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粒式应力吸收层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中的应用研究
2022-08-09陈汝筠
陈汝筠
(长沙市公路桥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7)
路面工程施工实践表明,在沥青加铺面层以下或半刚性路面基层以上增设应力吸收层,能有效控制反射开裂病害。针对砂粒式基层的性能劣势,该文提出一种粗粒式应力吸收层混合料设计方案,以增强对沥青路面反射开裂病害的控制能力。
1 原材料性能要求
考虑到沥青混合料整体性能、质量受各原材料单项性能及级配设计质量的影响显著,对原材料性能进行必要检测,同时为混合料级配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1) 集料。所选集料为花岗岩,其硬度、表面粗糙度及清洁度满足规范要求。
(2) 矿粉。为增强集料与沥青基质间的黏结性能,添加一定比例碱性矿粉。选择石灰岩矿粉作为填料,其性能指标符合规范要求。
(3) 沥青。为满足粗粒式应力吸收结构层沥青混合料的高黏性要求,对普通基质沥青进行高黏改性,使混合料具备较高的塑性和强度。
2 粗粒式应力吸收层混合料级配设计
2.1 混合料级配设计方案
沥青混合料级配常用设计方法有Superpave法、《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设计方法、CAVF法,其中CAVF法强调粗集料之间的嵌挤作用,粗集料充当骨架,细集料填充骨架空隙,二者共同构成骨架密实结构。
采用半经验半理论法确定试验油石比,分别为5.0%、5.5%、6.0%、6.5%,采用CAVF法设计不同油石比混合料级配方案(见表1)。
表1 不同油石比混合料级配设计方案
2.2 最佳级配方案确定
采用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抗车辙性能及抗裂性能等指标,对表1所示粗粒式应力吸收层混合料级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选择最佳级配方案。分别通过标准马歇尔试验、车辙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小梁抗弯试验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抗车辙性能、低温抗裂性能,试验结果表明4种级配混合料的性能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对4种级配混合料进行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油石比超过6.5%时,析漏损失不断增大,施工和易性不达标。兼顾施工和易性与混合料黏性二者的平衡关系,经多指标横向对比,油石比为6.0%时,混合料施工和易性、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抗车辙性能及抗裂性能等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故选定级配3(油石比为6.0%)作为推荐方案。
2.3 基于GTM法的合理级配确定及论证
马歇尔试验对公路交通量的划定标准较笼统,分为轻量、中量和重量三等,与目前复杂的交通构成和路面状况不匹配。而GTM法在模拟路面实际工况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故采用GTM法对粗粒式应力吸收层混合料级配3进行验证。
采用级配3,以0.3%为步长设置5个油石比,分别为4.8%、5.1%、5.4%、5.7%、6.0%,制作试件进行GTM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
表2 GTM试件体积参数及试验结果
由表2可知:油石比为5.7%时,旋转稳定系数为1.02;油石比大于5.7%时,旋转稳定系数增速加快,说明试件的塑性变形过大;旋转剪切系数随油石比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增降分界点对应的油石比为5.7%。综合考虑各因素,经GTM法优化后的粗粒式应力吸收层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为5.7%。
以GTM法、GAVF法分别确定的最佳油石比和最佳级配为基准拌制改性沥青混合料,对其各项性能进行试验论证,试验结果表明两者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抗车辙性能及抗裂性能等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采用GTM法加工成型的试件的骨架密实度更高,且具有优异的路用性能。
3 粗粒式应力吸收层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采用ABAQUS软件分析不同厚度下粗粒式应力吸收层的应力响应。建模时作如下基本假定:1) 结构整体均匀连续,材料各向同性、处于完全弹性范围;2) 结构模型中央布置双向正交构造缝,缝宽5 mm;3) 结构模型尺寸为长×宽×厚=10.00 m×8.50 m×4.82 m;4) 结构层的所有变形均协调,不考虑滑移。
模型的边界条件为竖向及表面位移自由,底部刚性约束。模型中路面结构及材料参数见表3。为简化计算,认为轮胎胎面与地面有效接触区域为正方形,接触面参数为189 mm×189 mm。图1为粗粒式应力吸收层有限元分析模型。
表3 路面结构模型尺寸及材料参数
图1 粗粒式应力吸收层有限元分析模型
3.2 不同厚度下应力分析
路面结构设计方案为4 cm上面层(SMA-13)+5 cm中面层(AC-20)+应力吸收层。采用上述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厚度下粗粒式应力吸收层的应力响应,确定最佳层厚,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粗粒式应力吸收层有限元分析结果
由表4可知:随着粗粒式应力吸收层厚度的增大,应力吸收层的拉应力极值和剪应力极值逐步减小,应力吸收层厚度达9 cm后,下降趋势减缓。统筹路用性能和经济性两大因素,推荐应力吸收层厚度取为9 cm。
4 粗粒式应力吸收层的应用
4.1 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的交通量常年处于高位。取其中一段作为试验段,试验路段长2 km、宽24.5 m,该路段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错台严重。设计对旧路面进行病害综合处治后加铺沥青面层,沥青路面结构从上到下为4 cm上面层(SMA-13)+5 cm中面层(AC-20)+9 cm应力吸收层(模量1 000 MPa)+黏层+原水泥砼面板。
4.2 试验段级配方案
采用CAVF法设计粗粒式应力吸收层混合料目标级配,采用GTM法对级配进行验证和优化,最终确定混合料油石比为5.7%,各类集料掺量见表5。取厂拌热料仓内的混合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混合料相关性能指标均达到规范要求,具备大规模摊铺施工条件。
表5 粗粒式应力吸收层的生产级配
4.3 试验段路面性能检测评定
试验路施工完成后,考虑到粗粒式应力吸收层的层位特点,仅对抗渗性能、压实度、层厚等指标进行试验检测。结果如下:1) 检测点的渗水系数均低于10 mL/min,路面整体结构的抗渗能力达到规范要求;2) 压实度均不低于98%,满足规范要求;3) 测点层厚与设计层厚误差在规范要求的合理范围内。
5 结语
采用CAVF法进行粗粒式应力吸收层混合料级配设计,经GTM法优化,确定油石比为5.7%。经有限元模拟分析,推荐粗粒式应力吸收层的最佳设计厚度取9 cm。按上述方案铺筑粗粒式应力吸收层试验段,其各项指标均达到规范要求,能有效改善路面反射裂缝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