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运动健身 促进健康老龄化
2022-08-06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康复学系王琳刘悦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康复学系 王琳 刘悦
为积极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多部委联合制定了《“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 以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健康养老需求。 其中,“健康老龄化”是我国“低成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 不仅强调老龄健康的修复、 疾病的治疗, 通过适宜体育锻炼预防控制疾病和促进健康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在全民健身日(8月8日)到来之际,本刊特邀专家撰稿,详解老年人科学运动健身方面的知识。
2021年5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总人口为14.178亿。大多数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7%,其中,12个省份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 按照联合国的划分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属于老龄化社会,达到14%属于深度老龄化社会。 我国部分省市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已接近深度老龄化社会,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 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高龄化趋势明显、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快速扩大等特点。 因此,老年人的健康尤其要加以重视,下面就来谈一谈如何科学运动健身、促进健康老龄化。
老年人健身的要点和特点
《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以下简称《指南》)中重点强调了“动则有益、多动更好、适度量力、贵在坚持”16 个字的基本原则。 积极和充足的身体活动是保证整个生命周期健康的一个重要基石,不同人群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活动。《指南》建议65岁以上老年人每周累计进行2.5~5小时中等强度有氧活动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活动,或等量的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有氧活动组合,每周至少进行2天肌肉力量练习。除此之外,还要坚持平衡能力、 灵活性和柔韧性练习。如果身体不允许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应尽可能地增加各种力所能及的身体活动。
此外,老年人年龄跨度大,个体差异大。 因此,在身体和环境条件允许时,可以适度增加活动量,但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休息和充足睡眠。 在日常生活中要尽可能减少静坐,使身体和精神保持积极的活跃状态。65岁及以上老年人注重平衡能力、灵活性和柔韧性练习,最大的益处是可以降低跌倒的风险,预防跌倒及其造成的骨折。 这是维护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坚持进行综合性身体活动对维持日常生活能力、预防跌倒及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性身体活动是指以多种有氧活动模式为主,整合平衡能力、力量、耐力、步态和体能等的身体活动。平衡能力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主动和被动。 平衡训练遵循由易到难的基本原则:支撑面积由大变小,重心由低到高, 从静态到动态,由主动到被动,从有意识到无意识,从睁眼训练到闭眼训练等。 柔韧性训练能充分放松肌肉, 扩大身体活动范围;舒展关节并增加关节灵活性,保护关节不受意外损伤。 经常做一做伸展和压腿动作,作为身体活动之前的热身和之后的恢复,既可以增加韧带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又可以降低受伤的风险。 太极、瑜伽、舞蹈等综合肌肉力量、平衡能力、柔韧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对维持身体的功能有益。 此外,通过专门编制的体操、 舞蹈、太极拳等进行关节柔韧性训练, 能保持关节的灵活性,有利于维持躯体在活动中的稳定性。
对高龄、虚弱或者不能达到身体活动推荐量的老年人,可以以自己身体允许的水平为起点,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身体活动。 科学研究证实,老年人特别是身体虚弱的老年人,进行每周3次,每次30~45分钟融合有氧、力量和平衡性训练的身体活动,可以改善行走、平衡性、力量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如持续3~5个月,能更有效地改善身体机能,且这些改善不受年龄、性别和体重的影响。
老年人常用的健身方式
1.有氧运动
快走(或慢跑),游泳,打太极拳、乒乓球,跳健身操等可活动全身,增强心肺耐力,促进新陈代谢。 另外,一些家务活动(打理花草、打扫房间等)也可作为有氧运动。 骨质疏松的老年人运动时不宜对骨骼施加过大压力,骑自行车可减轻自身重力对骨骼的影响,也可以作为有氧运动的选择。
2.抗阻运动
适度的抗阻训练对减缓骨质流失, 防止肌肉萎缩,维持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均能起到积极作用。 老年人应选择轻而安全的器材进行训练,如举小沙袋、握小杠铃、 拉轻型弹簧带等,或可尝试用双臂举装满水的500毫升矿泉水瓶、 手提小油桶、蹲起、蹲马步等多肌群参与的力量训练。 在进行抗阻锻炼时, 呼吸要自然,最好以腹式呼吸为主,并要求在自然不用力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深、细、匀、缓。 这样的呼吸有助于增加肺部有效通气量, 改善氧的供应和胸腔的血液循环。 要尽量避免憋气和过分用力的运动。
3.柔韧性运动
通过动态拉伸、静态拉伸、医疗保健操,或借助扭腰器、上肢牵引器、压腿器等拉伸韧带、 悬垂举腿,能够有效提高关节的柔韧性。医疗保健操能增强脏腑的活力, 调节全身各器官功能,疏通脉络,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有效改善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等关节的活动,避免痉挛和粘连。
4.平衡协调性练习
平衡协调性练习也称神经肌肉控制练习,包括平衡、协调、步态和本体感觉等控制技能的练习,对老年人尤为重要。 例如单脚交替站立、踩直线走、脚跟站立、脚尖站立、闭眼站立等运动可以锻炼平衡能力,预防跌倒的发生,但练习时须确认周围环境的安全性。 传统的中国运动疗法, 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对锻炼老年人的平衡协调能力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对运动强度的控制,可以使用一种简单的谈话法来判定运动是否达到中等强度,即在运动过程中微微气喘但还能与同伴正常交谈,就是合适的中等运动强度。 一点都不喘说明强度太低;上气不接下气,不能与同伴正常交谈,说明运动强度过高。
此外,运动量是否合适对运动疗法的效果影响很大。
◎运动量恰到好处的标准:运动后,自感轻度呼吸急促,周身微热,面色微红,微微出汗,轻松愉快,有食欲,睡眠良好,虽稍感疲乏、肌肉酸痛,但休息后可消失,次日体力充沛,有运动愿望。
◎运动量过大的表现:运动后自感大汗, 头晕眼花,气短胸闷,非常疲乏,脉率在停止运动后5分钟尚未恢复,次日周身乏力,无运动愿望。
◎运动量不足的表现:运动始终保持在“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程度,即运动后无发热感、无汗,脉搏无变化或在2分钟内恢复。
老年人运动健身的注意事项
1.健康老年人健身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在参加体育锻炼前,应进行全面的身体健康检查, 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适量的活动,活动量应逐渐增加,不能操之过急。 每次增加负荷,都要经过一个适应过程,使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对运动产生初步适应。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时,对身体的健康状况要学会自我监测。 如在健身运动中必然会遇到运动量的问题, 对老年人来说,应以中等运动量为宜,运动的速度和强度都要适中。 前者指运动不宜过快或慢,过快运动强度常偏大,过慢也会引起活动肌肉的过分紧张用力,也不适宜。 如果遇到身体过度疲劳或感冒时,应减少运动量或者停止体育锻炼并及时进行治疗。
老年人对运动强度的适应性随年龄、 体能状况、锻炼基础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对体质较弱或初次锻炼者而言,开始的运动要低强度、短时间,用2周左右的时间观察身体的反应,可能会有几天的肌肉酸痛、劳累等反应,但会很快消失。 适应后再增加运动量,小幅度增加运动量后再有一段适应期, 呈波浪式循序渐进,不要追求直线增加运动量。避免陷入运动越多就越好,越劳累就越有效果的误区。运动的目的并不是让人感到疲惫, 而是促进血液循环、 增强肌肉和心肺的功能。 老年人过度运动,则会促使身体释放大量激素来分解蛋白质,以满足过度运动的需要, 造成身体组织的过多消耗, 加快器官的衰老。
强调运动前的热身活动和运动后的放松活动。 年龄越大, 准备活动越要充分,10分钟左右的伸展动作、慢走可有效避免运动损伤和减轻运动中的不适感。进行较大运动量的健身后,不能立即休息,而是要做一些放松运动,让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慢慢地停下来,可防止由于血管的弹性相对较差而发生的血液回流减少,避免出现脑部暂时性缺血,减少心血管意外的发生风险。 此外,锻炼时肌肉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如乳酸积累在体内,会造成四肢酸软无力,需要通过适当的运动加快乳酸的代谢,有利于运动后的恢复。
很多老年人起床后不吃早餐即开始晨练,这对健康是很不利的。 经过一夜的睡眠,腹中食物早已被消化完, 若此时消耗大量的体力,会引起低血糖,造成大脑供氧不足,在这种情形下锻炼, 老年人会感到头晕、心慌,如果原本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甚至可能引发意外。 此外,早晨身体的血液黏度大,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 所以在早晨锻炼之前, 要喝一些温开水,也可以在水里加一些蜂蜜,避免在晨练时发生以上疾病或者低血糖。
老年人在健身时, 穿着要适宜, 以免着凉感冒;此外, 还应注意衣着合身,以免跌倒。 不要穿塑料底鞋和过硬的鞋子,鞋带松紧要适宜,且在做不同项目的运动时, 最好选取相适应的专业运动鞋。
2.患有慢性病老年人的健身注意事项
高血压患者健身运动时应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高血压患者一天中血压最高的两个时间段是早晨6:00—10:00 和下午4:00—6:00。 尤其是清晨的时候,不建议高血压患者进行剧烈户外运动, 比如跑步、游泳,因为有可能会造成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正常情况下,从生理学的角度提倡下午4:00 左右运动锻炼,而高血压患者最佳运动时间是晚饭后1~2小时,这个时间段血压比较稳定。 另外,运动后不宜立刻服降压药,一般建议服药后1 小时左右进行运动为佳。 建议高血压患者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步行、 慢跑、 骑自行车或游泳),每周5~7天。 每周进行3天的适宜力量锻炼,其降压效果可能与有氧运动相当,两种运动方式结合进行,可以获得更佳效果。 力量训练时应合理安排训练量,避免力量训练中屏气状况的出现。 高血压患者如果需要参与高强度的运动,需要评估心血管情况,以确定是否有运动诱发的症状、对运动过度的血压反应以及是否存在靶器官损伤, 如果收缩压>160毫米汞柱,则应推迟锻炼计划, 直到血压得到良好控制。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为了使自身血糖控制得更加稳定,应该选择一个每天相对固定的时间段进行运动。一般餐后1小时运动最佳,可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患者会有特殊的情况:有些患者在早餐前往往血糖增高,这些患者可以选择在早餐前运动。 有些患者由于生活习惯的原因, 只能选择早晨运动,但早晨空腹血糖在正常范围,这时,应先进食少量碳水化合物, 再进行运动,以免发生运动中低血糖。 还有些患者在应用胰岛素或者降糖药物治疗糖尿病,运动时应该注意避开药物作用的高峰时间。 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对控制血糖、降低血压、减轻体重、提高峰值运动能力和改善血脂异常都是有效的,两者结合可有效控制血糖。 通常每周运动3~5次。单纯饮食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运动5次; 正在接受胰岛素或者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最好每天定时运动,以利于血糖控制及药物剂量调整;肥胖的糖尿病患者,若运动强度不够大,可以增加运动次数(甚至每天2次),以减轻体重。 每次运动时,患者可先运动5~10分钟,若感觉良好,再逐渐增加。 一般情况下, 中等强度的运动以20~30分钟为最佳, 低强度的运动可延续至45~60 分钟,但不应超过1小时。 若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头晕、胸闷、大汗、面色苍白等现象,应立即停止。 避免长时间行走,以防足部摩擦形成鸡眼、老茧,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患者运动要选择合脚的运动鞋和棉袜,运动前、中、后注意饮水, 运动后仔细检查双脚,如发现红肿、青紫、水泡、血泡、 感染等情况应及时处理,以免引发糖尿病足等并发症。
冠心病患者制订锻炼计划时,应首先评估心血管功能; 运动量要循序渐进,以运动、休息、再运动的间断方式慢慢增加运动量;每一阶段的运动前、中、后需进行严格医疗评估,如果出现胸部不适、头晕(或眩晕)、脉搏不规则、呼吸急促等症状, 要及时停止运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老年肥胖者限于身体条件,运动应当缓慢并且循序渐进,安全第一,可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体质、肥胖度及合并的疾病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制订运动计划。 老年肥胖者可选择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做老年健身操和打太极拳等;运动量应以患者本身的耐受程度为宜, 缓慢增加热量消耗,有心脑血管并发症者需谨慎。 运动强度以运动时心率不超过(170-年龄)次/分,运动后精力充沛,无明显疲劳感为宜。 未控制的高血压、心绞痛和心力衰竭患者应暂停运动。
随着人类对癌症防治研究的不断深入, 原先属“不治之症” 的癌症也被认为是一种可以调控、 治疗,甚至治愈的慢性病。 癌症患者属于较特殊的人群,运动时需量力而行,按“低起点、慢进度”的原则进行。 病情较严重或有并发症的患者,在运动前,需进行检查或咨询专业医生;有严重贫血的患者,需暂停运动,待贫血状况改善后再开始运动;免疫力低的患者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待白细胞水平达到正常后才可外出;正在接受放疗的患者,应避免放疗照射部位暴露于含氟的环境,如游泳池。 一旦运动时出现异常状况,如心率不正常,眩晕、头痛、胸闷气短等,需立即停止运动;患者在进行运动,尤其是户外运动期间,最好有人陪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