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TAC、IL-1家族第7因子及IGFBP-5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2022-08-06陈玉芊王世军徐修礼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2年14期
关键词:结核例数阴性

陈玉芊,王世军,王 欣,徐修礼

1.西安区域医学检验中心,陕西西安 710116;2.兰州市肺科医院检验科,甘肃兰州 730046;3.甘肃省人民医院检验中心,甘肃兰州 730013

结核病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且近些年来其发病率又呈现出上升趋势[1]。根据发病部位不同临床将结核病分为肺结核、肺外结核两大类,随着病程的延长将会加大并发症发生风险,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然而,结核病并非不可治愈,接受规范的、系统的抗结核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但实现该目的的前提在于早发现、早诊断[3]。目前,临床中采用的痰涂片镜检、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或灵敏度低,或耗时长,难以满足临床快速检测的需要[4]。即使结核分枝杆菌DNA检测速度更快、灵敏度更高,但依然有50%的结核病患者无法通过该方法确诊[5]。干扰素诱导的T细胞α亚族趋化因子(I-TAC)为近期国外研究发现的鉴定结核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之一,能够准确区分结核病与非结核病患者,但国内鲜有此方面的临床研究,故本研究对此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兰州市肺科医院收治的80例结核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期80例非结核病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48~69岁,平均(56.87±2.43)岁;肺结核65例(活动性肺结核48例、非活动性肺结核17例),肺外结核15例;病程1~3个月,平均(1.85±0.25)个月;有吸烟史44例,无吸烟史36例;有饮酒史35例,无饮酒史45例。对照组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50~68岁,平均(56.79±2.51)岁;肺癌10例,支气管扩张15例,肺炎2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4例;病程1个月至10年,平均(5.45±1.11)年;有吸烟史45例,无吸烟史35例;有饮酒史30例,无饮酒史50例。纳入标准:(1)结核病患者与非结核病患者均经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证实;(2)年龄18岁及以上;(3)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能够配合标本采集;(4)知晓研究方案内容,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研究开始前服用过影响I-TAC、白细胞介素(IL)-1家族第7因子、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IGFBP-5)检测结果的药物,如干扰素、生长因子类药物、重组蛋白质药物等;(2)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3)伴有攻击倾向的精神障碍患者。两组患者除结核病类型、病程外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兰州市肺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标本采集 采集两组患者的痰液标本,方法为自然咳嗽法,痰液标本量≥1 mL。在痰液采集前利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反复漱口。叮嘱患者深呼吸后用力咳嗽,尽量将位于气道深部的痰液排出,将痰液标本转移至无菌培养盒中,精确称重后按照1∶4比例加入1%二硫苏糖醇,适度用力混匀后将混合溶液置于FYL-YS-430L恒温箱中,37 ℃孵育15 min。利用Oven螺旋振荡器振荡15 s。再次向混合溶液中加入4倍痰液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0.2 mol/L,pH值为7.4),混匀后置于TD-5M-I医用离心机中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上清液。

1.3检测方法 采用IGFBP-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I-TAC ELISA试剂盒分别对I-TAC、IGFBP-5进行检测。IL-1家族第7因子采用人IL-1家族细胞因子抗体芯片测定,检测方法为双抗体夹心法。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I-TAC、IL-1家族第7因子、IGFBP-5水平及阳性率,并分析3项指标诊断结核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3项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的I-TAC、IL-1家族第7因子、IGFBP-5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3项指标水平比较[M(P25,P75),pg/mL]

2.2两组患者3项指标的阳性率比较 观察组的I-TAC、IL-1家族第7因子、IGFBP-5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3项指标的阳性率比较[n(%)]

2.33项指标的结核病诊断效能 I-TAC、IL-1家族第7因子、IGFBP-5诊断结核病的结果与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结果的对照见表3~5,I-TAC诊断结核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IL-1家族第7因子和IGFBP-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3 I-TAC检测与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结果比较(n)

表4 IL-1家族第7因子检测与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结果对照(n)

表5 IGFBP-5检测与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结果对照(n)

表6 3项指标的结核病诊断效能(%)

3 讨 论

结核病是一种古老且曾经在全球扩散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由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所致,可侵袭人体的多个组织器官,其中尤以肺部侵袭最为常见,既往被医学界称之为“白色瘟疫”[6-7],根据病变部位可以分为肺结核及肺外结核,进一步可以细分为肺结核、淋巴结核、骨骼结核等[8]。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并不一定发病,而是在机体免疫力下降、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发生时才会起病,并且绝大多数患者经过合理的抗结核治疗可以获得临床痊愈[9]。然而,结核病患者的症状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患者自己容易忽视。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强、繁殖活跃,容易形成扩散及群体性暴发事件,故及早诊断成为有效治疗及预防结核病传播的重中之重[10]。

痰涂片镜检、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为当前临床诊断结核病的常用手段,对指导临床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11]。然而,痰涂片镜检结果依赖于检验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灵敏度处于较低水平,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则暴露出了耗时长的问题,使以上两种方法难以作为常规检查项目得到推广使用[12]。故临床迫切需要一种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结果可靠的诊断方法。近年来,虽然已经有结核病、活动性肺结核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报道,但距离临床应用尚需要较长时间[13-14]。采集痰液标本具有方便、患者依从性高的优点,基于痰液标本的蛋白质检测技术引起了临床的高度重视,目前已经从痰上清液中发现了640余种人类蛋白质,其中不乏与结核病密切相关的蛋白质[15]。

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I-TAC、IL-1家族第7因子、IGFBP-5水平及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以上3种蛋白质可以被用于区分结核病与非结核病。在诊断效能方面,I-TAC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IL-1家族第7因子和IGFBP-5(P<0.05)。由以上结果可知,在结核病诊断中I-TAC的诊断效能高,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求,不失为一种良好的生物标志物,且其所具有的诊断效能较IL-1家族第7因子、IGFBP-5更高。总结原因如下:IL-1家族第7因子、IGFBP-5水平与痰上清液标本量密切相关,当标本量较少时将会导致以上蛋白质难以被检测到,削弱了2项指标的应用价值。I-TAC为单核细胞释放的一种蛋白质,结核病起病后,在炎性反应刺激下细胞因子快速释放,由此导致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急剧升高,后者将会激活单核细胞并源源不断地释放出I-TAC。此外,结核分枝杆菌侵袭重要脏器期间将会诱发明显的感染性病变,类型包括炎症渗出、增殖或坏死,由此导致内源性炎症因子水平随之升高[16]。在内源性及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双重刺激下,I-TAC水平明显上升,且该指标水平与痰液标本量无关,故对诊断结核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综上所述,在结核病诊断中I-TAC的诊断效能比IL-1家族第7因子、IGFBP-5高,可作为结核病诊断的优选标志物加以使用。

猜你喜欢

结核例数阴性
南京地区2017—2020年结核及非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析
玉簪属种质资源收集筛选及耐阴性研究
经支气管镜灌洗对提高耐药肺结核诊断阳性率的价值分析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长得丑?但价值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