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 四生论”下的中国古诗文英译研究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为例

2022-08-08潘依婷杨嘉珈

经济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化生理政古诗文

●潘依婷 黄 娜 杨嘉珈

一、生态翻译学“四生论”

胡庚申教授基于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同构,构建了跨学科研究范式——“生态翻译学”(2001),创造性地将“自然生态”引入翻译学领域,引起了翻译界学者的关注和兴趣。生态翻译学作为从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的理论体系,以译者为中心,以“天人合一”为依归,以达尔文“适应/ 选择”为基石,以语言、文化和交际三维转换方法为翻译策略,充分认识并把握原语译入语读者思维习惯,系统性探索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取得原语与译入语语言地位与文化的交流传播与生态平衡。胡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生态、译本生命和译者生存“生生之谓译”(2013),探讨了“生”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状态(2016),阐释了“尚生—摄生—转生—化生”的生态翻译学“四生论”理念(2019)。“四生论”高度浓缩生态翻译学内涵实质,丰富了生态翻译学的理念、过程、效果和目标,探索了文本移植的整个过程,填补了传统翻译学理论的空缺。

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古诗文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下简称为《治国理政》)集中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以来总计92 篇的重要讲话,属于典型性信息型复合文本。第三卷的英译本自推出后又一次在世界各地赢得赞誉, 作为进一步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的载体,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外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和智慧分享的重要窗口,促进构建了国家主流对外话语体系。

中国古诗文涵括古诗、词、曲、赋等多种文学形式,饱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华炎黄子孙几千年积淀的深厚文化,在中华文库中独树一帜。《治国理政》作为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执政思想的纲领性著作, 汇集了大量他在各个重要讲话中所引用的古诗文,书中对于古诗文的引用有利于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释与国家发展、民生福祉息息相关的治国理念。鉴于中英语言的表达风格在文化背景、文体特征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当古典诗文进入政治话语语境后,便蕴含了深厚的政治内涵,研究如何有效地在此类政治文本中进行古诗文翻译,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能够帮助译员克服面对政论语篇中翻译文本的困难。本文以胡庚申生态翻译理论框架为基础, 从生态翻译学的“尚生、摄生、转生和化生”四生论,探索文本、译者、翻译生态环境的协调共生,如何使原文和译文达到“双生”,并在异域获得“重生”。笔者希望该研究能够发挥一定价值, 推动生态翻译视角下非文学文本的翻译发展, 并对译者有所启发, 为政治文本内的古诗文翻译提供一定借鉴,讲好中国故事,为传播好中国声音作出贡献。

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中的诗文翻译方法

(一)尚生

“尚生”即“崇尚生命,珍惜生命的翻译立场”,“尚生”在生态翻译学中具有“贴近文本,崇尚文本生命”的意义,是“四生论”的核心取向。译者所处的生态环境对其价值理念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不仅要崇尚本体(原文)生命,还要关注他者(译文)生命,在翻译过程中将原作和译作均视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生命体,移植文本生命、完美把握和转达作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于文本的态度和翻译理念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因而译者需始终贴近文本,把握其生命特质才能完整地移植文本生命,准确传达文本含义保留文本语言特色,且传达文本自身的内涵和价值。

例1 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近平,2020:531)

译文:“One prospects in worries and hardships,and perishes in ease and comfort.”(Xi,2020:616)

例1 的典故出自《孟子·告子下》,意为“忧患能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灭亡”,比喻“忧患可勉励人奋勇前进,吃苦才促使人有新成就”。习近平总书记的引用意在强调共产党是在逆境中兴起并成长的政党,执政时间越长越不能安于现状,共产党人失去焦虑感和自我革命精神将导致毁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崇尚文本生命,把它们当作一种个体生命的生发和张扬,将“生于”译作“prospect in”,将“死于”译作“perish in”精准概括了党从逆境中成长,点明了党在安逸享乐中会走向灭亡;译者也关注译本生命,使用新视角、新方法去建构译本的生命,贴近了原文文本,保留了原句在格式和节奏上的简洁流畅,在尊重并理解原文生命的同时,还增加了语音美感,实现译本在目标语环境中的转生和化生,完美地阐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一种“尚生”的文化。

(一)摄生

“摄生”源自老子的《道德经》,即“随顺自然、持养生命”,“摄生”在生态翻译学的“四生”论中强调发掘原文之生,对应翻译中的“理解”层面,是译者在作品翻译中更明确、更有针对性的理解过程,指的是译者在确立了“尚生”的探究和价值取向后,把握原作的一切生命价值与灵魂,进一步获取作品的生命,以求最终完成文本移植。“摄生”发生在译事前,是正式翻译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查阅文本及背景、了解相关概念、熟读并理解作品等。只有在翻译前获取原作文本全面的信息,全面理解文本,才能在翻译活动中游刃有余。

例2 原文:以“进京赶考”的心态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习近平,2020:544)

译 文:“Satisfy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with good performance.”(Xi,2020:631)

例2 中的“进京赶考”首次出现在政治文本中源自毛泽东同志在1949 年共产党入主北京面临的执政考验打的比喻,思考革命成功之后如何“执政”,如何在“进京赶考”中“考个好成绩”的问题。英文读者因不了解中国历史,会对该隐喻困惑不解,因此译者需在翻译前细读文本,完整掌握原语文本信息,反复推敲,进行结构分析和语言与诗歌要素的全方位研究。译者将“进京赶考”隐 含 的 比 喻 义 用 “with good performance”明确点出中国共产党将不负于人民的期望,实现跨文化沟通,完成“摄生”的第一步,为受众具体理解文本信息奠定了基础。译者在结合译入语的翻译生态环境,将社会文化背景作为大文本解读,这是译者细读文本,把握文本生命深入了解文本结构和文本内容后,基于译入语的翻译生态环境而做出的改动。

(三)转生

“转生”即“转换、更生”,在生态翻译学中意为指将原作的生命转换到译作中,把原文生命移植成为译文生命的过程,蕴含着事物变化之后重新获得生命的意义。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讲,“转生”强调其“动态意义”,侧重致力于落实译文之生,体现翻译活动的“表达”层面,是一种相对动态的生命灵动。翻译文本的“转生”是译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实现文本的“转生”,为下一步的“化生”打下坚实基础,适应新环境进而达到“化生”的效果。

例3 原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习近平,2020:248)

译文:“For the idea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I will not regret a thousand deaths to die.”(Xi,2020:290)

例3 引自屈原的《离骚》,意思是“为了家国富强,不畏艰险纵死无悔的忠贞情怀”,比喻“为坚持理想敢于攻坚克难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讲话时旁征博引,鼓励广大科研工作者即使困难重重也要坚定创新信心和决心,敢于勇攀高峰攻坚克难。转生是生态翻译的操作和手段,译者创新话语方式,合理增补“the idea”因势利导,转化文本再现文本生命,这是变化通达的结果。转生即文本移植时,若生搬硬套地翻译国外受众会不知所云,译者通过简化模糊,因循语言形式和文本内容,变化书写方式和翻译方法,会通文本主题,忠实于源语立场,完整地对原文本进行了移植,维持译本生态的多维度平衡,实现原文本的转生。

(四)化生

“化生”即生命的运化,对应“翻译活动的结果”,在生态翻译学中指原文生命移植为译文生命之后的结果和效果,也指文本的“再生”,不仅局限于译本在译入语环境产生的影响,也包含译本对于原语生态环境及原语文本“再生”的影响,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生命状态的呈现。

例4 原文:“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习近平,2020:67)

译文:“Not bent on praise for its bright colors, but on leaving its fragrance to all”(Xi,2020:90)

例4 引自王冕的图题诗《墨梅》,意为“不求赞颂,只愿给世间留下清香的高尚品质”,表达了“独善其身,自尊自爱的美德”。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对《墨梅》信手拈来,彰显了走过近百年政党从容清醒的定力及面对未来的胸襟。“化生”照亮文本,复活文本生命,作为译本生命移植的最后一环,是生态翻译的效果和目标,具有“静态意义”呈现静态效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忠实于原文又忠实于形式和政治语境,在词序、风格和内容上做了最大程度的保留,还原古典诗文的形式美、结构美和内涵美,将“化生”沉淀并变化转到“尚生”,这样就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往复,实现了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化生”以及原语生态环境中的“重生”,重现了原文与译文的语言美、节奏美、意蕴美、画面美。

结语

《治国理政》大量引用古诗文巧妙地将中华文化与新时代政治主张相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政治话语体系,是中华文化精髓的精炼浓缩。对于译者而言,面对政论文中极具文化内涵的古诗文翻译,向海外读者转达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政治新思想是一项重任和挑战,需要在实现政治等效的基础上, 再现古诗文的语言魅力。笔者从生态翻译学“四生论”的出发,归纳出译者“崇尚生命”的翻译理念,为实现翻译目的所采用的“尚生—摄生—转生—化生”翻译技巧,维持译本生态的多维度平衡,实现原文本的转生,表现出了深刻的“生命化”特征,以及循环变化的生生不息的生命状态,为政论文本引用古诗文翻译研究提供了实践参考。笔者希望通过对宇文所安《治国理政》英译本的生态翻译学“四生论”解读,为中国古诗文翻译提供一点借鉴,为古诗文翻译的相关实践活动尽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化生理政古诗文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幽门螺杆菌对肠化生胃黏膜Cdx2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的影响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美蓝染色联合放大胃镜技术对不同类型胃黏膜肠化生的诊断作用
马凤琴应用龙血竭胶囊治疗胃黏膜肠化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