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篇语段语句到精神是学习《白杨礼赞》的应有之路

2022-08-08卢玉兰于保东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学科育人大概念语文素养

卢玉兰 于保东

摘 要 语篇是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语篇、语段、语句是语文的基本知识,语文教学离不开语文知识的教学,从培养语文素养的角度展开语篇的知识教学,遵循知识、素养双线教学的原则,基于文本的篇性,围绕单元大概念的精准判定选择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指向明确任务和活动,并扎扎实实开展课堂教学,最终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价值转变。

关键词 语篇知识 大概念 语文素养 学科育人

语篇知识是关于语篇是如何构成、语篇是如何表达意义以及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如何使用语篇的知识。语篇是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语篇、语段、句群、语句是语文的基本知识,也是组织文本的基本形式。语篇教学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语篇知识在语言理解与表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散文单元,这个单元所选的散文类型不同,《背影》写人记事,《白杨礼赞》托物言志,《散文两篇》阐发哲理,《昆明的雨》借景抒情,这个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在大单元、大概念教学视域下,基于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单元学习要求及单元文本的体性和篇性,本单元的学习大概念可以提炼为:抓住不同类型散文中特定的情景和形象,品味、鉴赏不同作品中个性化、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单元学习要求看,有语篇的教学要求,从这几篇课文后边的学习任务看,无一不是基于语篇知识设计的;从这几篇课文的“思考探究”到“积累拓展”来看,也都是以语篇知识为前提设计学习活動的。

作为语篇教学来说,语篇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作为教学资源来说,也是引领学生进行思维、审美、理解与传承文化的重要内容。

茅盾为了表达对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和靠紧团结力求上进、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礼赞的需要,选择用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和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在组织语篇时,茅盾为了表达的需要采用了具有丰富语篇知识的形式,因而这篇文本也成为学习语篇知识的经典材料。如何从语篇知识的角度开掘这篇文本的教学价值呢?首先,要从宏观组织结构上整体审视语篇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其次,还要认真审视语篇要素之间的微观结构;再次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具体学情设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活动,并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进行有效评价。

语篇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载体。传统意义上,它是针对传统的词、句、语法点等知识提出来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为了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往往会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使语言学习成了对单纯的字词、语句等知识的学习,将一篇完整的文本弄得支离破碎,缺乏课程化、结构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积极建构。因此语言学习不应以孤立的字词或句子为单位,而应以语篇为单位进行,把字词理解放置在句子中,句子理解融到篇章中,从整体入手,给学习者一个完整的语言概念。

从宏观意义讲,语篇教学主要是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领会整个语篇的段落层次关系、文章写作的策略,又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的布局谋篇能力,学以致用。从微观意义讲,需要正确识别语篇的词义、句法结构和语义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要用传统教学方式,依次逐句解释词和句子,而是要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围绕语篇有目的地识别信息,这是学习语篇知识的基本要求。具体到《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一句既交代描写对象又是贯穿全文的抒情线索,又呼应题目,这句话就是从整体上结构语篇的关键语句。文章顺着“礼赞白杨”这一感情脉络用开篇点题的方式入篇,紧接着宕开一笔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黄土高原及白杨树的外形,由白杨树外形写到白杨树的内在精神,又由白杨树的外在气质和内在精神联想到北方的军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最后又把白杨树与楠木做了对比,可谓是水到渠成。从微观的角度讲,语段、句群、语句等在整篇文本中也有丰富、具体的呈现,如第七段中,既有丰富的句群、语句知识,也有句群、语句之间关系的知识,这些都是丰富的教学资源。

语篇知识在语言理解、表达过程及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如语篇中的起始句、段落关键句、主题凸显句等都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同时,在写作实践中运用语篇知识来谋篇布局,可使文章逻辑更加清晰,内容更有条理与连贯。从语篇知识的微观角度来看,虽各个要素之间互相交错,但彼此联系,共同承担深化主题的作用。

《白杨礼赞》作为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的散文,语篇要素之间就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涉及到语篇的宏观结构,也涉及到各要素之间的微观结构。如《白杨礼赞》标题“白杨礼赞”与正文的关系,开头第一句与其他相关句的关系,第一段与其他段落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平凡”的特点与整篇文章的关系,这些都凸显了语篇要素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它们是一个浑然整体。从全文看,文本利用几个关键性语句提纲挈领,谋篇布局,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统领全文,到文本中间“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承上启下,由写白杨树过渡到对其象征意义的揭示,并直接点明象征意义,再到文本结尾“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再次点题,表达情感。这样就以感情为线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揭示主题。这样从语篇教学的宏观角度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谋篇布局,安排材料”进行了整体的感知、理解探究,使其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理解与把握,对文本的语篇知识有了一个系统性的学习。

因此,不管是语篇的微观分析还是宏观分析,学习《白杨礼赞》一文从语篇教学入手,借助语段语句到精神升华,是本课体现并落实本单元大概念教学的最好方法。

散文教学可以从三个角度确定教学内容,一是个性化的言语形式,二是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三是个体化的情感认知。这个重大的理论研究成为确定大单元、大概念视域下散文教学内容的学理依据。同时,大概念视域下的单篇文本教学首先要考虑单元大概念的统帅性和统领性;其次要考虑单元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还要考虑这篇课文应该承载的单元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操作性和达成的维度、向度与效度;还要考虑具体学情。语言学习者主要是在真实且相对完整的语篇中接触、理解、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本单元的核心大概念提炼为“抓住不同类型散文中特定的情景和形象,品味、鉴赏不同作品中个性化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据此拟定第一课的学习目标为“厘清文本的写作思路,按照文本的行文思路,分析作者是如何抓住白杨树的形、神特征进行描写的,进而为理解象征做铺垫”。围绕此学习要求及训练目标,设计《白杨礼赞》第一课时的任务和学习活动如下。

学习任务:用简要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文的结构和如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进行描写的。

学习活动:

活动一 大声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礼赞”熟悉本文的感情脉络,并分析本文是从哪几方面表达自己赞美之情的。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分析哪些内容是扬,哪些是抑,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内容。

活动二 用简要思维导图,呈现本文是如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进行描写的?

活动三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花草树木给了你很多的启示与思考,但是你还不善于如何组织文本,本文的学习为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请你为自己喜欢的花草树木拟一个“XX礼赞”写作提纲,你打算从哪几方面写,试着用5分钟写出来。

以上三个活动从大声朗读起,通过大声朗读读出本文的激情与豪气是学习的开启,也是理解本文感情基调的基础。学生在大声朗读的基础上,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厘清本文的写作内容与结构,并初步分析了本文抑扬变化的特点,活动三既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即时迁移训练,这样的训练又保证了课堂学习的深度和有效性。

单元大概念的提炼来自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与教学任务安排,而它的达成则需要在单元单篇文本中来落实。在明确了《白杨礼赞》承担的学习任务后,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教学活动,达成深度学习,完成本课在整个单元教学中承担的深度学习任务。因此,本文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拟定为“分析作者是如何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形联想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从本文的语言美点鉴赏本文之美。”基于目标,设计以下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分析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形与白杨树象征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借助本文的语言点深度赏析本文的语言美,进而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学习活动:

活动一 分析开篇第二段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平凡的、单调的生长环境?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语篇入手,学习本课文本的结构安排意图,即从宏观角度来赏析文章的谋篇布局,引导学生理解整个语篇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提高其谋篇能力,分析语篇的开头、中间、结尾部分,旨在了解不同的语篇是如何衔接起来的,并教会学生将这一规律运用在写作中,使其在写作时不致东拼西凑,语义不流畅,前后不连贯,使文章整体安排有统一性。

活动二 白杨树的外形明明是普通的,可是作者却运用了大量的赞美之词来赞美白杨树,把这些词抄写下来,进行归类分析。第五段和第七段在描写白杨树的外形上是怎么呼应的?第七段为什么连用三个反问句?这三个反问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微观角度引导学生赏析文本,即借助文本中词、句、段与整个语篇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体会白杨树“平凡”与“不平凡”的意义,理解作者写作目的,学习白杨树的精神。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从语篇入手还是对词句段赏析,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写作目的,让学习者对文本有一个整体性把握,高效达成学习任务。

活动三 从语言形式的角度鉴赏本文的语言美点,进而深度理解本文是如何从语句知识表达独特精神价值的。建议从以下选点中任意选择三个进行赏析:

1.排比句。2.反复句(含间隔反复)。3.比喻句。4.拟人句。5.感叹句。6.独立成段的句子,独词句。7.递进句。8.反问句。9.转折句。

鉴赏示例:本文语言形式不一,但都能紧紧围绕突出“白杨树”的形象,体现本文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如文中描写白楊树的生长环境时,“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以比喻形式,把白杨树放在西北高原这一阔大、粗犷的环境中来写,形象生动地突出白杨树带给人的一种震撼与力量。“……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同样采用比喻,但又加入了短句,独词句,在句式变化中极富节奏感,把白杨树的阳刚、雄壮、勇敢的内在之美形象刻画出来,极尽笔墨突出白杨树“傲然地耸立”这一特点。

设计意图:整个语篇的中心思想需要通过恰当的语言形式来体现。《白杨礼赞》语篇脉络清晰,先后有序,这离不开文本中具体形象而又变化多样的语言表现形式。引导学生鉴赏这些极具特色的语言,把它们放到整个语篇中,体会语言魅力,深入理解学习白杨树的精神。

以上三个活动任务围绕“抓住不同类型散文中特定的情景和形象,品味、鉴赏不同作品中个性化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核心大概念深度展开,从语言形式入手,到深刻理解语言的内在关系和精神实质为目的。

语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理解语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运用,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深刻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白杨礼赞》一文是散文语篇教学中的典范,它能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语篇意识,把握“这一类”语篇的结构特征,从而提高理解语篇意义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它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搭建写作的思维支架,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及时、恰当地进行“类”篇的谋篇布局,使逻辑更加清晰,内容更有条理,整个语篇更加连贯。同时,此文的学习不光让学生学会如何使语篇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还通过恰当的语言形式,使语篇的中心思想更清楚明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白杨礼赞》一文在语篇意识渗透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衔接与连贯能力,引导学生理解紧密衔接的语段、句子和词语在整个语篇中的重要作用,明白它们使整个篇章结构紧凑流畅,且所传达的文本内容明白易懂。这样使学生在写作时做到合理安排语篇结构,把语段、句子和词语置于整个语篇中,浑然一体,衔接自然,有效地避免结构混乱、中心不突出、语意不连贯等情况的出现,实现教学增值。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的学习评价可以从两个环节展开: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嵌入式评价,依据学习要素和学生对语篇知识的理解进行过程性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过程性结果进行及时评价,二是对学生的拟提纲、鉴赏文字、仿写作文等形成性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这是从语用的角度进行的评价。

语篇是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语篇、语段、语句是语文的基本知识,语文教学离不开语文知识的教学,从培养语文素养的角度展开语篇的语文知识教学,遵循知识、素养双线教学的原则,基于文本的篇性,围绕单元大概念精准判定选择文本的独特教学价值,设计并实施课堂教学,最终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价值转变。

[作者通联:山东东营市实验中学]

为核心素养目标所牵引。核心素养是课程立德树人的聚焦点、着力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核心素养具有育人根基性、内在整合性、行为倾向性等特点。育人根基性强调课程总是在哺育学生的精神成长,也是指核心素养具有类似植物性特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发展得好,蓬蓬勃勃,一派生机。内在整合性是指诸多要素组成一个整体,课标对此有清晰阐述,指出四个核心素养以语言运用为基础,而语言与思维是一张纸的两面,二者相辅相成。语言运用本身就是传递文化,也总是伴随着审美活动。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诗为例,正是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合力成就了这样的千古名句。行为倾向性是指核心素养总是在做事中有所表现。核心素养的要素是“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正确价值观”是做对的事,“关键能力”是能做事,“必备品格”是指能把对的事做好。而“做事”要在真实情境中,素养也一定是综合表现。课标指出学习任务群“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为核心素养的生长提供了沃土。

体现语文课程特质。语文课程的特质可以分为表现形态和本质特征两个方面。綜合性和实践性是其表现形态。从综合性看,语文课程内容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题,还有反映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特别是儿童生活等方面的主题。与这些主题相关,有语文成品、具体风物、语文活动等载体。学习任务群的“任务”则超越这些主题和载体,从“人”的成长视角,即课标所说“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设计,必然具有综合性。从实践性看,“任务”驱动,“以语文实践能力为主线”,这就是一个“做中学”的过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语文成品和语文现象,其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密不可分。学习任务群的教材呈现,在内容上,有人文组元的因素,而任务群“类”的特点则是工具性。在实践方式上,具体的方式是工具,为什么运用这种方式?怎样使用这种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的,真正激活主体力量沉浸式投入,拥有“智力尊严”?这些都关乎人文性。学习任务群无疑可以整体性地促进学生工具性、人文性的涵育和提升。

——杨九俊,《中国教育报》2022年06月10日09版

猜你喜欢

学科育人大概念语文素养
关于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学科育人的思考
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
基于大概念的中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高中物理教学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
论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