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景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规划与设计
2022-08-08言雅琴
言雅琴
0 引言
乡土景观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建设前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实地调研,掌握地区的风土人情,进而根据需求设计科学化的建设方案。一般来说,不同地区的乡土景观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建设需要考虑地区的特色属性,有针对地推进乡村建设工作的进行。乡土资源属于地区的特殊资源,其建设过程不可忽视,应尽可能在保护乡土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施工,确保地区文化资源的顺利传承。
1 乡土景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规划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速度,当地政府制定了针对性政策,对施工行为进行全面控制,导致农村建设形式千篇一律,原有的乡土景观特色完全丧失。分析原因为:政府的文件约束农村建设的行为,施工人员只能根据文件要求进行农村建设,久而久之,传统的文化特色被忽视,本土文化内容被遗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进行合理的建设规划,详细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1 改善乡村经济结构
要想从本质上实现乡村经济结构的改善,需要从旅游角度入手,为人们塑造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返璞归真”的情感。农村乡土景观重视的是乡村气息的融入,其中包含着无尽的文化氛围,人们从中获得天然的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以地区风俗文化为切入点,大力渲染田园风光的柔美,用特色的餐饮形式吸引游客,还可以组织特殊的农家乐活动,让更多的游客了解本地文化。通过旅游环境的搭建,既可以实现本地文化的宣传,又可以获得一定的额外经济,对于地区乡土景观的保护有着积极作用。
1.2 完善乡村景观生态格局
从宏观角度来说,乡村景观是一个庞大的整体,由无数不同的景观组成。乡村景观中不同要素有着差异化的特点,而不同要素组合所表现出的效果也有所不同。本文重点讲述的是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斑块所代表的是块状用地,常见的是农田、水域等;廊道所代表的是贯穿斑块的细小部分,主要以河流、绿化带、道路等形式为主;基质代表的是大块的土地面积,即广阔的农用地。我国对于乡村景观的研究较为重视,而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是较为常见的类型,该模式向人们展示了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模块间的差异,为后续具体的规划设计打好理论基础。
乡村景观生态格局的设计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在实践中应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合理配置。明确乡村景观生态格局的各个元素,掌握元素的具体位置,并用斑块、廊道、基质进行标记,以便后续的查看。对乡村景观生态格局进行相关元素的整体分析,确保各个元素的合理性,对存在问题的元素进行适当调整。其次,逐个分析。其要求的是对各个单元进行细化设计,例如:斑块位置具体是农田还是水域,如果是农田,其详细的尺寸是多少,具体功能是什么,建设过程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等;在廊道的细节设计中,应该明确河流和水渠的形式与水流走向,明确与农田的关系,为农田和水域提供更多便利;基质的设计也需要注重细节,大块农田的分布与水源相互结合,交通便利。
只有将每一部分的设计做到细化,才能避免后续建设过程出现问题,进而最大化改善乡村景观生态格局的合理性,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1.3 控制乡村整体风貌
乡土景观包含丰富的内容,被视为地域文化的代表,直接影响着乡村整体风貌,其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只有掌握历史文化的全貌,才能对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实现乡村风貌的整体控制。
(1)村落布局
村落布局强调的是居住区的安排,其中也包括休闲区和过渡区的分配,不同的区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了解周边环境状况,尽可能将地区特色与村落布局相结合,向人们展示地区的风俗文化。例如: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其设计过程中就融入了“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为其设计“八卦图”,将八种形状不同的水池彼此连接,最中间的是“诸葛亮纪念雕塑”。此时,无数游客为了“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而驻足观看,逐渐成为有名的景点,为当地带来额外的经济收入。
(2)村庄天际线
村落天际线属于一种特殊的叠加效果,其指的是植被、山体等元素的相互叠加,形成独特的村庄造型。乡村整体风貌控制应该贯彻保护原则,尤其是保护当地的植被和山体,借助科技手段,将当地景观结合在一起,形成村庄天际线。随后,大力发展旅游业,既能实现环境的保护,又能改善地区经济水平,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
2 乡土景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设计
2.1 自然环境
对于农村发展来说,自然环境的美观性非常关键,其决定着农村的布局与建筑形式。在乡土景观中,自然环境与农村自然环境的含义相似,其中乡土景观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要求更加严格。随着乡土景观中反规划含义的出现,其设计思路出现变化,与传统的模式有着巨大差异。首先,对环境进行规划改造;其次,深入分析农村自然环境因素,严格按照环境条件展开设计工作,目的是保护优质的环境资源,完善已被损坏的环境资源;最后,根据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展开科学规划。
(1)乡土植被
充分利用当地植被,确保村落外围的林带空间足够完整,尤其是植物茂密的地方,更要加大保护力度。在对内部进行大规模改造时,对植物长势比较好的地方以保护为主,尽可能维持原状,对于植被长势比较差的地方,及时种植大树,用其充当背景树和主景树,并且在其四周搭配另外的植物,大力倡导自然式种植,从而使得绿化量、植物类变得更加丰富,既能够与村庄整体高度相匹配,也能够跟随季节变化改变颜色,给人以乡村自然的感觉。对于庭院中的植物而言,选择当地人喜欢的种类,对于路边、河流两岸等位置,尽可能保留原来的植物,倘若长势不好,则对其进行及时补充。与此同时,加大对稀缺品种与年代久远大树的保护力度,严格贯彻落实病虫害的检查工作,确保大树周围土质良好,并按照树干的实际大小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地形与河流
在进行设计时,必须高度重视地形的高低变化情况、河流的分布状况以及水质的好坏等自然因素。由于村庄是根据地形和河流的实际情况而建立的,因此,在设计时,必须合理应用地形高低的变化趋势,结合河流湖泊的位置与应用,科学增加其他的建筑物,例如:小路、草坪等,使整个景观更加自然美观。
2.2 村庄的建筑形式和院落空间
农村乡土景观中最直观的形象是建筑,其决定着农村的整体布局。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传统文化与环境类型多种多样,因此建筑风格也是千姿百态。就建筑自身而言,其建筑风格重点体现在材料、造型、颜色这三个方面,例如:江南民居虽规模较小,但不乏灵秀之气;北方四合院四四方方,给人以古朴的感觉等。特别是在设计建筑单体形式时,倘若设计位置有着浓厚的文化背景,那么所采用的建筑形式要能够继承其文化背景,四周的建筑能够进行轻微的修改,但是仍然不可以与其代表特征相分离,例如:丽江古城,其四周的建筑形式采用现在古代相结合的形式。
2.3 传统街巷空间
对于乡土景观来说,传统街巷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既属于乡村交往空间的核心,也是人们传统生活的重要体现。特别是人们举行娱乐活动时,基本上会选择在街巷的交往空间展开。所以,传统街巷除了具有基本的交通作用以外,还可以增强人们交往。由此可见,在进行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确保传统街巷的空间格局不被破坏。而从平面层来看,街巷空间格局属于村落肌理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因此在改变部分位置时,必须采用现代的方式,确保街巷的传统韵味与现代特色同时出现。
2.4 公共活动空间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只有乡土景观设计足够科学合理,人们对公共空间组织的实际需要才能够得到满足。就公共空间而言,村民的生活习惯决定了村子的建设形态与要求,因此在设计中要重视整体布局,将街道空间、自然环境等融合在一起,结合具体情况,构建合理的空间结构。通过调查发现,倘若人的年龄不一样,那么活动空间和形式也不同。具体体现在:第一,老年人习惯早睡早起,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特别喜欢安静与舒适,所以其场所与设施的选择,必须确保有充足光照,能给人安逸的感觉,还必须确保相关设施齐全。老年人并不在乎公共空间的设施与设计,树下、台阶均可以成为老年人聚集之地。第二,中青年,目前乡村女青年数量稍多,由于平时农活比较多,很少参加户外活动,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青年喜欢的东西比较新颖,活动方式灵活多样,例如:打牌、打麻将等。所以青年人的活动场所相对灵活,例如:宅前、街巷等,可以适当在这些场所安置相应遮阴措施、桌椅板凳等。除此之外,由于年轻人爱好文体,所以还要配备篮球场等相关设施。第三,少年儿童,在农村供少年活动的场所很少,他们的活动空间就是整个村庄,另外爷爷奶奶需要照看年龄比较小的儿童,因此在设计活动场所时,必须同时考虑老年人与儿童的实际情况。不仅要为儿童设计专门的活动场所,还要适当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的实际需要才能够得到有效满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活动空间分为四种类型,第一,商业型:其实质上就是商贸市场或商业街巷。依照村子具体情况,合理规划商贸市场或商业街巷规模,就商贸市场而言,其规模稍大,人流量较多,有专门交易时间;商业街巷活动自由,人们既可以来买东西,也可以聚在一起聊天。因此必须结合居民的实际生活合理构建商贸市场或商业街。除此之外,商贸市场需要采用庭院式、棚架结构,提高商业街的规范性,在其四周规划专门的活动场地,保证村民交流更加便捷。第二,娱乐健身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尤其是娱乐活动,部分人喜欢广场舞、秧歌等文娱活动,因此,要尽可能地完善活动房、文化广场等公共空间,配备小型健身设施,满足精神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强身健体。第三,行政型:主要用于公示各种通知,村民可以在这里得到医学重要信息,同时可以各抒己见,此种空间一般设置在村委周围,可以与服务型空间融合在一起。第四,文化型:能够充分体现村庄历史文化与特点,因此在设计时,不仅要提高设计创新性,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而且要合理选择空间位置,增强空间氛围。在农村,此种空间都是根据其他的空间展开设计,与人们活动规律相统一。此外,通过通俗易懂的手法,设计出贴近人们生活的各种符号,并将其融入坐凳、报纸栏、雕塑等各种设施,增强广场的乡土文化和艺术感染力。
2.5 设计技巧
(1)材料技术的灵活运用
农村中的各种乡土材料都能够充分体现农村的历史发展过程,例如:石材、木料、砖等,因为其有着丰富的乡土气息,是现在的新技术与新材料无法比拟的。因此,在进行设计时,首先要选择原有乡土材料,而在组合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换多种形式;其次,可以将旧材料与新材料融合在一起,通过对比或衬托的手法构建更好的景观效果;最后,倘若旧材料、旧技术真的无法满足现在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且营造的景观效果比较差,必须敢于创新,通过各种新材料、新技术体现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必要时可以寻找传统乡土景观中比较典型的元素,通过现代新型材料进行模仿,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统一。例如:苏州博物馆水院中的八角亭就是将传统的木结构换成了现在的钢结构、传统的青瓦屋面换成了现在的玻璃屋顶,实现与主厅的完美结合。
(2)鲜明的色彩呈现
乡土景观有着多样化的背景色,常见的是天空、水体、山林等元素,给人带来浓厚的乡土气息。乡土景观元素也在服饰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习惯将天空、山林等背景色转移到服饰中,用不同的色彩和景观表达艺术内涵。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用不同的元素表达差异化的情感,例如:红色代表喜悦、黑色代表压抑等。色彩元素在设计师的手中成为四季的代表属性,例如:春天生机勃勃,青绿色为主色调;夏天炎热多雨,绿树成荫;秋天树叶飘落,颜色可以从绿色变成黄色;冬天白雪皑皑,白色成为这个世界的主色调。居住环境的设计也可以由此下手,用颜色表达情感。
3 结语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得到高度关注,乡土特色的保护是建设的重点,为此,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的乡土因素,掌握其独特的景观属性,在不影响地域文化的前提下进行新农村建设。当然,乡土风貌的保护至关重要,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不可忽视,通过旅游,向人们传递地域文化的特征,让更多的人去保护环境。未来,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仍然艰巨,需要设计师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