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托拉唑预防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抗栓治疗中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2022-08-05蒲浩斌陈少鹏李琳
蒲浩斌 陈少鹏 李琳
(诏安县医院ICU,福建 诏安 363500)
急性心肌梗死易导致人体心肌出现严重且持久的缺血缺氧,进而坏死,同时可出现左心功能失调,以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作为临床表现。研究发现,多数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伴有心力衰竭,具有极高病死率。临床对于该疾病一般以抗栓治疗为主,但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消化道出血情况[1]。消化道出血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病情凶猛等特点,严重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安全[2]。因此,本次研究对泮托拉唑药物的治疗进行分析,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纳入依据:征得伦理研究会认可,患者和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依据:心肌梗死治疗7 d后依然存在持续性静息心绞痛或者心律失常高危患者;合并多种疾病,例如低血压、急性脑血管意外、高血压、糖尿病。观察组:年龄在60~89岁,30例平均年龄(76.21±3.14)岁;男20例、女10例;对照组:年龄61~79岁,30例平均年龄(76.31±3.16)岁;男21例、女9例;基本资料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患者联合药物治疗。氯吡格雷首次给药300 mg;第2日开始每日75 mg[3]。再给予患者采用40 mg奥美拉唑注射液加入100 mL氯化钠注射液中(0.9%),行静脉滴注治疗,奥美拉唑用法用量q12 h,在30 min~1 h滴注完毕。
1.2.2 观察组 给予患者氯吡格雷、泮托拉唑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方式。给药患者首日使用300 mg氯吡格雷口服,第2日开始每日75 mg[3]。将40 mg泮托拉唑注射液行静脉滴注治疗,泮托拉唑用法用量是q12 h[3]。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的各项指标,如肾脏功能、总有效率、出血时间、输血量、胃液pH值、血红蛋白、LVEF、LVEDD、血浆NT-proBNP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止血时间、住院时间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形式表示,用t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的形式表示,并以χ2检验,P<0.05说明以上数据存在明显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肾脏功能 观察组治疗后血钠浓度(144.15±2.98)mmol/L、BUN(5.71±1.02)mmol/L、CR(76.12±1.02)mmol/L与对照组血钠浓度(131.21±2.97)mmol/L、BUN(6.15±1.57)mmol/L、CR(81.67±1.69)mmol/L相比存在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肾脏功能的对比(mmol/L,)
表1 两组患者肾脏功能的对比(mmol/L,)
2.2 对比两组总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其中显效18例,所占比为60.00%;有效11 例,所占比为3 6.6 7%;无效1 例,所占比为3.33%。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其中显效10例,所占比为33.33%;有效10例,所占比为33.33%;无效10例,所占比为3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
2.3 对比两组各项指标 观察组出血时间(16.25±1.52)h、胃液pH值(5.88±1.45)、输血量(154.25±2.25)mL、血红蛋白(118.52±2.52)g/L和对照组出血时间(20.85±1.45)h、胃液pH值(4.91±1.05)、输血量(189.52±2.54)mL、血红蛋白(101.02±2.41)g/L相比,存在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2.4 比较两组LVEF、LVEDD指标 观察组患者LVEF(65.67±1.23)%高于对照组,LVEDD(57.88±1.02)mm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LVEF、LVEDD比较()
表4 两组患者LVEF、LVEDD比较()
2.5 比较两组血浆NT-proBNP水平 观察组治疗后24 h血浆NT-proBNP水平为(128.34±1.24)ng/L、治疗后48 h血浆NT-proBNP水平为(92.34±1.23)ng/L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ng/L,)
表5 两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ng/L,)
2.6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6。
表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7 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止血时间、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止血时间(15.02±3.15)h、住院时间(8.21±0.45)d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7。
表7 两组患者平均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表7 两组患者平均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主要是因冠状动脉出现急性狭窄或者闭塞情况,导致的供血持续性降低或者终止,引发的心肌缺血和坏死。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因一些机械性因素导致破裂以及血栓发生。因此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血运建构[3-4],治疗和预防等主要对策提升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效果不佳。故此临床一般以抗栓治疗为主,但在治疗过程中,易增加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引起不良后果;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不断增加,该疾病主要包括胰管、胆管、食管、十二指肠导致的出血,对于该疾病早期进行治疗较为重要[6-9]。
急性心肌梗死抗栓治疗时容易造成消化道出血情况,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例如: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若情况较为严重,容易导致患者机体代偿功能缺乏,导致胃黏膜微循环运动失去平衡,导致患者胃黏膜缺血和缺氧,降低黏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能对黏膜屏障造成损伤,从而使患者黏膜内pH值降低,对黏膜和血管造成破坏,从而导致出血。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有恐惧、紧张、疼痛等心理情绪,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导致儿茶酚胺分泌,使患者胃黏膜血管发生痉挛和收缩情况,最终导致消化道出血。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容易发生低血压、心功能不完善、低血容量等情况,导致重要脏器缺乏,多数组织发生缺血、缺氧,使患者黏膜屏障破坏性出血发生。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以再灌注方式进行治疗,而抗凝、抗栓的治疗方式,容易导致消化道出血概率增加。研究显示,当患者胃液pH值高于3.5时,能显著降低患者体内消化道损伤,因此对胃内酸度进行抑制,能利于被损坏的黏膜恢复。
泮托拉唑为新型质子泵抑制药物,能对胃酸引起的消化道疾病有效治疗,该药物经胃壁细胞联合,能选择性抑制患者胃壁细胞质子泵,同时还能增加患者胃内pH值,在降低出血位置酸性的同时,能预防酸性液体对患者病灶周围小血管造成侵蚀和消化,能显著降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在本次研究中氯吡格雷联合泮托拉唑治疗,取得显著优势,由此提示采用泮托拉唑,对患者的影响小,在多个方面和其他药物相比,具有显著效果。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对于该药物单次或者多次服用,药代动力学曲线均为线性,由此证明该药物对于CYP2C19影响小,无明显的CYP450酶抑制或诱导作用[10]。对于存在肝功能损伤以及肾功能损伤的患者,无须对患者的剂量进行调整。氯吡格雷是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能对血小板聚集产生抑制[11]。泮托拉唑在临床广泛应用,是新型胃酸分泌抑制剂,能降低患者胃酸酸度,降低再出血情况,从而增强患者黏膜屏障,促进胃黏膜修复[12-14]。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治疗后血钠浓度、BUN、CR、治疗总有效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时间(16.25±1.52)h、胃液pH值(5.88±1.45)、输血量(154.25±2.25)mL、血红蛋白(118.52±2.52)g/L和对照组出血时间(20.85±1.45)h、胃液pH值(4.91±1.05)、输血量(189.52±2.54)mL、血红蛋白(101.02±2.41)g/L相比,存在差异(P<0.05);观察组LVEF、LVEDD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治疗后48 h、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止血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泮托拉唑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消化道出血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