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论视角下文艺复兴艺术史翻译策略研究
2022-08-18沈仪
沈 仪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000)
一、引言
2020年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逝世五百周年。国内艺术界开办多次文艺复兴主题展览活动,掀起了一波“文艺复兴热”。然而,在多次调查后笔者却发现,这些展览并没有提供一种既真实客观、又深度匹配原作内在艺术特征的作品介绍,来帮助参观者设身处地地感受大师赋予瑰宝的魅力。经过一番研究,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并不能仅解释为展览本身的缺陷,而是国内对文艺复兴艺术史的引进与翻译工作发展缓滞造成的。
我国学术界对有关知识体系的唯一一次大规模翻译引进是在19世纪晚期。英国人艾约瑟首先在《欧洲史略》中对欧洲14到17世纪的文化盛景作出了概述。至民国早期,学术界已将“Renaissance”一词通译为“文艺复兴”,代表作则有张充仁翻译的《拉法艾尔手迹》和丰子恺编译的《西洋美术史》。爱国知识分子们试图在翻译有关著作的过程中将话语移植到目的语境中,使其归化为具有政治含义的语言。这一时期对文艺复兴史的翻译研究是以政治为推力的,译文中被加入了过多的主观感情色彩,造成译文与原文间存在较大差异。
此后,虽然以《意大利艺苑名人传》中译本为首的佳作已能将文艺复兴史的大致脉络重述出来,但引进工作仍停留在科普读物的阶段,缺少更为深入系统的翻译研究。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具体文本探讨有关著作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
二、接受视角下文艺复兴艺术史翻译工作的难点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指14世纪到17世纪之间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起源于意大利,后迅速波及整个欧洲。虽然当时并未有艺术史学科,但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艺术性论著,这些同时代的记载被认为是文艺复兴艺术史的一部分。由此不难看出,翻译工作的一大难点在于早期材料涉及多种欧洲古代语种。针对这一特点,笔者将在后文以英语为例论述。后期论著相对而言更符合现代规范,译者的难点也相对聚集在细节处。
从类型上看,文艺复兴艺术史类文本主要包括艺术评论、艺术品介绍、艺术家传记,还有一些具有参考性的私人笔记。这警示译者应当结合作者的意图去调整译本的语言风格,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审慎地平衡翻译取向。
针对有关文本特点,笔者详细列举出以下三大难点:
1.专业术语多
艺术史论文本中包含大量来自不同专业的术语:一是直接摘自小语种的词汇或变体词,不仅在译者的认读能力之外,通用字典中也鲜有提及。例如scudi(斯库多)一词,其实是意语scudo(斯库多)的英文变体,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货币;二是熟词僻义,例如cartoon一词,让人立即联想到“卡通”“漫画”“讽刺画”的意思,但在文艺复兴史的有关作品中,它一般作“底图”或“草图”解;三是虽有固定译法的惯用词。经验不足的译者在翻译这些术语时可能会自己另创新译,例如对barrel vault一词,译者很容易翻成“桶形穹窿”,但其实它的学名叫“筒壳”。
2.句式结构复杂,译者难以厘清内在逻辑
艺术史论文本中包含了大量长句,而且其语序根据作者写作目的等精心调整。考虑到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考方式不同,译者需要在保持作者行文逻辑、重点信息不变的情况下,将繁复的长句进行解构和重组。这对于译者的翻译水平无疑是一种挑战。例如:
That the spirit which informs both Condivi and Vasari’s second edition reflects that of Michelangelo himself is evident from the draft of a letter which he wrote to an unknown monsignore in 1542.
康蒂维和瓦萨里在第二个版本中所持的观点,也反映了米开朗琪罗本人的态度——1542年他写给匿名人的信稿可以证明这一点。
这句话的翻译有两大难题:第一是句子层次复杂,导致译者一时难以梳理其内在逻辑;第二是如果译者对整体句意理解不够彻底,很可能会误译“spirit”“inform”这两个局部关键词。类似情况在有关文本中层出不穷。
3.语体混杂,翻译风格难以统一
艺术史论著作一般属于半文学性文本,往往同时混合多种语体且没有明显的过渡。不同文体对译本行文风格的要求是不同的,译者需要厘清原作者在文本各部分中的写作目的,根据其传递的信息选择翻译的策略、方法和技巧,从而掌控译本的风格。除此之外,译者无疑还要面对统一译本整体面貌的难题。例如:
Most Holy Father,there are many who,on bringing their feeble judgment to bear on what is written concerning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the Romans -the feats of arms,the city of Rome and the wondrous skill shown in the opulence,ornamentation and grandeur of their buildings -hav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se achievements are more likely to be fables than facts.I,however,have always seen -and still do see-things differently.For,bearing in mind the divine quality of the ancients’ minds as revealed in the remains still to be seen among the ruins of Rome...With this in mind,since I have been so completely taken up by these antiquities...
以上语篇整体上属于呈技术体议论文,但又夹杂了不少包含个人情感的单词和语句,再加上属于信件体裁,包含一些礼节性用语,因此译者必须格外注意遣词和语气的变化。
三、研究视角
为了解决以上难点,笔者选择以汉斯·罗伯特·姚斯的接受理论作为研究视角。该理论主要由以下三大概念组成:
1.读者中心
从接受理论来看,读者首先应在文学的价值结构中占中心地位,即文学价值的本质是作品对读者的审美效应关系。作品能否满足,以及如何满足读者提出的审美需求,直接影响了作品的价值。其次,读者还直接参与文学价值的创造。在阅读活动开始前,读者就已有了自己的期待视野,即树立了对作品的取向。当文本进入读者视界后,读者更势必会调动自己的意志、认知和情感,赋予文本中的语符新的意境,形成有别于作者的审美想象。因此,读者可视为文学价值的一大来源。
2.视野融合
视野融合是指读者视野与文本视野所表现的相互交融状态。正如前文所述,读者受历史时期等因素影响不可避免地具有一种“前见”,而作者在创作中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限制。如果读者仅从固有视野阅读,其理解难免偏移作者的原意。为此,接受理论提出了视野融合的概念,即让读者处于和作者相似的情境中。这不仅需要读者打破自己的期待视野,还要求作者为达到视野融合,而将读者的需求融入酝酿、构思和写作的全过程。
3.文本的空白与不确定性
接受理论认为文本是作者意象-语符思维下的信息硬载体,而读者则将文本作为中介,将其中的语符重新转化为意象。当文本出现各层次上的“空白”,即不确定信息时,读者的审美想象往往也活跃和丰富起来。因此接受理论把作者对文本不确定性的掌控作为判断其艺术性的重要标准。这要求作者能有意识地制造语义与意象的“偏离”,激发读者的再创造性。
四、针对性策略探究
1.译者与原文作者视野融合
结合接受理论来看,译本忠于原文的关键,并不在于其还原了原文的语符形式,而在于其能让原文的意象,通过译本的叙述最大限度地还原在译本读者的脑海中,让读者拥有和原文作者相当的文学体验。为此译者必须在翻译前先扮演好原文读者的角色,与作者视野融合。为了让自己浸入与作者类似的情境,译者需要了解内容包括作者所在年代的社会背景与学科知识,以及作者个人生平。有关文艺复兴艺术史的材料时间跨度很大,各作者的视野之间有明显的差距,这体现在文本的各方各面。如果对作者及其文化背景没有充分了解,译者本身就很难透过字面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意象,更遑论用自己的语言将作者的意象带给译本读者了。试看以下例句:
These(the methods of shortening) cannot be executed without study from the life,or from models at suitable heights,else the attitudes and movements of such things cannot be caught.
透视法的运用需要从生活中加以研究,或观察处于合适高度的模型,否则无法捕捉这些事物的神情姿态。
如果仅凭经验对以上例句进行翻译,译者很容易轻率地将“models”一次翻译为“模特”。但只要对作者瓦萨里所在年代和其艺术理念有所了解,便会知道文艺复兴年代的大师们在运用透视法创作时,有用蜡模代替真人模特的习惯,因此此处的“models”译为“模型”更为合适。如此一来,译本无疑能更真实地帮助读者浮想出有关场景,感受到原文作者试图传达出的时代风貌。
2.策略性保留原文空白
结合接受理论来看,艺术性文本中势必会出现相对较多的表意不明现象,而这往往并非原文作者的失误,而是他们头脑中审美想象的真实反映,或故意为之以激发读者的发散性思维。除此之外,读者也有自己的审美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希望作品能留有想象空间,以满足自身感受作品意蕴的需要。因此,译者应当在译本中保留这种安排。试看以下例句:
Sweet Remembrance! Hour of Bliss/When we met,but Now the more/ I Mourn...
以上例句摘自一首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作者对句法模糊化处理,导致译者无法确定几个意象之间的具体联系。不过,如果仅因注重句法就将译文处理成下例,就因小失大了:
我们在一起时多么快乐,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但现在我却越发悲哀……
不难理解的是,为了保留原文的审美价值,译者应当尽可能地在译本中保持与之相当的不确定性:
相伴时,那欢畅的时辰!那美好的回忆!/到如今,却只剩无尽苍凉!
与第一种译法相比,第二种译法没有把几个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完全挑明,但正是这种模糊的留白,让读者脑海中的意象更为生动和丰富。
3.根据作者写作意图和风格确定语言特征
艺术史论著都的多语体特征对于译者而言是一大挑战。而笔者认为,作品的语体本质上仍是为意旨服务的。译者只要理解和把握作者的行文脉络,就能较为准确地在译文中选择和切换语言风格。除此之外,作者的创作背景、社会地位和当时的语言习惯,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写作时的口吻,如果译者能再从这些细节出发进行润色,那也会对译本的审美价值带来不小的提升。
2.3的例句摘自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建筑师写给教皇的信,在开头他先陈述了古罗马文明饱受质疑的现状,但句中包含大量带感情色彩的修饰性词汇,属于非常典型的文艺语体。试看以下翻译例句:
Most Holy Father,there are many who,on bringing their feeble judgment to bear on what is written concerning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the Romans -the feats of arms,the city of Rome and the wondrous skill shown in the opulence,ornamentation and grandeur of their buildings -hav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se achievements are more likely to be fables than facts.
尊敬的教皇大人,有多少人正以他们浅薄的眼光,去妄度那载有古罗马伟业的文字?!从赫赫战功,永恒的罗马城,再到那富丽堂皇的建筑所展现的非凡技艺,种种成就都被这帮狂徒说更像是虚构的!
在以上中译文中,译者为了强化作者的褒贬之情,添加了“永恒”“狂徒”等原文不具备,但又完全符合作者表意的词汇。虽然相较原文在形式上有了不小的改动,但翻译此类说理性不强的文艺语体时本就不该苛求形式一致,否则便会降低译本审美价值。
但在接下来的文本中,作者开始表达自己对罗马遗迹的观点,口吻逐渐变得严肃。试看以下翻译:
I,however,have always seen -and still do see -things differently.For,bearing in mind the divine quality of the ancients’ minds as revealed in the remains still to be seen among the ruins of Rome,I do not find it unreasonable to believe that much of what we consider impossible seemed,to them,exceedingly simple.With this in mind,since I have been so completely taken up by these antiquities...
但我,从过去到如今都一直都对古罗马的有关记载持不同看法。鉴于先人的非凡品质仍可以从古罗马遗迹中显露出来,我觉得我们有理由相信,许多在我们看来不可能的事对于他们而言极其平常。想到这里……
在以上中译文中不难看出,翻译技术语体时译者应当注重的是作者的逻辑。为了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逻辑,译者不可避免地要对原句进行一些改动,以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和阅读习惯。但除此之外,译者需避免加入带有感情色彩或具有修饰性的词汇,或漏译原文中含有语义逻辑的词汇。
结论
在接受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在文艺复兴艺术史翻译工作中的角色和难点得到了全新审视。当然,有关工作任重道远,笔者的建议相比之下只能是一家之言。这一领域的发展,还需依靠于一次又一次的实践。而每一个文本对于译者而言都有着不同的难点,需要译者不断尝试不同的策略,将其灵活转化为被社会所接受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