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2022-08-05何开莲何玉琳侯玉清任华蓉岳小浈
何开莲,何玉琳,侯玉清,任华蓉,岳小浈
1.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南充 637000;2.川北医学院护理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3.南充市第五人民医院,四川南充637000
根据民政部数据显示, 我国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在2020 年预计将达到2.43 亿,到2022 年左右,中国65 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14%,2025 年将超过3 亿正式进入老龄社会[1]。 2018 年全国人口变动调查资料显示,四川省60 周岁及以上人口1762 万,占 常住人口的21.13%,2017 年以来平均每年提高0.6 个百分点;65 周岁及以上人口1182 万, 占常住人口的比例首次超过14%,达到14.17%,位于全国第二。 按照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标准来看,四川已进入了老龄型社会,全省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南充市也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至2020年,全市60 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170 万人[2]。 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现行养老模式以及医疗体系都带来严峻的挑战,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医养结合是通过对养老和医疗资源的整合、从当前背景下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出发,在满足老年人自身的基本生活照料基础上,供给医疗护理、健康管理、健康照护、康复医疗等服务的养老方式[3]。 本文旨在调查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现状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南充市在四川省所处的地理环境,综合考虑城市和农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选取南充市市辖3 区1 市5 县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600 份,回收595 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下有效问卷579 份,有效率为96.5%。
1.2 方法
借鉴我国国家卫生服务调查, 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专家访谈, 自行编制该研究所需要的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完善后, 该量表通过8 位专家进行信效度检验,信度0.78,效度0.83。经过研究者指导与培训过的调查员采用问卷星和现场问卷的方式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婚姻、家庭结构。参照文献并结合研究目的制定“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需求调查表。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 年龄45 岁以下的较多占比62.5%,45~59 占比23.0%; 学历高中及中专占比37.3%,本科及以上占比44.7%;职业中企业员工占比较高29.9%,事业单位员工占比23.5%;收入集中在2 000~5 000 元占比43.53%,2 000 元以下占比29.53%;家庭成员中独生子女占比27.0%, 有一个兄弟姐妹的占比31.9%。 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2.2 居民选择赡养老人的方式现况调查结果
居民赡养老人的方式现况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人们仍选择以居家养老为主要的养老方式,占比82.82%,选择社区居家养老占比4.29%,而选择机构养老比例仅为2.45%。 在本次调查中49.08%的人群认为有少数养老机构提供,36.81%不清楚有这种机构, 仅有7.36%认为有且多家提供,还有6.75%认为没有一家提供。 调查中居民认为对老年人最合适的养老方式有44.79%的人群选择居家养老,38.04%选择社区养老,仅有10.43%的人群选择机构养老。
3 讨论
①中国人的家庭传统观念和经济收入是现阶段人们仍然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的主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为提供医养结合的机构和人才不够。本次调查中人们仍愿意选择居家养老为主要的养老方式,占比82.82%,选择社区居家养老占比4.29%, 而选择机构养老比例仅为2.45%。 比吴侃等[4]调查的成都市65.6% 的居民选择家庭养老比例还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老年人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儿女,老年人在陌生的环境中会产生更多的不安全感,很多年龄大的老人不愿意进入一个陌生环境生活。 经济负担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南充作为一个地级市,经济水平不够高。 本次研究中收入在5 000 元以下的人群为73.06%,占据了人群的大多数。许星莹等[5]研究认为收入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对一些收入不高的人群,如果家里有患病较重的老年人,需要承担治疗疾病的经济压力和照护压力较大,选择医养结合服务对其是额外的负担,因此意愿很低[6]。 童莹等[7]研究也发现收入对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影响呈倒U 型结构。吴侃等对成都市中老年人调查发现各医疗保险报销比例不同,参加城市居民医疗保险相比参加新农合医保的居民更愿意加入“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王琼[8]基于城市老年人口状况调查的数据发现,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差、经济状况越好,则其对医疗保健和健康护理服务的需求就更加明显。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缺乏专业性医护人员, 很多护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很难满足社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 本次调查中也发现医养结合的机构和养老服务的人才远远不够。李静等[9]人认为提供的护理服务缺乏专业性,特别不利于失能老人的健康,是由于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工资不高且工作辛苦,护理人员队伍不稳定。 通过增加养老中心的医疗护理设施、匹配相应数量的专业医护人员,建立医疗服务专业体系,为养老中心的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和护理服务,是当今养老服务的当务之急。
②政府应多方位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 加强医养结合宣传和养老服务人才培养, 医养结合机构应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为医养结合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积极引导老年人改变传统养老观念,接受新型的养老模式, 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开展已经有一段时间,但不管是社区还是养老机构对医养结合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导致人们对缺乏医养结合的认知。 在本次调查人群中知道医养结合机构的人仅有7.36%认为有且多家提供,49.08%的人群认为有少数养老机构提供,36.81%不清楚有这种机构,还有6.75%认为没有一家提供。 胡琦等[10]研究也发现61.50%的老人表示自己从未听说过医养结合模式。 在调查中还发现,即使是基层医务工作者和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对其了解也是知之甚少, 开展医养结合的机构和进行医养结合服务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安劬等[11]研究发现虽然四川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高于全国平均数, 但医院病床使用率仍居高不下。刘洁等[12]认为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存在政府部门多头管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不完善、养老观念守旧、不愿接受机构养老、养老机构专业人才匮乏是制约医养结合发展的重要因素。邓诺等[13]对青年养老意愿地分析发现, 政府进行医养模式的推行应充分考虑中青年居民的养老意愿和需求, 政府多方位给予财政支持,建立满足各类人群需要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对已经具备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应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居民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 夏晓红等[14]认为除了政府财政投入外,还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养老服务,并且尽快建立起长期照护保险。 从人才培养方面来说, 专业的医学院校应加强养老人才地培养,为养老服务提供更多更专业的护理人才。 郑新烈等[15]研究认为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应重点培养和与养老相关的医疗和护理人员,提供专业地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而养老机构应给予专业护理人才更好的薪资待遇,推进提升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行动力。郑勇强[16]认为应着重提高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完备现有医疗卫生设施、引进高素质医疗技术人员、完善机构内薪酬福利体系等激励从业人员。 对于我国传统的居家养老观念,可充分利用社区的卫生资源,促进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地发展[17],多方面着手建立良好的养老服务体系。 另一方面政府要运用自身的公信力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多方位宣传, 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介绍给居民,让人们能多方位、多渠道了解国家养老服务的政策,认识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势和特色,了解健康科学的养老理念,让老年人愿意享受适宜、快捷、方便的养老服务。 医养结合机构还需要尽可能使老年人在同一机构中同时得到生活照顾、 疾病地治疗以及临终关怀[18]。 养老机构可以定期组织老年人到现场体验,让他们感受到新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积极引导老年人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接受新型的养老模式, 政府协同养老机构构建医养结合多元化筹资机制和统一支付平台, 实现医养资源的有机整合及医养服务的有机衔接,可以很好地推动医养结合[18],促进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不断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