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生命题材选文探析

2022-08-08肖真真李宝华

经济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题材高中语文生命

●肖真真 李宝华

生命是人世间最为珍贵且无法取代的东西,我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瞿秋白就曾说过:“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生命是宝贵的,教育又是培养生命的事业。叶澜提出教育应该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尚有欠缺,尚未完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青少年受到各种网络不良信息的冲击,再加上繁重的课业压力,部分青少年沉溺于“丧文化”,更有甚者出现了自杀、犯罪等恶劣事件。社会上发生的一件件高中生自杀事件让人痛心,归根结底,在于高中生对生命意识缺乏深刻的理解,在于生命教育一定程度上的缺失。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在进行生命教育方面比其他学科具有天然优势。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可以使生命教育更容易为学生接受,育人效果也更加理想。因此,依托教科书中的生命题材选文,合理地开发和有效地使用生命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帮助学生寻找并实现生命的价值,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一、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生命题材选文的分布特点

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以立德树人为基本目标,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强调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目前已经在全国多所地市投入使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与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更具时代性,选文系统、编排组合更是大不相同,体现了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与此同时,生命题材选文更具经典性和代表性。

“生命题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生命题材是指以生命为主题的作品;而广义的生命题材是指作品包含多重主题并涉及到了生命主题,但不一定以生命主题为核心。本文讨论的生命题材选文是从广义角度理解的。

表1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生命题材选文统计

1.选文数量多。从数量上看,生命题材选文在语文教材中的数量较多,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文篇目共137 篇,生命题材选文共37 篇,占全部选文比例的四分之一以上(27%);从整体上看,生命题材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分布较为均衡,必修及选修每册语文书的生命题材选文比例都保持在20%以上。

2.选文体裁、题材多样化。体裁是指作品的种类和表现形式,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文学作品按结构可以划分为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生命题材的选文既有常见的小说,如《老人与海》;诗歌,如《短歌行》;戏剧,如《哈姆莱特》;散文,如《我与地坛》;还有演讲稿,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等。

题材是作家用来表现作品思想的素材,是文学作品内容的重要要素。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生命题材选文丰富多彩,从选文时间来看,时间跨度大,从古代诗文到现当代篇章均有涉及。选文的古代诗文中,既有古人面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悲苦无奈,亦有寄情山水田园的通透豁达;选文的现代篇章中,既有伟人持之以恒追梦的赞歌,亦有在人生低谷时的哲理思考……

3.选文编排合理。部编版语文教材在保留了一些经典的生命题材选文的同时,也选了一些时代气息强的文章,落实学习任务群,结合单元主题,进一步深化生命主题。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劳动光荣,选文精选了袁隆平、钟杨、张秉贵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涌现出的杰出劳动者的鲜明事迹;《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系统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激励当代青年在学习中砥砺前行,追求卓越。选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使学生进一步思考自身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帮助他们满怀激情地走好人生中的重要一步。

二、生命题材选文主题分析

1.完善自我。生命教育的目标,基础层面是教人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学会保护生命,更高层次的目标则在于教人正确对待生命,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与价值。因此,在有限的生命长度内完善自我且最大程度地实现生命价值,对正值人生关键期的高中生尤为重要。

《记念刘和珍君》(选修中)探讨了生死选择问题。文中鲁迅肯定了刘和珍等学生献身的英勇无畏精神,但他否定了爱国青年以徒手请愿的方式去斗争。他始终对生死持有理性的认知,这种对生命的珍视与热爱对当代高中生而言仍具有无限的教育意义。生命的真正价值在于内在精神的自我满足,生命的意义不会随肉体的消亡而消失。《离骚》(选修下)中屈原被奸佞小人诬陷,可他宁愿投江力证自己清白也不愿苟活于世,他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自己忠君爱国的誓言。人生道路充满坎坷,唯有强者才能披荆斩棘,乘风破浪!《老人与海》(选修上)叙述了老年渔夫与马林鱼在遥远的海域殊死搏斗的故事,他“超人”的品质展示了生命的高贵与做人的尊严。

2.关注社会与他人。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表明人总是会与社会及社会中的其他人有不同程度的联系。青少年只有具备了必要的责任意识,他们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拼搏进取,使自己沿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前进。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选修上)记录了焦裕禄带领全县人民一起同深重的自然灾害做斗争,努力改变兰考县全貌的故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焦裕禄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苏武传》(选修中)中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了19 年,即使在匈奴人想尽各种方法摧毁他的躯体时,他都没有改变自己的气节与操守,仍然以坚定的意志与顽强的毅力生存了下来。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在当今国家日益富强之时,青年更要勇于担当时代大任。《别了,“不列颠尼亚”》(选修上)中借“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写英国在香港几百年殖民地统治的终结,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3.人与自然共融。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教科书不仅向学生传递深邃的思想,也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从自然万物旺盛的生命力中感受生命力量的强大,懂得敬畏自然、热爱生命,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热爱。

《我与地坛》(必修上)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在辉煌的年龄突然失去双腿的年轻人面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刚开始时,史铁生的表现是十分颓废的,他一度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但幸运的是,他在“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里看到了希望。在地坛的熏陶下,史铁生由最初的几度选择赴死到最后选择向死而生,开始了自我救赎和自我实现。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含蓄内敛使得文人墨客总是寄情山水,在自然中抒发自身的情绪。但心境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就不同。《赤壁赋》(必修上)中泛舟游赤壁的同行人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人类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是永恒的,不必对“吾生须臾”感时伤怀!大自然以它特有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激发我们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泌园春·长沙》(必修上)中作者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北流的湘江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不禁感慨国家命运的多舛,燃起了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生命题材选文价值分析

1.教育学生尊重并珍惜生命。每一条生命都来之不易,我们的世界也因为由无数条独一无二的生命组成变得绚丽多彩。生命教育是一种帮助人类认识、尊重一切生命,珍惜、悦纳自我生命,发现、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依托生命题材选文渗透生命教育目的就要让学生了解生命的独特,学会珍惜生命;让学生知道敬畏与关爱生命;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与正视生命的消逝;保障自身生命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12~20 岁的青少年的发展任务是选择和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即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但由于个体的不成熟,青少年容易出现信念缺失,随波逐流,角色混乱等消极现象。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拓展延伸,所以生命题材选文的意义就在于既要使处于关键阶段的高中生健康成长,又要促进他们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以最大程度获得生命的价值。高中生确立了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就会倍感珍惜此刻的学习时光,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就能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敢于担当时代重任,成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3.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精选了不同年代、不同体裁、不同国家的经典生命题材作品,凸显了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我与地坛》等散文类作品语言凝练生动并充满诗意,写景中夹杂叙事、抒情和议论,充满了哲学意味;《老人与海》《变形记》等小说类语言生动,情节跌宕起伏,故事内涵深厚。学习生命题材的选文,学生不但能夯实语文基础、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还能从生命题材作品中感受生命的魅力,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结语

高中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呼唤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凭借自身教学形式的丰富性为生命教育的开展发声,把生命教育带进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领悟生命的真谛,最终收获健康的身心、成功的学业和幸福的生活。

猜你喜欢

题材高中语文生命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