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国内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趋势
——基于CiteSpace知网期刊文献可视化分析
2022-08-09沈欣怡
沈欣怡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
女性主义译论于新时期传入中国,现有几篇研究综述,多从引入背景、核心观点、在华影响展开,且多为文字叙述,缺乏对研究关键词、作者发文关系的分析。李红玉聚焦西方性别视角,挖掘了国外历史上的女译者,探究了性别话语对翻译的影响;刘满芸则从文献计量学出发,采用传统的描述统计分析法,根据知网自带处理功能分析了发文院校与基金分布情况等,并将国内2002—2016年的研究分成三类,指出关键词译名纷乱等问题。
然而,现有研究缺乏对核心作者和数据的分析,此为基础本研究增加了图谱和表格,聚焦国内研究,依托理论层面建构,选取了近20年间的文献,从关键词和发文作者两个角度深入研究了该理论趋势并给予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栏目下,输入主题“女性主义”和“翻译”,最终检索日期为2022年01月31日,进行精确查找共检索到1841条文献,其中学术期刊1050篇。通过阅读文章摘要和大致内容,剔除会议记录和实践报告等文章,得到600条中文文献和17篇外文文献。本文最终选取2002—2022年的国内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期刊论文617篇。
同时,为了确保信度和效度,筛选了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总共13种。用上述方法筛选,得到111条核心期刊数据,占总文献量比重为17.99%。
(二)研究工具和数据转换
CiteSpace是陈超美研发的科学知识图谱绘制软件,能通过绘制图谱和可视化分析直观地展示研究现状和趋势。
把选数据从知网中导出Refworks格式,通过数据转换(Data-Import/Export)自动除重,保证可信度,然后建立项目可视化分析。具体操作是:(1)时间跨度为2002年1月到2022年1月;(2)根据需要勾选节点类型为关键词和作者;(3)选中剔除片状网络,突出核心结构;(4)其余参数保持默认。
二、数据分析
(一)总体趋势
图1 发文量折线统计图
图1横轴为发文时间,纵轴为发文量,发现国内译介研究始于2002年,年平均发文30.85篇,最多的在2013年,共有54篇。经过调查,发现2013年发文量创新高与“一带一路”政策有关。由此可见,经济发展离不开语言文化的推动,对外开放亟须翻译作为沟通桥梁,产学联合成为发展的新趋势,因而译学研究响应国家号召达到顶峰。
图中有3次发展阈值段,分别为2003—2010年、2011—2013年和2020—2021年,可大致将研究分成4个阶段:理论引介(2002—2010年)、实践研究(2011—2013年)、深化研究(2014—2019年)和多样化研究(2020年至今)。有别于以往的研究,本文根据发文量折线统计图的拐点,发现近两年研究呈小幅回升趋势,值得关注。研究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的交融:融合生态翻译学、多元系统理论等;二是研究手段的多样化:引入语料库等;三是译本选择的纷呈:从单一文本多模态视听文本等。
(二)关键词分析
1.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的核心,能概括研究主题。CiteSpace能计算出每个关键词的中心性,对其进行聚类,生成基于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因而研究者可以得出研究热点,本质上是利用文章中共同出现的词来确定各主体间的关系。表1呈现了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
表1 关键词表
在上表前十个关键词中,除去“翻译”和“女性主义”等必要性术语,剩余的字眼如“性别”“主体性”等是研究热点和主要内容。具体而言:
·性别是女性主义翻译观中最常见的话题,出现频次为31次,中心性为0.04,相关术语有译者身份、性别歧视等。这一意识贯穿整个研究和实践,区分了传统生理的男女二元对立和社会阴阳。男性的阳刚和果敢能和女性的阴柔和心细交融,相辅相成,即受到广泛关注的“双性同体”概念。
·张爱玲的女性身份和超前的女权意识也受到关注。有研究表明张的思想有别于极端的“妇占”理论,而是介于传统和现代、男权象征秩序和女性书写之间的对话理论,体现了女性主体性的奋斗,是理论本土化的表现。
·性别歧视和差异首次在翻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笔者认为这与文本多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有关。文学作品通过翻译再现社会现象,女性长期受到忽略与压迫,湮没了自己的语言和思想,而女性主义译论旨在为其放大声音彰显存在。“女权主义”作为重要内容,阐释女性的政治诉求,帮助女性摆脱社会地位方面的弱者身份,消除翻译中的性别歧视。
表2 核心期刊关键词表
核心期刊关键词表与表1差别不大,其他研究未能聚焦的关键词是“文化身份”和“文学翻译”。女性主义译论归属于文化学派,注重文化传播。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翻译研究就聚焦于加拿大女性译者的文化身份和政治传播意图。近年来,为了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国内兴起了文学翻译热,译制或重译了大量文学经典。女性主义宣扬社会弱者文化身份,尤其是边缘人的境遇,与热潮不谋而合。根据关键词分析,能大致将研究主要分为三类:理论研究、策略实践和语料对比。
2.突现分析
图2 关键词突现图谱
突现分析是探究某一时段内关键词使用情况,以此推断研究热点的转变。图2展示了20年来研究前15个高频关键词的状况,发现国内研究始于理论引进,2013年之后才逐步延伸理论,应用于翻译批评和实践,符合译介规律。“忠实、性别身份”等重要概念的讨论持续时间不长,仅为3年,缺乏深入探讨。劫持是弗洛图提出的译者干预文本的重要方式:挪用甚至改变原文含义,使得女性的声音得以被倾听,只持续了2年,有待在策略修辞和实践上挖掘。
文学翻译是近期热点,重点分析了《飘》的翻译策略和文化内涵。经过笔者研究,发现2016年恰逢出版80周年,此时重温经典有新的现实意义;“对比研究”包括理论对比和译本对比,前者多为后现代各大翻译理论的对话,如后殖民主义和变译论,后者选材也趋向多样化。
(三)发文作者分析
1.合作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关系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通过数学模型和图论等手段来研究社会成员间的关系或引发的其他流动因素,已被证明能运用于作者合作关系结构分析。该理论认为合作关系受地域位置影响,距离越近越容易合作。经过统计发现,该领域研究多集中于南方,共有145篇合著论文,根据公式“合作率=(一定时期内相关文献)合作论文数/(一定时期内相关文献)论文总数”,发现合作率偏低,仅为23.5%。
图3 作者合作网络共现分析图谱
图3也说明同样的问题,作者联系多为零散点状或线状,发文多为1篇。可喜的是,研究者男女比例大致均等,可见该理论在两性中均有反响。
2.核心作者
准核心作者的评判标准多借用普赖斯定律,满足核心作者发文量M和核心作者论文累计被引量M中一个条件即可,注意发文作者应是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
选中数据同一作者最多发文8篇,M算出为2.11,则发文量至少为3篇,满足该条件的作者共有13人。最高被引累积453次,得出M为15.94,则被引次数至少为16次,42人满足该条件。综合两个结果,去除重复名单5人,准核心作者为53人,再通过计算确定核心作者。z指作者的综合分值,x和y分别表示发文量和被引量,x和y 则分别表示所有准核心作者发文量和被引量的平均数。
本研究的x 约为2.17,y为74.08。将核心作者按照z数值降序,前10名如表3所示。
表3 前10大女性主义译论核心作者
四、发现与建议
与此同时,国外的女性主义也在蓬勃发展:出版了使用泛指人称的新国际版(TNIV)的《圣经》,探索口译实践中的性别用词差异等。译论也开始呈现出跨学科的趋势,如结合修辞学和语用学,分析了英语和土耳其语言中跨性别结构层次问题对比和通过研究规范翻译来分析女性主义外交政策的战略叙述等。
女性主义译学理论内容广泛,而国内主要聚焦于译者身份和性别等话题,而身体写作式翻译和翻译能指问题等涉及不多。对比发现,国内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对象应更加广泛,如关注翻译有关传统妇女文化的书籍等和探究译史中被忽视的译者。纵观我国翻译史,也有独具特色的女性思想,可以结合实践归纳提炼成理论,形成本土化译论。
本文研究了关键词和发文作者,对比国外研究前沿,证明了未来该领域仍有巨大前景。相信通过各方努力,女性主义诗学定能迎来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