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眼黄斑区色素光密度与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2022-08-06林惠军

重庆医学 2022年14期
关键词:神经节黄斑青光眼

林惠军,李 满

[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龙泉医院(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成都 610100;2.西南医科大学附属成都三六三医院眼科,成都 610000]

青光眼是一种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逐渐凋亡引起的视神经萎缩及视野缺损的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性疾病,也是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该疾病具有不可逆转性,一旦引发患者失明,不仅会明显降低其生存质量,同时也会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治疗青光眼的重点是如何延长患者的有效视力年[1]。目前,已有成熟的研究显示,青光眼进展与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的厚度改变明显相关,黄斑区的神经节细胞存活数量是青光眼患者延长有效视力年的关键[2]。另外,还有研究证实,给青光眼患者补充叶黄素也可起到延长有效视力年的效果,但国内外尚无科学解释其中的机制,黄斑色素对黄斑区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的研究已经较多,但对与之紧密相邻又主要参与视功能的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较少[3]。如证实黄斑色素对神经节细胞也有抗氧化保护作用,能为青光眼患者保护视功能提供新的途径[4]。本文探讨人眼黄斑区色素光密度与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西南医科大学附属成都三六三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临床确诊,符合原发性晚期青光眼诊断标准,年龄18~70岁;(2)自愿加入本研究且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1)伴有视网膜疾病、非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视盘斜入、严重乳头旁脉络膜萎缩;(2)角膜晶体中重度混浊;(3)屈光度球镜≥±4D、柱镜≥±2D。另选择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纳入标准:(1)年龄18~70岁;(2)自愿加入本研究且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1)内、外眼疾病及家族疾病史;(2)常规裂隙灯和直接检眼镜检查有明显异常。两组对象的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AF-LZ-2021001)。

表1 两组对象一般资料对比

1.2 方法

1.2.1黄斑区色素光密度

采用带有MPOD模块的 VISUCAM 500眼底照相机(德国蔡司),根据眼底光谱反射测量法获得双眼眼底图像,MPOD模块独创性的黄斑色素光密度的软件分析提供MPOD容积、面积、最大MPOD和平均MPOD测量值及彩色地形图与三维色素分布图。按照一般标准,黄斑区色素光密度超过0.9的受试者为高黄斑区色素光密度组,低于0.4的为低黄斑区色素光密度组。

1.2.2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

每例受试者由同一位熟练的检测者进行检测,机器型号为蔡司Cirrus HD-OCT 4000。采用内注视的方式,扫描程度选择Macular Cube 512×128,在1.5 s内同时进行512次水平扫描和200次垂直扫描,扫描范围6 mm×6 mm,扫描深度为2 mm。仪器内置的神经节细胞分析程序能够分别分析黄斑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神经节细胞层(GCL)和内丛状层(IPL)的厚度,计算范围是以黄斑区中心凹处为中心直径4 mm内,超过这个范围神经节细胞层厚度就变得非常薄,而且在黄斑中心凹处排除了直径1 mm的圆区,该区域被排除在外是因为黄斑中心凹处厚度也非常薄,而且很难被精确测量。蔡司Cirrus HD-OCT 4000能够提供黄斑区6个象限的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应用神经节细胞分析程序,获取各组黄斑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数据:总平均值(G)、颞上方(Gst)、上方(Gs)、鼻上方(Gsn)、鼻下方(Gin)、下方(Gi)、颞下方(Git)厚度。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黄斑区色素光密度、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对比

研究组患者黄斑区色素光密度、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黄斑区色素光密度、神经节细胞-

2.2 不同黄斑区色素光密度的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对比

低黄斑区色素光密度组患者的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57.83±2.14)mm低于高黄斑区色素光密度组(72.14±3.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黄斑区色素光密度与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黄斑区色素光密度与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相关(P<0.05)。

3 讨 论

青光眼是一种与眼压相关的进展性视神经病变,也是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相关研究表明,导致青光眼视功能损害的病理基础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进行性凋亡和丧失,特征性表现为进行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从而导致视野缺损[5]。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定期随访是青光眼防治工作的重点[6]。由于青光眼的病理基础为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及轴索丢失,因此,检测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的厚度对于青光眼的诊断与随访尤为重要[7]。并且有不少研究证实,补充叶黄素能有效提高患者视功能,原因在于黄斑区是位于视网膜后极部的一个色素性区域,具有精密的组织细胞结构,复杂最敏锐的视觉功能,该区域内含有丰富的黄斑色素[8]。目前,已有临床研究证实,这些色素与黄斑功能及抗氧化损伤具有密切的关联,能提高患者视功能[9-10]。黄斑色素是一种有效的蓝光过滤器,能保护黄斑区的视细胞,且还能清除自由基和游离氧,从而限制由新陈代谢和光线所致的组织氧张力,进而保护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免受氧化自由基的损害,提高视网膜成像敏锐度和增加目标与背景间的对比,从而提高患者视功能[11]。若能证实黄斑色素密度与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层厚度存在相关性,便可证实黄斑色素对神经节细胞也有抗氧化保护作用,从而能证实补充叶黄素对青光眼患者提高视功能有确切作用,这样不仅能为青光眼患者保护视功能提供新的途径,还能为青光眼患者补充叶黄素提供理论基础及科学指导[12]。

目前,临床尚无黄斑区色素光密度与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相关性的研究报告[13]。而本文主要是通过健康人、青光眼患者黄斑区色素光密度与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高、低黄斑区色素光密度患者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发现各组之间均有明显差异,且随着黄斑区色素光密度的降低,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也相应降低,说明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引发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为:在视网膜的各层结构中,神经节细胞层是由神经节细胞的胞体组成,神经纤维层是由神经节细胞的轴突组成,而神经节细胞的渐进性缺损、变性和凋亡是引发青光眼病理学改变的基础[14-15]。有学者通过对神经节细胞的凋亡过程进行研究,发现神经节细胞凋亡初期,内质网、线粒体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而肿胀,并引发轴浆流动受阻,从而损伤神经节细胞中的微丝或微管,而这些结构与组织的光散射特性具有密切相关性[16]。黄斑区色素光密度也属于眼部组织的光散射特性之一,若其密度降低,说明人眼视野发生缺损,且密度越低,视野缺损程度越严重[17]。而临床研究已证实,神经节细胞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内丛状层厚度与视野平均缺损程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黄斑区色素光密度与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18]。

综上所述,人眼黄斑区色素光密度越低,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越低,视野平均缺损程度越严重,因此,临床需尽早对青光眼患者行黄斑区色素光密度检测,并给予补充叶黄素,保护其视功能和延长其有效视力年。

猜你喜欢

神经节黄斑青光眼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诊治进展
基于对背根神经节中神经生长因子的调控探究华蟾素治疗骨癌痛的机制
电针“梨状二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NPY、SP及神经节的影响
青光眼能治好吗?
莫让“黄斑病”迷了你的眼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老年黄斑变性该怎么治疗?
浅谈第一致盲眼病——青光眼
防治青光眼,别只盯着眼睛看
玩手机会导致黄斑变性和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