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钨工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简化版)

2022-08-08中国钨业协会

中国钨业 2022年1期

中国钨业协会

一、前 言

钨属于稀有难熔金属,其合金和化合物具有一系列优异的物理、化学和机械加工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领域,尤其在机械加工、矿业、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电子工业、交通运输、化工等领域,是不可或缺且不可替代的重要原材料和功能性材料,也是国际公认的重要战略材料。钨也是我国优势矿产、战略性矿产,在《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21—2035年)》中将钨列入战略性矿产资源目录,是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对国际市场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完备钨产业链的国家,在采、选、冶领域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在先进材料领域也正向现代制造业的高端迈进。“十四五”期间是我国钨工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跻身世界钨工业强国的关键时期,为了引导我国钨工业健康持续发展,进一步夯实资源保障基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坚持绿色开放发展,特编制此规划。

二、发展现状

(一)“十三五”回顾

“十三五”期间,我国钨工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资源整合、战略重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资源优势突出、产能产量总体稳定增长、经营形势好转、经济实力增强、产品结构升级步伐加快、生产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1.资源突出优势基本得以保持

据中国自然资源部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钨基础储量较2015年底减少4.5 %。钨资源分布在24个省(区),主要生产地有江西、湖南、河南、广西、福建、广东、内蒙古和云南等8省(区),其中江西、湖南、河南的产量占比最高。近年来,我国在江西、湖南等地先后发现多个大型钨矿床,资源长期保障程度有所提高,在国际上资源优势基本得以保持。

2.前端产能稳中有降,后端产能迅速增长

钨产业前端产能稳中有降,后端产能呈增长趋势,整体产能结构展现出高端化发展的趋势。2020年,我国钨精矿生产能力较 2015年增长 6.15 %。钨粉和硬质合金产能较2015年增长15.49 %和27.61 %;APT和细钨丝产能较2015年分别减少5.05 %、20 %;钨铁和钨焊接电极材料产能较2015年基本不变。

3.主营业务收入及盈利呈现恢复性增长

“十三五”期间,我国钨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与“十二五”持平。但“十三五”期间,主营业务收入及盈利呈现恢复性增长,从2015年至2020年增长了49 %。

4.产品结构逐步优化

“十三五”期间,我国钨工业产品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产业链后端发展速度快于前端,高端产品产量上升。2020年,APT对硬质合金的转换率较2015年增长7.51 %。2020年,我国硬质合金总产量较2015年增长54.7 %。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3D打印用高纯钨粉、纳米/超细硬质合金、超粗晶粒硬质合金、多层复合涂层硬质合金、网状结构硬质合金、高端医疗装备用钨材、“人造小太阳”用钨复合材料、大规格高性能钨合金制品等高端产品实现产业化。

5.出口钨品总量先增后降,出口产品结构加速升级

“十三五”期间,我国出口钨品总量在2018年呈现峰值,之后逐年下降,出口总量较“十二五”期间增长17.73 %。其中,初中级钨冶炼品出口总量占出口总量56.69 %,自2017年后占比逐年下降,2020年降至45.58 %;硬质合金出口总量较“十二五”期间增长44.54 %,2015年占比总量22.14 %,2020年占比上升到30.09 %。高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更高的硬质合金和钨材出口量持续增长,出口产品结构加速升级。

6.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十三五”期间,我国钨工业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逐步提升,部分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艺技术方面,采空区隐患治理、高效清洁浮选、预抛废、尾矿中低品位白钨回收、低品位白钨矿苏打压煮碱性萃取清洁生产和基于硫磷混酸浸出低品位白钨矿酸性萃取等技术已实现工业化应用。装备方面,多管还原炉全自动化系统、气流分散系统、全自动液压机、各类压力烧结炉等装备国产化取得突破性进展,骨干企业引进的多轴数控磨床、涂层设备、各种高精度检测设备等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虽然我国钨工业在产业升级、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1.原生矿产资源消耗强度偏大,再生利用体系有待优化

我国钨储量占比不足全球总量的60 %,而钨精矿产量却占到全球总量的80 %,我国钨矿已开采一百年及以上的钨矿山达 12家,全国钨矿山处理原矿平均品位已由 2004年的0.42 %下降至2020年的0.28 %。新探明钨资源储量有所增长,但新增资源禀赋相对较差,开发利用成本较高。原生矿产资源消耗速度过快,基础储量下降趋势未得到扭转,短期资源优势正逐渐减弱。此外,废旧钨再生利用体系有待优化。

2.产业结构仍需调整,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不足

行业“散、小、弱”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2020年我国APT和硬质合金产能利用率分别为46 %和70 %。

中低端产能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依旧存在。冶炼与中低端加工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产量比重偏低。2020年,全国进口硬质合金约占全国硬质合金数控刀片总消费量的34.4 %,但占全国硬质合金数控刀片总销售额的65 %。市场低水平无序竞争导致行业发展质量不高、效益欠佳,2020年,国际领先企业销售利润率14 %~19 %,但我国钨行业销售利润率不足7 %,钨金属的战略价值与经济价值不相匹配。

关键装备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深加工与分析检测设备仍依赖进口,部分烧结、压制装备虽然国产化进程良好,但在精度与稳定性方面较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3.技术攻关驱动力相对不足,产品应用受限

我国钨工业技术水平“十三五”期间虽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技术攻关驱动力相对不足,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对研究方向的侧重点不同,攻关合作协同配合不畅,基础研究投入不足;二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弱、竞业限制执行难,企业投入成本与研发成果创收不匹配,研发积极性不高;三是企业开发高端产品,长期依赖对国际先进产品的逆向研发,缺乏正向研发的动力和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对用户而言成本占比小而替换风险大,钨的深加工产品和硬质合金产品进入高端用户的门槛高。在市场中有先发优势的国际先进品牌占据着主导地位,部分国产产品虽有性价比优势,仍难以融入高端供应链,导致国产产品在高端市场上应用受限。

4.服务客户能力弱,良好的产业生态尚未形成

为客户提供完整解决方案是企业综合能力的体现,包括产品质量达标、产品门类齐全、工艺方案高效、技术支撑全面、意见反馈机制完善、数据积累丰富、人才储备多样等方面。我国硬质合金领域整体能力水平与世界一流企业有差距,服务客户能力相对较弱。

另一方面,我国钨工业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发展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产业链的中下游长期以价格为主要标准衡量上游产品,忽略产品本身的技术价值,导致行业的高端化发展动力不足。其次,行业内部良好的生态圈尚未形成,大、中、小企业间无序竞争明显,企业间没有形成协同共生、合作互补的发展模式,导致我国钨行业发展不够协调。

三、发展环境

(一)政策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国家鼓励高新材料、重大技术装备、工业机器人、航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提高核心竞争力,传统产业发展在“双碳”目标的引导下,呈现绿色、低碳、去产能的特征。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十四五”期间的主题,制造业将逐步向高端化、高效化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引导我国制造业衍生出新的发展模式,合作互补的产业生态圈会逐步建立;深化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引领,提高供给质量,调节产业结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产业深耕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发展空间;加快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发展,进一步推动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及安全保障能力将逐步增强。

同时,我国着重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将科技创新视为根本动力,明确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解决制约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重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统筹推进补短板和锻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二)市场环境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复杂,受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爆发影响,世界经济衰退,失业率提升、通货膨胀率上升、国际贸易萎缩,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加。但是,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向好形势,“十三五”收官之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是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随着新冠疫情的控制,全面复工复产的推进,将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全面恢复。

目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活跃期,随着工业新时代来临,人工智能、区块链、5G、量子通信、生物科学、大数据等热点技术将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与增长点。“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期,新基建是智慧经济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吸收新科技革命成果,实现国家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化、新旧动能转换与经济结构对称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家基本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机械、农业机械装备、表面工程等领域,钨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市场需求形势趋好。

经中国钨业协会预测,“十四五”期间中国钨产品销量约为40万t(金属量,下同),较“十三五”期间增长10 %。到2025年,年产销量约为8.5万t,2035年约为11.5万t。

(三)发展前景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成为世界钨工业强国,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从政策环境看,国家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钨工业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坚持创新驱动,有利于钨工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调整产品结构,拓展应用领域;坚持供给侧改革,为钨工业打造产业生态圈提供良好的环境,“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也为钨工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双碳”目标为钨工业整体生产技术升级、降耗减排催生了新动力。

从市场环境看,我国经济形势保持良好,为钨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新基建项目的建设也为钨产品提供了大量的应用需求。但是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国际市场面临风险。国际政治格局由多级平衡合作向多级单边冲突转变,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国际贸易受到影响,“十四五”期间,中国钨工业的进出口市场将面临风险。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与中国贸易竞争加剧,将降低对中国钨原料及中间制品的依存度。中国占据全球钨资源量的绝对优势,但国际钨企业正在通过开辟新矿山、强化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等方式,逐步减少对中国钨资源的依赖,未来中国钨资源量的优势对世界钨工业的影响力度将逐渐降低。

从环保方面看,“十三五”期间,国内对有色金属工业的生态环保标准不断提高,“十四五”期间,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企业在绿色生产、节能减排方面的投入将进一步提升。同时,环保标准的提升也有利于调节钨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

四、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强化资源保障,补齐产业链短板,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加速信息技术赋能,实现低碳可循环,促进钨产业供需合理化、产品高端化、产业智能化、发展绿色化,努力推进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向钨工业强国奋勇迈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把技术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钨工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立足优势领域,打造核心品牌,健全产业创新生态,强化共性基础研究,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加快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供需协调。强化资源保障,提高供给质量,保护和合理开发钨矿产资源,继续有效控制钨矿开采总量,科学规范利用共(伴)生矿、低品位钨和含钨尾矿,促进再生资源开发;加大高端钨品研发力度,满足高端需求;努力探索扩大钨品应用,强化上下游衔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坚持效益优先。以市场导向、效益优先为原则,对标一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强化科学引导管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提高经济质效,着力将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不断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坚持联动协同。推动产业政策和市场协同,加强开放合作,注重产业链守望相助、供应链环环相扣、企业间休戚与共,发挥重点龙头企业引领和骨干企业协同作用,促进优势互补,强化各方协同联动,突出重点,形成合力,带动钨行业企业共同发展。

坚持绿色安全。严守绿色安全发展底线,保持绿色发展定力,大力发展绿色矿业、绿色产业链,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强化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安全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我国钨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显著进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初步形成供应链安全可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钨工业新发展格局。

资源安全保障稳步强化。严格按照开采总量控制约束性指标,合理有序开发钨资源,到2025年,钨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限定在13万t(65 %WO3)以内。强化钨战略性矿产的保护和储备,钨矿资源全球配置体系不断完善。钨资源再生利用体系进一步健全,到2025年,二次钨资源再生利用率提高到30 %以上。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改善。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产能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产业布局与生产要素更加协同,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到2025年,低效产能逐步淘汰,APT对硬质合金的转化率达到55 %以上,高性能硬质合金精深加工产品自主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国产硬质合金数控刀片销售额占比硬质合金数控刀片总销售额达到45 %以上。

技术创新取得突破。重点大中型企业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 %,其中硬质合金企业超过 5 %。主要关键技术与产品供给自主可控,继续保持钨湿法冶金技术世界领先优势,力争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钨品消费稳步增长。建立相关产业合作机制,提高产品性能和应用服务水平,积极支持钨品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扩大钨在核能、光触媒、电子信息、新能源、表面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产业智能化水平提高。关键工序数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在线监测、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模拟仿真等应用基本普及,推进两化融合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建成若干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加速。在优化产品结构的同时,重点骨干企业逐步开始由传统制造商向服务型制造商转型,推出整体解决方案业务,建设较为完整的技术支持及客户反馈系统,鼓励以企业为主体打造服务型生态。

绿色化水平明显提升。绿色低碳高效工艺和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能源消耗总量、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到2025年,行业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总量实现双下降,浮选选矿废水的平均循环率达到80 %,符合《钨冶炼行业绿色工厂评价标准》要求的冶炼企业占比达到80 %以上。

五、主要任务

(一)夯实资源保障基础

1.合理开发国内矿产资源

实施钨战略矿产资源找矿行动,实现找矿增储。积极开展现有钨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延长服务年限,构建钨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完善矿产资源权益金等有关政策措施,强化国内矿产资源“压舱石”作用和基础保障能力。资源开发利用实现规模开发、集约利用,优化骨干钨矿山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提高钨矿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重视尾矿综合利用。优化年度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管理机制,科学调控钨矿开采规模。

2.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进一步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高效集约利用低品位矿,强化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鼓励综合利用复杂共伴生钨矿及矿山固废。创新回收模式,完善国内回收和交易体系,加强再生钨资源的循环利用,建设符合产业政策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支持建立大型钨回收基地和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缓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提高钨资源长期保障能力。

专栏1 资源保障重点工程

3.提升利用境外资源能力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矿产资源领域国际合作,优化境外投资结构和布局,鼓励国际化经营能力强的骨干企业规范有序参与境外资源开发,增强全球钨资源经略能力。

推动钨精矿国家标准修订、细化,制定钨再生资源进口标准,推进优质再生资源进口,拓展多元化资源供给渠道。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依托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研院校等科技创新平台,选择特殊性能的深加工产品等重点方向和领域进行联合攻关,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创性技术开发。支持行业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加快自主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加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融入国际创新体系。

专栏2 产业转型重点攻关方向

2.促进产业供给高端化

对标国际先进,加强钨工业质量标准体系化建设,健全质量评价和认证体系,引导企业强化品牌发展战略,通过加强质量管理和过程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加强行业自律,加大品牌培育和宣传力度,提升产业整体影响力。强化供需结构匹配,扩大有效需求,引导消费升级;面向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和重大技术装备、重大工程等需要,修订完善设计和应用规范,不断拓展成熟钨产品内需市场,大力开发钨产品新市场、新用途,努力挖掘高端钨产品消费潜能。鼓励针对重点产品开展“一条龙”应用推进工作。

3.推动产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以设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为突破口,鼓励企业结合生产工艺条件改造,建立统一的数据集成和管理平台,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利用。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装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全面提升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数字矿山。

专栏3 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

4.强化配套服务能力

开展关键设备、零部件、仪器仪表、原辅料等供应链安全保障评估,制定配套供应保障工作预案,完善材料生产、流通等环节检测预警机制。加强关键配套产品的供需对接,拓宽配套供应渠道,提高应急保供能力。同时,鼓励钨行业龙头企业和专业企业围绕专用生产装备、关键零部件和精密仪器仪表、短板装备开发应用,加快突破瓶颈制约,实现关键设备国产化替代进口,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建设结构严密、内外协调、科学规范、公正合理的支撑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调查机制,推进国际知识产权执法合作,引导市场主体发挥专利、商标、版权等多种类型知识产权组合效应;培育2~3家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世界级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含量产品。

(三)优化产业功能布局

1.引导产业合理布局

积极对接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资源等各类生产要素合理高效集聚,支持地方结合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合理布局钨精深加工项目,同时做好行业产能预警,淘汰低端过剩产能,防止中、高端产品产能无序扩张。聚焦产业基础好、比较优势突出、技术领先的重点企业,推动要素聚集和价值提升,强化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形成赣州、株洲、厦门、成渝地区四个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的钨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不断推进钨产业规范化集群化发展。

专栏4 钨产业基地建设

2.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支持钨行业企业加快跨区域、跨所有制、跨上下游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稳定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关系。做强做优做大企业集团,加快建设 2~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重点围绕“专、精、特、新”,培育一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实现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3.推进产业联动协同

加强产业联动协同,引导相关企业协同共生、耦合发展,形成钨产业整体上下联动、左右协同、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生态圈。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钨产业由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四)坚持绿色开放发展

1.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全面实施钨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循环的理念,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增强绿色制造能力,努力开发并积极推广应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开展节能低碳改造升级,强化环保、能耗、物耗等要素约束,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形成节约、清洁、循环、低碳的新型生产方式。

2.加强污染防治力度

持续深入推进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治理,严格执行国家约束性减排指标,加强废渣资源集中规划管理和水梯次利用、集中处理,推进工业废渣循环化、清洁化、高值化利用。加快研发钨冶炼废渣综合利用技术,淘汰落后冶炼工艺,实现废渣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推进资源枯竭地区的老工业区、独立工矿区改造转型,加大历史遗留问题突出、生态严重破坏、重金属污染风险隐患较大地区的综合整治。

专栏5 绿色、低碳、清洁生产推进工程

3.对标世界一流,开放发展

充分发挥我国钨产业在资源、技术和人才方面的比较优势,引导支持企业结合重大项目建设,实现技术升级和建立全球生产服务体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及重要领域的布局,促进国际产业合作,主动参与全球钨资源配置,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国内钨冶炼产能转移,融入全球产业链。建立和完善应对贸易摩擦、境外投资风险的预警监测和防控机制。支持国内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并对标国际一流,提升技术工艺及产品质量,参与国际竞争,增强行业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实施指导

充分发挥协会的组织、协调、引领作用,在上级(部委)单位部署下做好钨工业战略的顶层设计,坚持钨工业全国一盘棋,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的协调,协同行业内企业共同组织好本规划的实施。做好区域钨产业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紧紧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强化规划与产业政策、标准规范的衔接,强化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推进重点任务完成。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及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协调并提出意见建议,必要时按程序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

(二)加强行业协调

积极发挥协会的作用,适时建议补充完善钨行业管理政策法规,促进行业规范运行,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协调,强化技术、环保、能耗、安全等约束,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改造。凝聚行业合力,及时协调解决行业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突破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优化钨行业信息统计体系。协会为企业在平台建设、信息交流、行业自律、企业维权、科技创新、节能减排、诚信建设等方面做好服务。

(三)创新发展机制

创新金融服务,探索钨期货产品序列和规则制度,建立银企对接机制,深入推进产融合作。推动财税、金融、贸易等政策与产业政策衔接,争取对钨产业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技术引进给予更多支持。建立钨资源矿产地战略储备,适时推进钨精矿国家动态储备和商业储备,保障资源供给安全。支持鼓励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进产业内上下游融合与产业间耦合链接,建设良好的行业生态圈。

(四)完善行业政策

强化政策协同协调,加强对钨战略性资源的勘查开采、冶炼加工、市场销售、进出口贸易等各个环节的协同管理。推动建立高端钨品开发支持政策,拓展国产钨品高端应用空间,纳入高端应用链;完善开采总量控制管理政策措施,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及二次回收利用,推进一批成熟、行之有效的行业规范性文件、措施,强化法规监督,畅通举报渠道,提升行业监管效率。

(五)加强人才保障

在“十四五”期间,我国钨工业人才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要从重数量向重质量、重素质、重贡献转变。围绕钨工业转型升级需要,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为重点,引导企业加强现有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人才团队建设,建立包含产业发展谋划、技术研发攻关、市场需求分析、销售服务保障、企业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完整产业人才体系;建立高级人才寻访合作机制,开展钨工业重点领域人才摸底,关注留学生及海外科研人员群体;强化人才战略布局,以企业需求为主导,校企合作项目为纽带,定向培养专业技术及技能人才,制定人才长远发展储备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