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辨型命题作文的教学突破

2022-08-08高西栋丁园园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概念界定

高西栋 丁园园

摘 要 思辨型命题作文是指通过要求写作主体对某一概念、某一理论、某一问题做出界定、辨析和探究,来评估其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的一种命题形式的作文。很多学生在写作此类作文时,存在“无内涵,硬贴标签;无逻辑,胡乱堆叠;无角度,大而空泛”等诸多误区。为矫治上述弊病,教师应把教会学生“学会概念界定,注重行文逻辑,巧选论证角度”作为教学的突破点。

关键词 思辨型命题作文 概念界定 行文逻辑 论证角度

哲学上思辨有四个要素:概念、理论、逻辑、推导。与之相应,“思辨型命题作文”是指通过要求写作主体对某一概念、某一理论、某一问题做出界定、辨析和探究,来评估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的一种命题形式的作文。它是和考察写作主体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是否符合主流意识的时事化、时政化的“现象型命题作文”相对而言的。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思辨型命题作文的考频最高,尤其在高考命题中出现的频度更高。仅以近五年浙江省高考卷为例,列表如下:

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写思辨型命题作文时,存在很多误区。现将典型错误列举如下。

1.无内涵,硬贴标签

要进行思辨型命题作文写作,必须对其所涉及的概念内涵进行认知和界定,这是思辨的起点。概念认知浅,则文浅意俗;概念认知深,则立意深刻而独到;无概念界定,则无认知,是贴标签,带着侥幸心理骗分数。比如,浙江省2021年高考,如果要谈“得失是起点、终点还是过程”,必须界定清楚何谓“得失”。对于不同价值观的人来说,得失的内涵是不同的。甲认为有所失的地方,恰恰是乙认为有所得的地方。另外,起点、终点和过程也是相对而言的,某件事的起点恰恰是另一件事的终点;在某个范域内来说,起点和终点可能都是过程。考生对“得失”“起点”“终点”和“过程”内涵的理解程度,是决定能否深刻而独到地论述“得失是起点、终点还是过程”这一话题的前提。而不少学生,不去对这一命题所涉及的这些概念进行认真的审读和辨析,在对相关概念没有深刻认知的前提下,采用贴标签的方式大谈“将得失视为起点、终点和过程的好处”等等。而此类现象,在中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

2.无逻辑,胡乱堆叠

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作文不讲逻辑、胡乱堆叠的现象较为普遍。最为突出的有两个堆叠模式:

这两种模式都是先提出论点,然后简单列举,最后得出结论。其论证和行文的“无逻辑性”,最突出的表现有二:首先,是简单归纳。二、三、四段并不一定会构成第五段成立的充分条件。其次,是详略失当和安排无序。在二、三、四段中任意加一段或去一段,甚至将几段任意调动一下次序对整篇文章都无任何大的影响。

逻辑性既是事物内在规律的体现,又是人的思维规律的体现。违背认知规律强行下结论,不是曲意夺理,就是思维发展水平不高的表现。再者,一篇文章犹如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有机体,内容的详略处理,句段的次序安排决不能随意为之,必须以律而行,这是写作思辨型命题作文的基本要求。

3.无角度,大而空泛

古语有云:“弱水三千,只取其一瓢饮。”思辨型命题作文往往要求学生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或认识论中的某些论题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是通常所说的“大”而“虚”的话题。很多学生在写这种题型的作文时,不会“取其一瓢”,往往就大而论大,就虚而谈虚,缺乏角度的选择,泛泛而谈,浮光掠影,使整篇文章显得大而空泛,了无意趣。

比如,2021年南京市高三年级期初语文考试的作文命题为:

德国人做日常菜,常备小型磅秤,配菜配料逐一过磅,力求精准,如同实验。中国人下厨,配菜配料全凭信手拈来,“少许”即可,用量模糊,味道独特,难以效仿。精准和模糊各有其妙,又兼济并存。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我们在阅卷的过程中常常看到这样的题目:《论精准和模糊》《谈兼济并存》《精准与模糊之我见》等等。短短的800字作文,以这样大的题目来行文立意,是难以把话题谈得清楚明白的,要想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几乎是不可能的。

1.学会概念界定

传统的八股文写作分为八个部分,它们分别是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很多人对这种写作模式嗤之以鼻,认为它束缚人的写作个性,按模板行文,长此以往人才也就成了供统治阶级驱遣的“模板化的工具”。此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文如其人,既然人千人千面,文亦应如此。但一种写作模式能流传如此之久,肯定有某些不可完全否定的地方。比如,第一股“破题”就是这种文法的精髓,至今仍值得借鉴。破题,即是界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一步可以看出写作者对论题的认知程度,它决定了行文的论述方向和内容,而这一步恰恰是很多学生写思辨型命題作文所缺乏的。教师在指导作文的时候,不妨引导学生做适当的借鉴,这样可以矫治学生作文中大量的硬贴标签的行为。当然,中学生作文中所界定的概念一般不要求必须是精确性、普适性的科学化概念,而要求它须是在具体命意和语境中能体现认知的独到性、深刻性的个性化概念。

比如,江苏省南通市2022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的作文话题是“生存与发展”,一篇高分作文中有这样的话:

生存,是生命的存活、存留,但不是苟活,更不是靠寄食于别人而度日的躺平。

……它是在基本的物质要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抛弃不必要的外物干扰,追求性灵的解放与舒张,在短暂的人生中让生命拓宽至无限,由此灵魂得以永存!

发展不仅意指个人的奋发向前,也代表以发展的心态看待一切,更指心灵的拓宽与升华。

此文在概念的界定方面很有特点。从界定内容方面看,该文分别揭示了“生存”和“发展”的三层内涵,且三个层次,步步开掘,逐层递深,在概念的开掘中,显现思维的纵深度。从界定的形式方面看,界定“生存”时,用“不是……不是……更不是……而是……”的句型,着眼于概念外延的框定;界定“发展”时用“不仅指……更指……”的句型,着眼于概念内涵的开掘。能对概念有如此深刻而独到的解读,那么技高一筹的立意就自不待言了。

当然,这里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在写思辨型命题作文时,都要专门用一定的篇幅来做概念的界定,而是意在强调在写此类命题作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立意之先必须对话题所关涉的概念做充分的思考和理解。否则,只能陷入“硬贴标签”的写作怪圈。

2.注重行文逻辑

讲究逻辑性,是写思辨型议论文的基本原则。它要求文章的论点必须是基于概念、判断或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推导而得出的结论,而不能“我说是就是”。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教学生写作思辨型命题作文的时候,要教学生把握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比如,如果有学生用表二中的模式(一)来行文的时候,就要告诉学生所用的模式虽然能够快速成文,但违背了逻辑思维的“充分理由律”。通过教师分析要让学生明白,“甲有了C,甲正确;乙有了C,乙正确;丙有了C,丙正确”,并不能必然推导出“我们应该拥有C”,因为你不能穷尽所有拥有C的都正确。如果你要证明“我们要拥有C”,还必须证明“不拥有C”的错误性;还必须厘清“拥有C”这一条件和具备“正确”这一属性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的推导才符合逻辑,才有“充足的理由”。

一篇高分作文是这样证明“奋斗的青春最美”这一论点的:

当傅聪在波兰的肖邦国际钢琴大奖赛获奖时,举国音乐界人士无不为他感到骄傲,那行云流水,跌宕起伏的旋律声中,映射出他从小到大不懈的奋斗和付出。傅聪从小在严父傅雷的苛刻教育下成长,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好品质。而每当他同龄伙伴肆意挥洒他们的青春,在游玩虚度时,他却无论四季,无论年月,把自己的青春热情全部浇灌在一首首钢琴曲中。终于,他的奋斗带来了成功。若不是这扎下头,勤勤恳恳的刻苦奋斗,他的青春怎么会如花开般灿烂美丽?正因为这脚踏实地、坚实勇敢的奋斗态度,他的青春才写满成功的华章。奋斗的青春,不重要吗?

相反,那些身处青春年华却不求上进,不知奋斗的人,便跌入堕落深渊。刘备之子刘阿斗,不求上进,成天贪图享乐,身在曹营却乐于偏安一隅,最终使得蜀国百年大计毁于一旦;《红楼梦》中的薛蟠,贾琏等人贪图财色,不思主持家业,将大好青春浪费在吃喝嫖赌,好吃懒做之中,最终导致家败人亡。这些不懂得努力奋斗的人,他们的青春又怎会像诸葛亮、曹操等人那样因兴国持家而走向成功呢?

此段文字,先采用举例论证,傅聪在“青春的奋斗”中谱写出“美丽的青春华章”;接着,采用假设论证,假设他在青春之时不去奋斗,由此推出相反的结果;其次,采用因果分析论证,分析“奋斗”与“获得美丽青春”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证“处青春年华却不求上进,不知奋斗的人”最终会“跌入堕落深渊”。这种逻辑思维极其清晰的论证,使其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3.巧选论证角度

杜甫有句诗:“窗含西岭千秋雪。”用彼时彼地的“一扇窗”来含“百里西岭”和“千秋积雪”。在这里,杜甫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以“一瞬”而览“千秋”,用“一方”而纳“百里”。我们写作思辨型命题作文时,也应如此。当思辨性话题大而虚的时候,我们也要找到“那扇窗”,“这扇窗”就是透视论题的“某个角度”或承载话题的“某个载体”。教师要教会学生巧选角度,巧用载体,化大为小,化虚为实,以“一个支点来撬动地球”。

例如,在写话题为“节奏”的思辨性命题作文时,一篇题为《叙京》的作文结尾是这样写的: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北京的节奏,大约是说书的不争不抢,大约是北海公园的闹中取静,又大约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碰撞。沉静、热闹、典雅、新潮,包容交汇,徐疾有度,这何尝不是时代的节奏呢?中国改革开放、海纳百川的大国风范,又何尝不于北京的节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作文的结尾可以看出,该生选取北京这一城市的某些方面来谈“节奏“,进而以“北京的节奏”诠释“中国的节奏”,避免了就“节奏”谈“节奏”的虚空化论说,起到了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思辨型命题作文,是近年来中学写作教学过程中出现较多的一种命题形式。这一命题取向,正顺应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所提出的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思维的發展和提升”的基本诉求,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在这方面的探讨尚待深入。这里,谨以此文“引玉”,期待更多的后续研究。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养根式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L/2020/013)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高西栋,南京市第九中学;丁园园,江苏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概念界定
略论高中政治课生态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