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塔尖”有序扩大进行时

2022-08-06张晓利

中国医院院长 2022年12期
关键词:塔尖医学中心医疗

文/本刊记者 张晓利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从建设目的、牵头单位,到建设方式等,一路演进,一路优化。

一场自上而下的医疗供给侧改革,在医疗界风起云涌。它改变了现有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它就是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的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近日,有关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消息特别多,首先是《关于印发有序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布,明确将进一步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范围;随后第三批、“辅导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名单出炉。

“有序扩大”4个字,意味着肯定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效。近年来,一个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如雨后春笋般诞生、成长起来。国家有关部委也曾多次在会议上表示,加强、加快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建设。“填补了若干技术空白、初步改善了就医流向、扩大了品牌影响力、带动医疗资源的投入、加快了人才队伍的建设、涌现了多项探路医改的具体探索”等表述,也不绝于耳。

河南是到北京看病最多的省份之一。以河南建设的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为例,北京儿童医院郑州医院引进北京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后,多项诊疗技术上填补了河南地区空白,且患者外转率明显减少。据统计,与2016年相比,2020年前往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河南门诊患儿减少了82635人次、下降63.12%,住院患儿减少2542人次,下降了51.33%。

当然,“有序扩大”也为更多医疗机构带来了机遇点。因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不仅能承接输出医院的优势资源,做大当地医疗资源增量,做到当地百姓“大病不出省”,也会促使输入医院弯道超车,发展进入快车道。

目前,全国各地均在热烈响应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像贵州省、重庆市、河南省等多地,均有多家医疗机构在积极争取机会,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按照既定规划,到2022年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将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其实,多年探索下来,以“大病不出省”为初衷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成为国家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关键一环,且数年来有着自己独特的演进逻辑。

追溯至原点

每一事物都有一个发展、演化过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自然也不例外。

“设置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2016年就有的事,可从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寻找苗头。”河南省儿童医院院长周崇臣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当下,他正在谋划出一本书,专门对河南省儿童医院建成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的过程进行梳理、凝练、总结。

2016年8月,被医疗界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首次把健康战略纳入国家战略中,并强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要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

方向已定,自当奋勇前行。4个月后的2017年1月22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启动了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工作。

根据官方发布的规划解读,当时,医疗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仍旧突出,一是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优质医疗资源短缺。二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且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和城市。三是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尚未形成,出现患者向大医院集中、跨区域就诊的现象。四是国内医院在科研、学术、成果转化等医学高精尖领域与国际顶尖水平还有距离。医疗机构布局和能力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之间还有差距。

“启动两中心规划设置工作,就是要主动调整医疗资源的结构与布局,强化医疗服务体系顶层设计,构建以国家医学中心为引领,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骨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挥两中心在临床研究、人才培养、技术转化、技术辐射和管理示范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相关人员称。

《规划》中强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按照省份、行政区域设置与建设;并指明择优设置,遴选管理水平高、基础设施好、医疗技术先进、服务能力强的医院,规划建设与设置成不同类别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当初的设计是,国家医学中心在全国范围按综合、肿瘤、心血管、妇产、儿童、传染病等专科类别设置。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则按照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建设1个综合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原则上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个区域,每个区域按照肿瘤、心血管、妇产、儿童、传染病、口腔、精神等专科类别设置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1 2021年3月1日,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南院区(航海路)开诊。

2 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合作共建国家区域的中心签约仪式。

而两者设置的具体数量与类别均强调根据工作需要与实际情况确定,留下了很大的弹性空间。

《规划》一经发布,便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各省份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机遇点,纷纷研究自己省份的优势,省内各家医院更是“摩拳擦掌”、争创国家级医学中心或区域医疗中心,期待成为区域内的“塔尖”。

据周崇臣介绍,河南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结合河南实际确定6大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主体单位,并提出“改革整合资源、开放汇聚资源、创新激活资源”的口号。

彼时,一场自上而下的医疗供给侧改革在酝酿发酵中,一触即发。

落地“国家设计”

差不多两年后,2019年1月,《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实施方案》出炉,标志着蓄势已久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进入实施阶段。

业内专家认为,《实施方案》的出炉也预示着庞大的中国医疗服务体系,从“自由发展”阶段进入了“国家设计”阶段,医疗资源将按照全国统一布局的思路发展,全国病人上协和的局面将彻底改变。

《实施方案》是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解决好患者异地就医、跨区域流动的问题。而设置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便承载着“有利于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和横向流动,提高我国整体和各区域医疗服务技术水平”的使命。

必须承认,在区域、省域建设医学高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合理分布,减少患者的跨区域流动,助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是很不错的逻辑。

《实施方案》明确了两条路径,符合规划和设置标准的医院,经审核通过,可直接设置为相应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符合规划但无达标医院的,通过委省(市)、委校共建,达标后再予以设置。若区域内有2家以上适宜医院的可以考虑共同建设,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同时,《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计划2019年、2020年分阶段完成主要专科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并与2020年,建立考核评定机制,进一步建成以国家医学中心为引领,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骨干的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时间紧、任务重。一时间,申请设置国家医学中心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主体医院,纷纷向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出申请,提交材料;然后,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审核后,向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设置申请。

可以想象,上报材料、书面审核、现场复核、提交评估报告、授予称号并授牌,系列工作在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开来。按照“达标一个设置一个”的原则,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不少医院管理者对那段经历至今印象深刻。

但也有另一种情况,符合国家设置规划,但辖区内暂时没有达标医院,一波“遴选合适的主体医院,加强主体医院建设,向国家卫生健康委备案”的操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期待着建设达标后,提出设置申请。

然而,并非一劳永逸,还设置有考核和退出机制,“若连续3年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其国家医学中心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资格并撤牌,且不得再次申报。”

以当下的视角来看,成效一目了然。我国已经完成设置了10大国家医学中心(链接2)。同时,在国家设置国家医学中心的思路下,某些省份为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带动提升区域医疗水平,还打造了省级医学中心,以及省级医学中心某某分中心。

同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则远多于国家医学中心,花落多家医疗机构。据了解,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争创”仍在继续进行中。

值得更多关注的是,2019年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不再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建设一条线,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以另一种逻辑登上历史舞台。

有两套逻辑

2019年1月,《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实施方案》面世后不久,《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审议通过,随后2019年10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发布了《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开启了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工作。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不清楚两者有什么区别。”一路参与见证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谈道。他认为,两者有共同目标,都是提高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减少患者异地就医。不同点主要有三:

其一,主管部门、牵头单位不一样,但有一个演进过程。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区域医疗中心,第一批由国家发改委单独来推,随后国家发改委便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挥合力,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其二,选择对象不一样。发改委牵头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选择的是在百姓就医需求旺盛的欠发达省份,属于补短板、填洼地。而国家卫生健康委推出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多在发达地区,选择区域内实力最强的医疗机构设置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属于“筑高峰、建高原”。

业界也有声音认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属于龙头医院之间的游戏,普通医院没有入场券。而发改委牵头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则是把弱者建强,很多地市医院也有机会。“即使不在省会,同样意味着要达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水平,服务全省。”倪鑫称。

其三,建设方式不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经选拔确定后,发挥区域引领作用。

而发改委推出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则通过“地方政府主建、输出医院主营、依托医院配合”在省域内打造一个或几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在输出医院管理下,“把弱变强”。

据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资金以地方筹集为主,中央预算内投资分阶段给予资金支持,原则累计不超过5亿元。

其实,上了国家医疗区域中心的车,就意味着医院要成为区域内的医疗高峰,服务全省,做到“大病不出省”。

近3年来,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按照“按重点病种选医院、按需求选地区,院地合作、省部共建”的工作思路,推动开来,便有了大家熟悉的情形。

2019年10月,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名单公布,选择了福建、河南、云南等8个人口基数大、转外就医多、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的省区,选择了死亡率高、疾病负担重、转外就医集中、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病种,建设了肿瘤科、神经科、心血管科、儿科、呼吸科和创伤科6个专科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0个试点项目。

2021年7月,第二批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公布,此次获批的项目共有16个,包含有福建4家,河南3家,河北、山西、新疆、云南各2家,安徽1家。

再就是此次发布《关于印发有序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第三批又审批通过了24家建设项目和26家辅助类建设项目。赫然在列的医院意味着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而建设容易建成难,得到阶段性成果后,医院也在积极地进行下一步规划。

据西安交大一附院分管院长助理韩建峰介绍,对于标准高、要求严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高度重视、积极接洽,多次考察,进一步洽谈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事宜,是多家医院的常规动作。

与此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采取“月报通报”制度,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做法,鞭策进度滞后、成效不佳的省份。

无疑,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国家层面,也多次提到,加快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即构建以国家医学中心为引领,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骨干的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如,2022年5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印发,第一项具体任务便是这一项。

众所周知,保证睡眠的时间和质量对身体健康极为重要,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而言,缺少睡眠会增加患肥胖症和Ⅱ型糖尿病的风险。据法国健康杂志《TOPSANTE》报道,美国休斯顿大学的研究表明,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较低的青少年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风险很高。

当然,其间还有很多变化和问题,值得关注与思考。如,有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也涌现了一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他们又是什么路径呢?医疗界的会议中,医院管理者常提到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具体指哪个路径下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诸如此类的有趣的话题还有很多,不一一探讨。

接下来,重点关注当下最火热的“地方政府主建、输出医院主营、依托医院配合”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3大输出模式并存

《有序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方案》中提到,力争到2022年底实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可以说任务还是很繁重的。好在近年来,基于每个省份、每个项目的基础情况不同,发展方向也不一,探索了多种合作形式,可供参考借鉴。

采访了解到,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地方政府主建、输出医院主营、依托医院配合”的模式下,有3种输出模式。

一种是输出医院整体接管依托医院。代表医院有北京儿童医院托管河南省儿童医院。

“这种类型比较适合专科医院对专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顾建英认为。

“目前,这一模式相对较多,比较适合综合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打造。”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张进祥称。

第三种是没有依托医院,政府新建一家医院,完全交给输出医院,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代表医院有复旦中山厦门医院、阜外医院云南医院等。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来自一线探路者的实践和思考。

“对于当地有成熟依托医院的合作模式,输出医院采取嫁接的形式,在原有根基上拓展发展,从医院的人员班底、各类医疗资质、患者群的建立,以及对当地政策的熟悉运用等方面来说,都有着强大的依靠,更容易在初期显现成效。”顾建英认为。

韩建峰同样认为,有当地医院依托,操作起来容易些,相对而言,后续运营压力和竞争压力会小些。

倪鑫强调,依托一家医院的某个院区或建新院区,需要思考项目院区如何与老院区协同发展,需要处理好人员、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而融合不好,便会带来竞争和资源冲击。

而完全托管一家医疗机构的模式,需要考虑原有医院基础和双方文化融合程度。只有输出医院与托管医院“合二为一”,互融互促,才能实现双赢。

至于没有依托医院而建全新医院的模式,“从零开始、从无到有‘开拓性’建设很不容易,无论是前期人才的培养储备,运行管理过程中与当地政策的融合,还是吸引患者群体等,都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积累和摸索的过程。而且前期需要更充分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顾建英从自身的探索总结,在这一模式下,输入医院与输出医院一脉相承,通过一体化建设、同质化管理,能让百姓能享受“原汁原味”的高水平医院的医疗服务。

倪鑫认为,新建一所医院打造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考验着当地政府的顶层设计、资源整合能力。“若当地资源充足,需要做好差异化布局,否则可能会对原有医疗机构带来冲击,也不利于新建医院扎根。”

在倪鑫看来,输出模式的选择,关键看当地情况,符合当地实际,有利于做优存量、做大增量,便是合适的输入模式。

1 2020年10月22日,各级领导出席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揭牌仪式,共同为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揭牌,并充分肯定了其先行先试探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明显成效。

2 北京儿童医院专家前往保定儿童医院出诊,以提高当地服务能力。

“三真”才能成功

如果说第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打造是起步阶段,那么,第三批已经相对成熟阶段,前面各医院先行先做的模式和具体做法,十分宝贵,非常有借鉴价值。他们既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有序扩大的信心,又是后来者的他山之石。

“政府真想干、输出医院真支持、输入医院真接受‘三真’”,已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过来人”最最真切的体会。

其一,政府真想干。

倪鑫回顾称,最初,发改委便明确各省区市主动申请,且要有合作意向的支持医院。也就是说,国家层面希望当地政府直接与有意向的输出医院对接,而且是输出医院与当地政府商讨、签订共建合作协议,而非与依托医院签协议,意在强调政府真想干。

从实践层面来看,也证明了“输出医院与输入医院高效联手的关键是当地政府的支持”。倪鑫举例,若想引进人才,若省里不给任何人才优惠政策,人才便难以引进。因此,地方政府真想干是前提。

从实践中也可以看到,不同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如,此次公布的3个“警示类”医院,均为第一、第二批项目中的医院名单,多因当地政府支持力度不到位而进展效果欠佳。

2020年连续3年的疫情以来,各个地方经济发展不一样,而且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恰恰是在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财力有限,财政支持不到位。若财政支持、政策支持不到位,输出医院便难有用武之地,容易使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沦为简单的对口支援,停留在派几个人做几台手术、讲几堂课、带几个学生的层面。

其二,输出医院真想做。

按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文件要求,作为区域中心建设输出医院,至少要派1个院长、2个副院长,3个管理层,以及一年派出不少于80人次的专家,要求务必拿出真本事、展示真实力、呈现真实效,在医疗、教学、科研等领域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带动。无疑,这些政策均是希望输出医院跟输入医院能真正融合在一起。

3 青海疫情期间,西安交大一附院与青海省人民医院线上讨论学科规划。

从实践层面来看,输出医院和输入医院要真想干事,不仅仅是加挂输出医院的牌子,还要进行管理、技术的深度合作,以及文化融合。其中,文化融合是高效联手的关键因素。“双方医院认识要到位,文化要统一。”倪鑫称。

其三,输入医院真接受。

若输入医院满足于现状,或者担心输出医院的到来会分走自家蛋糕,那么,也会让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效果打折扣。

从实践层面来看,这种情况很少,一般输出医院的到来,为输入医院不仅带来了品牌、技术和管理,也带来了发展契机、政策支持,带来了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对于同一领域有多家机构的情况,倪鑫建议,地方政府应整合同一专科领域的资源,将同一类别的医院合而为一,避免重复投入,或引发医院之间竞争。

事实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就是要让外转患者多的省份,抓住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机遇,一是充分用好地方政府在土地、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做优存量,做大增量;二是在输出人才、技术、品牌、管理、文化过程中,实现输出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优良医院品牌树立、优秀医院文化传承;三是在输入医院学科建设、技术创新、队伍建设、科研合作、信息融合等方面,得到很好的强化。

3年多来的经验已明确,唯有三方做到了“三真”,形成强大合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期待才能从理想照进现实。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纳入建设项目是另一阶段的起点,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确保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效则是奋斗目标。同样,建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也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次在《有序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方案》中,就提到了多个相关指导性意见。

顾建英举例道,《方案》中提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面参与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建立专项考核评价制度。“相信专项考核评价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我们以国考、专项考核评价制度为‘指挥棒’,有的放矢地加强内涵建设和管理,找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顾建英称。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医院管理与改革研究室副主任黄二丹在一次直播会议中也透露,未来,国家可能针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制定专项考核评价制度。专项考核评价制度会怎样呢,值得关注。

同时,顾建英还注意到,对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点引进的输出医院医疗服务,所在地要尽快做好价格项目和收费项目的本地化对接,相关程序应简尽简。“这也是目前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在开展医疗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现在《方案》中明确‘需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要开辟绿色通道’,相信将更快地推动医院新技术、新项目收费落地的问题,更好地为当地百姓提供优质服务”。

另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可按照国家规定,提供一定的特需医疗,这也对厦门医院针对台胞、侨胞等患者对医疗服务不同层级需求正在探索的特需医疗服务,以及国际医疗部的筹建等起到更好的支持和指导作用。”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从建设目的、牵头单位,到建设方式等,一路演进,一路优化,相信在“有序扩大”过程中,还将会有更多与时俱进的探索。

猜你喜欢

塔尖医学中心医疗
JMC:创新机制,联动招商合力助“西兴”
医疗垃圾包括哪些?医疗垃圾运到哪里,如何处置?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塔尖城堡
挂在塔尖的云
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在华医疗绿色通道开通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医疗服务Ⅱ个股表现
猜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