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文字报道加强与读者互动的策略探究
2022-08-08巫碧燕
摘要:新媒体时代,纸媒缺乏与读者有效互动的缺陷更为凸显,这是纸媒读者群体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纸媒急需探索与读者有效沟通的方法,不断提高读者黏性,实现转型,拯救读者群体流失危机。文章以南国早报“救助瑶家三姐弟”系列报道为研究对象。该报道讲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德保县东凌镇定坡村瑶家三姐弟脚患怪疾、顽强求学的故事。报道记者采用近年大热的“非虚构”写作技巧吸引读者,通过微信社群、线下活动接近读者,成功组建了一个200余人的爱心微信群,筹得约12万元善款。爱心人士多次接送瑶家三姐弟到南宁治疗,并持续帮助定坡村,为报纸提供了“暖新闻”素材。文章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分析该系列报道获得读者积极关注的原因。研究发现,在当下,受众每天接收的信息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大家对文字有了更高的审美要求,并希望参与到新闻当中。文字记者须革新传统新闻语言,运用有创新、有美感、有网感的文字写新闻,才能吸引读者;须设计高效、精准的互动渠道,并科学管理,才能留住读者。该系列报道可为传统纸媒文字报道探索如何加强与读者互动提供参考。但一个系列报道的互动经验,不能适用于纸媒的所有报道类型,记者和编辑需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每一个题材选择最适合的互动方式。
关键词:文字报道;新媒体时代;读者互动;“救助瑶家三姐弟”;社群管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3-0141-03
近年来,新媒体凭借免费、互动性强、草根化、24小时新闻不停更等优势,严重挤占纸媒的生存空间,造成纸媒广告增幅下降、发行量缩减、读者群体流失,凸显了纸媒传播封闭、单向的短板。另外,当前民生新闻报道多为低俗内容,或是简要阐述生活琐事,无法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使大众对纸媒民生新闻的关注度、认可度也在不断降低[1]。但在我国,传统纸媒依然被认为是公信力最高的媒体,消息精准可靠,对受众产生了深刻影响。纸媒转型不仅要在内容生产、营收渠道方面努力,还应发挥优势寻找突围方法,与读者积极进行有效、科学地互动,不断提高读者黏性,提高读者忠诚度。
2018年11月26日,南国早报在头版(版心大图)、4版(整版)刊发《脚患恶疾步步锥心 瑶山三姐弟求学路上不停步》。此后,报社接到上百个爱心电话,组建了一个200余人的爱心微信群。后续报道持续了一个半月,共发稿19篇。爱心微信群组织了5次线下活动,由爱心人士接送瑶山一家人到南宁看病,其中一次长达25天。爱心微信群共募集到善款121889.62元,为瑶山一家人的治疗提供了物质保障。在此后的3年里,爱心微信群又筹集了20余万元,用于救济定坡村的失学放牛孤儿、返乡创业大学生等,为报道提供了许多“暖新闻”素材(暖新闻,即反映人性之美的正面报道,暖新闻可大可小,它注重引发读者共鸣,如同一道冬日暖阳抚慰人心)。该系列报道与读者形成了长期良好互动,除了南国早报给予的后方支持和爱心帮助题材自带“互动基因”之外,还受到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
一、运用“非虚构”写作技巧
全媒体时代,以自媒体为代表的第一人称叙事打破权威,赢得了更大的阅读量和影响力,读者与旁观视角的冷漠叙述渐行渐远[2]。非虚构写作,即用文学的技巧讲述真实的故事。非虚构写作重新重视内容,改良了具体的采写手法,力求贴近读者内心,迎合了新媒体读者的喜好,是新闻写作领域的新热点。《脚患恶疾步步锥心 瑶山三姐弟求学路上不停步》一稿大约2300字,记者尝试将一些非虚构写作技巧运用其中。
(一)注重场景描写
非虚构写作强调“展示而不是评叙”,细致、出其不意的场景描写能刺激读者在大脑中再现场景,使读者产生代入感。记者查阅大量瑶族文献,引用了一首瑶族歌谣,使瑶山孩子的形象更具体,也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稿件的导语如下:“德保,瑤山深处。7岁的妹妹搂紧父亲的脖子后,15岁的姐姐农秀亮也爬上了父亲的背。一旁,9岁的弟弟流露出渴望,但父亲的背上,已无多余的位置。他们的脚下,是一条走出大山的路,瑶人从不畏惧脚边深深的山坳——在瑶山流传的歌谣里,女孩是一飞不回的绣鸟,男孩是可跃万山的猛虎。然而,绣鸟和猛虎的脚,如今被不知名的恶疾所困。兄妹3人的上学路,异常艰难。”
(二)强化戏剧冲突
非虚构写作强调“强情节”。强情节指叙事中频频制造冲突和悬念,使人有阅读小说般的快感。强情节与新闻价值的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五要素有异曲同工之妙[3]。瑶家三姐弟的故事,虽然没有强烈的冲突,但依然可以品出耐人寻味的反差:
“‘有水吗?农秀亮忽然问,大家以为她口渴了,却看见她把水浇在了自己的脚上。农秀亮的脚底板,从6岁开始长出了白色的、坚硬的角质,怕干怕热。”
“忽然,大家注意到农秀亮不见了。原来,她躲进了房间,把双脚泡在冰凉的水里,旁边架着一台破旧的风扇。她看见大家都进了房间,反而来了兴致,从旁边拿起一本语文课本,念道:‘秋天,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
(三)增加超越读者期待的信息
“你知道一些但你不了解背后的事”比“你完全知道一件事”更令读者震惊。读者能了解瑶家三姐弟家穷、上学路难,但仅知道这些还不够。记者用新颖的角度、细致的观察,为读者提供许多超越期待的信息,引导读者沉浸式阅读。
“门厅里的8袋半玉米,是全家下半年的收成;房间里的6根衣杆,是5口人的‘衣柜……”
“2018年7月17日,农秀亮一家搬进了定坡村的国家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上学路由90分钟变成了2分59秒、305步。疼痛依然锥心刺骨,但农秀亮终于能自己走进课堂。”
二、建立并管理社群
在新媒体环境下,推出记者编辑个人平台 ,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4]。纸媒不仅可以开通传统的热线电话,还能够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微信群、QQ群等与读者交流。
纸媒与读者搭建关系,需要培养能灵活运用互联网工具的新媒体复合型人才。但不少传统媒体人认为这是新媒体人的工作,忽视了这方面的学习,造成工作止步不前。2018年初,采写“救助瑶家三姐弟”系列报道的记者自费报名参加了线上“社群管理课程”,积极学习如何活跃群内氛围、如何使用群公告、如何组织线下活动、如何对活动进行复盘总结等社群管理经验,对后来开展工作大有裨益。南国早报“救助瑶家三姐弟”系列首篇报道因别具一格的叙述方式,产生了较强的感染力,爱心热线响不停,此时,构建高效、可操作的互动方式势在必行。
(一)开辟精准畅通的互动渠道
纸媒虽然要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但也不必所有渠道“全面开花”,一来浪费资源,二来易使读者一头雾水。南国早报“救助瑶家三姐弟”系列报道,只有一名记者负责与读者互动,人手有限。所以,刊发当日确定了“一条手机热线、一个微信群”的互动渠道。该系列报道,均附上了热线电话,随稿件的转载得到广泛传播。由于微信同号,所以爱心人士可以直接添加记者的微信,进入“帮帮瑶山三姐弟”微信群,群成员须群主确认才能邀请朋友进群,这一流程精准、高效。在微信群中,记者和群成员对接爱心款项和物资,商量救济方案,转发报道和众筹链接。
(二)主动策划“聊”出新闻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同源化现象严重,在同一新闻事实中,应采用不同角度,提升读者兴趣和引发共鸣。新闻策划无疑是抢占先机的关键。
其中一篇后续写道:2018年12月1日下午,南国早报爱心小分队来到德保县东凌镇定坡村,为农秀亮一家送去爱心物资,同时,一份捐款名单也交到三姐弟的父亲手中。名单上的捐款人姓名用“*”号代替,电话号码全被删掉。这是“帮帮瑶家三姐弟”微信群里200多名爱心人士要求的。原来,记者在微信群里倡议整理一份有名字、电话的完整捐款名单,但遭到婉拒。最后,大家采取了以上折中的办法。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2月5日,广西日报刊发评论文章《留不留名,不减慈善本色》,褒扬了这一义举。
瑶家三姐弟及其父亲从未出过大山,他们均患有同样的脚疾,行走困难。所以,记者与爱心读者通过爱心微信群沟通协作,组织爱心小分队将孩子们接到南宁就医,轮流抱着3个孩子,到各个医院求医问药,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很多具有新闻价值的感人故事。
(三)定期组织线下活动
记者通过“帮帮瑶家三姐弟”微信群与爱心读者沟通,组织了许多线下爱心活动,比如多次到德保县定坡村探望三姐弟;组织爱心茶话会,与三姐弟视频连线,交流近况等等。瑶山一家人确诊为遗传性的“掌跖角化症”后,留在南宁住院治疗。期间逢三姐弟中的大姐姐——农秀亮的生日,记者为秀亮组织了一场病房里的生日会。当天晚上,主治医生准备了两个蛋糕,共有12名爱心读者到病房里为秀亮庆生。另外,有28名爱心读者发来共计1502.22元的庆生红包,有10名爱心读者发来祝福视频……这些都汇聚成了可读可听的“暖新闻”。
组织线下活动可采取以下三点经验。一是要呼应人们的心理需求。当下,人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大家希望参加的是一场走心的活动,一场有爱、有趣、有笑、有泪的生日会。二是要让活动有可传播性。当下,每个人都可以是新闻的主角,都可以是活动的发起者。在环节设置上,要新颖且易于传播,使读者产生发朋友圈的念头。三是仪式感不可少,记者应尽力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好的效果。比如记者从家里带了彩灯来装饰生日会背景,营造气氛。
(四)坚持原则守护公信力
记者是爱心微信群的群主,是群员的“意见领袖”,必须以身作则,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保证个人言论与报纸宣传导向一致。一些热心读者为瑶家三姐弟提供了偏方,有的甚至私自给孩子涂抹,一度造成孩子们的病痛加重,夜不能寐,此事引起了南国早报领导的重视。领导要求记者群主一定要坚守原则,以广西医科大学、自治区人民医院专家的意见为准,杜绝一切偏方、秘方。记者也发布群公告,请群成员互相监督,对踩红线者一律作退群处理。孩子们的病情较为复杂,爱心群里持不同意见者偶发争吵。对此,记者不偏不倚,坚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平息争执,并召集十几名活跃成员开会讨论。记者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了南国早报的公信力。读者直接向记者微信转爱心款163笔,共29208.62元,直接交给记者爱心现金8笔,共17650元,都体现其对南国早报记者的信任。目前,这些钱已全部用于三姐弟就医。
(五)培养习惯维持热度
微信群的管理,难在保持热度。只有当一名群成员有了社交归属感,才能长期积极地畅所欲言。培养社群成员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每天定时发布群公告。一些群主发布群公告无规律,造成群成员不知所措,时间一长,群聊被阅读的次数就越来越少。记者群主坚持每天上午8时和晚上10时固定发布一条群公告。上午固定告知群员孩子们当天的治疗计划和情况。晚上10时对当天情况进行总结。白天若有紧急情况,尽量不要發布群公告,普通发言即可。群公告的信息不必多,但一定不能少,应帮助大家形成看群的习惯。二是在周末晚上准备一些小节目,比如有奖竞猜——其中有一次,记者群主晒出一张定坡村群山照,请大家猜猜一名孤儿居住的吊脚楼建在哪里,记者自掏腰包购买定坡村土鸡奖励猜对的群友;摄影大赛——举办线下活动后,请大家在群里晒出拍摄的现场照片,评出一、二、三等奖,虽然没有奖品,但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一来可以复盘线下活动,二来也能收集活动的影像资料。
(六)持续互动挖掘故事
眼下,媒体间竞争激烈,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越来越难获得独家新闻。媒体与新闻当事人长期保持互动,围绕一个线索进行报道是可行的做法。每周末晚上,记者会在微信群内组织“时空隧道”小节目,与定坡村第一书记合作,图文并茂地讲述定坡村的大小事。微信群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爱心热潮,爱心人士筹措20万元,支持定坡村一对返乡的大学生情侣创业;筹措2000元,帮助定坡村失学放牛孤儿重返校园;筹措6720元,帮助流浪的少年做亲子鉴定、上户口。至文章撰写完毕时,微信群的爱心基金尚有结余,仍在不断为定坡村村民提供帮助。这些爱心故事,大部分都被写成了新闻,刊发在南国早报上。
三、结语
南国早报“救助瑶家三姐弟”系列报道,是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字报道增强与读者互动的一次积极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采写部门创新写作技巧,“因题材制宜”地建立了高效、可操作的互动机制。读者成为新闻接受者,也成为新闻参与者,为内容生产提供了优质的素材,更提高了纸媒的口碑和公信力。2021年,南国早报记者带着自己和“帮帮瑶山三姐弟”爱心群的故事,登上了演讲台,获得广西日报传媒集团2021年“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一等奖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新闻工作者协会2021年“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二等奖,充分展示了一名媒体记者应当是社会道义的担当者、赤子情怀的实践者、与时俱进的创新者。这是新闻报道力量与价值的体现,也是新闻记者的使命与责任。
参考文献:
[1] 刘杰.新媒体时代下纸媒的民生新闻如何逆势突围[J].传媒研究,2021(9):56-57.
[2] 肖娜.试论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叙事与舆论引导[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20,12(4):37.
[3] 牛瑶.新媒体时代编辑与读者的互动情况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4):183.
[4] 刘雅文.新媒体环境下纸媒如何与读者互动[J].科技传播,2020(9):92.
作者简介?巫碧燕,本科,助理记者,研究方向:纸媒采写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