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人力资本开发问题研究
——以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本为例
2022-08-08伍自强徐燕婷
伍自强,徐燕婷
(江西理工大学法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强调,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1]。2021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乡村振兴五大总要求的实现离不开人力资本这一关键要素,农村产业的兴旺需要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2]的产业人才带动,“农村美、农民富”的秀美景象离不开乡村人才的创造,乡风文明、邻里友好的文化风尚需要文化人才的引领,现代有序的乡村治理格局也需要管理人才与广大村民的共建共享。因此,乡村振兴要高度重视农村人力资本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农村人力资本是指后天投资形成的,掌握一定知识、技能、信息的农村劳动力[3]。农村人力资本开发是指政府等主体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借助教育、激励和管理等手段来提高人的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是发掘、培养、发展和利用农村人力资本的一系列活动[4]。
现阶段,虽然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基数大,但人力资本的整体质量堪忧,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率也有待提升。以江西省为例,作为一个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2019年江西城镇人口为2 679.3万(占比57.4%),乡村人口为1 986.8万(占比42.6%);按《江西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估算,2019年江西农村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有1 248.1万,约占当年全省常住人口总数的26.7%[5];全省农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单位共有6.05万个,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共有1 118.09万人[6]。可见江西农村人口数量大,劳动力资源也较丰富,但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数在农村劳动人口中占比过半,比重过高,与当下农业机械生产、农业劳动力需求有限的现状不匹配。2016年江西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群体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以小学和初中学历(两者其占比88.1%)为主。江西省的劳动力总数从2011年的3 480.5万增长到2018年的3 639.1万,但2011年本省的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为72.8%,2018的利用率为72.4%,近8年江西的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保持在73%左右,且与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比重年均相差5%[7],见表1。这说明本省虽然劳动力总量大,但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开发利用不足,劳动力资源的供需不对称①《江西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最新,每10年进行一次)发布的时间是2018年2月11日,但是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6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6年度资料,故文中采用的部分数据为2016年的数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和加里·贝克尔提出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体系,该理论实证了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8];卢卡斯、Anna M.Ziersch、Alison L.Booth从教育方面阐述了人力资本的作用[9];卢卡斯和罗默尔共同探索出了知识积累模型[10],这些理论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发展。国内也有部分学者对农村人力资本进行了研究,如李昕欣等[11],姚旭兵等[12]强调了教育投资在农村人力资本中的作用;高一兰等[13],李勇辉等[14],马莉等[15]对农村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迁移进行了研究;吴忠权等[16]强调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现实意义和新要求。但是结合农村人力资本开发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的研究还可以更广泛和深入,因此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
表1 江西省劳动力资源
二、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多维度分析
(一)农村人力资本开发与积聚
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和集聚,有利于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17]、发展农村经济、实现村民增收。促成农村人力资本积聚的关键在于农村劳动力质量的提升,这有赖于城乡教育事业的进一步统筹发展,协调城乡的教育资源配置,构建系统的农村人才培训机制。然而江西农村人力资本的积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力资本的积聚力相对较弱。
当前江西农村劳动力质量的提升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学习机制建设不足、农村教育投资不够、人才培训不足。虽然有政府开办的公益就业培训工程,比如江西省2019年开展了林业技术培训、公益乡村教师英语培训等活动,但是农村文化队伍成员缺乏、师资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人力资本积聚的基础平台尚待搭建。能力建设机制还没有跟上乡村需求的步伐,比如江西赣州S村(数据和资料由该村驻村干部提供)依据政府的“扶智”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2019年针对全村贫困户开展了电商培训、农林牧副渔和保育员培训共5次,但是成效不明显,无法对接实际需求。农村的医疗保障机制还在建设发展中,2019年江西在社会保障、就业方面投入了820.1亿元,同比增长了7.8%,实施的最低生活保障使142.2万农村居民受益,建成运营的社会福利机构(提供住宿的)有1 472个,但该省待振兴的县共有25个,农村扶贫对象仍有50.9万,现有的卫生机构及社会服务供应紧张,农村的医疗、社会保障普及性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农村的迁徙—转移机制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剩余劳动力转移以输入发达地区为主,城乡人才流动仍有户籍制度的制约。该省农村的劳动力资源仍集中在农业生产或分散在外务工,农村人力资本的集聚效应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
(二)农村人力资本开发与城乡双向流动
实现城乡之间人力资本要素的合理流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之一。农村人力资本城乡间双向流动是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输出和回归就业创业[18]。随着农业产业化和科技的发展,单位面积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减少,农村闲置的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勤恳奋斗的劳动精神作用被削弱,这不利于农村经济建设和乡村的社会管理。因此,江西各级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计划,鼓励农村向外输出劳务,形成了“劳务经济”[19]。据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最新资料显示,近几年江西农村外出就业的劳动人口不断增加,到2019年底已有908.6万人(见表2),同比增长率为1.5%;其中分布在外省的就业人员有599万人,同比增加了3.6万人。可见,江西全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仍在不断扩大,从事产业也从农业加速转向其他行业。2019年全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年均约为15 796元,比2018年增加1 330.8元,同比增长了9.2%,外出务工已是目前该省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
近年来江西村民的就近就业趋势愈发明显,20 19年外出务工的农民中在本省就业的有309.6万人,同比增加了13.7万人(见表2)。江西省作为中部地区的劳动力大省,及时抓住国内发达地区和他国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浙江、深圳等地的电子加工、纺织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通航等技术产业的转移,积极引进省外的资金项目,围绕赣江新区建设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发展战略,在“创新引领、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24字工作方针的指引下,致力打造本省区域发展新格局。部分外出打工人员储蓄了资金、积累了经验后,因为家乡经济建设向好、照顾家庭和乡土情怀等原因返乡投资创业。该省就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7月,全省返乡创业试点地区返乡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的数量共有79个,吸引了各类入驻企业、工厂等3 200个,为10.9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表2 2017—2019年江西农村外出就业人员情况
(三)农村人力资本开发与劳动力转移
关注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和流向对开发农村人力资本并优化其配置有着重要的作用。积极培育劳务品牌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供发展机会,助力就业扶贫。当前江西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劳务品牌,为农民就业创业提供了发展契机,提高了各类农民工的身价。“吉安菜农”“资溪面包军”“南康木匠”等一批劳务品牌为本省的农民工打响了知名度,提供了“就业名片”,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江西积极推动“互联网+就业创业”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人才市场,提供各行各业的空缺岗位信息,组织公益的就业创业培训;江西省人事、劳动就业部门联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高校就业处等进行实时监测和掌控本省失业就业动态,及时更新就业信息网,精准提供就业信息。为了更好帮助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江西省推动农民工工资管理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开展劳动维权宣传活动,普及《劳动法》及相关法律知识,推进本省农民工工资实名制,公布劳动维权投诉举报电话;省内各地劳动监察机构联合人社部门做好农民工工资督查工作,以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四)农村人力资本开发与增加教育投入
农村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投入之一,发展教育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一大重要举措。近几年来,该省高度重视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本省普通高中尤其是贫困县的高中给予财政支持,划拨专项建设资金,促进了全省普通高中的教育设施建设。为缓解农村教师资源紧张问题,省政府联合省内各高校积极组织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活动,比如2017年江西省进行了支教志愿服务试点,支持本省高校艺术体育专业的师范生到贫困偏远的农村小学支教,这类活动既能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增添活力,也能激发当代大学生建设乡村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农村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江西省政府整合了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职业院校,联合本省的企事业单位实现校企联合[20],签订就业协议,培养对口人才,保障职校就业率。
然而全省的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专职教师资源还是相当紧缺,很多考上教师编制的乡村教师待满5年服务年限就立即申请调往镇、县。虽然本省大学生到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支教这类活动持续开展,但支教时间短,支教老师流动性大,很难长期填补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资源空缺。自2007年起,江西省普通高中实施均衡招生,但由于农村现有教育资源有限,加上学生自身学习的差异性,部分农村地区的学生很难达到普通高中的均衡分数线。而“读书升学式”的教育投资是该省农民主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农村家长认为既然子女成绩较差、考学无望,不如早些退学打工挣钱补贴家用。这种“消费式”的投资观念不利于农村后备人才的培育,会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五)农村人力资本开发与发展“两业”(产业扶贫、就业扶贫)
随着开放经济的发展,江西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逐渐趋于合理,从1978年的77.2∶13.0∶9.8调整到2018年的27.7∶32.6∶39.7。可见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大幅下降,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人数逐渐增多,全省农民工的数量每年都在1 100万人以上;该省已有30多万名农村贫困人员实现了就业,就业扶贫的作用功不可没[21]。
江西省各级政府积极引领扶持村民就业创业,建设就业创业信息平台,组织开展各类公益培训,提供村民创业优惠贷款,建立扶贫车间和产业基地,致力于增加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大幅提高了各地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创业率(具体数据见表3)。比如2019年南昌市积极组织就业创业培训,吸引了3 868人参加,共建成扶贫车间16个,就业招聘及送岗下乡活动也举办了6场[22]。到2018年6月,赣州市共有1 330个就业扶贫车间,为12 600名贫困人员提供了在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带动贫困人员月均增收1 741元[23]。除了政府发挥作用,省内各高校也对接当地贫困县,建立特色产业扶贫车间,提供技术辅导,农产品产销一条龙帮扶,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和贫困户就业,例如江西理工大学对兴国县崇贤乡崇义村帮扶,多方筹措资金、实施技术帮扶、带领鼓励村民建成了养鸡合作社、养兔基地、扶贫车间等,带动村民增收,完善了村内教育基础设施、组织学习新思想,营造良好村风。
表3 2018—2019年江西部分市县农村扶贫车间建设、吸纳就业情况
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村人力资本开发面临的现实挑战
江西农村人力资本开发虽有上述人力资本积聚、输出、回归,发展教育,推进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等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兴旺乡村产业、建设和谐文化、构建乡村治理格局需要战略人才、产业人才、文化人才和管理人才等多种人才需求,与当前农村人力资本的整体质量不高、结构失衡、各主体参与度不够等现状相矛盾,人力资本供需不对称。
(一)农村人力资本整体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乡村产业振兴需求
2019年江西农村常住人口共有1 986.8万人,农村劳动人口(年龄在15~64岁)数量为1 413万人,其中农民外出就业的人员有908.6万人,跨省务工的有599万人[5]。农村人员以外出务工为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外地,而通过升学等途径培养的农村文化人才、科技人才也绝大部分都留在了城市[24],这造成了“农村空心化”现象,部分农田荒芜,农业生产的动力不足。江西省从事第一产业人员的比重由1978年的77.2%下降到2018年的27.5%,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人数越来越多,近年全省农民工的数量居高不下,每年都在1 100万人以上。农村剩下的人口大部分都是妇女、孩子和老人这些弱势群体,他们劳动能力较差或不具备劳动技能,对于电商等新兴经济产业只能“望洋兴叹”,承担不起乡村振兴的重任。没有科技人才、文化人才、管理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的参与,乡村谈何振兴,由谁来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部署,要有专业人才队伍组织建设和新兴职业农民的加入,要有科技人才的支撑。目前该省农村劳动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虽有政府主导实施的“雨露计划”等公益技能培训,但只能局部提升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不能快速提高庞大的农村劳动群体的整体质量。大部分村民不具备机械操作技能、农业科技技能和电商技能,只能从事传统手工耕作、编织加工等劳动力密集型工作,很难参与到现代机械农业生产、绿色生态养殖、农村电商行业等新型乡村产业的发展中来,这就阻碍了乡村振兴的战略进程。
乡村振兴需要走“人才+产业”的振兴道路,振兴乡村产业需要有战略人才进行规划,规划新兴产业、特色产业需要产业发展的领头人,因村施策,带领村民学习技能、参与到乡村产业发展中去。而目前农村战略人才、产业人才紧缺,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力资本动力不足。
(二)农村人力资本结构失衡,阻缓乡村振兴的步伐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实证了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但是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大,却没有出现农村经济高增长的情况,这关乎人力资本的配置结构问题。人力资源的错置会降低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因此,在开发人力资本的过程中还必须注重人力资本的配置,实现人与物的有机结合,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和使用效率。
从农村人力资本的产业构成来看,2018年江西从事三大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别是725.2万、867万、1 043.9万,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数占比27.5%,上一年占比28.5%,可见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所占比重仍然较大,第二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偏低,而第三产业则聚集了大量优秀人才。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科技、农用机械的推广使用,单位土地面积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数量减少[25],且截至2016年末江西农村的耕地面积仅3 082.21千公顷,不能满足现有农村劳动力的耕作需求。农村仅依靠种养业是无法实现振兴的,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的加工产业、绿色生态养殖业、电商产业等农村新兴产业,发掘大量就业岗位,实现村民的就近就业,才可能缓和这种农业和非农业劳动力配置的结构性矛盾。
(三)政府投入力度不够,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程度不足
目前江西农村人力资本开发还处于简单的农业生产劳作和劳务输出阶段,农村人力资本实现市场化的制度体系尚未全面建立,发展人力资本的渠道不够畅通;农村人力资本的开发主体单一,仍是政府主导,宏观管理还不完善,人才城乡、产业布局不合理;农村人才激励机制、储备机制、医疗保障机制等建设不够完善,缺少科学的人力资本开发规划和策略。村委会成员中具备人力资本开发和管理技能的人很少,部分农村地区仍以劳动力转移为主要的人力资本开发方向,市场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的规律没有得到良好运行,城乡二元体制仍然隐形存在。教育和就业培训是当前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投资[26],而农村职业教育方面的政府投资还有待加强,且依靠投资教育来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见效慢,培育出来的高质量人才也大部分流向了城市;部分农村地区的就业技能培训精准对口度不高,与当地岗位供需不对称。而发展新兴产业、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建设“扶贫车间”,培养农村产业基地,发掘就业岗位,为村民就近就业提供机会,带动当地经济及各方面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才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
(四)用人单位承担发展人才的责任意识还需提高
基层用人单位的干部人事制度、考核制度和晋升制度改革还不够深入,用人机制还不够灵活,还存在部分优秀人才积压、人才利用率不高的现象。目前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虽有成效,但是体制内外人才流动不够顺畅,体制内部分成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充分发挥人才评估机制的考核作用;此外,部分岗位晋升机制较为呆板,“论资排辈”的现象依然存在,抑制了职员的竞争性和积极性,不利于综合性公务员的培养方向。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投资不多,对于职员中期提升培训不够重视,不愿花时间和经费组织内部人才的知识、科技培训,影响内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集聚,影响了人员素质与时代的同步发展;乡镇企业投资农村职业技术培训的力度不大、意识不强,忽视了对企业所需人才的对口投资,加大了人才供需不对称的矛盾。部分企事业单位在吸引、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对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视度不够,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显得消极被动。
(五)个人参与人力资本投资的配合度不高
当前村民的家庭消费支出以基本生活支出为主,个人用于教育、培训、技能、保健等方面的支出有限。建设学习型、知识型社会要求提高个人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既要接受基础教育,更要主动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加大就业培训方面的家庭支出。“读书升学式”的教育投资、职业技术培训偏向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部分村民因子女成绩不理想、技术培训不能直接保证就业等主观因素,极易失去对教育投资的信心。村民个人对加大人力资本投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参与度还不高,固守耕地劳作的传统小农意识还未彻底更新,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度不够高,害怕承担风险,不敢把先进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科技创新能力低,缺乏接纳、消化、吸收能力,对下一代进行人力投资的欲望也不强。甚至部分村民还存在鄙视农业、向往大城市打工生活的心理,导致农村土地部分撂荒,不利于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经济发展。
四、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发展策略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抓住各种发展机遇,以土地要素作为保障和支撑,实施盘活土地的基础策略、补偿农村人力资本流失的支持式策略、激励农村人力资本回流的“引进来”策略、促进城乡人才流动互动的互动式策略、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参与策略、专设农村人力资本管理部门的管理策略,六项策略并举(见图1),助推农村人力资本的科学有效开发。
图1 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策略导图
(一)政策保障农村土地要素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土地是农村最基本和最具开发潜力的生产要素,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发挥土地要素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因此,要借鉴推广浙江省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在江西农村地区广泛开展土地综合整改治理工作,把农村土地正常流转与社会治安整治等工作相结合,以保障农村土地要素的稳定流转。严守耕地红线,加大对农村的制度供给,扶持农村地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绿色生态养殖业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土地的经济价值,加大农村土地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同时,深入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的审批和管制程序,推广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相关的配套政策,调整土地供给结构,健全农村土地利用管理的制度,盘活农村空置土地,提高农村土地的资产价值和可投资潜能,打造当地特色农产品、旅游品牌,吸引人才回流和外来投资入乡,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
(二)健全农村人力资本流失的补偿机制
重点关注、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在农村地区,教育投资是村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但是通过教育升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却大部分都流向了城市,这导致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效益的流失。根据外部效应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补贴等经济手段补偿流失的人力资本的成本[27],比如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的基础上,对贫困地区的高中及职高学子给予部分学杂费补贴;完善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农村中职教育的发展,构建农业、科技、教育“三位一体”体系;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高校助学贷款等政策性信贷的宣传力度,为困难家庭合理承担人力投资成本。
政府可对劳动力输出量较大的农村地区给予财政补偿,增投发展资金,给予政策倾斜,推动农村公路、电网、物流、医疗等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引进农村产业投资新项目,发掘大量就业岗位,开展公益技能培训,吸引人才回乡和投资回村;劳动力流入承接地作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最大受益者,理应根据人才流入的实际情况和产生的经济效益对输出地进行补偿,达成对口支援协定,给予输出地资金帮扶,提供产业技术指导。
(三)完善农村人力资本回流的激励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百业待兴、全民待富,需要留住和引进“高质”人才建设乡村,因此要创建有效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主体参与并致力于乡村建设,引导农村人力资本回流。
农村人力资本回流需要内在需求作为驱动力。通过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发闲置土地的活力、土地增收吸引农民工回流;政府和个人合力推进农村地区“扶贫车间”和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承接发达地区无污染电子加工等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转移,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满足村民顾家、上班两不误的亲情需求和发展需求。
农村人力资本回流需要能力和环境作为推动力。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的支持和宣传力度,村民个人也要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技术,获取劳动技能增强自身的劳动竞争力,适应生态养殖、农村电商等新型产业的劳动需求,从而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提升整体的就业质量,增加农村劳动者的收入;同时要优化农村金融服务,鼓励个人、家庭自主创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形成良性竞争、活跃的农村市场环境。
农村人力资本回流需要诱因作为动力。回归乡土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牵绊,各基层政府要抓住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发展机遇,把回归工程建设列为当地发展的重要工作,促进乡镇返乡创业园的建设和发展,为返乡劳动力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信贷银行提供回乡创业优先贷款。同时适当降低“三支一扶”、乡镇公务员的报考要求,如将报考标准设定为专业不限、户籍不限等,给予基层的人才以财政补贴,为农村建设引入管理人才和战略人才。
(四)完备城乡人才流动的互动机制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是乡村振兴第一阶段的目标任务之一。人才市场化发展必须有人才流动,人才的合理流动与经济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当前我国城乡二元体制还未彻底破除,户籍管理制度仍存在城乡差别,城乡人才流动的渠道不够畅通,这既不利于农村劳动者到城市从事高薪的工作,农民工得不到应有尊重,也不利于城市中高层人才入乡建设乡村,不能缓解农村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缺乏问题。因此要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步伐,破除城乡户籍变更的藩篱,构建城乡人才平等的户籍流动机制。
各发达地区、城市及对口支援农村的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借助乡村振兴的政策优势,鼓励城市人才入乡就业、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农村产业发展,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同时城乡进行人才培养合作,高校与就近农村建立人才交流机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免费进城进校学习技术和管理技能的机会,学成后再回村推广。继续推进驻村帮扶工作队建设,为农村的各方建设补充管理人才和战略人才,让城市帮扶农村地区发展,同时也能使城市青年干部对基层实际有更直接深刻的了解,并提高自身的亲和力和实践能力。
(五)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农村人力资本开发既要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政策引导作用,同时也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的积极参与。政府要科学规划农村教育专项资金的用途,增加教育投入,促进农业职业院校的发展,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普及科学知识;要改革农村教育投资管理体制,广泛吸纳财政投资、民间投资及社会捐赠。乡镇企业要积极承担培养人才和吸纳就业的社会责任,重视发展企业文化,组织员工提升技能培训和村民对口就业培训,既有利于实现企业的人力资本积聚,又能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贡献一份力量。乡政府要加大宣传教育,破除小农意识对农民思想的束缚,转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观念,让农民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对增加收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增加家庭用于教育培训的支出;通过让渡命名权、嘉奖优秀民办教育家等精神激励,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农村民办教育,充分调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简化捐资助学手续,加强对捐赠资金的管理,鼓励社会捐赠农村教育事业。
(六)借鉴他国相关经验,专设农村人力资本管理部门
美、德、韩三国都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促进和保障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效。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之后,逐步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多部与人力资本开发有关的法律,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法律法规体系尚待完善,尤其要加强农村职业培训、农村就业保障有关的立法,用法律规定来约束和保障农村人力资本开发。
借鉴他国农村人力资本行政管理运作机制的经验,设立管理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专业机构[28],切实贯彻《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整合各种农村教育资源、人力管理资源,从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出发,构建农业、科技、教育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定点帮扶贫困家庭学生,以产聚才、因城施策,放宽招考条件、提高福利待遇、加大宣传等方式助推破解贫困县乡人才队伍“招人难”问题,坚持乡村“引进来”人才与农村人力资本“走出去”相结合,完善人才市场供求机制[16],使农村人才资源供给与乡村发展需求相适应,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发展和利用。
五、结 论
农村人力资本开发,要乘乡村振兴的“东风”,抓住农村土地改革和人才发展改革的机遇,坚持农村“引进”人才与农村人力资本“输出”相结合,促进农村人才的科学互动与交流。既要抓好农村人力资本的培养源头,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也要管理好人力资本的高效利用;要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本,更要留住乡村振兴的“高质”人才。如此才能显现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