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寻踪
2022-08-05董维春
◎董维春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95)
南京农业大学卫岗校区有个老牌坊,南农人都对它印象深刻。自1958年从南京城内丁家桥迁至卫岗后,这个老牌坊便成为南农一景,但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来历,仅隐约听说与一所民国孤儿院有关。多年前,卫岗牛奶厂外迁江宁,童卫路西侧改建为一排风格典雅的青砖楼群,华丽转身为民国一条街。在其北端广场,新建了一个写有“1928”匾文的单门牌坊,对于南农人而言,已经成为卫岗新的地标,却没有想过,这个“1928”新牌坊与相隔一里之遥的南农老牌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22年,“南农简史”课程增加学校老建筑内容,为了弄清老牌坊的身世,我对卫岗区域进行了寻踪考察。在南京十朝历史文化园,我找到了“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旧址”纪念碑。在网上搜索到2003年卫岗牛奶厂75周年厂庆时报社记者对年逾八旬的遗族女校毕业生赵嗣娴的采访,对我来说像是找到了打开南农老牌坊之谜的钥匙。其后,我深入前线大院实地寻找遗族学校旧址,考察四方城至童卫路的梧桐大道,比对中山陵博爱坊与灵谷塔阵亡将士公墓群建筑,拜谒位于灵谷塔后山的傅焕光墓,对源自1928年卫岗的遗族教育事业有了全面的了解,初步复原了九十年前的卫岗图景。
南京农业大学卫岗校区的老牌坊
遗族学校的筹建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为抚育辛亥革命烈士遗孤,成立了南京孤儿院,由女权活动家徐宗汉(黄兴夫人)任院长,后因革命失败停办。1927年,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定都南京,恢复了南京孤儿院,由宋庆龄任院长。1928年10月1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提议:体念阵亡将士遗族大多缺乏教养,亟应设立学校予以栽培,籍慰忠魂而抚遗孤。于是,一所专门招收北伐战争和辛亥革命阵亡烈士的后代,由国家培养教育的学校应运而生,校名为“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任命宋庆龄为校长。
遗族学校筹委会由蔡元培(大学院院长)、何应钦(总参谋长)、叶楚伧(国民政府委员)、宋庆龄、宋美龄、何香凝(廖仲恺夫人)、李德全(冯玉祥夫人)、王文湘(何应钦夫人)、刘纪文(南京特别市市长)、江问渔(职业教育家)和傅焕光(总理陵园主任技师)11人组成。1928年11月5日,筹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推定宋美龄、李德全、王文湘、刘纪文、江问渔、傅焕光为常务委员,办事处设在中山陵园。1932年1月,成立遗族学校董事会,校董有蒋介石、宋美龄、何应钦、蔡元培、叶楚伧、王文湘、白崇禧、陈诚、周至柔、江问渔、傅焕光、钱用和等。后来,遗族学校还成立了校务讨论委员会,实际上起到了校董事会作用,傅焕光是其核心人物,并短期代理遗族学校校务主任。
遗族学校筹备工作的重点,一是筹集学校经费,二是确定校址,三是负责学校施工。由于该校既不类属教育部,也不类属南京特别市,一时经费难以落实,宋美龄即利用其特殊地位积极筹款。时任铁道部部长孙科(孙中山之子),将陇海铁路东段(徐州至连云港)货运附加税划拨一部分资金充作费用,后改由国民政府财政部按月拨款。筹委会成立时,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对傅焕光讲:完全请你负责,来筹备本校。傅焕光对中山陵园地形比较熟悉,蒋宋夫妇让他在中山陵园一带选择校址,象征烈士后代仍享受着中山先生的关怀。经过考察论证,最后选定四方城南的卫岗北坡约400亩地块为校址(今属前线歌舞团和十朝历史文化园),简称“四方城校区”或“男校区”。
遗族学校于1929年4月正式开学,先成立的是小学部,9月又增设中学部。由于新校舍建设尚需时日,商借校舍颇费周折。傅焕光、宋美龄、刘纪文等都做过努力,最后由叶楚伧、刘纪文商借中山东路大仓园公屋为临时校舍。1930年冬,因办学规模扩大,实行男女分校,另设遗族女子学校,暂借羊皮巷1号为临时校舍。1934年,宋美龄指拨遗族学校农场地100亩建设女校(现属南京农业大学家属院),并于1935年落成。
1937年冬,南京沦陷前,傅焕光带领学生撤离南京,并将40余头奶牛及全部校具转运到长沙,后辗转铜仁、重庆和成都办学。南京沦陷期间,男校区成为日伪军军营,因有留校学生维护,校舍得以幸存。女校区和教员宿舍成为日伪军伤兵医院和军犬训练场,因无人看护,校舍几乎全被毁坏。抗战胜利后,1946年秋遗族学校迁回南京。1949年后,学校又先后迁往杭州、南昌、广州和台北办学,到1953年最后一批学生毕业时停办。
遗族学校的校舍
据史料记载,吕彦直建筑师与傅焕光委员等在规划总理陵园总体布局时,就将遗族学校纳入陵园范围以内,并考虑到校舍建筑设计要与中山陵园整体布局相协调,吕彦直还绘制了校舍地图。
南京十朝历史文化园内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旧址纪念碑
吕彦直(1894—1929),安徽滁州人,1911年考取清华园留美预备生,1913年以庚子公费生留学康奈尔大学,学习电气专业,后改学建筑,1921年回国。曾作为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HenryMurphy)的助手,参加金陵女子大学和燕京大学校舍设计。1925年和1927年,先后两次中头标,主持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堂建筑设计,蜚声海内外。1929年3月18日,在上海病逝,遗憾的是未能等到中山陵全面落成和6月1日孙中山奉安大典。
吕彦直病逝后,遗族学校遂改由设计师朱葆初继续绘制校舍的详细图纸。朱葆初(1900—1985),江苏苏州人,毕业于金陵大学,后入基泰工程司学习建筑设计,成为建筑大师杨廷宝的合伙人。他曾在墨菲手下工作,后自办事务所。民国时期设计了中山陵温室、遗族学校校舍和苏州火车站等多个重大工程。1950年,朱葆初从南京回到苏州,任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教授。1956年,在院系调整中随工专建筑系到西安建筑学院。1963年退休后返回苏州。
遗族学校校门为传统牌楼式,正面由谭延闿题写“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校名,背面由蒋介石题写“亲爱精诚”校训。从南至北是一条大石子马路(主干道),可通行汽车,南接卫岗宁汤公路(现中山门大道),北到四方城接陵园路。校园布景是傅焕光的专长,主干道与陵园大道相同,两旁都是法国梧桐,大礼堂、食堂、中央水池、游泳池旁都做了精美的景观设计。1930年春,约250名师生从大仓园搬迁到新落成的校区。
遗族女校的建筑设计,参考了金陵女子大学的宫殿式大屋结构,巍峨壮观。校园正中矗立着前后两座雕梁画栋的大厦,煞是气派。前面一座是办公大楼,内设校务、教务、训育、事务、图书等室及大型会议室,两边是教学与生活用品贮藏室。后面一座是大礼堂兼雨天健身房,两侧是教室、宿舍、浴室、医务室和运动场。这在当时堪称是国内一流的女校。1936年底,女校新建了家政实习西式住宅房和日光玻璃花房,增设幼稚园。
上图:前线大院内原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校门
下图:前线大院内原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校园一角
1935年4月18日10时,举行女校校舍奠基典礼。当日全校停课,全体教员及500余名学生列队参加。承建公司搭建了礼台,上悬“国民革命军遗族女子学校校舍奠基典礼”台幕。出席典礼的嘉宾有:叶楚伧(中央党部秘书长兼校董)、伍非百(国民政府考试院代表)、陈剑如(南京市政府代表)、张之江(中央国术馆馆长)、吴贻芳(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典礼期间,云雾低沉、大雨淋漓,吴贻芳在演讲中以奠基风雨喻枪林弹雨,勉励学生继承先烈精神,立志勤奋学习。办公厅前奠基石上,刻有宋美龄“国民革命军遗族女子学校校舍奠基纪念”题字,石下铜盒内置校舍建筑记略、图样、说明书等。设计方基泰工程司赠送银铲一柄,承建方钱梅记营造厂赠送瓷碗一只。1935年10月12日,女生迁入新落成的女校校舍。
此次奠基的建筑,是遗族女校的第一期工程。至于围笆道路、校园校门、操场草地等,尚未着手,约再经四五月后即落成。今天所见到的有点像简化版中山陵博爱坊的南农老牌坊即是遗族女校南大门,现已成为遗族女校的珍贵遗存。据南农老教师回忆,牌坊铁门部分毁于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因南农东西主干道(中央路)建设,坡顶降高后在牌坊前增加了台阶。
遗族学校的教育
遗族学校办学初衷是抚育革命烈士遗孤,造就他们成为健全的公民。学校地处中山陵园,与灵谷塔阵亡烈士墓群的建筑(由墨菲和董大酉设计)同属一个时期,且具有特殊的内在联系。蒋介石借用黄埔军校校训,将“亲爱精诚”题写在校门上。宋庆龄对教师们说:我们的学校,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而设立的,教育对象是追随中山先生革命的先烈遗孤。宋美龄在听到学生诵读一篇关于孙中山要学生“双手万能、手脑并用”观点的文章时,很欣赏这段文字,并将其译成英文。此后,“双手万能、手脑并用”成为遗族学校的基本校训,并影响了学校办学模式,即公民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
傅焕光对遗族学校“力求实用”教育目标进行了系统阐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将来毕业之学生,遣令回家,则所习恐难以应用;升学则学费难以供给;介绍职业,则不能得如许位置。在学校则授以国民必须之知识及独立谋生之技能,出学校予以经营生产之机会。夫遗族教育,遗族事业注意生产矣。故训练学生,必须有勤奋之毅力,有合作之精神,有人格之修养。有生产则财用足,财用足,则可以有为,上充国家之实力,下谋一家之幸福。
傅焕光认为,遗族学生应享受之教育,第一部为公民教育,第二部为职业教育。故男女二校,均有小学部及职业部之设置。小学部之教育,视普通小学注重体格锻炼及劳动习惯之养成,职业教育则注重生产。遗族学生多来自田间,职业教育以农科为发轫。男子部位于中山陵园之内,农林场面积广大。农科设备,属于陵园可资利用者,有紫金山4万余亩之森林,600余亩之苗圃,300亩之果园,百数十亩之蔬菜花卉,及陵园温室。其他竹林、茶圃、鱼塘等均逐年扩充。属于遗族学校者,有600亩农场,新式乳牛场。以设备而论,非普通农业中学可比,即使农业大学,也少有此学习地。
农科初中高中,前后六年,其课程与训练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普通农业工作训练,以及农业课程与实习,为期二年。第二阶段为特殊技术训练及应用农业学科,分农作、园艺、畜牧三组,为期三年。第三阶段为研究时间,注重设计教育和个别指导,为期一年。六年课程完备,进行二年见习,或在校内各农场,或派往其他农校农场。见习中,在教员指导下,数人合组为一小农场,试办二年,技术品性确能自立者,予以毕业。
女子职业班,注重家庭职业训练,授以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养成有生产能力的健全国民,修业期为三年。技能科课程有三个部分,一是图画科,包括平面图案和立体图案;二是织袜科,包括摇线、织袜、洗染、熨烫、摇丝、修机等;三是编织科,包括结网、花边、钩结、刺绣、缝纫、抽丝、造花等。另据赵嗣娴回忆,女生初中毕业后可自由择校升学,无力升学者,将尽力保送到当时的中央高级护士学校学习医务护理。
遗族学校中学教育属于农业职业教育,其有效实施与傅焕光的农科背景有关。据统计,遗族学校除男校区400亩和女校区100亩校舍外,还拥有1200亩左右的农场,分实习农场和经济农场二部。实习农场在校舍东部,约200亩,位于现在前线大院东半区(梧桐大道以东)。经济农场包括校南的大农场、乳牛场、中山门内园艺场及筹备中的养鸡场,占地约1000亩。根据地图比对,大农场为现在南京农业大学卫岗校区,其中西边100亩曾为女校园;乳牛场即后来的卫岗牛奶厂,牛舍建于1929年冬,在傅焕光建议下,宋美龄同意从上海购买十几头黑白花良种奶牛,成为卫岗牛奶厂的前身。乳牛场具有三项功能:一是提供学生畜牧实习场所;二是提供每名学生每天一磅牛奶以增加营养;三是奶品的市场销售以增加学校收入。
宋美龄与傅焕光
童卫路北端西侧新建的“1928”牌坊
遗族学校的创建,是对孙中山1912年建立孤儿院思想的传承。宋庆龄曾任南京孤儿院院长和遗族学校首任校长,由于此期她主要忙于国际反帝同盟工作,遗族学校校长职务由宋美龄全权代理,后宋美龄出任第二任校长。遗族学校筹委会和校董规格较高,均为上层要员或社会名流,可谓是“高大上”,其中最为殚精竭虑者当数“博雅校长”宋美龄和“南农校友”傅焕光,真的是把遗族学校当作自己重要事业去做的。
宋美龄(1897—2003),海南文昌人,出生于上海,1907年赴美留学,1917年毕业于威尔斯利学院(WellesleyCollege),这是美国最好的女子文理学院。在美国接受的博雅教育理念和作为“第一夫人”的广泛社会活动经历,成为她担任遗族学校校长的实践基础。她对创建遗族学校引以为傲,将把遗族学校办得成功看成是她“一生中最满意的事”。她常自驾持有“002号”特别通行证的黑色豪华轿车到校,热心参与学校工作,倾力关心学生的学习和伙食,甚至半夜还要检查晚自习。尽管公务繁忙,她也时常一周到校三次,并请蒋介石同往。她为学校确立了“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基本校训,亲自审定学生衣着式样色调,并用她端庄优雅的形象,和蔼地向学生传授行礼、就餐、卫生等行为规范,以致有人把“遗族学校”风趣地说成是“贵族学校”。1947年,学生运动队参加南京运动会,她给每位运动员赠送一支派克笔,意为“必”胜。晚年移居美国后,每逢遗族学校校庆日,都会有毕业生到她住所探望。
傅 焕 光(1892—1972),江苏太仓人,农林学家,水土保持学家。1918年毕业于菲律宾大学农科,回国后先后任江苏省立第一农校教员、省立第一造林场(位于紫金山)主任、国立东南大学农科秘书等,与黄炎培、过探先、邹秉文、陈嵘、韩安等多有交集。1927年任江苏省立第一农校校长。该校于1927年并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农学院(后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是南京农业大学的前身之一。1928—1937年,担任总理陵园主任技师、园林组长兼设计委员会委员。抗战期间,主要在西部从事造林与水土保持工作。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未遵从指令赴台,留守中山陵园。1949—1950年,任总理陵园(中山陵园)管理处处长。1950—1951年,任华东农林部林业局副局长。此后,长期在安徽从事治淮工程、林业管理与科研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遭不公正对待,1972年在黄山逝世。平反后,1979年1月20日,安徽省在合肥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南京市政府和中山陵园鉴于他对中山陵园的重大贡献,特别批准将傅焕光及夫人包菊仙合葬于中山陵园灵谷塔后,墓碑由书法家萧娴题写。2012年6月5日,中山陵园等单位举办了“纪念傅焕光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会后太仓市浏河镇协助修缮了傅焕光墓。
傅焕光担任中山陵园主任技师十年,对中山陵及其景区规划、林场建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山陵园风景区的主创人,几乎主持建设了紫金山南麓半座山,如中山陵、音乐台、美龄宫、灵谷塔、烈士墓群、天文台、中央体育场等。他创建的总理陵园植物园(现中山植物园)是中国第一个大型综合性植物园(1929年动工)。作为遗族学校校董,在学校选址、教育实施及农牧场与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他是实际领导者,并形成了系统的农业职业教育模式,对遗族学校的成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也是卫岗奶牛场的实际主持人,目前卫岗牛奶是全国奶业中唯一的一家“中华老字号”。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遗族学校校址主要由四家单位所用:前线歌舞团、南京手表厂(钟山表)、卫岗牛奶厂和华东航空学院(后为南京农学院)。至2022年,前线大院保留,但歌舞团已作调整,原遗族学校部分校舍建筑荒芜破败,亟须保护;南京手表厂停办后,原址改建为南京十朝历史文化园,从大金门到童卫路的梧桐大道(曾名遗族路)依然可见;卫岗乳业是遗族学校的机构传承,厂址外迁后改建为民国一条街,楼后几头黑白花奶牛雕塑和北端的“1928”牌坊,成为历史溯源的纪念;大农场为1952年组建的华东航空学院校园(1956年西迁西安成为西北工业大学前身之一),1958年南京农学院(1984年更名南京农业大学)迁入该校园。