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诉之以情:环保教育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张纸”为例

2022-08-10

中国德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道德儿童

■ 朱 琳

环保教育要成为一种真正抵达心灵的教育,一定要诉诸情感。只有以情动人、以情化人,环保教育才能激发生命内在的活力,学生的认知、意志等内在因素才能被激活,学生才会养成环保行为,环保教育有效性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指出,人类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环保教育需要从小抓起。小学《道德与法治》包含丰富的环保教育内容,旨在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珍爱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爱惜资源等目标。一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的环保教育片面重视环保知识的灌输,学生机械记住了环境保护知识,但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朱小蔓教授认为,情感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如果不诉诸情感、改善情感,就不可能变成精神发育的活动、生命内在的精神活动。”所以,环保教育要成为一种真正抵达心灵的教育,一定要诉诸情感。只有以情动人、以情化人,环保教育才能激发生命内在的活力,学生的认知、意志等内在因素才能被激活,学生才会养成环保行为,环保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得到真正落实。下面,笔者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张纸”为例,谈谈如何在环保教育中诉诸情感,让学生真正在情感基础上建立起环保意识。

一、依托生活,在物与我之间联结情感

教材中,编者将课题定为“我是一张纸”,安排了三个话题“你找到我了吗?”“我从哪里来”“我的苦与乐”。在研读教材的时候,笔者特别关注了教材中的内隐价值意蕴,即环保与儿童乃至人类之间的关系。教材中的“我”绝不是简单的拟人,它打破孩子们心目中的原有观念,传递着“纸蕴含着生命”的理念,纸是我们的好朋友,与人类一起存在。只有儿童有了这样的情感认知,才能进一步产生珍惜、节约纸的情感。

(一)勾联生命,积淀环保意识

正确的环保认知是激发环保情感的基础。感受并探索大自然中的生命,是提升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去发现多样的生命形态,尊重各种生命,懂得遵循自然生活的规则。

师:通过小朋友的介绍,我们知道了稻子、芦苇、竹子、棉花、大树都是现代造纸的主要原料,你在哪里见过它们?

生1:我在公园见过竹子,春天它们从土里钻出来,现在它们已经比我高了。

生2:我回老家看到过棉花,它们像一个个白色的小球球,非常可爱。

……

师:原来它们也像小朋友一样在不断生长呢,它们都是大自然中的?

生:(七嘴八舌地抢说)一个个小生命、珍贵的生命。

师:这些大自然中的宝贵生命转换了一种方式,变成了纸来到了我们身边,纸朋友是大自然无私的馈赠。

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先展示再进行对话的方式,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纸与儿童的物我共生的情感激发,将“纸朋友是大自然生命的转化,是大自然无私的馈赠”这一认识,以情感记忆的形式积淀到儿童的潜意识层,逐渐累积为儿童道德思维及道德行为的文化背景。

(二)移植生活,激发环保情感

如何把纸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把“物我联结”的情感进一步投射到儿童内心呢?其实,儿童在平时使用纸进行生活与学习时,已经潜移默化地对纸积累起感性的道德经验,只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回望生活,寻找道德学习的生长点,就能达成这一情感认知目标。

师:老师请来了一位好朋友……

动画“纸”楮楮:Hi,大家好,我叫楮楮,我是一张纸,“楮”是古时候的人给我取的名字。关于纸,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师:楮楮会七十二变,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藏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小组里说一说,它是怎么陪伴你的?

笔者请出卡通形象 “楮楮”,引发儿童对纸的探究热情。将教材中的问题“你找到我了吗?”改成了“楮楮变成了你生活中的什么?它是怎么陪伴你的?”,导引儿童发现纸在生活中的陪伴作用,使儿童对纸制品的认识从表象走入深层的思考,明晰纸是“每天陪伴、帮助我们成长的好朋友”,萌生珍惜纸的念头,为进一步主动探究打下基础。

二、经历体验,在古与今之间通达传承

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认识纸的来之不易,可引导学生感受对纸的“需要”,产生对纸的“尊重”。

(一)创设情境,强化情感体验

课堂中,我们要为儿童提供主动情感体验的空间和机会,把学生亲历的事件、模拟的情境作为获得环保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生发出内心强烈的感受:纸张的发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祖先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来之不易,帮助儿童在特定学习中巩固、储备产生的情感,使环保情感更具深刻性。

师: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纸,在过去没有纸的时候,人们要想把一件事情记下来,把字写在什么上面呢?

(交流:龟甲、兽皮、石片、竹简、布帛等)

笔者用体验活动为儿童搭建了解祖先智慧的情感桥梁,感受历史进程中祖先为造纸所做的不懈努力。通过体验儿童被赋予了新的道德经验,深刻了解了纸的发明为文化的传播、生活的便利所带来的好处。在情感的激发上,由纸对儿童的“陪伴”转为儿童对纸的“需要”——知道纸在自己每天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让珍惜纸的情感油然而生。

(二)移情投射,累积情感应答

“懂得纸张代表的文化内涵,感受造纸术中蕴含着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本课的重难点,儿童的认识不能浅表地停留在古代造纸的工艺和原料的来之不易上,更要读懂教材编写的深层次意义:中国造纸术为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在道德活动中,“感他人之所感”是一切道德行为发生的根源,而这种感同身受的状态主要依赖于移情机制的作用。通过儿童情感投射引发共情,通达传承这样的价值观后,儿童感知到纸的发明之伟大,情绪状态能更好地被调动,能充分激发起环保道德情感。

师:如果一直用龟甲、兽皮、石片、竹简、布帛等来记录历史、文章的话,会怎么样?

……

师:也就是说,我们祖先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秀的唐诗宋词,很多将会看不到了。如果让你们用这些东西来写字学习,你们愿意吗?

……

师:当中国人已经使用上了纸的时候,外国人在用什么书写呢?假如你是收到珍贵中国纸的外国人,你想对中国人说什么?

师:正因为外国人特别需要中国纸,不久以后中国的造纸术就从阿拉伯传到了欧州,也传到了全世界,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难怪人们说造纸术是我们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笔者引导学生移情体验古人的烦恼,感叹纸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借由想象外国人如何夸赞中国纸,掀起课堂情感高潮,民族自豪感在儿童内心激荡开来,在古与今之间通达传承了价值观,即薄薄的一张纸既承载着厚厚的历史,更凝结着祖先的劳动智慧,纸是人们辛勤付出和智慧的结晶,我们必须要珍惜它。此举能间接触发环保情感,增加移情效应,使儿童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我们需要纸,应该珍惜纸。

三、思辨感悟,在情与理之间凸显价值

朱小蔓教授认为,“生命是一个结构性存在,人的生命是多测度、多面向的综合体,学生在课堂中是以情绪与认知、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整全人’状态而在场的”。道德情感既有其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既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激发,又要给以其理性的引导。

(一)情理相融,催生个体自律

环保情感与儿童的社会性情感、日常生活情感,以及与生俱来的原始自然情感密切相关,离开相应的前提、背景来谈环保情感,是无意义的。在通往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不仅要有充分的情感体验,也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感受、参与的时间和机会,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在思维的连贯性和深刻性中,凸显绿色生活这一价值观。

师:现在最主要、最广泛的造纸原料仍然是树。咱们学校也有许多漂亮的大树,喜欢它们吗?这些大树就是每天陪伴我们的小伙伴啊。像这样一棵20岁左右的大树朋友,大约可转化成4000张A4纸来到我们身边。请组长说说你们组平均每人每天大约要用掉多少张这样的A4纸。(课前调查:每人每天用10张)

师:如果用我们学校的大树朋友造纸让学校的同学使用的话,用不了多久,这一排树就都不见了(动画:树消失),你喜欢哪个校园(出示对比图)?

笔者借助换算、类比、展示等生动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用纸概念变成学生身边可触可感的事物。利用动画演示棵棵大树消失的过程,将学生置入情境中,感受纸张的产生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帮助学生了解纸与树林、自然、生命这些环保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更好地激发他们保护自然、珍惜用纸的意识。

(二)创新知能,驱动道德行为

儿童在当下表现出的各种形态蕴涵着生命日后发展的道德感的萌芽,教师唯有在环保题材的课堂中帮助儿童由感性转向理性思考,又由理性思考催生新的感性认知,通过情感激发和体验、意义呈现和感受、思维碰撞和交融的互通、冲突、协调、反复的学习过程,才能使儿童获得更高层次的提升,生成更加系统、一致,也更为真实的个体价值观念,驱动环保行为的持续发展。

师:全球有70多亿人口,纸张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如果我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林,用不了多久,茂密的森林就会变成一个个光秃秃的树桩,没有了大树朋友,我们的家园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师:其实,造纸所消耗的资源远远不止这些(视频:造纸带来的系列后果)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分享)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我们需要纸,但我们更要珍惜纸(板书:珍惜),珍惜纸就是在珍爱我们的家园,珍爱我们的生命。习近平爷爷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你会怎么使用我们的好朋友楮楮呢?

当视野放大到全球时,儿童立即把概括化的知能迁移、转换到新情境中去,获得了更强烈的情绪反应,深刻感悟了纸与自身、自然和环保之间的紧密联系,当儿童积累了个人主观自觉的积极环保情感后,才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反思自身的过往行为,建立环保意识,为后续自发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奠定基础。

课堂为儿童的情感生长创设了同感共鸣的心理效应场,呈现出一气呵成的情感线索:“好朋友—需要—珍惜—节约”,围绕情感线索串联全课,生成学习内驱力,伴随强烈的道德认同进入儿童内心。在进行环保题材的教学时,只有重视儿童感受、体验的积累性和孕育性,倡导知识、学科、学生、教师等教育要素之间的“联结”关系,定向强化,有意识地使情感体验内化为行为习惯、价值观、情感素养和人格倾向,指向儿童绿色环保生活理念和价值观的形成,才能以德导行、引领儿童未来的绿色生活。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道德儿童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留守儿童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六一儿童
道德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