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笑起来真好看

2022-08-08邵猷芬曹高明

老区建设 2022年14期
关键词:山村老区大棚

□ 本刊记者 邵猷芬 曹高明

让老区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老区人民幸福与否时时刻刻都为他所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江西考察,看望慰问老区群众,让老区人民倍感振奋、倍受鼓舞、倍增力量。

都说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日前,本刊采访组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再次走进井冈山神山村、于都县潭头村,感受老区的新变化,分享老区人民的喜悦。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发展……老区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录着干群同心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点点滴滴。最让人感动的是,老区群众一张张笑脸,洋溢着奋斗收获的幸福喜悦,展示了赣鄱大地上的小康成色!

“当时,总书记握着我的手,鼓励我要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如今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已经实现了,感谢总书记给我们带来了福气,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家的扶持和帮助。”——彭夏英

在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彭夏英可是响当当的名人了,第一个开办农家乐,第一个卖兰花,第一个主动退出贫困户,第一个在自己小院子里升国旗,然而曾经的彭夏英家却是神山村有名的贫困户。

早年,彭夏英丈夫在外务工时,足部摔残,无法胜任重体力活,彭夏英便成了家中的顶梁柱。由于村庄离城镇较远,使得家庭产业发展滞后,全家主要依靠彭夏英一人务农获得微薄的收入。重活、脏活自己包揽,收入还是难以为继,经常入不敷出,致使家庭陷入更深一步的贫困,日子很是煎熬。因为家庭收入较低,一家老小几十年一直住着不足60平方米的破旧土坯房,2015年,被评为村里的贫困户。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神山村视察精准扶贫工作,走进彭夏英家庭亲切慰问,并鼓励她和家人要树立信心,脱贫致富。在政府帮扶下,彭夏英放下思想包袱,不等不靠,带领家人自谋出路,积极维护和支持全村脱贫攻坚公益事业。

彭夏英说,客家有句谚语:吃唔穷,着唔穷,冇划冇算一生穷(意为:吃不穷,穿不穷,不会计划一生穷)。2016年,彭夏英家获得了两万多元的扶贫资金。和所有贫困户一样,彭夏英将这笔资金作为股金,入股到村里成立的黄桃和茶叶产业合作社,每年都有分红。真金白银的分红款,装到荷包里,是真真切切的实惠。

2016年底,彭夏英主动退出了贫困户。

彭夏英笑着介绍:“总书记来后,来我家参观的城里人慢慢多起来了,我家于是就办起了神山第一个农家乐。最多时,一天接待60多人用餐。按8人一桌计算,一共8桌。一桌除去成本,可以净赚100元。现在家里的客栈每间每晚收费100元,旺季房间紧俏。我们还开起了小卖部,卖些茶叶、笋干、香菇、木耳、果脯等。我家老张原来就有竹编的手艺,感兴趣时就编些竹筐竹篮卖。有时,到山上挖些兰花和映山红,也能换点钱。现在,家庭收入一年有10万元呢。”

彭夏英给记者看了她一直珍藏着的一张“登机牌”。这是她飞往北京领取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的留念,也是她生平第一次乘坐飞机的“凭据”。此后,彭夏英还到四川、重庆等地,或录制节目,或宣讲讲述,把井冈山的脱贫故事说给山外人听。

“现在,坐车坐飞机都不是新鲜事了,村里人自己买的车就有39辆,出山进山,想走就走。”彭夏英言语里透着自豪。从“窝居”深山到“飞”往世界,“彭夏英”们走出的,是老区人脱贫奔小康的自信与自强。

“近年来,神山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建起了黄桃和茶叶基地,家家户户开起了农家乐。随着旅游人数翻番,老百姓的收入也翻番了,我们现在是‘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左香云

左香云,是一名基层共产党员干部,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人。现任神山村党支部副书记,神山村旅游协会会长,负责神山村旅游各项事宜。曾经当神山村近200人走出村庄外出谋生的时候,左香云依然选择留守。为改变神山村依靠卖毛竹等原材料养家糊口的现状,他走上了竹木制品加工的创业之路。左香云充分利用家乡的毛竹资源,购买了两台竹筒雕刻机,制作外形精美、销量较好的笔筒、茶叶筒等竹制工艺品。通过竹子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既减轻了村民毛竹难销的难题,也为他们提供了不少务工岗位。

▲作为神山村旅游协会成员,左香云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推介神山村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迎风踏雪来到神山村,看望慰问村民,同村民一起打糍粑、吃米果,和大家共商脱贫攻坚之策。“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深刻在乡亲们的心里,也给左香云带来了极大震撼,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左香云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习总书记的到来给老区带来了新的机遇,左香云开始着手谋划发展乡村旅游业。

此后,左香云被推选为神山村旅游协会成员之一,负责对外联系安排事宜等。神山村旅游协会成功对接了30多家红培机构,2016年进村游客达到10万人次左右,2017年达到22万人次,2020年进村游客人次已经突破30万大关,从刚开始的4、5家农家乐发展到现在的16家农家乐、8家民宿、9家购物点,50%的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服务中,旅游业成了神山村民增收的主渠道。在此基础上,神山村旅游协会制定了一系列的协会规章制度,客源分配采取轮流分配模式,餐饮菜谱也统一菜单、统一标准、统一价格,对防止恶性竞争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赞同与领导的肯定。

2018年,领衔旅游协会的左香云被推选为神山村党支部副书记,从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到成为村“两委”成员,左香云在发展乡村旅游业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心血。小到调节农户间的矛盾,大到争资立项。左香云先后为村里争取旅游相关资金80余万元,用于维修神山红军小道、河堤,开发客家文化竹林等。他积极整合乡亲们的农副产品,带头成立神山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加入合作社,通过发展高山黄桃、井冈红茶等产业,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实现了人均收入达2.8万元左右。同时积极对接井冈山市电商协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互联网”的创新之路,在神山村电商消费平台上线蜂蜜、黄桃干、茶叶、笋干、木耳、百合、茶树菇干等20余种特产,帮助农户将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神山村走上了富裕之路,在外的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陆续返乡创业忙起来,为美好生活奋斗不止。

▲孙观发向游客讲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恩共产党、感恩社会主义的脱贫攻坚故事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数。”这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党员模范的左香云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年来,他用实际行动展现出新时代下老区人民“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的井冈山精神。作为新时代的新农民,左香云一心向党,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用他的新思维、新做法给神山村带来了新气象,为美丽、幸福、富裕的家乡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越奋斗,越幸福,生活越来越好”——孙观发

孙观发是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高坵组人,1949年12月出生,是烈士孙道发生的儿子,中共党员,属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脱贫。

“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以前的潭头村基础设施薄弱,且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大多数村民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孙观发家也曾是这样。

孙观发和潭头村村民最初的梦想,就是摆脱贫困。2013年底,各地都在组织识别、认定贫困户,孙观发通过提出申请、村民评议,列入了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始享受精准扶贫政策扶持。

“后来,村干部带着我发展光伏发电,入股村里刚成立的种养合作社,儿女们也外出务工,收入一下就上来了。”孙观发说,2017年他家人均收入达到5000多元。2017年,潭头村实现整村脱贫。但是,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梓山镇潭头村,并到了孙观发家。日头还没落山,孙观发家蓬荜生辉。香喷喷的花生、豆子,刚从地里摘回来的黄瓜、西红柿摆满桌。一家老小围坐在习总书记身旁,孙观发絮絮叨叨:“2014年我家被政府列为贫困户,2017年我们脱贫了。镇里‘富硒蔬菜产业园’里,我流转土地每年有2700多元,入股种植合作社分红每年有300元。‘光伏发电’扶贫,我家屋顶上安装了光伏设备,每年有5000元收入。四个女儿都出嫁了,一个儿子在东莞做模具,每月有4000多元工资,儿媳妇就在镇里制衣厂扶贫车间上班,每个月也有2000多元。我自己是伤残退伍军人,每月有1500元抚恤金。孙子在读幼儿园,每学期学费1500元;孙女读小学,不要学费,中午还有营养餐吃。家里家外都有挣钱的路子,老老小小都能照顾到。现在,看病有医保,做新屋、改厕所有补贴,买农机有补贴,栽禾种花生也有补贴……哎呀,各种各样补贴,我十个手指头都数不完!”

大家哈哈笑了起来,总书记深情地说:“我这次来江西,是来看望苏区的父老乡亲,看看乡亲们的生活有没有改善,老区能不能如期脱贫摘帽……”

2019年7月,潭头村成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162户村民加入,每户出股金2000元,一同发展“富硒宴”特色农家乐、民宿与红色研学旅游项目。

攒下一些积蓄的孙观发,也选择了跟着大伙一起干。与家人商量后,孙观发咬咬牙,将家中原本空着的四间房重新装修,置办了床、空调、热水器等,办起了民宿,一天可以容纳9人住宿。2019年夏季,潭头村日游客量达上千人次,孙观发家的民宿几乎天天爆满。

走在潭头村村路上,村口两旁是即将收成的富硒蔬菜,再往里走,不时可见民宿、农家餐馆。旅游,给这个赣南村庄带来了客流,增加了收入。

“光靠政府带动还不够,自己得多努力。”孙观发说。2019年7月底,民宿还未装修完,孙观发与刚返乡的弟弟孙冬发一合计,又拉上另外两个兄弟,四人共同开办了农家餐馆与土特产超市。在“饮水思源”餐馆,时常能看到孙冬发向客人介绍店里的特色菜,养生土鸡汤、红烧肉、炖土鸭……“以前家里吃不上肉,现在就想把最好的拿出来招待客人。”孙观发说。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下,乡村旅游更加蓬勃发展。潭头社区和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早已成为热门的打卡点,孙观发的家里总是络绎不绝的游客。民宿、超市和餐厅都生意火爆,老孙总是乐呵呵的向游客分享总书记来家里的情形,介绍这几年来家乡的变化。乡村振兴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给老孙和村民们,带来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和总书记握了手,到现在一直都还很激动,感觉像做梦一样,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习总书记所说的话,现在的生活就真的像总书记说的,芝麻开花节节高!”——郭月华

郭月华是于都县梓山镇岗脑村一名土生土长的普通农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底脱贫,多年来,她吃苦耐劳,勤劳好学,撑起了一个家,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成为了岗脑村的致富带头人,为当地群众勤劳致富树立了榜样。

▲郭月华勤劳好学,为当地群众勤劳致富树立了榜样

郭月华的故事要从2008年说起,那年9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然而,郭月华不向命运低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靠人工耕地撑起了一个家。2016年底镇里开始发展蔬菜产业,为响应党和政府号召,郭月华把自己耕种的土地全部流转给蔬菜基地种蔬菜,没有了地耕种,郭月华也闲不下来,她通过帮扶干部在蔬菜基地找到了工作,她在蔬菜大棚里做小工,每天在蔬菜大棚工作七八个小时,收入每天70~80元,回到家里还要干家务,每年在大棚蔬菜务工收入2万余元。此外,她勤劳好学,闲暇时经常参加县、乡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班 ,在蔬菜基地务工的同时也经常向蔬菜基地的技术员请教技术,郭月华在蔬菜基地务工的3年时间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而且还学到了蔬菜种植技术。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于都考察,郭月华作为代表在蔬菜基地330大棚与总书记握了手。

自从和总书记握了手,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郭月华受到了鼓励和启发,看到了富硒蔬菜的商机。2019年底,郭月华与家人商量后决定自己创业种植大棚蔬菜并找到乡村干部要求自己来承包大棚种植蔬菜。她投资五六万元承包起了蔬菜基地两个大棚,种植富硒丝瓜26亩,并利用在蔬菜基地务工时学到的技术自己种起了大棚蔬菜。半年来,天天在蔬菜大棚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她手把手指导工人种植富硒丝瓜,带动身边的贫困户一起致富。

如今郭月华种植的大棚富硒丝瓜已经多次摘果,富硒丝瓜销往全国各地。据她统计,她种植的富硒丝瓜每年可增收十余万元。收入增加了,郭月华家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里安装了空调,购买了小汽车,孙子孙女也送到了城里读书,郭月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了脱贫致富梦。郭月华说,自己的脱贫致富,要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自己富裕了还不行,要大家富裕了才是真的富裕。下一步,她要扩大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和种植的蔬菜品种,带动更多的农民增产增收,让大家都富裕起来。

猜你喜欢

山村老区大棚
大棚妹子
《老区建设》2022年度稿约
草莓大棚套种西红柿亩增收2万元
我请大雁落山村
2019年度广东省老区宣传工作 先进集体名单
雾霾天气下改良式大棚温度特性分析
山村之晨
大棚讲课
山村晚归
革命老区展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