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间”实现就业“大作为”
——宁都县田头镇建设帮扶车间经验和做法
2022-08-08钟小聪
□ 钟小聪
近年来,宁都县田头镇大力创建就业帮扶车间,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生动局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田头镇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南部,距县城18公里,全镇版图面积66.06平方公里,人口4.2万,辖15个行政村、168个村民小组。现有脱贫户1621户6791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128人,占脱贫人口的31.33%;缺技术致贫910人,占脱贫人口的13.4%。宁都县田头镇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企业+帮扶车间+脱贫户”模式发展帮扶车间,既实现了脱贫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又满足了脱贫户“挣钱、顾家”两不误的需求,还缓解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贵”的困难,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因地制宜,选准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劳动力密集的特点,依托“在外务工返乡技术人员多、农业产业资源丰富”等优势,大力发展草席制品、服装鞋帽、种养等特色产业。全镇席草种植面积3500亩,种植农户约850户,拥有大小草席加工企业90家,加工机器522台,年产值约8000万元;服装鞋帽制品企业23家,针车机器512台,年产值约2000万元;电子手工制品加工企业14家,年产值约5000万元;建有高标准蔬菜大棚1000亩、脐橙6600亩、烟叶200亩,有家庭农场、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35家。田头镇因地制宜,通过积极帮扶、规范引导,依托产业优势创建航空布艺礼品帮扶车间、服装加工帮扶车间、草席加工帮扶车间等。
(二)整合本地资源,搭建创业平台。为使乡镇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田头镇结合新型城镇化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契机,规划设立“一园一中心”,即“农民创业园、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农民创业园主要以圩镇为中心,辐射周边十个村的创业布局,目前共有企业260多家,实现就业用工8000余人,其中脱贫员工占了三分之一。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围绕“扶持创业、聚集产业、保障就业”的思路,打造“双创”示范园区,以一厂一街为核心,聚集5家企业,12户个体创业户。目前,田头镇已形成了草席加工一条街,服装加工一条街和飞天创业街。另外,实施组织引领工程,组成“两新”组织党支部,成立“三会一社”即草席产业协会、服装加工协会、手工制品协会和种养合作联合社,把有创业经历和潜力的能人组织起来,构建以党支部+协会(合作社)+企业组织体系,带动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目前,田头镇“三会一社”共有会员企业262家,创办就业帮扶车间23家。
(三)突出能人带动,引领大众创业。鼓励吸纳外出乡贤回家投资创业,让他们利用自身资源、市场信息、技能技术等优势回馈家乡,带动家乡发展。如田头镇馨美航空布艺礼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赖新房,老家是田头镇村头村人,近年来辗转于柬埔寨、波兰等欧洲各国从事企业贸易,在外闯荡十多年,却一直心系着家乡的发展,2014年,毅然决然返乡创办馨美航空布艺礼品有限公司。在他的精心经营下,帮扶车间不断发展壮大,先后被宁都县人社局批准设立为就业帮扶车间。目前,该帮扶车间配备专业机器设备180余台,年产值2000万元,员工人数420多人,吸纳脱贫人口74人。田头镇像这种返乡创业创建帮扶车间的乡贤有20余名。
(四)创新就业模式,拓宽就业渠道。根据农村常住人口特点,创新实施车间就业、田间就业、房间(家中)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务工就业模式,拓宽就业渠道,助推多元化、可持续化发展。车间就业,就是把原本在外务工的技术工人留在本地加工企业务工,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经过岗前培训转移到加工企业务工,成为当地的产业工人,一般以妇女为主按件计酬,上班时间灵活机动,既可照顾家庭,也有稳定的收入。田间就业,就是各类产业基地,种养大户在农忙或生产旺季需要长期或短期雇工,把本地劳动力的剩余劳动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房间就业,就是指本地劳动力利用空余时间,把加工企业的原材料带回家里加工,做好之后再送回,按件计酬,以年龄60岁以上的老人居多,让居家、务工两不误。
(五)注重精细管理,实现灵活就业。要想产业发展长久具有生命力,离不开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如田头镇馨美航空布艺礼品有限公司帮扶车间经过不断的摸索实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精细化管理模式。首先,设立了全勤奖、超产量奖、工龄奖等奖励,鼓励帮扶车间员工多劳多得,持之以恒。其次,设立机动的考核机制,帮扶车间现有员工260名,其中大多数是农村留守妇女和老年人,这些劳动力很多都种植了农作物,还要照顾家庭老小,很难保障充足时间投入到工厂的生产活动中,车间设立了每月可以有18天允许迟到或早退,超过规定次数的会按照工厂制度进行罚款处理,并扣除当月全勤奖,确实给员工一个宽松的就业环境,确保顾家、务农、上班三不误。然后,灵活设立上下班时间,考虑到帮扶车间有些员工上班路途较远,交通不便,根据员工家庭与帮扶车间的距离规定好每个员工上班的时间。通过人性化管理,实现了脱贫群众灵活就业,田头镇馨美航空布艺礼品有限公司帮扶车间就业人数从最初的65人增加到目前的260余人,脱贫群众也从最初的12名增加到高峰时期的40多名。
(六)依托政策扶持,实施筑巢引凤。通过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引进社会力量等方式,在乡镇(村)闲置土地、房屋创办或领办就业帮扶车间。对经人社局认定的就业帮扶车间所涉及的场地租金、水电费按吸纳脱贫劳动力的人数给予每年不超过5000元补贴,并按吸纳脱贫劳动力的人数给予岗位补贴。对正常运行且持续带动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6个月(疫情期间3个月)的就业帮扶车间,按吸纳脱贫劳动力人数给予不超过2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资金。对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的创业主体,申请创业担保贷款的,每吸纳1名脱贫劳动力就业,贷款额度提高5—8万,全额贴息。对脱贫劳动力自主创业从事商贸服务、加工行业、且稳定经营6个月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5000元。在政府的主导、支持下,目前,宁都全县已创办就业帮扶车间154家,位居全市前列;其中田头镇创办有23家,位居全县首位。
三、经验启示
启示一:选准产业是帮扶车间发展的先决和条件。以前,不起眼的“帮扶车间”很多创业者不愿意涉足,在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市场随时变化的情况下,认为脱贫户的技能、眼界、年龄等难以支撑企业发展,帮扶车间普遍遇到困难和瓶颈。田头镇帮扶车间的发展也不是一蹴即就的,也经历了长期的探索期,经过不断的尝试,找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田头镇结合自身种草席传统、在外务工人员多、劳动力密集、农业产业资源丰富等优势特点,逐渐选出了一批以草席制品、服装鞋帽、电子手工制品为重点,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并逐步发展壮大,形成规模和地方特色。目前,全镇23家帮扶车间年产值累计9000余万元,带动就业1200余人,吸纳脱贫群众230人,实现了“小车间”的“大作为”。
启示二:打造平台是是帮扶车间发展的土壤和基础。为吸引更多的人投资创业,田头镇规划建设好农民创业园、创业服务中心等平台,安排党政班子成员专门分管负责,为投资者搭建好平台,吸纳企业入驻。成立相关产业协会及合作联合社,把帮扶车间创业群体及有意向、有潜力投资创业的人员聚集起来,共同探讨解决发展难题,形成企业组织体系。如馨美航空布艺礼品有限公司帮扶车间生产的航空眼罩,纯利润4毛钱左右,属于大多数人不愿做、不想做的“小产业”,但是总经理赖新房依托宁都县田头镇创业土壤,创办帮扶车间在田头镇生根发芽,创造了年产值2000多万元的“大产业”,成为国内同行业的佼佼者。
启示三:能人带动是帮扶车间发展的动力和财富。农村群众思想观念保守,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产业发展底子较薄,大多数人不愿意到农村投资发展,需要能人富人带动引领。田头镇通过乡贤会、外出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鼓励、吸纳外出乡贤回乡创业,帮助带动家乡发展。这些外出乡贤资源丰富、货源充足、销售渠道多样,能够有效解决帮扶车间产品从货源、生产、销售等一条龙服务,为帮扶车间的发展增添了新动力。赖新房作为优秀华侨和企业家(波兰华人青年联合会任常务副会长、菲尔特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以回报家乡的赤诚之心、精细化的管理经验、广阔的人脉市场资源,把帮扶车间逐步做大做强,让当地脱贫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曙光。
启示四:创新模式是帮扶车间发展的活力和源泉。近年来青壮年劳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劳力资源相对较匮乏,常住人口大多是留守妇女、老弱劳动力,他们工作时间不够稳定,工作效率不高。为解决这一难题,田头镇创新实施“车间就业”、“田间就业”、“房间就业”的就业模式,工作时间相对稳定、技术娴熟的人员在帮扶车间集中务工;工作时间不够稳定的把帮扶车间的原材料带回家里加工,做好之后再送回,按件计酬,让居家、务农、务工三不误,足不出户,在房间就能够实现就业。
启示五:政府支持是帮扶车间发展的支撑和保障。田头镇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契机,用好用活各类创业就业政策,鼓励企业安置脱贫人口就业,对吸纳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的能人,给予创业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对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的按人数给予稳工补贴和社保补贴,符合条件的享受帮扶车间和产业扶贫基地补助政策。通过政府奖补的政策性收益联结,针对脱贫户的产业奖补和务工补贴自主发展产业的按规模和类别最高可给予奖补,通过政府的扶持以及政策优惠,有效激发了群众创办帮扶车间的激情,减少了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