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DCA 循环理论的绩效管理模式对护士工作质量的影响
2022-08-05陆春燕杜雅钦刘俊涛
陆春燕,杜雅钦,刘俊涛
1.黄石市第四医院康复科,湖北黄石 435006;2.黄石市中医医院护理部,湖北黄石 435006;3.黄石市第四医院普外科,湖北黄石 435006
随着医学观念的转变,社会对医院服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也寻求高质量的医疗,因此医疗压力相对增加,尤其是护理压力显著增加。临床通过各项措施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以满足社会和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而护理质量包括人员的护理理念知识、 操作技术水平、服务态度、护理成效等方面[1-3],采取较高效率的护理管理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也可以保障患者与护理人员的生命健康,也可提高患者的整体医疗水平[4-5]。 但管理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需要采取全方位的管理措施,用以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维护护理人员形象,保障护理人员权利。 而随着临床医疗观念转变,该项管理制度也逐渐规范、全面、科学,也能为临床推送符合现代医学要求的护理人才。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发展出一些高质量的管理模式,临床将一些有效的团队或经济管理模式应用到医务人员管理中,取得了较为不错的应用成效[6-7]。其中PDCA 循环管理模式为应用较为成功的管理模式之一, 且其经过临床的不断发展,该项护理模式也逐渐得到改进。该项护理模式主要分为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 个部分,可以进行循环,以全面提升护理质量。 本研究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8 月100 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与未进行PDCA 循环理念绩效管理之前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探究该项管理的优势和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100 名护理人员,进行PDCA 循环理念绩效管理方式。 该次研究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0~49岁,平均(34.05±2.15)岁;本科30 名,大专50 名,中专20 名;副主任护师8 名,主管护师30 名,护师20 名,护士42 名。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对研究知情、同意研究;人员资料较为详细;身体健康;精神正常;心理状态相对较好。
排除标准:离职者;退出该研究者。
1.3 方法
1.3.1 护理管理方法 该研究在2018 年前实行关键绩效指标法,它把对职工绩效的评估简化为对几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将关键指标作为评估标准,把职工的绩效与关键指标进行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将目标管理法与帕累托定律有效结合。关键指标必须符合具体性、衡量性、可达性、现实性、时限性。护理人员的业绩具体可以体现在完成护理工作的数量、质量、时间、花费的成本、患者的满意度、服务效果等。 对护理人员进行关键绩效指标考评,需要确定合适的关键绩效指标。 关键绩效指标是一系列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指标, 可以衡量和评估,同时可以较为完整的描述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及业绩;反映护理工作岗位的重点质控环节[6-7]。
1.3.2 2018—2020 年实行PDCA 循环理念绩效管理法①计划阶段(P 阶段),选择合适的人员组成质量管理团队,在院内领导指导下展开工作,选出主要负责人员,梳理管理框架,制订管理流程和相关护理操作规范。 通过采取相应奖惩机制、竞争机制等,促进考核的良性循环,同时制订质量竞赛机制和全员定期培训计划。②实施阶段(D 阶段),为提高管理团队的质量,应按照管理人员层面制订的培训计划进行培训,组织护理管理团队学习管理理念和PDCA 管理理念、内容、方法、要求等,并通过学习相应护理指标规范或考核知识,提高管理团队对护理人员的检查能力,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护理操作规范和安全管理知识等, 让患者对护理内容和操作规范、安全措施等有较为清楚的认知,要求临床各个科室护士长根据本科室存在问题或安全隐患,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纠正、改善,并由护士长负责,要求全科室护理人员参与,需要将改善计划上交给护理部审核,批准后实施。定期考核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和安全管理知识,将其记录在绩效管理中。管理人员应派专人考察护理人员护理过程中的操作、安全等问题,并指出不当操作等,制订质量考核计划。③检查阶段(C 计划),评估、检查为检验护理质量的重要阶段,也是考核管理结果的有效阶段。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了解护理人员培训效果、服务质量等,可以根据人员护理情况制订下次培训方案。如果没有设立较为合理的检查方法,不仅无法有效考核护理人员专业素质,而且无法提高医院整体护理质量。 因此在检查过程中,应按照国家机构管理要求,严格审查该研究人员护理情况。 通过调整合适的绩效考核比例,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服务态度等。 整体检查过程分为自查、科查、质控组查、重点查4 部分。 自查为首要的检查防范,通过发放质量检查标准,让护理人员按照检查标准进行自查,其主要包括岗位职责、管理职责等,并进行评分依据记录。科查则由护士长按照相关检查标准每隔7 d 进行1 次全方面检查,详细记录检查过程和检查结果,并整理成文件上报给护理部。质控组检查,则由护理专家按照相应检查计划每3 个月对全院各个科室进行检查,对于较为重要、风险较高的科室应每30 天检查1 次,主要检查科室质量整改方向和实施情况,主要检查上次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以提升科室护理质量。 将专家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护理问题定为院内共性问题或薄弱环节,要求全院进行整改,为保证整改效率需进行不定期抽查。 ④处理阶段(A 阶段),护理人员将自身检查结果汇总并上交给护士长,让其分析、总结检查结果,在科务会上进行相应谈论,指出其中漏洞、问题、风险因素等,以制订下期整改计划和相应实施措施、督查计划等,并且将该科室考察结果与科室绩效相匹配,以进行相应的奖惩。而专家给出的检查结果应由管理人员进行全院通报,聚集各科室护士长进行讨论、分析,制订相应改进制度和措施,并将其形成文字报告,上报于护理部和相关临床科室, 对于科室内存在的优点应进行分析,采取相应措施以保持或优化该项优点。全面评估本轮检查结果,发现新问题,对于新问题和专家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在督导会上进行讨论,作为下期循环的首要解决问题, 根据该项问题重新制订标准和管理计划,结合该次管理经验和缺点,以完善管理机制,并有效推动下次PDCA 循环。
1.4 观察指标
对比护理质量、绩效考核情况。 护理质量为该院自制量表,主要包括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处理阶段,总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则护理质量越高。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管理前后差异比较进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管理前后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相比于管理前,管理后的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处理阶段的护理质量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管理前后各阶段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1 管理前后各阶段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对比[(±s),分]
时间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 处理阶段管理前(n=100)管理后(n=100)t 值P 值76.58±3.25 88.02±1.69 31.230<0.001 79.08±4.07 84.07±5.34 7.432<0.001 76.30±4.07 87.96±3.52 21.669<0.001 81.07±6.67 89.94±6.50 9.524<0.001
2.2 管理前后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情况对比
相比于管理前,管理后的绩效数据收集、核算、总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管理前后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情况对比[(±s),min]
时间绩效数据收集管理前(n=100)管理后(n=100)t 值P 值160.25±20.58 80.24±10.27 34.787<0.001绩效数据核算 绩效考核总时间230.15±30.28 130.28±15.27 29.449<0.001 68.09±10.27 40.37±7.24 22.060<0.001
3 讨论
PDCA 管理为新型管理方式,也为管理效率较高的管理方式。 该项管理模式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广,多个领域均取得不错的应用成效,现临床将其引入到护理绩效管理中,以期获取较好的管理效果。 该项管理模式主要分为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 个部分,其中计划为首要和基础的部分,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计划,可以促进护理流程,提升护理效率,及时发现并处理护理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性问题或事件,因此做好较为完善护理计划也是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8]。 实施为验证计划信度和完善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实施过程难免遇到问题,可通过安排专人巡查、监督等方式以记录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检查、处理提供依据[9-10]。 检查为验证管理质量的主要部分,通过多种检查方式可以较为全面发现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而处理阶段需要分析总结计划、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弥补管理过程的缺陷,为下期管理提供更好的依据。也有研究认为该项管理方式可以促进管理人员和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可以充分了解护理人员观念和态度,可以采取有效建议,不仅可以提升管理效率,也可拉近双方关系,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11-14]。本研究发现,通过PDCA 管理,其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处理阶段的护理质量评分分别提高12 分、5 分、11 分、8 分,其绩效数据收集、核算、总时间分别减少80 min、28 min、100 min 左右, 这表明PDCA 管理可以提升护理质量,并有效缩短绩效考核时间。
综上所述,采取PDCA 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并缩短绩效考核时间,其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均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