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生儿黄疸实施间歇蓝光照射退黄联合前瞻性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2-08-05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21期
关键词:前瞻性黄疸胆红素

李 萍

(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江苏 泰州 225500)

如果新生儿出生28 d内,存在胆红素代谢异常情况,会提高血液中胆红素浓度,从而让新生儿出现黄疸症状,以黏膜、皮肤等部位黄染为主要表现[1]。部分新生儿还会伴随腹泻、恶心呕吐、腹胀、食欲缺乏、精神不振等症状[2]。如果是生理性黄疸,可逐渐的能自行恢复,如果是病理性黄疸则需要积极干预,否则容易诱发胆红素脑瘫,给新生儿健康和安全带来威胁[3]。传统治疗中会使用皮质激素、清蛋白、苯巴比妥等药物,但这些药物容易让患儿出现不良反应。所以近些年来,间歇蓝光照射退黄成为主要的治疗措施,胆红素可以在蓝光作用下,向水溶性转变,轻易的排出体外[4]。不过在实际应用中,有部分新生儿长时间照射后,皮肤受损,因此为了缩短治疗时间还需要有辅助性干预措施。前瞻性护理是一种站在患者角度,以预防某些症状或疾病为目的性干预措施,将其应用到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对改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目前缺少深入性研究报道,为此本院展开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入本次研究的对象共计92例,都是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利用奇偶数列法分成各46例的两组。研究组患儿日龄1~19 d,均值(9.02±1.36)d;女性和男性患儿分别21例、25例;出生体质量2.50~4.40 kg,均值(3.47±0.58)kg;致病原因:20例生理性黄疸、15例新生儿感染、11例新生儿溶血。常规组患儿日龄1~17 d,均值(8.93±1.25)d;女性和男性患儿分别22例、24例;出生体质量2.60~4.30 kg,均值(3.25±0.42)kg;致病原因:19例生理性黄疸、14例新生儿感染、13例新生儿溶血。每组患儿基础信息符合研究对比要求,差异极小(P>0.05)。本研究中涉及内容均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1.1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儿均为足月出生儿,出生Apgar评分在8分以上。②血清胆红素水平≥102 μmol/L,伴随巩膜、黏膜、皮肤黄染症状。③黄疸持续时间2~4周或逐渐严重。④母亲无妊娠期合并症、无特殊药物使用史。⑤患儿家属同意加入本次研究,签订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①体质量过重儿、过轻儿以及早产儿。②伴随肝肾功能异常等严重疾病患儿。③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④有家族遗传病史者。⑤合并先天性缺陷、先天性代谢系统疾病患儿。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给予新生儿间隙蓝光照射治疗,将光疗箱的温度调整到31~32 ℃,内壁铺上软垫;除去新生儿所有衣物,用温水洗澡后,给新生儿戴上眼罩,遮盖生殖器官,放入箱中;持续照射3~6 h,中断2~4 h,持续蓝光照射治疗3~5 d。照射中每隔20 min帮助新生儿更换体位,测量体温,若体温过高停止治疗。每次蓝光照射治疗结束,查看新生儿有无皮肤感染、破损,并做相应的处理。

1.2.2 研究组 给予新生儿相同方法进行间隙蓝光照射治疗,同时给予前瞻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2.1 建立前瞻性护理管理制度 采用护理人员等级管理制度,以新生儿科现有护理人员的能力等级为标准,进行搭配分组,保证每一组中都包含不同等级的护理人员。定期培训、考核,增强责任心以及新生儿黄疸护理能力,保证护理质量。

1.2.2.2 饮食护理 结合产妇、新生儿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母乳喂养方案,尤其是重症黄疸患儿,尽量保证行母乳喂养。提前为产妇和家属科普母乳喂养相关知识,指导产妇正确的喂奶姿势,说明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母乳喂养的好处;还要积极的鼓励产妇,让其建立母乳喂养信心。并为产妇说明每日至少母乳喂养8次,如果母乳分泌量少,可适当增加配方奶,在满足新生儿营养需求的同时,加速排除体内的胆红素。

1.2.2.3 抚触护理 由专业的护理人员负责新生儿抚触护理,同时对产妇和家属做指导,让其掌握正确的抚触方法。一般抚触在两次喂奶之间或是沐浴后,护理人员在双手上涂抹润肤油,轻轻搓揉后对新生儿面部、手部、胸部、腹部、背部、腿部做按摩,每次15~20 min,每日抚触护理2~3次[5]。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①面部:将两个拇指放从新生儿额中开始向两边慢慢的推压;两个拇指从新生儿眉头开始,向下滑动,经过人中到达下巴后,再向面部两侧推压,像画笑脸一样。②手部:首先,一只手紧握新生儿手臂,另一只手从上臂向下挤捏,达到手腕位置后再用指腹按揉此处;其次,手掌相对夹住新生儿手臂,上下反复搓滚;最后,一只手将新生儿手掌和手腕固定住,另一只手拇指放在掌心处,轻轻的向指尖推挤[7]。③腹部:如果新生儿脐痂已经脱落,可以使用手指按摩腹部,从左腹开始,围着肚脐顺时针向右画圈式按摩[8]。④背部:手指置于新生儿背部,顺着脊柱从上向下滑动;并用指尖推挤脊柱两边的肌肉。⑤腿部:双手握住新生儿大腿,轻轻的向下按摩,经过膝盖、小腿,最后到达踝部,用指腹挤捏此处;手掌相对夹住新生儿小腿,上下反复搓滚;一只手固定住新生儿脚掌和脚踝,从脚跟开始推按到脚趾处[9]。以上抚触动作要轻柔,避免给新生儿带来不适感,提高配合程度。

1.2.2.4 游泳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可以进行早期游泳,做好脐部保护,调节好室内温度和湿度,用手托住新生儿在水中缓慢移动,期间可以帮助新生儿伸展肢体[11]。每次游泳10~20 min,每日1次。

1.2.2.5 健康知识宣教 为产妇和家属详细的讲解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让其了解黄疸发生机制、发生时间、症状表现、危害以及治疗方法、预后效果等;还需要讲解血清胆红素等指标代表的意义。提高产妇和家属对黄疸的专业认识程度,保持正确的行为,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1.2.2.6 心理护理 实时与产妇、家属沟通,及时了解她们的情绪变化,尤其是避免产妇情绪过度波动,以免影响乳汁分泌和产后恢复;如果产妇情绪不佳,要积极疏导,进行鼓励,多与新生儿接触,这样可以增进感情,缓解心中不良情绪,提高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效果判定[12]①无效:经皮胆红素水平在171.0 μmol/L以上,皮肤、黏膜等黄染症状无减轻或加重。②有效:经皮胆红素水平处于101.2~171.0 μmol/L,黄染症状有所缓解。③痊愈:经皮胆红素水平低于101.2 μmol/L,完全退黄。

1.3.2 黄疸症状 记录新生儿黄疸症状改善情况,指标包括:每日排便次数、每日进奶量、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消退。

1.3.3 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 在治疗前后每日检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并计算日均下降值。

1.3.4 不良反应 记录新生儿治疗期间皮疹、发热、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4.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率(%)描述;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描述,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 研究组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n(%)]

2.2 对比两组新生儿黄疸症状改善情况 研究组新生儿各项黄疸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新生儿黄疸症状改善情况()

表2 对比两组新生儿黄疸症状改善情况()

2.3 对比两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 治疗前两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常规组,日均下降值大于常规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

表3 对比两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

2.4 对比两组新生儿不良反应情况 研究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新生儿不良反应情况[n(%)]

3 讨论

新生儿出生后肝脏功能比较弱,大量胆红素会超出代谢负荷,提高游离胆红素水平,最终让新生儿呈现黄疸症状[13]。大部分新生儿无须特殊干预,随着时间延长能够自行恢复[14]。但是少部分新生儿是肝脏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等病理性因素所致,胆红素代谢能力差,如果不能及时干预,将对神经细胞和消化系统发育产生影响,最终损伤其智力水平[15]。

目前针对新生儿黄疸,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蓝光照射,蓝光的波长为450 nm,可以直接在新生儿浅表组织、皮肤表面发挥作用,胆红素将蓝光吸收后,会发生变异,使脂溶性变成水溶性,再通过尿液、胆汁等方面排出,降低胆红素水平[16]。不过相关研究显示,如果蓝光照射时间过长,会使新生儿皮肤温度升高,若新生儿未能及时排出热量,会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17]。因此,在治疗中会结合新生儿黄疸严重程度,实施间隙性照射,缩短一次性照射时长,减少不良反应;同时,还能让母婴有更多时间接触,对提高母乳喂养率也有着重要意义[18]。

前瞻性护理是一种比较专业的护理模式,以前瞻为核心,可以提前对安全隐患带来的不良影响及影响程度做评估,还能提前观察可能会发生的风险或问题,从而制定有着预防作用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安全风险,保证护理质量[19]。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实施前瞻性护理,可以根据新生儿实际情况、病情特点等,对黄疸做预测,再通过饮食、抚触、早期游泳、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降低黄疸带来的负面影响,加速患儿康复速度[20]。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新生儿在间隙蓝光照射基础上实施前瞻性护理,黄疸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每日排便次数、每日进奶量多与常规组,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常规组,治疗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结果均证实了,前瞻性护理措施的联合使用,能有效加速新生儿退黄,提高临床效果。另外,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说明,前瞻性护理的运用还有助于提高蓝光照射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针对新生儿黄疸在实施间隙蓝关照射退黄治疗的基础上,展开前瞻性护理,有助于缩短黄疸恢复时间,提高新生儿的安全性,该方法有普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前瞻性黄疸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前瞻性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怎样看待升高的胆红素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形式正义的前瞻性要求:麦考密克的后果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