷恋之言:“《家》2020 版演出暂落大幕!相约再携手同台,家永在,戏长久,不言别!”但这也是蓝天野最后一次以演员的身份站在舞台上。

初心不改,一生奉献。

70 多年来,蓝天野在舞台上、荧屏中的角色常常在变,但有一点从未变过:“只要党需要我、观众需要我,我就要发好光和热。”

1987年,蓝天野离休之后,仍心系话剧事业发展,一直担任北京人艺艺术委员会顾问,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剧院下一代人才的培养。在北京人艺的表演培训班上,他多次将自己宝贵的艺术和人生经验分享给年轻演员们。

2012年,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和纪念北京人艺建院 60 周年,剧院倾力创排了现实题材大戏《甲子园》,蓝天野受邀担任该剧艺术总监。在紧张排练演出的间隙,他总不忘向年轻演员言传“人艺人”应当具备的艺德和品性,教他们如何感受和体验角色。

如今已经是北京人艺优秀导演的唐烨,当年也是通过这部作品初次接触到蓝天野。唐烨最深的感受是:“蓝天野老师对于演员这份职业,内心始终保有一颗敬畏之心,他对待艺术上所做的一切都非常严谨。”

唐烨回忆,当年每天早9 点半排练,蓝天野总会比所有人早到15 分钟,充满仪式感地沏好茶,打开剧本提前准备当天需要排练的内容,并等着大家的到来。哪怕他自己对人物有一些新的想法,他也会跟《甲子园》的导演唐烨商量:“导演,有个地方我想调整一下,你看可以吗?”作为一名早已是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始终带着探讨的态度来进行创作,这一画面令唐烨至今想起都非常感动。

2015年,88 岁高龄的蓝天野执导瑞士戏剧《贵妇还乡》,一次排演中,有位年轻演员的肢体动作始终不到位,蓝天野干脆扔掉手里的拐杖,倒在地上为他做示范。

这一举动吓坏了旁边的人:“您这么大岁数了,这样做很危险。”

“为人艺培养人才是我分内的事,有什么豁不出去的。”蓝天野这样回答。

“你表演,别飘在那里,表演最忌讳虚假造作。你们的戏要落在地上。”蓝天野还常建议演员多去现实中体验生活,“艺术创作扎根人民,要为人民服务。年轻人应坚持体验生活的创作传统。”在他的影响下,濮存昕、杨立新、冯远征等许多艺术家,传承发扬了体验生活、扎根人民的宝贵传统,在不断的磨砺中成长为戏剧界的中坚力量。

舞台谢幕,经典永存。蓝天野塑造的一个个生动角色,陪伴一代又一代观众成长,也将继续带给人们感动与力量。

猜你喜欢

蓝天野北京人艺北平
『七一勋章』获得者蓝天野的养生心得
北平的秋
北京人艺,我心中的艺术殿堂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北京人艺是“一棵菜”
“姜子牙”蓝天野随性养生记
“少年”蓝天野
蓝天野的几次别离
想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