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副刊杂文的传播困境与突围策略探析

2022-08-08胡宇齐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杂文规范化

摘要:杂文曾经历过鲁迅等名家辈出的“黄金时代”,其中的佳作名篇如投枪匕首以特殊形式参与了彼时的社会革命,影响深远。但如今,杂文几乎只刊载于报纸副刊版面(通常版序靠后)或某些行业期刊之上,在社会舆论场上日渐式微。文章以副刊杂文编辑的视角,从历史沿革、文类特点、媒介环境等层面,剖析当代副刊杂文传播困境的成因;继而通过论述杂文与传播环境的适配度,包括杂文的艺术性与观点性增强了可读性、相对较低的创作门槛利于吸引写作者、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提供了充足的言说空间,论证其在当代仍有充分的存在意义和发展的可能性;并立足写编实践与评奖导向等维度,为杂文未来发展提出增强时度效、构建专门批评体系、年轻化规范化等建议,为杂文突围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杂文;媒介环境;文体自觉;批评体系;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213;I207.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3-0162-03

关于“杂文”,杂文研究专家姚春树先生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其作出描述,即“以议论和批评为主”,“以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主要内容”,“笔法丰富多样、短小灵活”,艺术上要求“理趣性、抒情性和形象性”[1],这也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事实上,杂文之称古已有之。在《后汉书·文苑传》《文心雕龙》等古代典籍中,杂文是对无法归类的杂体文章的总称。五四时期,现代杂文兴盛起来,其特有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功能契合了彼时的时代语境。1935年底,鲁迅先生最早用杂文来命名文集,一时间形成杂文创作风潮,佳作迭出,走向兴盛。然而,20世纪40年代后,文学走入“一体化”时期,以自由言说见长的杂文受到冲击。尽管在1956年“双百方针”实行后,杂文创作逐渐复苏,但“‘一体化时期积存下来的历史惯性,仍影响了杂文自由批判个性的实现”[2]。

时至今日,杂文似乎成了一种不太起眼的文学作品类别,多刊发于报纸副刊版面(通常版序靠后)或某些行业期刊之上。随着社会变迁,舆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文艺门类花样百出,世象万千之复杂前所未有,应当明确杂文的存在意义和发展空间,尽力提升副刊杂文的存在感。

一、传播困境

任何文类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文化传统、时代语境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与本身的文类特点息息相关。因此,可从上述三个方面探究副刊杂文如今面临困境的原因。

(一)杂文文体的边缘性特点

从最初的诞生及兴盛来看,杂文本就不拘一格,不归属于任何一个业已成熟的文类。某种程度上,也正是文类的无规定性,给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充分的自由言说和论理思辨空间,契合了当时社会的“变革”主题,使杂文逐渐兴盛。在那样一个充满现代理性又渴求表达的时代,铅字文章被视为思想革命与文化启蒙的主要媒介,杂文这一自由书写、包罗万象的特性,吸引了无数创作者。

同时,这种边缘属性也决定了杂文无法居于中心位置,并且思想性、战斗性、批判性的突出特点,某种程度上又掩盖了其文学光芒。自现代开始,便有某些学者在探讨文学品类的特点时,有意忽略杂文,更有甚者直接认为杂文缺乏文学性、缺乏好作品,抹杀杂文的社会价值。孰是孰非姑且不论,但此类风气不经意间沿袭传承,或多或少阻碍了杂文成为主流文学品类,使其缺乏行业认可,也缺少合法性地位。

(二)媒介环境的深刻变化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众声喧哗、信息繁杂、思潮多元,传播载体丰富多样,多中心化趋势明显,受众群体极其分化,这是所有文学品类共同面临的巨大变动,也是铅字作品遭遇的现实挑战。毋庸讳言,除杂文之外,像当代小说、文化散文等流行的文学品类也很难再现曾经的传播盛况。在碎片化、浅表层的思维惯性之下,以思想深邃、批判犀利见长的杂文,多多少少也受到影响。

2014年12月,创刊于1984年的《杂文报》宣布将于2015年正式停刊。生存发展了30年,中国唯一一份以“革故鼎新,激浊扬清”为办报理念的杂文专业报纸,几经变化转型,最后选择了告别。这份报纸的境遇,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副刊杂文的整体命运。

(三)杂文“自觉性”太弱

外部环境本就难言乐观,而就杂文本身来说,主动发声、向外传播的动作太少。尽管也有不少名篇佳作,如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沉默的大多数》等,但在出版发行上却少有强化杂文标签,而是归为随笔集、散文集。至于其他作品,比如收錄于《中国杂文精选(2020)》中的《别让“饭圈文化”沦为“怪圈文化”》《核心期刊为哪般》等文章,充分体现了杂文关注现实、针砭时弊的现代品格,却由于缺乏系统的传播推介,难以收获大量关注。

再看网端,互联网之大,却基本上没有将杂文写作赏鉴聚集起来的知名门户网站,专门深耕杂文的微博、微信账号也少得可怜,更别说专门的APP了。面对传播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在网端阵地占领上,杂文行业也非常缺乏主动调整的举措。作家作品皆存在于某一圈子之中,缺少“破圈”传播、大放异彩的时刻。

“酒香也怕巷子深”,文学价值缺乏认可,好作品传不出、叫不响,也难以让更多人领略这种文类的魅力。杂文在文学领域以及公共视野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弱,生存空间大受挤压。多年积累的困境,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突出短板。

二、环境适配

时代环境之变对于当代杂文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杂文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相反,在如今的媒介环境与时代条件下,杂文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完全可通过主动求变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杂文兼有艺术性与观点性

置身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读物多如牛毛,人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与信息类内容相比,思想深刻的观点类文章反而是被普遍需要的。但单纯的说教文章,尤其是空洞生涩者,无法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

杂文则不同,它本身带有对文学艺术性的追求,讲究文体美感,享受思辨乐趣,闪烁智慧光芒,同时篇幅一般不长,几乎随时随处可读。在某种程度上,杂文正是有意义的思想碎片。“杂文的魅力,乃是把想象之思、分析之脉、慨叹之情,像串糖葫芦一样串起来,使之更有光彩,更有趣味,更有个性。”[3]把道理讲得或机智风趣,或顺畅自然,或优美柔和,当然会有人喜欢看、愿意看,这便是读者端杂文的生存空间。

(二)杂文创作的门槛相对较低

任何文体创作出精品皆殊为不易,但谈及入门门槛则不一定了。与小说、诗歌所需的篇幅与文学性相比,杂文既不需要像小说一般动辄以万字论,讲究谋篇布局;也不用像诗歌一样追求遣词造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表达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创作杂文是一个较为随性的过程。针对某类现象或事件有所感怀,针对不平不吐不快,对于刻板定论有了新解,或者读书过程中生发新的感悟,皆可成文。从前些年流行的博客文章,到如今盛行的个人公众号文章,其中不少都是极富潜质的杂文,经过些许艺术加工、雕琢修改,便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以自己文章,浇心中块垒,并宣之于众,这便是写作一端杂文的意义之所在。

(三)社会深刻变革中的复杂性

这是一个稳定向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深刻转型的时代,更是一个前所未有、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时代。其中涌动出的某些舆论热点,产生激烈交锋与争端;某些新兴现象,直接冲击着传统认知;更不乏一些利益交织、乱七八糟的混乱生态,比如饭圈文化、网红炫丑、隐私泄露等。上述种种让舆论场分外热闹,也为杂文提供了充足的言说空间。针对种种现象,多一些深入的思考者、认真的写作者,无论是透视现状、解析来由,还是犀利痛斥、严肃批评,又或者善意提醒、理性讨论,都有助于建构公共言论空间,也有助于社会文明理性风气的生长。

杂文所面临的现实处境成因多样,但却并非因为杂文这种文类没有存在意义。充分挖掘潜力,适应传播环境,找到杂文在当代合适的存在方式,这种“以自由之精神,写独立思考之批判”[4]的文体,“以我手写我心”的言说,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意外惊喜。

三、突围策略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文体自觉性对于杂文的发展历程来说相当重要。事实上,对普通读者而言,阅读文章不必过分在意文体差异,大可随兴之所至。但作为相关从业者,无论是在写作、编辑、品评等工作实操中,还是为文类的长远发展计划,都需要明确杂文的标准与规范。从这个角度而言,杂文未来的发展可采取以下三点建议。

(一)增强文章的观点

曾有论者指出,“新闻时评若能多点‘杂味儿,会更有文采、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5]。时评与杂文,虽然从文体上看并不相同,具体要求的艺术水准也不一样,但其实可以互通借鉴。杂文可参考时评的时效性,增加对现实的关注,契合时代特点。

《浅析党报副刊杂文的“时度效”》[6]一文,分析了第二十六届到第三十届荣获中国新闻奖的杂文,指出其共同特点是充分把握了时度效,具有鲜明的时评特点,比如第27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明星婚禮,别办成消费“封神榜”》(人民日报)、第30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警惕提笔忘字之后的沙漠困境》(四川石油报)等。

北京日报2020年4月28日14版,头条位置观潮新语栏目所刊发的《“自以为领导满意”岂止是蠢》一文,针砭时弊、言辞犀利,论述透彻、文笔畅快,紧跟中央文件发声,非常贴近政治评论。此文斩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由此可见该奖项评选的鲜明导向。

既然专业领域期待涌现更多关注现实、回应热点的杂文,那么相关从业者应有意识地回应一番。少说一些鸡毛蒜皮、不痛不痒的老话题,告别一些过分私人、零零碎碎的小感怀,真正去关注“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系统性地创作一些能够戳中痛点、具有现实针对性、真正启发受众的文章。

(二)建构专业评价体系

与当代小说相对比,杂文缺乏相应的理论评价体系。当代小说的研究议题,从内容题材到风格流派,从历史沿革再到创作技法,皆有全面的解读阐释。写作与批评良性互动、相辅相成,既有助于双方切磋、提升技能、创造意趣,也能够在舆论场上形成话题,引导读者品鉴阅读,吸引更多人参与。

反观杂文,《2007年中国年度杂文》序言就曾指出,“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当今完全有条件来规范杂文创作,特别是用杂文理论与评论来推动、提高杂文创作水准”[7]。但可惜的是,时至今日,杂文依然缺乏系统的理论与评论体系。

为填补空缺,应呼吁各方面从业者多做努力。目前仍坚守奋战在杂文写作和编辑一线的人员,不要仅满足于写作,也要多多挖掘研究视角、利用理念观点,把控杂文流变历程、品类风格、书写规范,对文类发展提出公约。同时,也要加强与行业协会、学术圈子等的联系,赢得资深从业者、专业批评者更高维度的指导和支持。

(三)主动打入青年群体

任何一个文体,想要谋求长远发展,都必然面临如何吸引青年群体的问题。如若无法成功吸引新生力量,那么事业发展必将缺乏源头活水,持续发展或将断层。

从这个意义上看,杂文也要想办法实现“年轻化”。从业者要有意识地关注年轻人喜欢的话题,采用年轻人喜欢的说理方式和传播方式。比如,许多年轻人很喜欢王小波的作品集,其幽默睿智的言说方式,使许多人领略到杂文的魅力。发掘利用好现有资源,将其传播开,必然会极大提升青年群体对杂文的好感度。

再者,已有研究者发现,80后、90后杂文作家往往更加追求个性,在表达与切入角度上都更能体现本人特质[8]。充分发挥杂文的自由魅力,吸引更多个性化的作家,就能为杂文注入青春色彩。这些做法都值得努力尝试。

四、结语

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有几种文艺形式是无法用外语翻译的,其一是京剧,其二是相声,另有一个则是杂文。这充分说明,杂文自有其奥秘。这一点,在许多优秀杂文作品中,都可以找到直接证明。

鲁迅先生所做《说“面子”》一文中,在声明自己所言要“面子”并不一定是好事情,也并非说人应该“不要脸”时,还顺带调侃了一番二元对立式极端思维——“现在说话难,如果主张‘非孝,就有人会说你在煽动打父母,主张男女平等,就有人会说你在提倡乱交”。轻轻带过的一句,读来至今让人印象深刻,这何尝不是如今混乱的舆论场上非常值得警惕的二元对立式极端思维呢?显然,无论是表达方式,还是所言所指,鲁迅杂文中许多思想观点仍有着相当强的生命力,这或许就是对杂文有无过时最直接的回答。

与其嗟叹杂文过时、盛景不在,倒不如多下功夫、多做好文。鲁迅先生谈及杂文创作曾说,“我是爱读杂文的一个人,而且知道爱读杂文还不只我一个,因为它‘言之有物。我还更乐观于杂文的开展,日见其斑斓”。杂文是有艺术性、有价值、有深度的文体,愿更多直面社会现实的勇士,能够参与杂文创作,以文章为武器,痛刺乱象、启迪社会,助力当代杂文摆脱困境。

参考文献:

[1] 姚春树.中外杂文散文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18.

[2] 胡苏珍.中国现代杂文的文类境遇[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5-99.

[3] 米博华.关于杂文与评论[J].新闻与写作,2017(12):98-99.

[4] 朱健国.本世纪中国杂文之我见[J].文学自由谈,1998(5):9-12.

[5] 毛颖颖.新闻时评不妨多点“杂”味儿[J].新闻研究导刊,2015(9):73-74.

[6] 佘意明.浅析党报副刊杂文的“时度效”:中国新闻奖获奖杂文实例分析与思考[J].中国报业,2016(6):86-87.

[7] 刘成信.亟需建设杂文理论与评论体系:兼评2007年杂文创作[J].杂文选刊,2008(3):44.

[8] 王侃,尚子琬.“个性化”与“同质化”:新媒介时代下的杂文写作[J].文艺争鸣,2020(12):140-142.

作者简介?胡宇齐,硕士,编辑,研究方向:言论写作与编辑。

猜你喜欢

杂文规范化
画与理
价格认定的规范化之路
谈人事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政务微博的规范化运行探讨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